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宏观世界史的建构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文档编号:5159502 上传时间:2023-02-15 格式:PPT 页数:70 大小:755.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年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宏观世界史的建构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年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宏观世界史的建构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年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宏观世界史的建构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年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宏观世界史的建构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年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宏观世界史的建构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宏观世界史的建构2021年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课件一、如何理解世界史世界史学科的结构世界史,全球史,普世史(World History,Global History,Universal History)时间划分:世界古代史,世界中世纪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史前时代 地区划分:欧洲史,亚洲史,非洲史,美洲史,东欧史,中东史,南亚史,东南亚史,东亚史,拉丁美洲史,大洋洲史,亚太史等等国别划分:美国史,英国史,法国史,德国史,苏联史,日本史专题划分,埃及学,亚述学,文艺复兴史,教会史,经济史、社会史、思想史,妇女史、社团史、人口史、城市史、环境史、军事史、文化史,医疗社会史等等世界史研究视野的扩大

2、“从阁楼到地窖”已往的史学总是关注“帝王将相”的故事,其研究重心在于上层、中心、大事件、大人物。马克布洛赫指出:“时代的划分往往以统治者的更替、王朝的征服为界在民族史中,国王的更替就成了分期界限当历史上不再有国王时,人们就以政府为线索,好在政府也是会倒台的,于是革命就成了历史分期标志”。根据上述线索所书写的历史必然只能是精英史、政治史,布洛赫所开创的年鉴学派则是打破旧史学的这种局限,试图把历史的研究重心转移到社会生活、环境、经济这些看起来很普通的东西,用后来人的话来描述,叫做“从阁楼到地窖”。视野扩大的影响一是给与历史学以更广阔的学科基础,使之不那么固步自封,它拓展了历史学与其他学科,特别是社

3、会学科的联系,为分类专史的出现提供了可能。二是扩充了史料来源现代化理论与世界近现代史体系构建分析历史的单位是文明,文明和社会基本等同,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亨廷顿,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1968)和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1996)时间划分:世界古代史,世界中世纪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史前时代1985年南京大学历史系获博士学位,哈佛大学和爱丁堡大学博士后。世界史不是人类社会一开始就存在的,而是各民族、各国家、各地区历史发展的结果。西方的没落,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阶级斗争贯穿于对抗性社会的全部生活中,时而表现为公开的阶级冲突形式,时而表现为隐蔽的形式,蒙上了思想体系的外衣、宗教

4、的外衣和他种外衣。例如,唐纳德怀特的世界与非洲的弹丸之地:冈比亚纽米地区的全球化史、罗斯邓恩的伊本巴图塔的冒险经历:一个14世纪的穆斯林旅行家、托尼奥安德雷德的一个中国农民、两个非洲男孩和一个军阀:迈向一种微观全球史、斯文贝克特的棉花:一部全球史(日)古贺守,葡萄酒的世界史。由法律规定和血统、门第形成的社会分层逐渐消失,政治上的平等逐步实现。三是把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察,勾勒出人类文明总体演进的脉络,总结人类文明的成果,在充分肯定人类社会取得的进文明史的写作始于启蒙运动。巴勒克拉夫,世界史不是世界各地区史的总和,若将其分割再分割,就会改变其性质,正如水一旦分解成它的化学成分,就不再成其为

5、水,而成了氢和氧。第二,中国世界史学科的发展历程。文明交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193033年周谷城任中山大学教授兼社会学系主任,撰写了若干探讨中国社会的著作,如中国社会之结构等。列举了近6000年来出现的26种文明,指出每一种文明都有其产生、成长、衰落、解体的过程。以吴于廑和齐世荣为主编,汇集全国世界史学界主要学者历时八年完成。亨廷顿则认为,在所有界定文明的因素中,最重要的通常是宗教,人类历史上的主要文明在很大程度上被基本等同世界上的伟大宗教。从国家、民族、地区史到世界史20世纪前史学家无不站在国家民族的立场上书写历史。汤因比历史研究History of Mankind:Scientific

6、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Vols1-6,London,1963-69.二战后,第三世界兴起,亚非拉国家的历史受到重视,世界性的综合著作大量出现,如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何为世界史马克垚:世界史作为历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和其他的国别史、地区史、断代史并立,成为有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的独立学科。吴于廑,世界历史是历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内容为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齐世荣,人类历史是从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最终走向全球一体化的过程。与此相适应,历史学也是先有国别史、地区史,然后才有世界史。殷格哈特,现

7、代化和后现代化:43个国家文化、经济和政治的变化(1997)西方的没落,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视世界史为将中国排除在外的外国史体系是判断的标准,是选择史料、重现历史的标准。“欧洲通史并非世界通史之中心所在。吴于廑合作主持了两套中国性世界史大学教材的编纂(4卷本世界通史,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人民出版社1962年初版;“世界通史并非国别史之总和。人类的整体史:关系和影响走向现代国家之路、第一个工业化社会、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工业革命与英国工人阶级、英国通史、二十世纪英国、寰球透视:现代化的迷途、世界现代化进程、欧洲文明:民族的冲突与融合等;即以某个小地方、旅行家、商品、概念、国际组

8、织等为研究对象,将其置于广阔的关系情境中,探讨其全球性或者考察其广域性的流动及其意义。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说:“广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变化的大趋势;创立文明挑战和应战说,阐释了各种文明形态的的过程,从而完善了文明史观的哲学体系。后现代化理论是西方学者提出的一种社会发展理论。“现代”(Modern),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者使用的时间概念,用以指新的观念体系。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1-4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世界通史并非国别史之总和。克汝克,后现代化:先进社会的变化(1992)。利奥塔尔,后现代状态(1984)。

9、1941年到哈佛大学留学,1944和46分别获得文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着重叙述政治斗争和战争、革命,无法揭示丰富多彩的世界历史场景20世纪50年代,现代化理论研究(也称现代发展理论)在西方学术界开始兴起,当时现代化理论的研究者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主,他们主要从发展经济学、发展社会学和比较政治学等学科的角度,对自17世纪至18世纪以来西欧、北美工业化的经验以及战后世界发展问题进行概括、总结和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论断。斯塔夫里阿诺斯,本书是一部世界史,其主要特点在于: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东方人。巴勒克拉夫,世界史不是世界各地区史的总和,若

10、将其分割再分割,就会改变其性质,正如水一旦分解成它的化学成分,就不再成其为水,而成了氢和氧。什么是世界史人类的整体史:关系和影响世界史,即全球范围内的历史。它不是国别史的简单相加,而应该是一个整体史,是各个国家、各个文明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历史。世界史不是外国史中国史学界缺乏国家学术界的“世界史”观念,长期把世界史等同于外国史。其原因在于:第一,中国人缺乏“世界”观念,而西方史学传统承认世界的存在;第二,中国世界史学科的发展历程。19世纪末翻译介绍外国历史;1920-30年代研究西洋史;新中国建立后,从苏联引入“外国史”学科,冠以“世界史”。二、世界史的体系体系(system)泛指一

11、定范围内或同类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世界史的体系指的是,史学家的叙事方式和组织手段,是对历史的观察和理解,是史学家对历史的理解和解释系统,它决定史学家选用哪些素材来编织他对历史的叙述。体系是判断的标准,是选择史料、重现历史的标准。对于整体的重要性如何构建世界史体系世界史是全世界的人类的历史,是全世界各民族、国家的自古及今的历史。如何编写世界史必须回答四个问题:第一,叙述的单位:民族、国家文明、世界体系横向联合的宏观世界历史;第二,世界历史怎么发展的,是否是中心、边缘式的,抑或地区之间先进与后进、平衡与不平衡的相互转化;第三,这种发展的动力是什么;第四,各民族、国家或文明

12、等的共性与特定。在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世界史的体系(理论)。主要的世界史体系阶级史观与苏联世界史体系全球史观与全球史整体史观与整体世界史文明史观与全球史现代化史观与世界史体系三、苏联世界史体系苏联科学院编,世界通史1-13卷,三联书店,1958-1990年。人类起源到1970年的历史,按照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把全世界的历史做系统阐述,把主要国家、民族按照五种生产方式的原则编织起来,形成世界史格局。一切历史现象都是阶级斗争的表现。“阶级斗争贯穿于对抗性社会的全部生活中,时而表现为公开的阶级冲突形式,时而表现为隐蔽的形式,蒙上了思想体系的外衣、宗教的外衣和他种外衣。”苏联世界史体系如何回

13、答四个问题第一,叙述的单位第二,世界历史怎么发展的第三,这种发展的动力第四,共性与特性中国的世界史体系“苏联体系”:阶级斗争的历史。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1-4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人类起源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四卷本世界通史周一良、吴于廑主编的四卷本世界通史于1962年初版,这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部综合性的世界历史著作。上古史主编齐思和;中古史主编朱寰;近代史(上下)主编杨生茂、张芝联和程秋源这部书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比较系统地叙述了整个世界从人类起源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历史,体现了中国学者当时对世界史的认识和研究水平。这部通史以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作为世界历史发展的线

14、索和划分历史阶段的标准,强调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奴隶起义、农民起义、工人运动、民族解放运动,强调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历史,主要内容包括经济发展、阶级斗争、政治制度、文化教育、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评价。缺陷视世界史为将中国排除在外的外国史着重叙述政治斗争和战争、革命,无法揭示丰富多彩的世界历史场景各地区、各国家和民族历史的简单罗列堆砌四、全球史观与全球史刘新成在新全球史中文版序言中指出,全球史也称“新世界史”(new world history),起初只是在历史教育改革中出现的一门从新角度讲述世界史的课程,以后演变为一种编撰世界通史的方法论,近年来也发展成为一个新的史学流派。20世纪50-6

15、0年代,随着国际政治民主化、整体世界制度化、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性问题的出现,在反对欧洲中心论,重构世界史的过程中,全球史于在西方兴起。欧洲中心论吴于廑认为欧洲中心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一欧洲历史的分期为世界历史的分期;二是宣扬近代史的内容是欧美文明的发展以及这个文明向世界的普及。全球史的兴起英国史学家巴拉克拉夫是全球史观的首创者。1955年在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史学首次提出全球史观。1967年当代史导论,1978年当代史学主导趋势和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等著作中进一步阐述。他认为,“今天历史学著作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的全球性”,世界史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建立全球的历史观即超越民族和地区的界限,理解整个世

16、界的历史观”。美国历史学家W.H.麦克尼尔,1963年西方的兴起成为全球史作为一个学术领域兴起的标志。什么是全球史美国全球史学家曼宁指出,全球史“就是全球人类社会的交往史”,其研究指向是“全人类的联结模式”。本特利认为,“世界历史是世界各族人民之间互动的产物”刘新成认为,全球史的含义就是“大范围的互动研究”,全球史观的核心理念“互动”,即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群通过接触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重领域实现的互动。全球史的研究对象全球史所探讨的是“超越了民族、政治、地理或者文化等界限的历史进程,这些历史进程对跨地区、大洲、半球甚至全球范围内的各种事务都产生了影响,其中包括气候变迁、物种传播

17、、传染病扩散、大规模移民、技术传播、帝国扩张的军事活动、跨文化贸易、各种思想观念的传播以及各种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的扩张”。研究内容超越了历史学的范畴,涉及人种、生物、生态、地理、气候、环境、疾病等许多学科领域。全球史以全球视野、跨学科、跨领域和比较的方法研究人类历史上各个国家、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全球史研究的路径通史类全球史研究。如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杰里本特利和赫伯特齐格勒的新全球史等。通史类全球史的编撰涉及到三个基本问题:宏观的全球视野;对规模较大的单位及历史事件进行综合比较研究;追求中立的价值判断。区域性全球史。将某个或多个区域置于全球情境中来考察,强调区域体系

18、以及区域间的互动关系,或者对不同地区进行比较。例如,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的现代世界体系、贡德弗兰克的白银资本专题性全球史。对同类现象或同一主题(政治事件、制度、性别、移民、贸易、技术、思想观念、生态环境、疾病等)进行全球史的专题研究。麦克尼尔的瘟疫与人、小约翰威尔斯,1688年的全球史等。微观个案全球史。即以某个小地方、旅行家、商品、概念、国际组织等为研究对象,将其置于广阔的关系情境中,探讨其全球性或者考察其广域性的流动及其意义。例如,唐纳德怀特的世界与非洲的弹丸之地:冈比亚纽米地区的全球化史、罗斯邓恩的伊本巴图塔的冒险经历:一个14世纪的穆斯林旅行家、托尼奥安德雷德的一个中国农民、两个非洲男孩和

19、一个军阀:迈向一种微观全球史、斯文贝克特的棉花:一部全球史(日)古贺守,葡萄酒的世界史。虽然不以“现代化”冠名,但却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现代化思考。着重叙述政治斗争和战争、革命,无法揭示丰富多彩的世界历史场景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相互作用、互为条件,纵向发展规定着横向发展的规模和广度,横向发展能促进和深化纵向发展。它不是国别史的简单相加,而应该是一个整体史,是各个国家、各个文明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历史。现代化可以说是自1500以来世界几百年变化进程的总概括。同一种生产方式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可以适应几种不同的社会结构。吴于廑合作主持了两套中国性世界史大学教材的编纂(4卷本世界通史,周一良、吴

20、于廑主编,人民出版社1962年初版;利奥塔尔,后现代状态(1984)。着重叙述政治斗争和战争、革命,无法揭示丰富多彩的世界历史场景193033年周谷城任中山大学教授兼社会学系主任,撰写了若干探讨中国社会的著作,如中国社会之结构等。刘新成在新全球史中文版序言中指出,全球史也称“新世界史”(newworldhistory),起初只是在历史教育改革中出现的一门从新角度讲述世界史的课程,以后演变为一种编撰世界通史的方法论,近年来也发展成为一个新的史学流派。由此人类宏观历史演进的三大时代:采集渔猎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例如,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的现代世界体系、贡德弗兰克的白银资本第三,这种发展的

21、动力是什么;苏联科学院编,世界通史1-13卷,三联书店,1958-1990年。现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组成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专家评审组成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英国史研究会会长、英国皇家历史学会通讯会士。全球史以全球视野、跨学科、跨领域和比较的方法研究人类历史上各个国家、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刘新成在新全球史中文版序言中指出,全球史也称“新世界史”(newworldhistory),起初只是在历史教育改革中出现的一门从新角度讲述世界史的课程,以后演变为一种编撰世界通史的方法论,近年来也发展成为一个新的史学流派。例如,唐纳德怀特的

22、世界与非洲的弹丸之地:冈比亚纽米地区的全球化史、罗斯邓恩的伊本巴图塔的冒险经历:一个14世纪的穆斯林旅行家、托尼奥安德雷德的一个中国农民、两个非洲男孩和一个军阀:迈向一种微观全球史、斯文贝克特的棉花:一部全球史(日)古贺守,葡萄酒的世界史。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是工业文明时代的开始。亨廷顿强调文明的精神内容,认为最主要的区别是宗教,把当今世界上的文明确定为中华文明(儒教文明)、日本文明(中国文明的后代)、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基督教文明,其中拉丁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次生文明)以及非洲文明等。五、整体史观自20世纪上半叶以来,中国的世界史学者学习借鉴外国世界史的体系与方法不断努力构建自己的世

23、界史体系。周谷城与世界史体系的探索周谷城(1898年9月13日1996年11月10日),男,汉族,湖南益阳人,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193033年周谷城任中山大学教授兼社会学系主任,撰写了若干探讨中国社会的著作,如中国社会之结构等。19321942年任暨南大学教授兼史社系主任。其间撰写了中国通史,强调“历史完形论”。自1942年秋起,周谷城一直在复旦大学执教。周谷城,世界通史,商务印书馆,1949年。该书采取诸区并立、同时叙述,打破了以欧洲为中心的旧的世界史框框。他强调“世界通史并非国别史之总和”,把世界史视为有机统一体,其发展过程分为:远古文化之发展,亚欧势力之往还,世界范围之扩大,平等世界

24、之创造四个阶段。重视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反对把欧洲作为世界历史的中心。什么是世界通史“世界通史并非国别史之总和。本人不认国别史之总和为世界史,故叙述时,力避分国叙述的倾向,而特别着重世界各地相互之关联。”。(世界通史弁言)“欧洲通史并非世界通史之中心所在。欧洲学者著世界通史,偏重欧洲,情有可原;且十五世纪以后,欧洲人在世界各地也非常好活跃。但十五世纪以前,所谓世界活动,几乎只限于亚洲非三洲之间,因此我们断不能忽视亚洲及欧亚之间的活动。故书中叙述,力求平衡,期毋太偏重于某一方面或区域。”(世界通史弁言)特点编纂指导思想上以人类社会的互动和交往为线索。编纂体系上突破了国别史总和即世界史的旧

25、框架,力求从部分与整体的对立统一角度探讨人类历史。编纂内容上突破了欧洲中心论,把世界历史当做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有着自身的发展轨迹和必然趋势。吴于廑的整体史观吴于廑吴于廑(19131993)(19131993),江苏宝,江苏宝应人,应人,19351935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大学。19391939年南开大学经济史年南开大学经济史研究生。研究生。19411941年到哈佛大学留年到哈佛大学留学,学,19441944和和4646分别获得文学硕分别获得文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士和哲学博士学位。19471947年回年回国到武汉大学任教。在世界史国到武汉大学任教。在世界史研究有多方面建

26、树,按学术类研究有多方面建树,按学术类别有通史编纂、世界史资料汇别有通史编纂、世界史资料汇编、世界上古中古史研究、编、世界上古中古史研究、1515、1616世纪东西方历史综合比较、世纪东西方历史综合比较、西方史学研究及史学名着编译、西方史学研究及史学名着编译、中西文化比较等等中西文化比较等等吴于廑合作主持了两套中国性世界史大学教材的编纂(4卷本世界通史,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人民出版社1962年初版;6卷本世界史,吴于廑、齐世荣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1994年版),开创15、16世纪世界历史研究(主编十五十六世纪东西方历史初学集共三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85、1990年版,湖南出版社199

27、3年版)。整体史观世界史不是人类社会一开始就存在的,而是各民族、各国家、各地区历史发展的结果。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横向发展,是指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最终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这一客观过程。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相互作用、互为条件,纵向发展规定着横向发展的规模和广度,横向发展能促进和深化纵向发展。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1991年。上古、中古、近代、现代、当代夏诚,近代世界整体观,成都出版社,1990年。16-19世纪世界整体发展成为世界体系的历程,即近代世界体系。认为,近代世界

28、体系是一个多领域、多层次的结构。由法律规定和血统、门第形成的社会分层逐渐消失,政治上的平等逐步实现。编纂内容上突破了欧洲中心论,把世界历史当做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有着自身的发展轨迹和必然趋势。文明史是以文明作为单位进行历史研究的理论模式和研究方法。亨廷顿则认为,在所有界定文明的因素中,最重要的通常是宗教,人类历史上的主要文明在很大程度上被基本等同世界上的伟大宗教。其间撰写了中国通史,强调“历史完形论”。“世界通史并非国别史之总和。“现代化”(modernization)一词大约出现在18世纪70年代的欧美,用来概括人类社会近期发展进程中急剧转变的过程。人类使用可再生能源:人力等;现代化理论

29、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来自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文化心理学、历史学等领域的学者参与其中。以吴于廑和齐世荣为主编,汇集全国世界史学界主要学者历时八年完成。编纂体系上突破了国别史总和即世界史的旧框架,力求从部分与整体的对立统一角度探讨人类历史。殷格哈特,现代化和后现代化:43个国家文化、经济和政治的变化(1997)1947年回国到武汉大学任教。本人不认国别史之总和为世界史,故叙述时,力避分国叙述的倾向,而特别着重世界各地相互之关联。巴勒克拉夫,世界史不是世界各地区史的总和,若将其分割再分割,就会改变其性质,正如水一旦分解成它的化学成分,就不再成其为水,而成了氢和氧。以现代化构建世界近现代史学科

30、体系例如,唐纳德怀特的世界与非洲的弹丸之地:冈比亚纽米地区的全球化史、罗斯邓恩的伊本巴图塔的冒险经历:一个14世纪的穆斯林旅行家、托尼奥安德雷德的一个中国农民、两个非洲男孩和一个军阀:迈向一种微观全球史、斯文贝克特的棉花:一部全球史(日)古贺守,葡萄酒的世界史。周谷城(1898年9月13日1996年11月10日),男,汉族,湖南益阳人,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六卷本世界史1986年立项,1987年夏正式启动,1992-94年出版。以吴于廑和齐世荣为主编,汇集全国世界史学界主要学者历时八年完成。吴齐本的突破注重世界历史的整体性,立足全世界全人类的高度,勾勒了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并进而发展成为一

31、个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密不可分的整体的过程;采取纵横交错的编写方式,进行跨国、跨地区的综合比较研究;以人类整体发展进程为线索和依据进行世界历史分期;历史内容更加丰富,中国史纳入其中,增加经济、科技和文化内容。六、文明史文明史是以文明作为单位进行历史研究的理论模式和研究方法。世界通史强调的是短时段的现象与事物,如政治事件、伟大人物,后来加上、经济形势、文化等比较稳定的东西。文明史不同于世界史,在于它所研究的单位是文明,是历史长河中各文明的流动、发展、变化。文明有其物质的内容,有一定的地域,有时与国家民族联系,但又不等同于国家民族。在一定的地域和生产方式下,产生文明群体的共同语言、宗教、生活

32、习俗和心理认同,并代代相传,形成稳定的文明特征。亨廷顿则认为,在所有界定文明的因素中,最重要的通常是宗教,人类历史上的主要文明在很大程度上被基本等同世界上的伟大宗教。“文明是人类最高的文化归类,人类文化认同的最广范围,人类以此与其他物种相区别。”亨廷顿: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8年,第26页亨廷顿强调文明的精神内容,认为最主要的区别是宗教,把当今世界上的文明确定为中华文明(儒教文明)、日本文明(中国文明的后代)、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基督教文明,其中拉丁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次生文明)以及非洲文明等。文明史的产生文明史的写作始于启蒙运动。伏尔泰:风俗论(论各民族的精神

33、与风俗)开创文明史。竭力想写出中国、印度、埃及、巴比伦等国的历史与文化。但是主要是西欧中古史,政治史。文明史观的真正创立者是斯宾格勒,而正真意义上的文明史则是汤因比开创的。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商务印书馆1963年斯宾格勒是文明史观的创立者。西方的没落,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抛弃了达尔文进化论的单一直线发展的历史模式,否定了当时流行的“古代中古近代”编排历史的方式,强调以文明视角来透视整个人类历史进程。阐释了世界上8种文化体系(埃及文化、印度文化、巴比伦文化、中国文化、古典文化(希腊罗马文化)、伊斯兰文化、墨西哥文化和西方文化)产生、发展、鼎盛和衰亡的历史。“世界历史”就是各种文化的“集体

34、记忆”。汤因比历史研究英国学者汤因比(1889-1975)发展了文明史观,倾其一生出版了巨著历史研究(12卷)。分析历史的单位是文明,文明和社会基本等同,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列举了近6000年来出现的26种文明,指出每一种文明都有其产生、成长、衰落、解体的过程。创立文明挑战和应战说,阐释了各种文明形态的的过程,从而完善了文明史观的哲学体系。文明史研究的特点一是长时段考察历史,重点考察那些历史当中比较稳定、长期发挥作用的因素,例如政治经济制度、民族文化、社会心理等等,这其中也包括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二是以生产力作为划分文明史发展阶段的标准,把人类文明的历程划分为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

35、两个阶段,而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现代化;三是把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察,勾勒出人类文明总体演进的脉络,总结人类文明的成果,在充分肯定人类社会取得的进四是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承认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统一,既看到人类社会发展有共同的规律和趋势,又看到不同文明有自己独特的具体发展道路。斯特恩斯,全球文明史,中华书局2006对世界主要文明的演进和发展过程进行了考察,从全球的角度阐释了人类文明的历程。全书共42章,上迄文明的起源,下至20世纪的人类社会,总字数约110万。是美国大学已使用多年的一部成熟教材,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美国世界文明史的最新研究成果。该

36、书探讨世界主要文明的演进和发展,并把文明的演进与全球范围内不同民族与社会之间互动结合起来考察,既对各个社会内部的独立发展予以有意义的归纳,也对各社会之间相互接触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做到文明史与全球史的结合。彭树智(1931-)彭树智,曾任西北大学历史系主任、文博学院院长。现任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教育系统模范,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特别津贴。出版著作有现代民族主义运动史、东方民族主义思潮、二十世纪中东史、阿拉伯国家简史、阿富汗史等26种,发表凯末尔和凯末尔主义、甘地思想的独特性等论文250余篇,被国家教委、全国教育工会、陕西省政府先后授予优秀成果奖及先进称号。文明交往

37、论,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人类文明问题是人类历史的核心问题。认为,文明的生命在于交往,交往的价值在于文明,文明与交往互依互存。文明脱离交往,就会衰亡,交往离开文明,便会走向野蛮。文明交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马克垚,世界文明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该书定义文明是人类所创造的伟大成果,包括物质和精神方面,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从内容上,该书囊括文明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维度,论及文明的交往;在空间上,立足全球,东西并论,既包括欧美,又包括亚非拉;在时间上,从古典文明纵论到现代文明,按照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变化把文明的发展演进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的兴起和工业文明在全球扩展

38、三个阶段。农业文明时代主要论及西亚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以及农业文明的交流;工业文明的兴起,论及原工业化时代农业文明的嬗变,科学革命与科学思维传统的确立,现代民主政治的兴起、工业革命、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日本文明、中华文明对西欧工业文明的吸收与冲突;工业文明在全球扩展,论及科技进步与持续的工业革命,欧美工业文明的新变化,俄罗斯、拉美向工业文明过度,工业文明在南亚和东南亚的演进,东亚文明、伊斯兰文明和非洲文明的演变。文明发展研究的阶段马克垚认为,从文明的长过程来看,根据生产力发展变化来划分文明的发展阶段比较科学合理。文明性质的变化,文明面貌的变化最终与它的生产力发展状况相关。人类

39、生产力的发展主要分为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而文明也分为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农业文明时代农业是文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以铜器和铁器为标志分为初级农业文明阶段和发达农业文明阶段。人类使用可再生能源:人力等;人口的增长受制于土地等资源,农民是主要人口,乡村是主要聚居地。社会分层采取法律政治习俗等手段加以固定,经济上的不平等表现为等级差别。国家政治组织完善,统治政权一般个人或贵族寡头专政。宗教是人类的主导意识。工业文明时代蒸汽机的使用为标志,能源以不可再生能源为主,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日益重要。工业以及商业取代农业成为文明发展的主要支柱。城市发展成为经济、政治、文化和教育中心。由法律规定和血统、门

40、第形成的社会分层逐渐消失,政治上的平等逐步实现。各文明内部,政治结构逐步变化,民主成为人类政治的最大诉求。科学与理性日益主宰人类的意识形态、思维方式,但是宗教依然是构成格文明的内容与标志。工业文明时代的分期工业文明的兴起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是工业文明时代的开始。经历两次工业革命,19世纪末,西方世界都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在全球的扩张七、现代化史观现代化与现代化理论现代化与现代化理论“现代”(Modern),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者使用的时间概念,用以指新的观念体系。“现代化”(modernization)一词大约出现在18世纪70年代的欧美,用来概括人类社会近期发展进程中急剧转变的过程。现代化

41、作为一个世界历史进程,是反映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发展的历史巨变。现代化可以说是自1500以来世界几百年变化进程的总概括。现代化两种模式原生型,自下而上,在自身历史、传统的逻辑中产生在近代西方发生的传统社会的现代化;后发型,自上而下,移植性的,自身历史、传统逻辑中产生不了现代化。19世纪以后在全球发生的不发达国家的西方化。现代化理论现代化理论,是指对人类社会转变和进步过程的系统认识,是关于世界、国家或地区现代化发展规律的研究成果的统称。现代化理论家们从时间过程、空间范围、领域特点等方面对现代化理论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并形成了种种现代化模式,而这些模式的核心就是“发展”。原生的

42、现代化理论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处于世界现代化前沿的西方思想家以20世纪以前的西方现代化为对象所做的历史研究和理论概括。虽然不以“现代化”冠名,但却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现代化思考。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和韦尔纳桑巴特(Werner Sombart)现代资本主义。经典现代化理论20世纪50年代,现代化理论研究(也称现代发展理论)在西方学术界开始兴起,当时现代化理论的研究者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主,他们主要从发展经济学、发展社会学和比较政治学等学科的角度,对自17世纪至18世纪以来西欧、北美工业化的经验以及战后世界发展问题进行概括、总结和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论断。到2

43、0世纪六七十年代,现代化理论研究逐渐成为国际性的学术热点,现代化理论基本形成。现代化理论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来自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文化心理学、历史学等领域的学者参与其中。经典现代化的代表著述布莱克,比较现代化(1976)、现代化的动力(1966)。列维,现代化与社会结构(1962)亨廷顿,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1968)和文明的 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1996)罗斯托,经济成长的阶段(1960)英克尔斯,走向现代:六个发展中国家的个人变化。艾森斯塔特,现代化:抗拒与变迁等。弗兰克,依附性积累与不发达等。沃伦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罗荣渠,现代化新论(1993)等。后现代化理论后现代化理论是

44、西方学者提出的一种社会发展理论。它认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是直线的,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社会发展方向发生了根本转变,已经从现代化阶段进入后现代化阶段。美国密执根大学教授殷格哈特(Inglehart,1997)把1970年以来先进工业国家发生的变化称为后现代化。他认为,后现代化的核心社会目标,不是加快经济增长,而是增加人类幸福,提高生活质量。后现代化理论代表论著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1973)。格里芬,后现代精神(1997)和后现代科学(1997)等。利奥塔尔,后现代状态(1984)。克汝克,后现代化:先进社会的变化(1992)。殷格哈特,现代化和后现代化:43个国家文化、经济和政治的变化(1

45、997)罗荣渠的现代化研究罗荣渠(1927-1996),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博导、当代中国现代化理论与比较现代化进程研究的主要开创者,四川省成都人。代表作现代化新论、美洲史论。他所撰写、编著、翻译的著作共16部,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1996年4月4日病逝于北京,终年69岁。代表著述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研究、西方现代化史学思潮的来龙去脉、建立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初步探索、论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从西化到现代化中国近百年来现代化思潮演变的反思、论现代化的世界进程、“现代化”的历史定位与对现代世界发展的再认识、走向现代化的中国道路有关近百年中国大变革的一些理论问题。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

46、程和现代化新论续篇东亚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界定“现代化”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说:“广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变化的大趋势;具体地说,这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推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是世界历史的必然进程。”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一元”是指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是经济力的变革。生产力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主轴。世界上迄今出现过三大生产力形态:原始生产力、农业生产力、工业生产力。由此人类宏观历史演进的三大时代:采集渔猎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三大生产力形态

47、引导出的历史演进阶段,是世界不同地区的文明演进一般必经的顺序和阶段。一元性是社会发展的共性,多线性是社会发展的特殊性,两者在特定的历史过程中形成共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从宏观历史看,世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社会发展,并不是划一的,同步的。同一性质与水平的生产力可能与几种不同的生产关系相适应。同一种生产方式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可以适应几种不同的社会结构。历史上的任何社会形态都是多维的互动作用体系,凡属社会形态的转变亦即巨大的社会变革过程,都是众多内外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现代化三次浪潮 第一次从18世纪后期开始,由英国工业革命开端而向西欧扩散。第一次大浪潮拉大了各大文明区的发展差距,西欧崛起成为现代

48、工业文明的中心。第二次大浪潮发生在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工业化扩展到整个欧洲、北美和日本,并对非西方文明中心从埃及、土耳其到中国形成了强大的冲击,促使这些国家寻求防御性现代化道路;在发生第一次世界规模的发展性危机后,俄国走上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道路。第三次大浪潮发生于20世纪下半叶,是发达国家向高工业化升级与第三世界国家大批卷入工业化的过程。现代化理论与世界近现代史体系构建1985年南京大学历史系获博士学位,哈佛大学和爱丁堡大学博士后。现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组成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专家评审组成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英国史研究会会长、英国皇

49、家历史学会通讯会士。走向现代国家之路、第一个工业化社会、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工业革命与英国工人阶级、英国通史、二十世纪英国、寰球透视:现代化的迷途、世界现代化进程、欧洲文明:民族的冲突与融合等;主编英联邦国家现代化研究丛书、当代资本主义研究丛书等。以现代化构建世界近现代史学科体系“以现代化为主题构建世界近现代史新的学科体系”,世界历史2003.3,“现代化与中国世界近现代史研究”,历史研究2008.2钱乘旦、王宇博主编:换个角度看历史现代化与世界近现代史学科体系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现代化的准备阶段。现代化的启动阶段。现代化在西方国家的成熟与发展阶段。现代化的全球扩张。现代社会新的转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年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宏观世界史的建构课件.ppt)为本站会员(晟晟文业)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