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打包11套).pptx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文档编号:5159598 上传时间:2023-02-15 格式:PPTX 页数:808 大小:10.4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标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打包11套).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808页
(课标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打包11套).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808页
(课标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打包11套).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808页
(课标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打包11套).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808页
(课标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打包11套).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80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专题一专题一 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先秦、秦汉专题概览专题概览专题概览时空定位专题概览先秦(远古至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它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秦汉(公元前221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时期,也是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阶段。阶段特征专题概览政治(1)夏朝时期,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商代政治以血缘为纽带,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2)西周时期,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3)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衰落,官僚政治兴起,郡县制出现,地方分权走向中央集权(4)秦朝,

2、完成国家统一,首创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推广郡县制,初步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5)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引发“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建立“中朝”,实行察举制、刺史制度经济(1)先秦时期,生产方式从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过渡;经营方式从集体劳作向个体农耕发展,小农经济逐渐成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土地制度从井田制向封建土地私有制转变;手工业和商业上“工商食官”的限制被打破,私营工商业得到发展,“抑商”政策逐渐确立(2)秦汉时期,以农业为主导的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秦朝统一度量衡和货币,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经济发展;黄河流域是当时的经济重心;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沟通了中西方的贸易往来专

3、题概览思想文化(1)先秦时期,科技与文艺成就突出,如甲骨文的成熟,青铜技术、天文历法、医学等水平高超;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2)秦汉时期,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政策加强了思想控制;西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科技文化迅速发展,如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文学、艺术各放异彩;佛教传入与传播总纲目录(1)商朝的政治制度商朝的政治制度:王位世袭制王位世袭制;王权的神秘色彩王权的神秘色彩(2)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分封制分封制;宗法制宗法制(3)商鞅变法商鞅变法(选修选修1)

4、(4)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始皇秦始皇(选修选修4);皇帝制度的创立及特皇帝制度的创立及特点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特点及影响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特点及影响(5)汉朝政治制度的承袭与创新汉朝政治制度的承袭与创新:中外朝制度中外朝制度;刺史制度刺史制度;察举制察举制 第第1 1讲先秦、秦汉时期的政治文明讲先秦、秦汉时期的政治文明考纲要求总纲目录考纲呈现考点一 先秦时期的政治考点二 秦汉封建政治制度的建立考点一考点一考点一 先秦时期的政治先秦时期的政治自主学习一、商朝的政治制度一、商朝的政治制度 1.商代贵族以血缘关系 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2.神

5、权 和王权紧密结合,商王朝的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考点一二、西周的分封制二、西周的分封制 1.背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经牧野一战灭商后建立周朝。2.内容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诸侯权力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诸侯义务对周天子定期朝贡 ,提供军赋和力役3.评价 (1)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巩固了西周的统治。(2)局限:后来出现诸侯国之间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周天子的权威削弱。考点一图解历史图解历史分封制的实质误区警示误区警示对“封建”的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史学中的“封建社会”是指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实行经济剥削与政治统治的社会形态。考点一在中国传统文献中,“封建”

6、即“封邦建国”,指的是分封制;而在日常生活中,“封建”则成为思想保守、拘于传统的代名词。由此可见,“封建”一词在中国不同时期因历史环境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含义,我们使用时应充分了解语境。三、西周的宗法制三、西周的宗法制1.含义: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2.内容(1)周天子以嫡长子 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为天下的大宗。考点一(2)其余诸子被分封为诸侯,诸侯相对天子为小宗,在其领地内则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3)从诸侯到卿大夫、卿大夫到士,形成同样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3.结果: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了“周天子诸侯 卿大夫士”的等级。4.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是核心;等级森严;

7、强调血缘关系。5.作用: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是巩固分封制和加强奴隶主贵族专政的工具。考点一归纳总结归纳总结归纳宗法制的要点考点一教材补遗教材补遗1.贵族政治先秦时期的贵族政治是建立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以及世卿世禄制基础之上的由贵族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是春秋战国时期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变革。建立在分封制和宗法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贵族政治必然会随着分封制的衰落和血缘关系的淡化及王室式微而渐趋崩溃。考点一2.西周的“礼乐制度”(1)含义a.礼:指周礼,是表示等级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它是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b.

8、乐:指服务于“礼”的音乐、舞蹈等。据说礼乐制度自周公制定后,任何人都不能修改。周王有权惩罚违反礼乐制度的贵族。(2)地位:礼乐制度作为贵族的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必不可少的工具。考点一四、商鞅变法四、商鞅变法(选修选修1)1.背景(1)政治: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混战,原有的宗法统治秩序瓦解。(2)经济: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井田制 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形成。(3)思想:出现“百家争鸣 ”的局面,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4)阶级:新兴地主阶级要求社会变革,各国先后进行变法。(5)其他条件:秦国国君的大力支持;商鞅的个人才能和主观努力。考点一2.措施(1)经济:废

9、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国家颁行标准的度量衡器。(2)军事: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3)政治: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制;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4)社会习俗:“塞私门之请”;禁止父子兄弟共居,推行“分异”令。考点一3.影响(1)政治: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实行按军功授爵的二十等爵制,打破了贵族世袭制,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新兴的军功地主成为维护秦国封建统治的重要支柱,秦国基本上建立起了封建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2)经济: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秦国社会经济的发展。(3)军事:奖励军功,实行“

10、军功爵制”,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考点一合作探究史料呈现史料呈现 史料1 西周以同姓兄弟或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是“掺沙子”。分封出去的邦国,按“授民授土”的原则,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并存共荣主题一凸显贵族政治特色的分封制主题一凸显贵族政治特色的分封制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考点一 史料2 西周分封形势图 西周分封示意图考点一读史指导读史指导(1)史料1是文献史料,解读时要抓住史料的每一句话中的关

11、键词语,提取有效信息。史料1中体现了西周分封制下的诸侯国与原有“邦国”的不同;说明分封制下地方诸侯国拥有较大的权力,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2)史料2是图片史料,解读时要注意图中的文字说明。根据史料2中的康叔、召公奭、姜尚、微子启等的身份,总结分封的对象;根据图中异姓封国、同姓封国的地域分布概括出诸侯国的分布特点。考点一问题思考问题思考(1)据史料1,分析周王室在原有邦国内“掺沙子”的意图。这一举措对西周政治体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提示提示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形成二元体制。(2)史料2反映了分封制的哪些特点?分析这些特点体现出西周统治者怎样的统治策略。提示提示特点:同姓亲族是分封主体;同姓亲族的封

12、地或居于富庶之地,或居于战略要地。统治策略:以亲制疏,将血缘内聚力转化为政治向心力。考点一史论归纳史论归纳 西周分封制的特点和影响1.特点(1)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2)分封地区:主要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居富庶地区或战略要地。(3)纵向联系:明确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4)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的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考点一2.影响(1)西周初期的分封制下周天子具有较高的权威,周王对诸侯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分封制起到了拱卫周王室、拓展疆域、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西周后期,分封制逐渐崩溃,导

13、致了诸侯分裂割据局面的出现。(2)对后世的影响a.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b.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c.中国的地名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考点一 主题二血缘维系的宗法制主题二血缘维系的宗法制史料呈现史料呈现 史料1 周代世系略图考点一 史料2 后(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二人(狄仁杰与王方庆)同辞对曰:“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祔姑。”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于房州。王至,后匿王帐中,召见仁杰语庐陵事。仁杰敷请切至,涕下不能止。后

14、乃使王出,曰:“还尔太子!”新唐书狄仁杰传 史料3 自秦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中国封建政治中的等级制则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它表现为绝对考点一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宗法性特征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了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的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政治的又一特色。中国历史纵与横读史指导读史指导(1)史料1是图片史料,为周代世系略图。解读史料时要把握图片中不同身份之间的关系以及“天子”“诸侯”“卿大夫”和“士”等信息。考点一(2)史料2属于文献史料,武则天和狄仁杰等主要围绕王位继承进行争论,理解“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

15、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祔姑”是关键。是指新死者附祭于先祖。(3)史料3属于现代评论史料。说明宗法制虽然不存在了,但其对后世的影响还很大。中“亲贵合一”强调国家政权与血缘家族组织紧密结合,官制具有浓重的宗法血缘性,“裙带作风”是指因血亲、姻亲和密友关系而获得政治、经济上的利益。考点一问题思考问题思考(1)史料1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提示提示史料1体现了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由宗法关系决定的等级。(2)根据史料2分析宗法制的特点。提示提示史料2中武则天迫于以父系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宗法制的压力,不得不做出“还尔太子”的决定,充分体现了

16、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的特点。考点一(3)根据史料3概括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提示提示封建等级观念和反对理性、经验守旧的思想等长期存在。(4)宗法制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依然能找到,请举例说明。提示提示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亲疏等现象;认祖归宗、祭祖扫墓等社会习俗;家谱、宗祠、家庙等社会遗存。考点一史论归纳史论归纳 一、宗法制与宗法观念一、宗法制与宗法观念家国情怀的源头家国情怀的源头考点一1.宗法制度: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分配政治权力、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制度,主要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家族制和族外婚制等。2.宗法观念:指由宗法制派生出来的宗族(家族)观念,以“尊祖、敬宗”“

17、别子为祖,继别为宗”为主要内容,强调“忠孝”及“亲亲尊尊”“男女有别”的社会心理与人际关系。3.区别与联系:宗法观念是由宗法制度派生的,是宗法制度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反映,但其也有相对独立性,即在宗法制度瓦解后,宗法观念并没有消亡,而是一直延续下来,直到今天。考点一二、辩证分析宗法制的社会价值二、辩证分析宗法制的社会价值1.对当时的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2.对后世的积极影响: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安定,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3.对后世的消极影响: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亲疏,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与现代

18、的平等和法治意识相违背。考点一考点集训1.(2018课标)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A考点一解析解析 商汤见猎人所设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会将鸟兽杀绝,“乃去其三面”,显示了他的仁德之心,他从而得到诸侯拥护,并最终取得天下。史记中的这一记载意在说明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故A项正确。农业生产是夏商时期的主要经济活动,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商汤的

19、仁德之心,而非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统治者的治国理念是夏商更替的主因,故D项错误。考点一2.(2019河北秦皇岛摸底)春秋时期开始有“县、郡”的名称,原指直属于国君的土地。楚国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来改为重要地区都掌握在国君手里,其他地区的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由永远世袭改为两代以后就收归国家。材料说明楚国()A.逐渐走向中央集权B.率先废除了分封制C.最早实行了郡县制D.具备了称雄的实力A考点一解析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楚国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把重要地区掌握在国君手里,且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收回,这说明楚国逐渐废除分封制,加强对地方的掌控,走向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

20、体现楚国率先废除了分封制,故B项错误;材料中县曾作为封地分封给功臣贵族,说明并没有推行郡县制,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楚国的国力,故D项错误。考点一3.(2017课标)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A考点一解析解析 材料中分封的卫、鲁和燕都位于周的东部,原属于殷商文化的分布区。周将王室成员分封到这些地方,推动了殷商文化与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了这些地区对周文化的认同。故选A

21、项。周代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B项错误;分封制下,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周王室并未实现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故C项错误;早在夏商时期,贵族世袭特权已经确立,故D项表述不当,排除。考点二考点二考点二 秦汉封建政治制度的建立秦汉封建政治制度的建立自主学习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秦朝统一(1)条件a.各诸侯国力图通过兼并战争来统一天下。b.人民经受长期分裂和混战后,渴望统一;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c.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强大。考点二(2)概况a.统一六国: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b.北固边疆: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修筑长

22、城和直道。c.统一岭南:开凿灵渠,平定岭南并设郡。d.平定西南:在“西南夷”地区,开辟“五尺道”,并设官吏。(3)结果:公元前221 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考点二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特点表现皇帝世袭嬴政自称“始皇帝”,希望由自己开始,子孙能够二世、三世乃至千世万世地传承,永掌政权皇权至上 秦始皇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皇权独尊皇帝自称“朕”,其命令称“制”或“诏”,其所用的玉印称“玺”考点二(2)三公九卿制度官职职责议政方式三公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 负责

23、监察百官。三方互不相属,互相牵制以“朝议”等方式讨论国家军政大事,以备皇帝裁决。有利于集思广益,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决策失误九卿中央各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分管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考点二(3)郡县制a.内容:地方设有郡、县两级,“郡”直属中央,“县”隶属郡。县下设有“乡”“里”两级基层行政机构。b.特点:形成中央垂直 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律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c.意义: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 政治的重要标志。考点二名师点拨名师点拨贵族政治的突出特征是世袭,官僚政治的突出特征是任命。在郡县制下,郡县的长官由皇帝任免,体现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误区警示误

24、区警示关于郡县制几种错误认识的纠正(1)郡与县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秦统一六国后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2)郡县制是对分封制的否定,而不是继承和发展;(3)秦亡是因为暴政而不是因为实行郡县制。(4)官吏考察:秦朝考核官员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由中央委派的专职官员进行监督、视察;二是年终由官员自行汇报当年政绩。考点二(5)秦律:细密、严苛。以“轻罪重刑”为立法的指导思想,是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工具。3.秦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意义(1)彻底打破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2)其建立的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的基本原则为历代王朝所继承,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

25、格局。(3)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提高了行政效率。考点二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2)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误区警示误区警示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的区别(1)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是一种决策方式。其主要特考点二归纳总结归纳总结理解秦朝君主专制制度考点二1.汉承秦制:西汉大体上沿袭了秦王朝的官僚制度;汉武帝设置十三州部刺史和司隶校尉,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二、汉代政治制度的承袭与演变二、汉代政治制度的承袭与演变2.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初,丞

26、相有相当大的权力,位高权重。(2)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人组成“中朝”,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外朝”即以丞相 、御史大夫为首的官僚机构的权力。考点二 图解历史图解历史汉朝的内外朝(中外朝)制度考点二3.中央集权的发展(1)背景:汉初郡县、封国并存,导致出现王国问题。(2)措施: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令 ”;实行刺史制度,每州设刺史一名,监察地方;完善封建法制,打击豪强地主势力,维护封建社会秩序。(3)结果:中央集权得到加强。误区警示误区警示正确理解“推恩令”“推恩令”并没有废除封国,它只是分割了封国的领地,削弱了封国的实力,从而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考点二4

27、.选官制度:察举制(1)概况: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2)选官标准:孝廉。(3)特点: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具有封闭性的特征。5.外戚宦官专权(1)西汉后期,重用外戚与宦官,政局混乱,国家权力削弱。(2)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即位,大多年龄较小,外戚宦官轮流控制朝政。6.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东汉时期,“累世公卿”的豪族把持着东汉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权,豪强地主成为一种地方割据势力。考点二教材补遗教材补遗1.外戚干政外戚亦称外家、戚畹,指封建社会中的君主的母族、妻族,即君主母亲或妻妾娘家的人。外戚干政是古代皇帝的外戚利用皇帝年幼或者无能而把持朝廷政权的现象。皇帝年幼时,外

28、戚往往干政擅权,中国尤以汉朝为烈。考点二 2.任官回避制度中国古代的任官回避制度是随着对以血缘关系为基本准则的人事制度的否定逐步产生的,也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任官回避制度的国家。回避制度确立于两汉,成熟于唐宋,完备于明清。古代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在于防止裙带关系滋生,抑制盘根错节的地方势力,并保证官员任职期间免受人际关系的干扰,公正地履行职务。历史上,任官回避制度在巩固中央集权、预防权力腐败方面确实起到了一些积极作用。考点二三、秦始皇三、秦始皇(选修选修4)1.主要功绩(1)兼并六国条件:时代趋势;国力基础;重用人才;个人素质。过程:到公元前221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

29、、燕、齐六国,结束了春秋以来中国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2)政治制度创新:创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 ,推行郡县制,颁行秦律。(3)经济文化措施:土地私有合法化,奖励移民垦荒,统一货币、度量衡,统一文字 ,修建驰道,统一车轨。考点二(4)开拓疆土: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征伐岭南,修建灵渠。2.功过评述(1)统一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2)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多项举措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政权巩固和国家统一。(3)“焚书坑儒 ”、严刑峻法、滥用民力,专制暴虐,使秦朝二世而亡。3.总结:尽管秦始皇的暴政产生了消极影响,但秦始皇使国家实现统一,建立了中央集权制

30、国家,是对中华民族作出巨大贡献的杰出历史人物。考点二合作探究 主题一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主题一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史料呈现史料呈现 史料1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史料2 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考点二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弱?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史

31、料3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始皇考点二读史指导读史指导(1)史料1说明分封制和郡县制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政治制度,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天下一大变局”。(2)史料2中,顾炎武认为分封制下地方权力太大,而郡县制会导致君主权力过大,故其主张“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3)史料3中王夫之强调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在阅读时,以第二个省略号为界分为两层,是原因的阐释,是观点的陈述。分层找到观点,

32、抓住原因,史料信息便一目了然了。考点二问题思考问题思考(1)根据史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提示提示政治制度: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差别: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朝形成了中央直接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考点二提示提示含义:地方权力过大;君主专制。主张:提出“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的分权思想,主张限制君主权力。(3)根据史料3,概括王夫之对郡县制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提示提示看法:为国家考虑,

33、郡县制不如封建制(分封制)害处多。积极作用: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及稳定,其制度为历朝所沿用。(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史料2中“其专在下”“其专在上”各指什么。史料2中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考点二史论归纳史论归纳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类别分封制郡县制建立基础血缘关系按地域划分传承制度诸侯王位世袭官吏由皇帝任免调动,官位概不世袭官吏权力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只有俸禄,无封地与中央关系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官员职责范围封地内有行政权,拥有土地管理权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无管理权历史作用巩固了统治,但易导致分裂割据有利于中央集权

34、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考点二 主题二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和作用主题二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和作用史料呈现史料呈现 史料 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有左右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有两丞,秩千石。班固汉书考点二读史指导读史指导本则史料为历史典籍原文,主要叙述了秦统一全国之后建立的中央官僚机构,由可以判断出史料介绍了“三公”的具体职责。问题思考问题思考根据史料说明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构成及特点。提示提示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由丞相、御史大夫与太尉构成。丞相是中央政权机构的最高行政长官,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35、御史大夫掌监察,并协助丞相处理政务。太尉为最高军事长官,但实际上军权属于皇帝。三者互相协作,互相牵制。三者均参与重大军国事务的决策,有一定的决策权,但最终的决策权属于皇帝。考点二史论归纳史论归纳 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和作用1.特点(1)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又互相牵制,最终大权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保证专制皇权不致旁落。(2)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九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少府等官职都是为皇室专设的,为皇帝私家服务。国与家同治,这是封建时代统治的特点。考点二2.作用(1)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统治,有利于统一局面的发展和巩固。(2)奠定了

36、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考点二考点集训1.(2019河南洛阳测评)丞相田蚡入宫奏事,汉武帝问他:“君除(任命)吏尽未?吾亦欲除吏!”据此可知,汉初()A.皇权有所衰落B.君臣关系已经恶化C.相权有所削弱D.中枢体制亟须改革解析解析 由材料中汉武帝问丞相田蚡的话并结合汉武帝设立内外朝制度以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史实,可知汉初中枢体制亟须改革,故D项正确。D考点二2.(2019辽宁六校协作体模拟)秦刻石辞传者凡七:曰峄山、泰山、琅邪、之罘、东观、碣石、会稽。会稽刻石特提男女淫佚之防,此就各地风俗为矫正也。琅邪刻石尚孝、重农,为此后汉治之本。由此可知()A.

37、秦朝的治国理念是儒家思想B.秦始皇喜欢游历C.秦朝注重社会的行为规范建设D.秦刻石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C考点二解析解析 秦朝以法家思想为立国根本,法律制度细密而又严苛,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秦始皇喜欢游历,故B项错误;材料所涉及的两块秦刻石辞内容,说明秦始皇在统一全国之后,注重社会的行为规范建设,故C项正确;D项明显错误。考点二解析解析 “凡秦之政,皆待汉行之。秦人启其端,汉人竟其绪”意为汉承秦制,A、B、D三项都是其体现,不符合题意;以吏为师、以法为教只符合秦朝,汉朝先是推行黄老之学,再是推崇儒学,C项符合题意。3.(2018河北石家庄模拟)史学家柳翼谋说:“始皇时代以一政府而统制方数千里之

38、中国,凡秦之政,皆待汉行之。秦人启其端,汉人竟其绪。”下列表述与此观点不符的是()A.出击匈奴、巩固边疆B.设置郡县、管辖地方C.以吏为师、以法为教D.控制思想、文化专制C本讲小结记知识结构记知识结构本讲小结本讲小结背史论术语背史论术语(1)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实行,适应了西周时期统治的需要,维护了西周政治的稳定,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3)秦朝中央官制和地方郡县制的实行,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便于皇帝对全国以及中央对地方进行有效控制。(4)汉武帝时形成“中朝”,

39、是决策机构,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外朝”。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度,汉武帝推行“推恩令”,解决了王国分裂叛乱的问题。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第二讲第二讲 先秦、秦汉时期的经济文明先秦、秦汉时期的经济文明专题概览先秦、秦汉时期的经济先秦、秦汉时期的经济(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2)从土地国有制到土地私有制的转变从土地国有制到土地私有制的转变;(3)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发展;(4)“工商食官工商食官”与与“抑商抑商”政策和商业的发展政策和商业的发展;(5)手工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发展;(6)“丝绸之路丝绸之路”考纲要求总纲目录考纲呈现考点一先秦、秦

40、汉时期的农业考点二先秦、秦汉时期的手工业和商业考点一一、耕作方式的进步一、耕作方式的进步自主学习1.原始社会,以刀耕火种 为基本耕作形式。2.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 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3.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二、土地制度二、土地制度1.商周时期:实行井田制 ,土地归国王所有。2.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时,废井田,开阡陌,从法律上肯定了土地的私人占有 ,土地私有成为土地兼并的根源。考点一先秦、秦汉时期的农业考点一先秦、秦汉时期的农业考点一3.汉代:土地买卖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租佃现象比较普遍。豪强地主控制下的田庄经济发展。误区警示误区警示封建土地私有制与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私有制包括地

41、主土地所有制、国有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三种主要形式。其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农民土地所有制广泛而分散地存在,但由于农民经济力量薄弱,土地往往被兼并。考点一三、经营模式三、经营模式1.集体劳作(1)原因:先秦时期,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很低。(2)特点:土地国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2.个体农耕(1)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封建土地私有 制确立。(2)特点: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3)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考点一归纳总结归纳总结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的关系三者是不同的经济概念,但又有交集,都是

42、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自然经济的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的本质属性是家庭经营,经营规模狭小。自耕农经济是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农经济除包括自耕农经济外,还包括以租种地主土地为生的佃农经济。三者的关系如下:考点一图解历史图解历史耕作方式与农业经营方式演进的互动关系教材补遗教材补遗东汉豪强地主的田庄经济(1)形成原因a.累世公卿的豪族,把持着东汉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权。b.追随刘秀的开国功臣,既是朝廷新贵,又是地方豪强。考点一c.土地兼并现象严重,豪强地主占有大量田地和人口。(2)特点a.它是一种政治和经济结合的社会基层单位。b.田庄的内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c

43、.田庄里,地主和劳动者聚族而居,带着深厚的宗法色彩。d.劳动者称“徒附”“宾客”,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比西汉时期有所加强。e.田庄还拥有私家武装,称“部曲”“家兵”,是维护豪强地主统治的武考点一装力量,在一定条件下,又可能转化为武装割据的力量。(3)影响a.是东汉政权的统治基础。b.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是东汉末年封建国家分裂的社会根源。c.使政治更加黑暗,统治日趋腐朽,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四、水利工程四、水利工程1.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 ;郑国主持修建郑国渠。2.汉代:关中农民创造了井渠 ;东汉王景治理黄河。考点一 主题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和影响主题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和影响史料呈现史

44、料呈现 史料1 宗法制的封闭性是为了家族的“肥水不外流”,而在沉重的赋税负担和激烈的土地兼并下,宗法制则起了强化、自保家族生存的作用。在这种背景下,依靠男耕女织,实现自给自足,更具有抵御破产风险、维护家族利益的作用。所以自给自足的生产与消费方式,也成为农民狭隘的生产目的,客观上也割裂了小农家庭与社会的广泛联系,将自己封闭在一个与世无争的狭小空间里小农经济的男耕女织的家合作探究考点一庭生产方式,使自己所需的两种必不可少的生活资料即衣、食得以自给自足,从而极大地减轻了对社会和外界的依赖,避免与社会过多联系。朱筱新论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形成及特点考点一 史料2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

45、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矣。晁错论贵粟疏考点一读史指导读史指导(1)史料1属于现代评论史料。在理解史料时应将史料按照句号分层,明确每一层所要表达的意思。史料整体说明了小农经济的特点与作用,表明了小农经济的特点,表明了其作用。(2)史料2属于文献史料。通过阅读史料可知晁错论述的主题是小农经济下农民非常辛苦,致使小农破产的因素有很多。体现了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考点一问题思考问题

46、思考(1)依据史料2,归纳威胁小农经济稳定的非自然的主要因素。提示提示赋税徭役、人情往来、养家糊口的负担、高利贷的盘剥。考点一(2)综合史料1、2,概括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其影响。提示提示特点:分散、孤立、封闭;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生产目的狭隘;占有小块土地、规模小;具有脆弱性;等。影响:凝聚宗族,维护家族利益;割裂了与社会的联系;减轻了对外界的依赖。考点一史论归纳史论归纳 小农经济的特点、影响其发展的因素及评价1.特点(1)分散性: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2)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男耕女织,具有封闭性。(3)自足性: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

47、缴纳赋税。(4)脆弱性:是一种具有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差等特点的简单落后的生产模式。考点一2.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1)生产力因素。耕作方式、耕作技术、土地制度等。(2)小农经济自身特点。自给自足、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抵御天灾人祸能力差等。(3)政策因素。为保证封建统治的稳固,明智的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4)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社会的动荡及严重的自然灾害。考点一3.评价(1)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始终在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是封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2)其发展状况关系到社会经济的繁

48、荣和古代政权的安危;但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考点一1.(2018课标)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考点集训B考点一解析解析 材料中“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说明当时小农破产的现象已很严重,表明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故B项正确。西汉文景时期,政府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粮价低抑制了当时农民的生

49、产热情,故C项错误。富商大贾只是操纵物价,其并不能操纵税收,故D项错误。考点一2.(2019山东济南模拟)河南农谚说:“立春晴一天,农夫不费力。”江苏农谚说:“岁朝东北风,五禾大熟丰;岁朝西北风,大水害农功。”这些农谚()A.注重农业的理论性总结B.没有科学可信性C.对农业生产有指导作用D.源于农民的无知C考点一解析解析 我国古代对农业的总结是经验性总结,非理论性总结,故A项错误;古代农谚是农民对农业实践经验总结而形成的智慧结晶,故B项错误;这些农谚对农业生产有指导作用,抓住节气有利于粮食产量的提高,故C项正确;农谚是农民在生产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故D项错误。考点一3.(2015课标)吕氏春

50、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C考点一答案答案 从材料信息看,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可以养活更多的人,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小农的生活压力,有利于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C项正确。畜力和铁制农具的使用有利于农业收益的增加,A项因果倒置;农业收益的增加为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故B项错误;农业收益的增加也会使地主实力上升,有利于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故D项错误。考点二 考点二先秦、秦汉时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课标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打包11套).pptx)为本站会员(晟晟文业)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