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课时作业 30 从 “ 战时共产主义 ” 到 “ 斯大林模式 ”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 ) 1 (2018 黄冈高三评估 )1919 年 3 月,苏俄政府颁布了关于消费公社的法令,规定一切非农业人口都必须加入消费合作社,由合作社分配站按照工种定量配售食品及日用品。该规定 ( ) A提高了苏俄的公有化程度 B激发了工农的生产积极性 C有助于保障前线的物资供应 D易引起工农内部之间的猜疑 解析: 根据 “ 一切非农业人口都必须加入消费合作社,由合作社分配站按照工种定量配售食品及日用品 ” ,结合所学 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苏俄加
2、强了对社会物资的控制,体现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正确; A、 D 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体现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利于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保证战争胜利,不利于激发工农的生产积极性, B 错误。 答案: C 2 (2018 张家口高三诊断 )1920 年末至 1921 年初,农民暴动席卷西西伯利亚、坦波夫省和沃罗涅日省、伏尔加河中游地区、顿河流域、库班、乌克兰和中亚等地。到 1921 年有50 多起大规模农民起义发生,几乎没有一个省份不在某种程度上存在所谓的 “ 盗匪 ” 。材料所述现象的原因是 ( ) A苏维埃政权面临敌对分子的进攻 B苏俄国内战争加剧了社会矛盾 C不明真相的群众受
3、到反动派蛊惑 D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苏俄出现了大规模的农民暴动,反映了农民的不满;农民不满的原因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实行余粮收集制对农民的剥夺,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D 项正确。材料强调农民暴动,而不是苏维埃政权面临敌对分子的进攻,排除 A。不是国内战争加剧了社会矛盾,而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激化社会矛盾,排除 B。是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激化社会矛盾,发生农民暴动,排除 C。所以选 D。 答案: D 3 (2018 沧州高三月考 )1921 年 12 月,梁赞省公民拉尼京的姐姐在给列宁的申诉书中【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这样写道: “ 家里一切能拿走的东西都被拿走了:家
4、具、餐具、水桶,奶牛也被宰杀,部分干草被运往县城,另一部分被警察悄悄据为己有。 ? 转瞬之间一个能够养家并向国家交税的可怜的小家庭即遭毁灭。 ” 这反映了 (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失去民心 B农业全盘集体化势在必行 C新经济政策执行中出现偏差 D “ 玉米运动 ” 不符合苏联国情 解析: 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在新经济政策推行的前期,在征收粮食税的过程中,布尔什维克政府不自觉地在实际工作中 沿用了以前的方法,强制征收粮食税,在这一过程中的种种行政和司法弊端,深深伤害了农民的感情,甚至使他们的生存状况臻于绝望境地, C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新经济政策执行中出现偏差,而不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失去民
5、心,排除 A。题干强调的是新经济政策执行中出现偏差,而不是农业全盘集体化势在必行,排除 B。“ 玉米运动 ” 是赫鲁晓夫改革时期的措施,排除 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 C。 答案: C 4 (2018 芜湖高三联考 )列宁多次接见农民代表团,与各地农民交流,发现 “ 广大农民群众不是自觉地而是本能地在情绪上反对我们 ” 。鉴于这一状 况,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决定( ) A实行土地法令 B废止余粮收集制实行粮食税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产品交换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新经济政策实行粮食税,选项 B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土地法令,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优先发展重工业是
6、斯大林而非列宁,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产品交换属于商业,和材料中的农业、农民关系不大,选项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B。 答案: B 5 (2018 潍坊高三测评 )1921 年 5 月俄共 (布 )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新经济政策的第八 条决议规定: “ 通过粮食税和商品交换,至少取得四亿普特粮食作为恢复大工业和实现电气化计划的基础。 ” 这一规定 ( ) A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开创了计划经济体制新模式 D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 【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新经济政策的推行,该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故答案
7、为 D 项。材料所述措施没有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排除 A 项;工业化战略尚未实施,计划经济体制尚未确立,排除 B、 C 项。 答案: D 6 (2018 晋城高三评估 )列宁指出,商业 “ 是我国经济生活的试金石,是无产阶级先头部队同农民结合的唯一可能的环节,是促使经济开始全面高涨的唯一的可能的纽带 ” 。为此,苏维埃俄国调整了当时的经济政策,这一政策 ( ) A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 B允许市场发挥作用,体现逐步过渡的思想 C推行集体农庄制度,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D全力发展重工业,抵制法西斯德国侵略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后实行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
8、制,所以 A 项表述有误,排除。只有新经济政策才恢复商品贸易,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因此 B 项正确。推行集体农庄制度在斯大林时期,因此不符合列宁 这一限制条件,故 C 排除。全力发展重工业,抵制法西斯德国侵略在斯大林时期,因此不符合列宁这一限制条件,故 D排除。 答案: B 7 (2018 衡水高三质检 )20 世纪 20 年代,斯大林指出: “ 我们的工业和我们的经济现状决定暂时不能不向农民征收这种额外税 ? 我们的政策应当是逐渐缩小这种 剪刀差 ,使它一年一年地接近起来 ? 从而在几年以后完全取消对农民的这种额外税。 ” 这一表述主要意图是 ( ) A强调苏联恢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紧
9、迫性 B说明加快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正确性 C指出推行社会主义农业集体化的必要性 D 强调不均衡发展轻重工业、农业的迫切性 解析: 据材料 “ 我们的工业和我们的经济现状决定暂时不能不向农民征收这种额外税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斯大林强调暂时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的迫切性,体现了不均衡发展的特点,故 D 选项正确;当时苏联没有恢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 A 选项错误;材料主旨是说明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的迫切性,不是加快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正确性,故 B 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社会主义农业集体化的问题,故 C 选项错误。故选 D。 答案: D 8 (2018 淮南高三诊断 )1928 年 9 月,
10、苏联领导人布哈林认为,为了实现国家 工业化,“ 不仅应当保证对建筑材料等需求的相应的货币,而且应当保证这种建筑材料相应的供应 ” ,【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反对用 “ 未来的砖头 ” ,建造 “ 现实的工厂 ” 。这表明苏联 ( ) A建筑原料产业供求平衡 B经济建设进程出现了偏差 C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D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了苏联经济建设进程出现了不同的观念,即出现了偏差,选项 B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当时苏联建筑原料产业供求是不平衡的,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 1928 年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尚未建立,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
11、 反映的是工业化的问题而非成就,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B。 答案: B 9 (2018 晋中高三质监 )1933 1934 年苏联粮食产区的小麦交售价格是每公斤 3.29.4 戈比,每公斤面粉的零售价格是 35 60 戈比。这主要反映当时苏联 ( ) A抵制欧美国家的倾销 B农业为工业做出牺牲 C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D城乡间经济交流频繁 解析: 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制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同时,斯大林提出,工业化的资金来源要 “ 靠自己 ” ,因而国家通过农产品义务交售、机器拖拉机站的实物 报酬、农业税以及工农业产品剪刀差等途径为工业化积累了大部分资金,材料信息
12、中小麦交售价格和面粉零售价格的巨大差距,表明此时农业生产服务于工业发展的国家战略的基本情况,故 B 项正确。 A、 D 两项材料信息并未体现,排除; 1936 年苏联宪法的颁布,标志着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C 项错误。 答案: B 10 (2018 新乡高三摸底 )1932 年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中的各种外国专家约有 6 800人,其中约有 1 700 名是美国工程师。同年,苏联向英美购买的机器设备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 50%,占英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量的 90%。 这说明 ( ) A苏联工业化离不开西方国家的帮助 B苏联社会制度吸引了大批西方专业人才 C美英为缓解经济危机向苏联输出资本
13、D国际环境为苏联工业化创造了机遇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意在强调经济危机这个国际环境在客观上为苏联工业化创造了机遇,即选项 D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苏联工业化并未得到西方 “ 国家 ”的帮助,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苏联吸引了大批西方专业人才是由于经济危机而非苏联社会制度,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输出的是技术人才而非资本,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D。 答案: D 11 (2018 柳州高三测评 )与下图反映的信息最为切合的是 ( ) 【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加速发展战略 解析: 图片反映出,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民主法制被忽视,最后形成了个人的高度集权,符合斯大林模式的特点,故 C 正确; A、 B 不符合材料,排除; D 与材料无关,排除。 答案: C 12 (2018 江西高三六校联考 )20 世纪 30 至 40 年代,很多西方经济学家开始研究苏联 ?“ 我相信思想界、学术界对于苏联模式的推崇可能是 主流 。波兰经济学家兰格甚至认为苏联的经济体制可能 会取代市场而做得更好。 ” 这表明 ( ) A学习苏联成为当时世界潮流 B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已被摒弃 C西方国家放弃了对苏联的敌视态度 D苏联 “ 五年计划 ” 成就得到一定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