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章 比较文化研究的问题与方法论每个时期、每个地域、每个民族都将面临各自不同的文化问题。比较文化学没有特定的方法论,方法论只为了解决每个具体而特殊的问题。每个时期、每个种族/民族、每个地域/国家都会产生各自不同的文化问题,比较文化学的目标不是确立一种关于国际间文化研究的理论模式,而是探讨解决这些文化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比较文化学没有特定的方法论,方法论只为了解决每个具体而复杂的文化问题。本章探讨比较文化学的诸多方法论,阐述比较文化学的当下问题,文化变迁与创新,社会文化的结构等。在世界文化史上,比较研究的视野,与西方文化/非西方文化大规模的交往相关。第1节 问题与方法论1,比较文化研究的问题2,
2、方法论 1991年以来,打破欧美国家的力量均衡而又高度对立的格局,全球经济重心向亚洲转移,发展中国家(例如,金砖国家BRICS、迷特国家MINT,钻石国家NEXT-11等)逐渐成为世界文化新格局中积极的、强有力的建构力量。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传统文化正处在一种急剧发生变化的过程之中。民族、国家文化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民族/国家继续前进的动力。发展中国家能够自由地从东西方文明中吸取他们所需要的东西,而抵制西方文明中某些坏因素对他们的影响,这些国家完全能够从他们自己的文化传统中获得一种有机的发展,并创造出结合东西方不同文明优点的新文化。比较文化研究的问题比较文化研究原本是探索“实践问题”的解决,即
3、对自由的、开放的比较方法的探索。每个种族/民族、每个地域/国家文化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与繁荣作出了各自不同的贡献,它们启发并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创新。然而,欧美文化的普世主义、西方中心主义显然在欧美强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强有力的冲击下,文化单一形态显然成为首要的问题。不同的文化问题或长久或深远地影响不同种族/民族、地域/国家社会发展,每个文化问题总是与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宗教等紧密相关,由此一个文化问题将对社会生活产生强有力的冲击,例如,伊拉克战争之后出现的伊斯兰国(Islamic State,or DAESH)即是欧美列强在中东地域制造出来的恶劣后果。方法论(Methodology)方法
4、论是研究方法的学说,比较文化学没有特定的方法论(即理论模式)。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政治学、传播学、语言学、法律科学(法学)等人文科学为正在发展的比较文化学提供了不可忽视的启发和可用的观念模式。文化研究中的比较法是开放的、自由的,并遵循实践理性的原则,而不是民族/国家利益的工具。比较文化学首要的任务是探索解决当前突出的文化问题的方法,要求人们分析考察社会文化及其状况,明确比较研究的的方法与途径。讨论话题20世纪以来,国际舞台上涌现出大量的新兴民族国家,而西方的殖民霸权式微,使得世界上众多民族文化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成为各民族为捍卫其自身利益而高举的旗帜。但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种文化民族主
5、义也会走向极端,成为民族冲突的背景和缘由。因民族文化冲突而引发的世界民族问题热点,已给各国、各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许多的启迪和警示,值得人们认真思考和应对。第2节 文化传统与文化传承世界历史上,许多种族/民族、国家发展出绚烂多彩的自身文化,这些文化传统(cultural tradition)总是生生不息的流传。在文明演化过程中,人类文化史上各种语言、思想、观念、精神、信念、习惯等汇集成的持续而独特品质的种族/民族、国家文化。文化史则揭示了传统文化的谱系,和文化传承(Cultural Inheritance)中的内在复制-传播方式与途径。1,文化史2,文化传统与文化传承文化基因文化基因(Cult
6、ural Gene)文化基因(Cultural Meme)是一种借喻,指先天遗传和后天习得的,主动或被动,自觉与不自觉而置入社会主体的文化最小信息单元和最小信息链路,主要表现为信念、习惯、价值观等。文化基因是文化类型的存在根本,每一种能够成为独立文化类型的文化都深深根源于自己的文化基因特性之中。道金斯(Clinton Richard Dawkins)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1976)认为,文化中也有类似于生物基因那样的复制,“谜米”即指这样的文化复制行为。1998年苏珊布莱克摩尔(Susan Jane Blackmore)谜米机器文化之社会传递过程的“基因学”(The M
7、eme Machine,1999)认为,文化复制始终是一种建立在模仿基础上的复制,这种复制对于人类文化具有重要影响;人既是生物基因的机器,也是文化“谜米”的机器,而且只有这两种复制共同存在才可以构成完整的“人”。而且人们可以在传递和复制文化的过程中选择、“改善”自己的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
8、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五)传统体育和游艺;(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讨论话题文化的基因其实也就是我们文化的根源,是我们之所以从远古走到现代而并未终结的原因。但也要看到,我们的
9、文化如太极,有阴有阳,有依旧有用的,也有过时的,不能把那些不符合现代生活的东西大肆推广,从而陷入文化复兴的陷阱。第3节 文化变迁与创新1 文化变迁2 文化与创新3 创造力4 发现与发明文化作为社会生活的表征,在不同的地域、种族/民族、国家中表现出不同的结构模式,而同一项文化特质在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意义。本节主要论述创新、发现与发明所带来的文化变迁或者文化演化。创造力是一个民族、国家在主动的文化变迁过程中赢得优先地位和声誉的重要因素。文化变迁(cultural change)文化变迁或者文化演化,是指由于族群社会内部的发展,或由于不同族群之间的接触而引起的一个族群文化的改变。文化变迁的主要机制包
10、括创新、传播、涵化(acculturation)。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如迁徙、与其他民族的接触(接受、融合、抗拒)、政治制度、观念模式的改变总是引发文化的变迁。文化变迁是一个长时期的、适应性的(包括生态适应)、多线性的变化过程,是从社会生活的某一方面开始,进而促发文化内部(社会组织、制度、观念、信仰、物质文化等)的持续改变,最终使得社会趋于新的均衡状态,由此,人们有理由信赖文化的进化理论。创新(Innovation)文化观念、科学、技术、创新与社会生活本身是一个复杂的互动关系。巴尼特(Homer G.Barnett)创新:文化变迁的基础(Innovation:the basis of
11、 cultural change,1953)认为,创新是文化变迁的基础,“创新应被界定为任何在实质上不同于固有形式的新思想、新行为和新事物。严格说来,每一个创新是一种或一群观念;但有些创新仅存于心理组织中,而有些则有明显的和有形表现形式。”文化创新包括进化、发明和发现、传播或借用。在一个地域、民族、国家文化中,创新对个人、群体、社会具有不同的意义和影响。创新意识包括创造动机、创造兴趣、创造情感和创造意志。人们的创新意识和他们的环境条件、社会地位、资源、知识技能、学习能力、个性品质等相关。创造力(Creativity&Ingenuity)创造力,指在知识技能、智慧水平、学习能力、个性品质等方面显
12、现出良好状态的文化主体(个人、群体),在社会活动中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创造力必然意示着一种追求新颖的、独创的、新价值的心理过程。在积极的意义上,人类的文明史是创造力的实现结果。发现(Discovery)在科学领域,发现(Discovery)是对新的现象、新的活动、或新的事物的观察,并通过抽象思维和日常经验所获得的先在知识提供新的理由来解释这些认知/知识。一个发现有时可能基于先前的发现,一个想法,或二者的结合。一些发现代表了知识或技术的激进突破。发明(Invention)发明(Invention)是发明者的一种思想,这种思想可以在实践中解决技术领域里的特有问题;也指发明者提出创新
13、性方案、措施的过程,和新颖的/先进的成果,发明会带来知识、技术系统的革新。发明可以分为开创性、改进性发明。当社会接受了发现和发明并有规律地加以运用时就引起文化变迁。发现和发明可以在个社会内部产生,也可以在外部产生而被个社会所接受。讨论话题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全社会将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在国际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和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下,我们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作用有机联系起来,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第4节 社会文化的结构1,城市与乡村2,个人、群体与社会3,
14、主流与少数(弱势文化)一个部族、种族/民族、国家总是包含着复杂的社会结构,无疑,人们生活在社会等级制度中,社会等级的划分方式各有不同,或取决于政治地位,或取决于宗教神职,或取决于职业差别、民族差别、血统关系、门第门阀等。社会等级深刻地烙印在在社会文化中,阶级或者阶层是社会结构中最显著的因素。当人们把城市当作文化/文明的孕育器时,城市与乡村便在地域空间上构成了不可调和的社会结构,不同阶级的人们通常是分类聚居在城市特定的街区,例如,城市的贫民区。社会结构(social structure)社会结构是一个部族、种族/民族、国家中不同的实体或群体的组成方式及其关系,以及长期和相对稳定的关系模式,包含种
15、群数量结构、家庭结构、社会组织结构、地域空间的分布结构、城乡结构、生活方式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等。社会结构是社会经济分层(例如,阶级结构)系统、社会机构,或别的较大社会群体间的固定化关系,或者是个人或组织之间的社会关系网络的结构,或者是在社会体系内塑造个人的行为方式的规范,它生成于并决定了社会个体的行为。拉德克利夫-布朗(A.R.Radclitte-Brown)原始社会结构与功能(Structure and Function in Primitive Society,1952)认为,社会结构包含多种含义,是人类社会中真实存在的有形实体,社会结构指稳定存在的社会团体,例如部落、宗族、民族等,它们保
16、留着自身的连续性和一致性,尽管成员发生了变化;也指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例如血缘关系、宗族关系等),和因社会分工不同而产生的个体差异和阶级差异,社会主体的不同社会地位是社会关系的决定因素。社会生活在不断地更新社会结构。社会结构通过制度关系及规则限制来制约着人们的社会行动,另一方面,人们在自己的社会行动中将不断产生新的需求并以此来影响、规范和调整人们的行为规则以及社会制度,进而使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城市与乡村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总是映射出人类对社会生活的理想。工业革命以来,逐渐增强了城镇与农村的对立,因为城市具有高度集中而功能化的生活方式。从社会学来看,城市与乡村只是两种地域空间分布的状况,但城市与乡
17、村中的人们在空间、交通、居住与建筑、生活方式、社会分工以及社会组织的差异逐渐加大了二者之间的文化差异。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制度、道德规范体系等若隐若显地支持了这种文化差异。阶级、阶层阶级(class)是在社会关系中处于不同的地位的人群的集团,其中一个集团由于有社会地位因而位居其他集团之上。阶级的本质在于它是与特定的生产关系相联系的、在经济上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集团或人群共同体。中产阶级(middle class)中产阶级指从政治-经济地位、社会文化地位上看,处于一个社会等级中间的一类人,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认为,在现代社会里,中产阶层是人们社会经济状况处在工人阶级和上层阶级之间的广大群体;或
18、指人们低层次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且中等层次的“感情需求和尊重需求”也得到了较好满足,但不到追求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求”的阶级(或阶层)。主流文化(Mainstream,or Mainstream culture)主流文化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受到倡导的、起着主要影响的文化。每个时期都有当时的主流文化。主流文化包括所有通俗文化和媒体文化,通常是通过大众媒体传播的。该概念区别于从亚文化、反(主流)文化和边缘文化(fringe theory)。主流的观念在很大程度上与社会中少数(精英)与多数(民众)相关。讨论话题城市凝聚了文明的力量与文化,保存了社会遗产。城市的建筑和形态规划、建筑的穹顶
19、和塔楼、宽广的大街和庭院,都表达了人类的各种概念。城市的基本问题是城市是否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城市的设计是否促进人的步行交通和人与人的面对面交流。城市规划问题首先是价值问题。参考:刘易斯芒福德城市文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8月。第5节 民粹主义的危机与民主的幻象民粹主义和精英民主是当代社会的深层问题。欧洲北美多国政府所采取的民粹主义政策通常导致经济的停滞和社会的动荡。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民粹主义成为社会主流,已经在全球兴起。同时,精英民主理论带给人们的只是一种幻象,精英的统治(民主)只是为少数人服务,表现为资本逻辑下的民主幻象;民主制度在政治、经济、社会危机面前几近于失灵。1,民粹
20、主义的危机民粹主义(Populism)民粹主义即平民主义,是相对于精英主义,尤其是政治精英主义而言的。民粹主义在历史上曾有多种表现形态,在左翼和右翼都有见过。民粹主义在实行普选制的民主国家有较大的发展,在北美洲和拉丁美洲的政治史上占有重要的份量。民粹主义是民主思想的一个分支,是一种政治哲学或者政治意识形态。民粹主义倡导“人民优先”,其基本精神是以维护平民的利益为由而反对精英阶层所代表的统治集团及其社会制度,认为平民的利益被社会中的精英所压制或阻碍,而国家需要从这些自私而且腐化的精英阶层复原健康,用来改善全民的福祉和进步。民粹主义通常自称代表多数人民,反对集权的精英政权,民粹主义者将诉求重心放在
21、特定的地区或是特定的社会阶级,例如劳工阶级,中产阶级或是农民等等。民粹主义很容易和民族主义结合起来,或者形成带有民粹主义色彩的民族主义。精英主义(elitism)早期的精英主义发源于意大利,在批判大众民主的基础上发展出了早期的精英主义理论,精英主义的兴起反映了西方思想界对大众民主兴起的保守态度。精英主义认为社会的统治者是社会上等阶层的少数,由于其在在智力、性格、能力、财产、社会地位等方面超过大多数的民众,而成为社会精英,他们的态度、言行对于社会治理和社会的发展,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决定着政治的性质。不论政府体制和经济制度的性质如何,总是寡头统治或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G.莫斯卡统治阶级
22、认为一切社会都存在着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社会文明随精英的变动而改变。V.帕累托思想与社会认为精英的兴衰和精英与非精英之间的流动是必然的,这种流动是保持社会平衡的基本因素。拉斯韦尔(Harold Dwight Lasswell)(政治学(Politics:Who Gets What,When,How,1936)认为政治精英通过四种手段实施对社会的统治:象征、暴力、财物和实际措施。“任何精英都以共同命运的象征作为旗号来为自己辩护和维护自己的利益。”奥尔森(Marvin E.Olsen)、马杰尔(Martin N.Marger)现代社会中的权力(Power in Modern Societies,
23、1993)认为,在所有的社会当中,一直并将继续存在少数强有力的统治精英。为了统治社会,精英会运用极其广泛的各种技术手段,包括控制政府、支配经济、使用警察和军事力量、操纵教育体制和大众媒介、惩罚和消灭反对者、以及制造意识形态以使自己的权力和统治合法化。精英允许甚至鼓励有限的社会变迁,但是力图将变迁程度限制在有利于实现他们所追求的目标而不能威胁到他们的权力。戴伊(Thomas R.Dye)、齐格勒(Harmon Zeigler)民主的嘲讽(The Irony of Democracy:An Uncommon Introduction to American Politics)认为,精英对于社会制度
24、的基本准则和保持现行社会制度不变等方面是意见一致的。国家政策并不反映民众的要求,而只反映盛行于精英中的价值观。精英对民众的影响多于民众对精英的影响。2 民主的幻象民主(Democracy)民主是一种思想观念,也是一种政治制度。民主是指多数人的统治,即一个社会的发展策略制定权、政治最终决定权在于特定人群或人民全体中的多数。在当代社会,民主制度是调整社会各阶级或阶层利益的手段。民主政治的核心在于法律的规则,即法律及其程序公平地适用于所有公民,以此保障公民的权利,激励民众积极参与政治和公民生活事物。协商民主理论认为,合法的立法必须源自公民的公共协商,倡导公民参与,反对精英主义民主观。乔治瓦拉德兹(J
25、orge M.Valadez)多元文化社会中的协商民主(Deliberative Democracy,Political Legitimacy,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Multicultural Societies)认为,协商民主是一种具有巨大潜能的民主治理形式,它能够有效回应文化间对话和多元文化社会认知的某些核心问题,并极力倡导那种能够有效维护公共利益、增进政治话语的相互理解、辨别相关的政治意愿、重视所有人需求与利益的政策。协商民主在自由宪政思想中处于核心位置。自由(liberty)自由是一个政治哲学概念,在此条件下人类可以自我支配,凭借自由意志而行动,并为自身的
26、行为负责。亚瑟叔本华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认为,自由的概念,相应于这一切障碍可能具有的性质,可以分为3种完全不同的类型:自然的自由、智力的自由和道德的自由。美国总统罗斯福提出了“四大自由”:表达自由,信仰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免于恐惧的自由。赛亚伯林(Isaiah Berlin)用“两种自由”的概念来划分自由:“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他认为,积极自由是指人在“主动”意义上的自由,即作为主体的人做的决定和选择,均基于自身的主动意志而非任何外部力量。当一个人是自主的或自觉的,他就处于“积极”自由的状态之中。这种自由是“去做.的自由”。而消极自由指的是在“被动”意义上的自由。即人在意志上不受他人的强制,在行为上不受他人的干涉,也就是“免于强制和干涉”的状态。讨论话题民粹主义不是一种意识形态,其政策主张只反映当时民众的心理状态和流行观点。民粹主义的政策主张可以是左倾的,也可以是右倾的。拉丁美洲许多国家的政治长期被民粹主义所左右。193040年代右翼民粹主义占上风,而到了195060年代却是左翼民粹主义占上风,之后又出现过反复。民粹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兴起,在目前的美国大选中,许多人只关注到了特朗普的崛起,他是右翼民粹主义的代表,却忘了美国民主党另一位总统候选人、左翼民粹主义的代表桑德斯险些把希拉里拉下马。英国脱欧支持者都说要“赢回英国”,和特朗普的“让美国再次伟大”异曲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