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尿路感染的特点及其下尿路感染的特点及其诊治现状诊治现状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苏泽轩苏泽轩 李文浩李文浩一、概念一、概念l尿路感染(),又称泌尿系统感染,是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等泌尿系统各个部位感染的总称。l尿路感染是尿路上皮对细菌侵入的炎症反应,通常伴随有细菌尿和脓尿。l正常尿液是无菌的,然而这并非意味着所有出现在尿液中的细菌都是致病菌。只有当尿液中检出可以在泌尿系生长繁殖的菌株,并引起感染才可确诊为尿路感染的病原菌。尿路感染根据感染的部位分为上尿路感染(肾盂肾炎)和下尿路感染(膀胱炎和尿道炎)。二、分类二、分类根据有无尿路功能上或解剖上的异常,以及是否存在全身背景
2、性疾病,又可将尿路感染分为单纯性和复杂性两大类。近年来,这种分类方法因更具临床意义而被越来越多地接受和采用。二、分类二、分类三、流行病学三、流行病学l尿路感染是泌尿外科最常见的疾病,约占门诊就诊病例的60%以上,是人类健康面临的最严重威胁之一。l其发病率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都有所不同。除新生儿外,其中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男性50岁后因前列腺疾病引起尿路梗阻的发生率增加,其尿路感染的发病率有所增加。l目前国内在尿路感染性疾病及抗菌药物应用方面研究较少,在临床抗菌药物使用方面缺乏明确的指导,同时由于泌尿外科各类导管的普遍使用、内镜操作的增加等,使得相关的感染性疾病发生率增加,而在治疗方面却存在
3、诸多的问题。四、致病菌四、致病菌l单纯性尿路感染:病原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70-95%)、腐生葡萄球菌(5-19%),偶见奇异变形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属、肠杆菌属、枸橼酸菌属及肠球菌属等。再发性尿路感染的病原菌可为上述任何一种。l复杂性尿路感染:常见的是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克雷伯菌、假单胞菌、粘质沙雷菌和肠球菌,大部分是肠杆菌科(60-75%),其中最常见是大肠埃希菌,特别是首次感染的患者。四、致病菌四、致病菌l与尿路结石相关的复杂性尿路感染: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较少见,而变形杆菌和假单胞菌则较常见。可产生尿素酶的细菌主要为变形杆菌,普罗威登斯菌、摩根氏菌和棒状杆菌,但克雷伯菌、假单胞菌、沙雷氏
4、菌和葡萄球菌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产生尿素酶。有文献报道约82%的鹿角型结石患者并发可产生尿素酶的细菌感染。四、致病菌四、致病菌l尿脓毒血症:主要病原体是革兰氏阴性菌,且真菌引起的脓毒血症比率逐渐上升。l有关尿脓毒血症的细菌菌谱文献报道不多,通常以复杂性和院内获得性尿路感染的细菌菌谱来替代。大肠埃希菌大约占50%,变形菌15%,肠杆菌属和克雷伯菌属15%,铜绿假单胞菌5%,革兰氏阳性菌15%。大肠埃希菌大肠埃希菌革兰氏染色 1000电镜扫描 10000纳米级图像五、发病机制五、发病机制 l最重要的因素是细菌本身的毒力和宿主的抗感染能力 l细菌毒力因素:细菌的种类、结构,决定细菌的毒力。最常见的细菌为
5、大肠埃希菌,具有O、H、K三种抗原。l(1)O1、O2、O4、O6、O18、O75等菌株在会阴和尿道能够集群并迁移至泌尿系统,附着于尿路上皮,导致局部炎症。l(2)细菌的抗杀菌活性和产生溶血素的能力。l(3)菌伞能够使细菌附着于尿路上皮,利于细菌集群。l(4)细菌黏多糖能够抑制细胞的吞噬作用,而溶血素使组织损伤。五、发病机制五、发病机制l宿主的易感性因素:阴道上皮对细菌集群的易感性是女性易患上行感染的一个重要因素。阴道上皮细胞有较多的细菌结合部位,尿路上皮的细菌受体对宿主感染的易感性影响较大,易患尿路感染人的尿路上皮细菌受体较多。血型抗原与上皮对细菌的易感性有密切的关系。l膀胱能否有效排空、膀
6、胱分泌黏液的能力、尿液中抗体、尿液渗透压和酸碱度等都会影响尿路对细菌的抵抗力。输尿管瓣膜的抗反流和其本身的蠕动作用也是宿主抗感染的很重要机制。六、感染途径六、感染途径七、细菌耐药性七、细菌耐药性l国内资料显示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对氟喹诺酮类、庆大霉素和哌拉西林的耐药近50%或以上,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和复方磺胺甲惡唑的耐药分别为31%和71%。国外报道有50.1%和22.1%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对氨苄西林和复方磺胺甲惡唑耐药,而对左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的敏感性较高达到91.9%。l革兰氏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和呋喃妥因有很高的敏感性。l复杂性尿路感染致病菌更容易产生耐药现象。八、临床表现八、临床表现l下
7、尿路感染相关症状包括尿频、尿急、尿痛、耻骨上区不适和腰骶部疼痛,门诊尿路感染就诊患者95%为急性膀胱炎,最常见的症状依次为尿痛、尿急、和尿频,可有肉眼血尿。l对尿路感染有诊断意义的症状和体征为尿痛、尿频、血尿、背部疼痛和肋脊角压痛,如果女性患者同时存在尿痛和尿频,则尿路感染的可能性为90%。九、体征九、体征l除了一般查体外,应进行全面的泌尿系统体检,男性患者行外生殖器和直肠指诊检查。l急性膀胱炎患者可有耻骨上区压痛,但缺乏特异性。l盆腔和直肠检查对鉴别是否同时存在的合并疾病有意义。女性慢性、复发性、难治性尿路感染必须行盆腔检查。十、实验室检查十、实验室检查l尿常规检查:包括尿液理学检查、尿生化
8、检查和尿沉渣检查。l尿培养:治疗前的中段尿标本培养是诊断及指导治疗尿路感染最可靠的指标。十一、影像学检查十一、影像学检查l年龄小于45岁的男性尿路感染患者通常不需要进一步的影像学检查。对于女性单纯性膀胱炎也不推荐行静脉尿路造影或膀胱镜检查。l反复发作的尿路感染、复发性肾盂肾炎、合并无痛血尿或怀疑合并有泌尿系结石或梗阻时,推荐进一步影像学检查。l泌尿系超声作为首选项目,可以发现合并的尿路梗阻、积脓、结石等病变。在超声有阳性发现时,螺旋是进一步明确病变的有效检查,优于。l尿路平片()和静脉尿路造影()可以发现上尿路结石和畸形。十二、侵入性检查十二、侵入性检查l对于女性患者和无法配合的男性患者,推荐
9、通过导尿获取中段尿标本。l根据疾病具体情况可以考虑选择膀胱镜等相关检查。尿路感染的诊断尿路感染的诊断l临床诊断基础上,并符合下述四个条件之一即可诊断:l(1)中段尿或导管留取尿液(非留置导尿)培养革兰氏阳性球菌菌数大于104、革兰氏阴性杆菌菌数大于105。l(2)新鲜尿标本经离应用相差显微镜检查(1400)在每30个视野中有半数视野见到细菌。l(3)无症状性菌尿症患者虽无症状,但在近期(通常1周)有内镜检查或留置导尿史,尿液培养革兰氏阳性菌菌数大于104、革兰氏阴性杆菌菌数大于105应视为尿路感染。l(4)耻骨上穿刺抽吸尿液细菌培养只要发现细菌即可诊断尿路感染。l 2009年中华医学会泌尿系感
10、染诊断治疗指南十三、鉴别诊断十三、鉴别诊断l女性有尿路感染症状时应考虑是否存在阴道炎、生殖器溃疡或淋病。通过妇科检查可以明确。l有下尿路症状并存在脓尿,但尿培养阴性的患者应考虑有无淋病双球菌感染或解脲支原体感染。l对有下尿路症状但没有感染证据的女性患者,应与引起下尿路症状的其他疾病如膀胱过度活动等相鉴别。l青年男性的尿路感染症状需与前列腺炎引起的下尿路症状相鉴别。中老年男性需与前列腺增生等疾病引起的下尿路症状相鉴别。l缺乏充分感染证据的膀胱刺激征患者应除外有无膀胱原位癌的存在,尿液脱落细胞检查可鉴别。l对一般抗菌药物治疗无效的尿路感染应除外有无泌尿系结核。十四、治疗原则十四、治疗原则l目的在于
11、消灭细菌,减轻症状,防止肾脏损害及感染的扩散。l用药48小时后,尿内细菌如未显著减少,应寻找原因或更换药物。l早期发现药物是否有效,对治疗甚为重要。十四、治疗十四、治疗l一般治疗:包括对症治疗、多饮水及生活方式的调整等。l观察:一些特殊情况下的无症状菌尿患者(如老年人无症状菌尿症)不需要常规抗菌药物治疗。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十四、抗菌药物治疗十四、抗菌药物治疗l抗菌药物治疗是尿路感染的主要治疗方法。推荐根据药敏试验选择用药。l对有尿路感染症状患者可以首先施行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l多数抗菌药物经口服或静脉注射后,尿液中的浓度远远高于治疗所需的最小抑菌浓度,临床治疗尿路感染可取得良好疗效。十五、预防
12、十五、预防 (1)坚持每天多饮水、保持足够尿量;(2)注意阴部的清洁,尤其是女性,在月经、妊娠和产褥期更应注意加强个人卫生;(3)有膀胱输尿管回流者,宜分23次将膀胱尿排尽;(4)绝经后妇女可于阴道内置放小量雌激素,降低阴道内;(5)在必须使用尿路器械时,务必要严格无菌操作;(6)对于与性生活有关的反复发作的尿路感染,可于性生活后立即排尿,并按常用量服用每周3次广谱抗生素进行预防;(7)治疗诱发尿路感染的疾病,如细菌性慢性前列腺炎、尿路梗阻、结石及妇女疾患;(8)加强自身锻炼,从整体上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等。急性膀胱炎急性膀胱炎l除因急性肾盂肾炎或经尿道放置器械等而引起者外,几乎全在女性发生,新
13、婚和妊娠较为常见。l根据症状和尿液检查即可确定诊断。急性期应避免行膀胱镜检查。l一般门诊治疗,疗程3d,年轻男性疗程应为7d。l在初次就诊时多为经验性治疗,在治疗开始前应尽量留取尿液进行细菌培养、获取病原菌结果,当治疗效果不佳时及时根据细菌学检查结果更换敏感抗菌药物,特别是男性患者。l对于临床症状已超过7d、近期曾有尿路感染病史、年老及妊娠的患者,一般应用7d疗程。急性膀胱炎急性膀胱炎膀胱黏膜呈斑片状充血、水肿整个膀胱黏膜呈斑点状黏膜下出血轻度轻度重度重度急性膀胱炎急性膀胱炎急性膀胱炎(膀胱镜)黏膜充血水肿黏膜充血水肿溃疡溃疡慢性膀胱炎慢性膀胱炎l症状与急性膀胱炎相似,但程度较轻。l对慢性膀胱
14、炎患者均须作系统的检查,明确病因。l致病菌多为耐药菌株,较难治愈,应综合治疗,根据性别、年龄做尿液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以指导抗生素的有效应用。在选择经验性抗生素时,应兼顾肠球菌和假单胞杆菌的治疗。l轻、中度感染全身症状轻微者可门诊治疗,选用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等药物口服,疗程2周左右。l重度感染和可能有菌血症者,需住院治疗,首先应根据尿液涂片检查结果给予经验治疗,之后根据药敏结果调整抗菌药物。退热后可改用口服药物,一般总疗程23周。慢性膀胱炎慢性膀胱炎慢性膀胱炎(膀胱镜)慢性膀胱炎慢性膀胱炎单发小黄色斑片,病理为慢性炎症慢性膀胱三角区炎慢性膀胱三角区炎l是女性所特有
15、的疾病,多在30-40岁以后发生。l症状与膀胱炎相同,但尿内并无异常发现。膀胱镜检查时仅能发现膀胱三角区和膀胱颈部有充血和水肿,无溃疡,常伴有轻度尿道炎。l病因不明,细菌感染有一定关系,但非唯一因素。l治疗上除用抗生素外,必要时可用1:1000硝酸银溶液冲洗膀胱和尿道,并作尿道扩张。同时加强全身抵抗力和治疗邻近感染灶。l治愈后易再发。间质性膀胱炎(间质性膀胱炎(1)l多见于30-50岁的中年女性,病因不明。l病理检查作用只在于排除其他疾病,包括原位癌、结核、嗜酸性膀胱炎等。l症状可分为膀胱刺激症状和疼痛两个症状,主要表现为严重的尿频、尿急、尿痛和耻骨上区疼痛,60%有性交痛;膀胱充盈时剧痛,排
16、尿后可缓解;耻骨上膀胱区可触及饱满而压痛的膀胱。尿液检查和尿培养可无异常。间质性膀胱炎(间质性膀胱炎(2)l治愈困难,目的是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治疗间质性膀胱炎越早越好。l饮食调节是最基本治疗方法。l药物治疗包括抗组胺、抗抑郁、钙通道阻滞剂、阿片受体拮抗剂、多硫戊聚糖钠、甲磺司特,还有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抗癫痫药物、抗胆碱药物,麻醉药、解痉镇静药等。一般联合使用效果好。l膀胱扩张结合膀胱药物灌注疗效更好。l如果变成慢性间质性膀胱炎同时其膀胱容量缩小至150以下,下尿路症状严重患者,可以考虑行膀胱切除或肠道膀胱扩大整形术。间质性膀胱炎间质性膀胱炎点状出血点状出血囊性膀胱炎囊性膀胱炎l目前认为与
17、慢性炎症及刺激有关。在膀胱底部及三角区可见1-5黄褐色大小不等的囊肿。l病变位于粘膜下层,形成 氏细胞巢,最终形成囊肿。l是癌前病变。膀胱镜及活检可明确诊断。l治疗上以经尿道电切及开放手术电烧病变处为主。囊性膀胱炎囊性膀胱炎膀胱颈滤泡囊性膀胱炎囊性膀胱炎三角区透明的水泡囊性膀胱炎囊性膀胱炎移行上皮移行上皮基底层基底层 巢巢囊性膀胱炎囊性膀胱炎 巢巢腺性膀胱炎(腺性膀胱炎(1)l是一种膀胱粘膜增生性病变,与囊性膀胱炎实质上是同一病变的不同发展阶段。发病年龄多在30-50岁,病变位于膀胱三角区、颈部及两侧输尿管口周围,其他各壁也可见到。l病因不明。一般认为是膀胱感染、梗阻、结石等慢性刺激引起。l病
18、理上是基底细胞增生,向下长入固有层形成 细胞巢,巢中心部退化或有分泌功能而形成囊腔,称囊性膀胱炎,最后腔内柱状上皮或立方上皮形成,成为腺性膀胱炎。l腺性膀胱炎是一种癌前病变。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诊断主要依据膀胱粘膜活检所获得的病理来确诊。腺性膀胱炎(腺性膀胱炎(2)l治疗上,应将病因治疗放在首位。低危型者去除病因后,膀胱内的局部病变可能自行消失;高危型者去除病因后才能防止复发。l根据病变类型、范围及有无并发症分别采取不同措施。l(1)对于粘膜无显著改变型和慢性炎症型,采用消炎药物及化疗药物膀胱灌注治疗,以后定期复查膀胱镜及活检行病理学检查。l(2)乳头状瘤样型、滤泡或绒毛样水肿型,根据病变范围大
19、小分别采用经尿道电灼、电切或膀胱部分切除术,切除范围应超过病损1,深度达黏膜下层,术后药物膀胱灌注,定期复查膀胱镜及活检病理检查。l(3)若病变范围广泛,散在于各壁,腺上皮增生活跃,高度怀疑或已有癌变者,膀胱周围炎性浸润明显者,应考虑行全膀胱切除术。腺性膀胱炎腺性膀胱炎三角区大小不等的滤泡样结构腺性膀胱炎术后腺性膀胱炎术后电切后肿块消失,显露膀胱黏膜下的浅肌层腺性膀胱炎腺性膀胱炎腺体腺体腺性膀胱炎(典型型),腺体由多层细胞构成腺性膀胱炎腺性膀胱炎腺性膀胱炎(典型型),黏膜和黏膜下层大量化生的腺体腺体腺体腺性膀胱炎腺性膀胱炎腺性膀胱炎(肠型为主)非特异性尿道炎非特异性尿道炎l主要致病菌是大肠埃希
20、菌、链球菌和葡萄球菌,往往有混合感染。l多见于女性,有尿痛、尿频、尿急、耻骨上区及会阴部有疼痛。尿道口红肿、边缘外翻,尿道分泌物在女性少见。慢性尿道炎造成尿道狭窄者,可有排尿困难。l尿道分泌物培养和涂片可找到致病菌。除作尿常规检查外,必要时作膀胱镜或尿道镜检查,观察膀胱和尿道。l急性尿道炎联合应用抗菌药物效果较好;慢性尿道炎除用药物治疗外,尚需配合局部治疗如尿道扩张等;合并生殖系统炎症时,必须同时治疗。后尿道炎症后尿道炎症男性后尿道炎症,膜部黏膜充血水肿淋病性尿道炎淋病性尿道炎尿道脓性溢液淋病性尿道炎淋病性尿道炎尿道脓性溢液淋病性尿道炎淋病性尿道炎尿道脓性溢液非淋病性尿道炎非淋病性尿道炎尿道溢
21、液衣原体性尿道炎衣原体性尿道炎尿道综合征(尿道综合征(1)l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病,可见于各年龄段女性,尤以中青年已婚女性多见。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明,一般无器质性病变,但对反复发作的尿道综合征,要详细检查诱发此症的原因。l诱因:尿道、外阴解剖学上的异常;某此尿道病如尿道狭窄、尿道旁腺炎、尿道周围腺炎、尿道憩室、尿道粘膜脱垂等;绝经期老年性阴道炎及尿道炎。另外,外括约肌痉挛或膀胱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和精神因素也可引起上述症状。女性前列腺疾病可能是妇女尿道综合征的重要病因。l可表现为耻骨上及肾区疼痛、下腹坠胀、疼痛,腰痛或性交痛,反复发作尿频、尿急、尿痛,尿流变细,尿量减少,排尿困难,每次只排出少许尿
22、液或滴血而尿常规检查正常,中段尿培养阴性。症状可突然发生也可周期性发生,发作周期不定,病程长短不一。尿道综合征(尿道综合征(2)l临床症状典型者诊断不困难,一般是症状明显,发作急骤,痛苦极大,但多数病例用药后3天左右症状即能有所缓解。l检查包括外阴部检查、尿化验检查、膀胱镜检查、尿道镜检查、尿流动力学检查和放射学检查等。除上述外,还应了解尿道局部有无化学性或机械性刺激,有无过敏性因素(如避孕工具,避孕药),有无蛲虫病、滴虫病、宫颈炎、阴道炎等。尿道综合征(尿道综合征(3)l治疗效果欠佳,主要是针对症状和病因。l一般治疗:多饮水,注意会阴部卫生,月经期禁止性交,性交后即刻排尿或作阴道冲洗,碱化尿
23、液等。l抗感染治疗,症状发作时应适当选用磺胺类药物、呋喃坦啶、红霉素、甲硝唑等药物。l在控制感染基础上手术治疗,常用的术式有尿道扩张术、尿道松解术和尿道外口矫形术。l其他治疗,包括雌激素治疗、电刺激、心理及生物反馈、镁离子治疗、局部封闭治疗和氟羟强的松龙等。尿道综合征尿道综合征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与治疗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与治疗 l预防:严格无菌操作,及时拔管、换管,应用封闭式集尿系统,而且应使引流袋始终处于膀胱或肾脏水平之下。不宜采用预防药物。l治疗:应首先拔除或更换留置时间超过2周的导尿管,并依据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同复杂性尿路感染,疗程一般2周。十五、现状十五、现状l目前临床医师多依据经验进行抗感染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泌尿系感染的感染途径主要为上行性感染,反复发作是一个常见的临床问题,随着侵入性诊断增多,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感染病原菌繁殖,临床症状表现多样化,当治疗不合理或不彻底时,将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加。l抗真菌药物也出现一定程度的耐药现象,而对真菌药敏试验尚无较好的标准化方法可循。l现在发现耐药的支原体染色体上旋转酶基因发生突变,致使旋转酶靶位改变,从而降低药物的抗菌能力。l因此,很有必要对尿路感染的抗菌药物应用进行规范化,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发展并保障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Thank you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