1、蝉虫歌教案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了解乐从的自然条件、经济特色及其发展。 2、培养学生爱我家乡,为建设家乡而努力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与表现自我的能力。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培养培养学生爱我家乡,为建设家乡而努力的情感。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与表现自我的能力。 美德育渗透点:美德育渗透点:通过歌曲的学习热爱我们的祖国,热爱我们的家 乡。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引入:音乐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课件展示乐从景观(自引入:音乐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课件展示乐从景观(自 动切换放映)。动切换放映)。 一、侗族简介。 1)侗族是指“用木条、
2、树枝等作为障碍物进行设防、遮拦、隔离“, 用作族称其本意是“生活在被大山阻隔,被森林遮盖的人们“。 2)侗族地区被人们称为“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侗族诗歌的韵律 严谨,题材广泛,情调健康明朗,比喻生动活泼。抒情歌优美细 腻,真挚热情;叙事歌委婉曲折,含意深长,是侗族珍贵的文化 遗产。 3)普遍喜食辣椒和酸味。侗族:乐观浪漫的民族 侗族是一个爱美、善于创造美,富有浪漫诗情的民族。有专家指 出,侗族的生产生活生存方式就是“诗意的生存”,侗语“多耶” 二字,翻译成汉语就是“踏歌而舞”。 它以欢乐、友谊、安定、团结为永恒的主题,传达“平等、 和谐、大同”的理想。侗族有史以来就喜欢聚集在一起以这种形 式
3、歌唱生活憧憬未来。 歌者唱完一句, 大家就应和一声 “呀罗耶, 耶罗嗬!”鼓楼、侗寨洋溢着无边的欢乐。 一、一、侗族鼓楼是侗乡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物,流行于湖南,侗族鼓楼是侗乡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物,流行于湖南, 贵州、 广西壮族自治区交界地区。 在古代侗族鼓楼还有作为开会贵州、 广西壮族自治区交界地区。 在古代侗族鼓楼还有作为开会 场所、外敌入侵鸣鼓警示等作用。场所、外敌入侵鸣鼓警示等作用。 二、斗牛活动能培养人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斗争精神。 侗家人喜欢斗牛为乐,多在春秋之季进行。虽然同是两牛相 斗,但南北侗乡礼仪各异,这些不同的仪式都留下了古代征战的 遗迹。 三、风雨桥(wind-rain
4、bridge)是侗族独有的桥。流行于湖南、湖 北、贵州、广西等地。由桥、塔、亭组成,全用木料筑成,桥面 铺板,两旁设栏杆、长凳,桥顶盖瓦,形成长廊式走道。塔、亭 建在石桥墩上,有多层,檐角飞翘,顶有宝葫芦等装饰,被称为 世界十大最不可思议桥梁之一。因为行人过往能躲避风雨,故名 风雨桥。 四、侗族人民大都穿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 二、聆听蝉虫歌。 完整地聆听全歌,感受、体验歌曲的基本情绪,并认识歌曲 的体裁形式混声合唱。对这首合唱来说,还应引导学生知道 它包括了哪些声部及合唱中的领唱形式。 初步体验歌曲的风格及风格及 衬词衬词的作用。 复听时要引导学生着重体验、 领会歌曲的民族风格民族风格及合
5、唱所形成 的艺术效果。 三、乐曲分析。 蝉虫歌的歌词较短。从实质上看,这种歌的衬词要比歌 词重要的多。因为其衬词部分才是歌的主体。因为其衬词部分才是歌的主体。通常,歌手们要凭歌手们要凭 借歌曲的优美的旋律及令人遐想的和声来展示自已动人的歌喉借歌曲的优美的旋律及令人遐想的和声来展示自已动人的歌喉 及高超的演唱技巧。及高超的演唱技巧。 这首歌采用了支声性二声部合唱的形式。 歌曲的主旋律有时 在第一声部, 有时又在第二声部。 因此, 演唱者既要演唱主旋律, 也要以和声去伴合主旋律,从而表现蝉虫在树上鸣叫的情景。 蝉虫歌是一首女声合唱。第一声部由 23 人领唱。整 个合唱的音色,给人以明亮、柔美、清雅的印象。 四、侗族大歌。 侗族人民多居住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的毗邻地区。其语 言属汉藏汉藏语系。侗族人多通汉语。 侗族人民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演唱多声部民歌方面, 侗族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按演唱体制及社会功用分类,侗族民 歌有大歌、踩堂歌、拦路歌和花歌几大类。其中,大歌是“以表 现歌曲的曲调和歌队的声音为主的大歌”。这种歌的歌词较短。 一首歌通常有两段词,多的也不超过五段,每段歌词也仅有三、 四句。 它的主要特点是: 每段歌的后半部分都有一个相当长的持续 音衬腔。 侗族人民把这部分视为声音大歌的主体, 常常要使用“循 环呼吸”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