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专著选读(教师备用)1.士的兴起及影响 周代贵族阶层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和士四个等级,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分封卿大夫,而士没有实际封地,多为卿大夫的家臣。因古代学在官府,只有士以上的贵胄子弟才有文化知识,故士又成为有一定知识和技能之人的称呼。士分布在社会各个阶层和角落,上可以为卿相,下可以为士民、布衣,士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千差万别,在差别中又有共通的东西,即智慧、知识、道德和勇敢。这些东西是无形的,但在社会活动中又无所不在,无处不需。士正是凭借这些无形的东西优游于社会各个角落,这个阶层成为上流社会与下层社会交流、转换的中间地带,因此它的影响无处不在。在中国历史上士与“
2、士精神”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主流之一,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史学家钱穆曾讲:“中国文化有与并世其他民族其他社会绝对相异之一点,即为中国社会有士之一流品,而其他社会无之。”夏凡镜子里的中国三千七百年中华文明的历史与现实 2.战国诸子的共同点 战国诸子对于天地人三方面,都有自己的世界观,展开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斗争。在天道观方面,儒家有“天命”,墨家有“天志”,老庄有“自然”。在社会问题方面,儒家有“周道”,墨家有“尚同”,老庄有“小国寡民”,法家有“今世”。在人道思想方面,儒家称“仁 义”,墨家称“兼爱”,老庄称“真人”,法家称“利众”。诸子还有一个最大的特征,就是对于现状的暴露与批评。孔子褒贬春秋,孟
3、子斥责诸侯,墨子、韩非对时局的批评。他们这种无所顾忌的态度,不但对于政治如此,而且对于人民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目击当时“上无道揆、下无法守”的民困,寄予或多或少的同情。虽然他们 的认识不同,但他们敢于接近现实,则是相同的。侯外庐中国思想史 3.3.黄仁宇论道家 道家对世俗的权威无好感,认为“圣人不死,大盗不止”。他们崇信宇宙间的一元组织,愿意回归到原始的简朴,抵抗各种侵害自由的措施,不管其为威迫或是利诱,所以道家有支持泛神主义、抒情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趋向。这些思潮对当日政治之狂澜不能挽救,只能使明达的人退而为隐士。以后道家以一种到自然去的指向,策励艺术家和诗人。他们主张的极有限度的政府,也在
4、不少农民造反的场合里赋予大众性的意识,成为他们解放的宗旨。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4.4.墨子兼爱中的功利主义墨子兼爱中的功利主义 兼爱看起来是一种很高尚的道德理想,从这个角度来看,墨子似乎是一个极端的理想主义者。其实不然,墨子的思想真正呈现出的是很强的功利色彩。墨子认为,兼相爱本身并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交相利。兼爱中说:“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你爱了别人,别人就会反过来爱你。你做了对别人有利的事情,别人也会做对你自己有利的事情。理想主义和功利主义在墨子思想中是并存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墨子倡导的功利并非一己的私利,而是天下之公利。墨子中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兴天下之利,除天
5、下之害”,并把这看作是判断一个学说或者主张是否合理的一个主 要标准。冯国超中华文明史 5.5.儒墨道法治国方案的对比 孔孟的“以德治国”方案的本质是道德救世。其途径是通过统治者及其附属的知识阶层榜样的力量,调动起人们心中向善的根基,使全社会都成为道德人,进而实现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和对外和谐。西周初年的“礼治”是他们心目中的德治样板。墨子的“以爱治国”方案的本质也是道德救世,不过他的道德不是孔孟的忠孝仁义,而是全社会成员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之心。其途径是教育全社会成员都有“爱心”和爱的行动,建立政长系统和宗教信念以保证爱心的普遍实施,以爱维护社会秩序,实 现和谐。老庄的“以道治国”方案的本质是理念
6、救世。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人们的心理变化规律都必须遵守,不可人为的予以破坏,这是他们的基本理念;为了追求人的精神自由,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必须遵守,这是他们的另一基本理念。遵守自然规律,实现“风调雨顺”;遵守社会规律,实现“国泰民安”;遵守心理变化规律,实现“心态平 衡”,是他们社会和谐方案的基本内容。法家的“以法治国”方案的本质是制度救世。其途径是制定法律,建立执行法律的行政系统,激励民众正当的争取物质利益和精神需要,制裁民众有碍社会利益的行为,整个社会在权力制约下有序发展。刘晓燕诸子百家的社会和谐主张 6.6.百家合流 百家合流是百家争鸣的一个组成部分。百家争鸣虽原则上是各家发表自己的看法,
7、批评别人的意见,但也包含了对其他学派某些思想的吸收。如荀子,虽以礼为思想核心,但也特别隆法与推崇孔子,以致有人将其当作法家,还有人将其当作儒家。就是说,百家争鸣的争鸣是有保留的克服,争鸣中有吸收,吸收是为了更好地争鸣。百家争鸣本身也说明,争鸣各家 在学术上都有片面性,只有相互吸取,才能互补并趋于完善。孙景坛百家争鸣新论 高考导航(教师备用)考查方向 角度 考情分析 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1)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 以德行仁者王”,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2018 北京卷,12(2)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2017 海南卷,2(3)孟子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强调努力完善个人品德。201
8、6 海南卷,4(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理想化的政治诉求。2015 全国卷,24(1)考查重点:各思想流派的主张。(2)教材补充:各家思想争鸣的本质及发展。(3)新视角考查:儒家思想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墨子的思想(1)墨子中关于古代科技的记载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2018 全国卷,24(2)“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体现了墨家讲求功利的精神。2018 浙江卷,2 法家思想 法家思想强调严刑峻法。2014 海南卷,1 不同思想之间的比较(1)儒家与法家的共通之处是强调制度与秩序。2015 海南
9、卷,1(2)孟子与苏格拉底法制观念的不同及产生的社会背景与共同的历史价值。2015 全国卷,40 素养目标(教师备用)主题立意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对后世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教学目标(1)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探究,理解百家争鸣的背景,培养时空观念,认识到文化是社会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政 治、经济所决定等唯物主义观点。(2)识记诸子百家及其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探究,能够区别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合理解释历史问题的素养。(3)通过对百家争鸣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各种思想在争鸣碰撞融合中不断发展
10、的规律以及古代思想文化的辉煌灿烂,激发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增强文化认同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教材解读教材解读 史料探究史料探究 随堂训练随堂训练 一、百家争鸣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1.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分封制趋于崩溃,各国展开变法运动,新兴地主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2.经济上: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走向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3.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4.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推动教育发展。教材解读教材解读 课前自学 释疑解惑 二、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二、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 学派学派 代表 人物 主
11、张 地位 儒家儒家 孟子 政治:“”学说(核心),提出“民贵君轻民贵君轻”人性论:人性本善说人性本善说 义利观:倡导倡导“养浩然之气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奠 基基 人人,被被 尊尊 为为“”。南。南宋宋时时孟孟子子成成为为“四四书书”之之一一 荀子 天命观:提出提出“天行有常天行有常”和和“制制天命而用之天命而用之”的命题的命题 人性论:主张主张“”政治:治国应以礼教为主,并施 战战国国时时期期百百家家思思想的集大成者想的集大成者,其其学学说说对对中中国国哲哲学学具具有有深深远远的的影影响响 仁政 亚圣 性恶论 礼法 墨家 墨子“兼爱”“非攻”,“兼爱”是 的爱
12、;“非攻”就是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主张 1 提倡“”,同时主张“节用”“节葬”墨家学说是战国时期的 显 学,代 表 了 ,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被其他学派广泛吸收,战国后不被重视 道家 庄子 哲学观:提出“”的观点,认为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 人生观:提出“逍遥”的人生态度 天命观:认为天与人“不 相 胜”,人必须 1 1 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体系,是战国时期道 家 的 主 要 代 表 没有等级差别 各国和平相处 尚力 下层劳动群众 齐物 顺应自然 法家 韩非 政治观:主张法、术、势相结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合,建立一个 1 国家 历史观:反对 儒家“是古 非 今今”的历史观的历史观,主张
13、变法革新主张变法革新 韩非的思想适应了建韩非的思想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治体制的需要,在西在西汉以后的汉以后的 1 000 多年多年中中,与与 互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 论基础 兵家 孙膑 强调要懂得战争的规律;注意利用和创造有利于己的形势;重视人的作用 战国时期兵家的代表战国时期兵家的代表人物,他的军事思想 对后世影响深远 君主专制的中 央集权 儒家思想 三、百家争鸣的影响 1.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理论,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 的基本精神。(1)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 。(2)道家学说构成
14、了2 000多年传统思想的 。(3)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2.在百家争鸣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3.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传统文化 道德准则 哲学基础 副栏副栏 比较异同比较异同 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仁”的简单继承。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对比分析对比分析 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之比较 孔
15、子 孟子 荀子 代表阶层 旧贵族(奴隶主)新贵族(地主)新贵族(地主)仁的思想 仁 仁政 仁义、王道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人性论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 历史观“克己复礼”,比较保守 主张社会进步 主张社会进步 漫画解史漫画解史 如何遏制学生上课说话的行为 归纳总结归纳总结 诸子百家对立观点 课堂小结课堂小结 史料探究史料探究 主题探究 史料教学 探究主题1 战国时期各学派的思想 材料一“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明法者强,慢法者弱。”材料二 儒法两家主张的差异 主张 学派 强调 内容 实施方式 特点 目的 儒家 礼义 伦理道德 教化 以理服人
16、 王道 法家 法治 制度法律 刑罚 以力服人 霸道 马小红古法新论 问题问题(1)概括材料一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中的“仁政”“无为”“法者”可知分别是儒家强调实行仁政,道家强调“无为而治”,法家强调法治。背景,结合所学知识中“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回答即可。结论(1)实行仁政;“无为而治”;强调法治。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社会发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政治上,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遭破坏。问题问题(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家和法家在治国理念上的异同。解析第(2)问根据材料二,儒家强调“礼义”“伦理道德
17、”,法家强调“法治”“制度法律”,可知二者都强调制度和秩序。再结合材料及所学,从儒家反对苛政和任意的刑杀,主张教化,法家主张严刑峻法等来归纳两者的不同点。结论(2)相同:都强调制度与秩序;不同:儒家提出“仁”与“礼”,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从而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法家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深化拓展深化拓展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的救世根据及争鸣的焦点 1.救世根据:儒家认为是社会秩序出了问题,主张通过提高个人道德修养来恢复西周礼乐秩序;墨家也认为社会秩序有问题,主张建立平等、兼爱的社会;道家认为不能人为制定秩序,主张顺从自然规律;法家认为旧秩序已经
18、被淘汰,主张通过改革建立新秩序。2.争鸣的焦点:儒墨之争的焦点是“仁爱”还是“兼爱”;儒道之争的焦点是“有为”还是“无为”;儒法之争的焦点是“德治”还是“法治”。探究主题探究主题2 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 材料一 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孟子 材料二“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荀子 问题(1)材料一认为君主治理天下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主张?解析第(1
19、)问,结合材料一中的“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可以得出君主治理天下的关键因素是民心的得失;结合材料一“天子不仁,不保四海”以及教材中孟子的思想主张,可以得出其主张为施仁政和民贵君轻。结论(1)因素:民心的得失。主张:施仁政;民贵君轻。问题问题(2)阅读材料二,并联系所学知识,概括荀子的思想主张。指出荀子对儒家思想的重要贡献。解析第(2)问,依据材料二中“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可知荀子强调礼,并且主张礼法并用。依据材料二中“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可知荀子主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荀子
20、的思想是在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基础上,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结论(2)主张:强调礼(或以礼为重);礼法并用;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贡献: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随堂训练随堂训练 编者选题表 即学即练 学以致用 知识点 题号 易 中 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1 儒家思想 2 墨家思想 3 道家思想 4 法家思想 5 综合 6 一、选择题 1.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关于“百家争鸣”写道:“惟其社会上有此种新集体之风起云涌,才能与当时正趋没落之贵族阶级接步代起”其中“新集体”主要是指()A.诸侯 B.卿 C.士 D.商人 解析解析:C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原
21、来社会地位较低的士阶层,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对各种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形成了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2 2.(2018河南焦作期中河南焦作期中)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这说明孟子()A.背离孔子理念 B.具有民本思想 C.C.推崇德治主张 D.D.倡导人性本善 解析:B“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人民有权推翻政权”反映了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B项正确。民本思想符合孔子理念,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德治和人性的问题,C、D两项排除。3.3.墨子提出墨子提出“视人之国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视人之家,若视其家
22、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视人之身,若视若视其身其身”。墨子这一思想。墨子这一思想()A.A.继承了儒家的仁爱思想继承了儒家的仁爱思想 B.B.否定了西周的等级制度否定了西周的等级制度 C.C.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 D.D.借鉴了借鉴了“无为而治无为而治”的思想的思想 解析解析:B :B 材料体现出墨子兼爱的思想,与儒家仁爱思想存在本质区别与儒家仁爱思想存在本质区别,故A项错误;墨子兼爱的思想体现出无阶级差别,否定了西周的等级制度,故B项正确;墨家兼爱的思想否定阶级差别,不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故C项错误;墨子兼爱的思想体现出积极有为,与“无为而治”无关,故D项错误。4 4.(201
23、9河北邯郸期中)庄子认为:人人自在,唯恐天下扰乱了他的本性;人人安舒,唯恐天下改变了他的常德。天下人不扰乱本性,不改变常德,就不需要管治天下了。这说明庄子强调()A.道法自然 B.绝仁弃义 C.无为而治 D.齐物逍遥 解析:C 据材料“自在”“安舒”“不扰乱”“不需要”等可以得出“无为而治”,C项正确。A、B、D三项材料均无体现。5 5.(2018.(2018广东学业水平广东学业水平)先秦诸子学说中先秦诸子学说中,有一学术流派主张变法革新有一学术流派主张变法革新,受到秦国的推崇受到秦国的推崇,成为秦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这一学术流派是成为秦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这一学术流派是()A.A.墨家 B.
24、法家 C.道家 D.D.儒家 解析:B 根据材料中根据材料中“主张变法革新主张变法革新”“”“成为秦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成为秦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可以判断是法家思想。可以判断是法家思想。二、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 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荀子 材料二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故当今之时,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韩非子有度(1)(1)
25、材料一分别体现了道家和儒家的什么思想?简述道家和儒家产生的时代背景。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思想”根据所学,结合材料一第一段中强弱的辩证关系以及出处和第二段中“爱民”“利民”的思想以及出处可以判断;第二小问“时代背景”要结合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特点分析;答案:(1)材料一分别体现了道家的“辩证”思想和儒家的“仁政”思想。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巨大变革。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造成井田制瓦解,各国纷纷变法,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从而冲击了传统的宗法分封制。周天子权威下降,诸侯争霸,促成了思想上百家争鸣的局面。(2)(2)依据材料二依据材料二,简要概括韩非子的思想主张简要概括韩非子的思想主张,指出其核心思想强调了指出其核心思想强调了 什么。什么。解析:第(2)问中“思想主张”,据“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得出能否坚决秉公执法关系着国家强弱。“核心思想”可以据材料中“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得出是法治强国。答案:(2)(2)能否坚决秉公执法关系着国家强弱。法治强国。能否坚决秉公执法关系着国家强弱。法治强国。点击进入点击进入 课时作业课时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