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品行异常儿童心理学-课件.pptx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文档编号:5185065 上传时间:2023-02-16 格式:PPTX 页数:56 大小:2.6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品行异常儿童心理学-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儿童品行异常儿童心理学-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儿童品行异常儿童心理学-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儿童品行异常儿童心理学-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儿童品行异常儿童心理学-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儿童品行异常儿童心理学第一节 品行异常与教育 一、品行障碍定义与分类 1、定义 品行障碍(conduct disorder)(conduct disorder):是指1818岁以下儿童或少年反复出现违反社会道德准则或纪律、侵犯他人或公共利益的行为,包括反社会性、攻击性或对抗性行为。一、品行障碍定义与分类2、分类 团伙侵犯型:这类患儿有同伙,对他人常常施行身体暴力,侵犯人家利益。非团伙侵犯型;患儿同伴关系不良,也对他人施行暴力,侵犯人家利益。团伙非侵犯型:患儿有同伙,常常表现出逃学,离家出走,撒谎。非团伙非侵犯型:患儿同伴关系不良,也表现出逃学,离家出走与撒谎。二、品行障碍的诊断标准我国以CCM

2、D2R提出的诊断标准有三条。1 1、品行障碍发生于儿童少年期,持续半年以上;2 2、至少有下列行为中的一项:(1)(1)经常挑起或参与斗殴;(2)(2)经常故意伤害他人或虐待动物;(3)(3)经常故意破坏家里的东西或公共财物;(4)(4)故意纵火;(5)(5)经常偷窃;(6)(6)瞒过家长全天逃学,一学期三次以上;(7)(7)无明显原因离家出走,彻夜不归,至少两次;(8)(8)经常撒谎,并非为了逃避惩罚;(9)(9)其他触犯刑律的行为。3 3、不是其他精神障碍所引起。三、品行障碍的原因 1 1、社会问题 社会政治思潮、经济状况、社会道德标准、社会风气等都对儿童的道德、品质、行为与性格的发展有重

3、大影响。他们通过多种渠道对儿童发生潜移默化的作用。2、家庭影响 家庭是影响儿童品行发展的最重要方面。许多调查表明,家庭教养不良与物质剥夺、亲情淡漠、亲子关系对立与敌视、家庭有犯罪成员、对子女缺乏适当监督与养护、父母不与与离异、虐待儿童等均与儿童品行障碍有关。据报导,6060的少年犯来自破裂家庭。3、幼儿园与学校教育 从幼儿园起,教师对儿童品行的塑造就有重要作用,教师对学生简单粗暴、冷漠、忽视、惩罚、不公正对待、严厉批评都估计导致品行障碍的发生。学校是儿童少年同伴交往的重要场所,不良的社交与品行障碍有关。4、心理创伤与冲突 父母离异、死亡、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患重病、受惩罚等均可对儿童的情感与行

4、为产生重大影响。儿童的心理需要不能满足,生理发育冲动与社会规范的矛盾不能解决,经济上依靠父母而自我独立意识又不断增强,青春期面临的心理困惑,复杂的人际交往等等,均可导致儿童少年精神紧张、焦虑不安,产生品行问题。三、品行障碍的原因 5、生物因素 研究表明,外伤与患臆病的儿童、遗传病患儿都估计出现品行问题。XYYXYY型者的行为问题发生率高出一般人群的4 45 5倍,原来认为它是侵犯性行为的主要原因,现在多数人的看法是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才使患者侵犯性行为增加。雄性激素与侵犯性有关,因此男性的侵犯性行为更为多见。四、儿童道德品质培养1 1、儿童道德品质发展特点 小学1 12 2年级学生尚未形成道德信

5、念 3 34 4年级学生才表现出道德方面的愿望,但信念还不稳定 5 5年级学生开始表现出具有一定自觉性、独立性与坚定性的道德信念 2、道德品质培养(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社会环境教育)要依照儿童的年龄特点来安排对年龄小的儿童,多从道德行为的训练入手来培养其道德品质。儿童道德行为的训练一般包括三个部分:(1 1)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 (2 2)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3 3)道德意志的锻炼第二节 常见的品行障碍一、攻击行为-aggressive behavior-aggressive behavior 又称侵犯行为,是指基于愤怒、敌意、憎恨与不满等情绪,对他人、自身或其他目标所采取的破坏性行为。它能够

6、是具体行动,也能够是语言文字。由一个生物体对另一个生物体传达有害的刺激;这个有害刺激的传达带有伤害对方的意图;攻击者期待这个有害的刺激能达到他所希望的效果。第二节 常见的品行障碍 一、攻击行为 依照性质可将攻击行为分为二类。1 1、良性攻击行为:良性攻击行为是指在种族或个体生存受到威胁、或者荣誉尊严与正当权益受到损害时所发生的防御性行为。它关于个体的生物习惯与社会习惯及种族生存与繁衍具有积极意义。2 2、恶性攻击行为:恶性攻击行为是一类为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及法律制度等所禁戒的侵害性行为,它在客观上导致物品损毁、肉体的伤害与心灵的苦痛,具有一定的残忍性与破坏性。攻击行为的形成原因(一)社会学习论

7、的观点1 1、儿童经由观察楷模习得攻击;2 2、儿童特别估计会仿效高地位的人,他们经由攻击得到酬赏或没有被惩罚的后果使其攻击行为更易被模仿;3 3、经由观察或练习,小孩发现表现攻击行为可获得他们想要的东西,特别是在其他方法不适用而攻击行为又被认可时;4 4、儿童过去如有攻击史,观看电视播映的攻击行为,会增强其攻击行为表现几率;5 5、若家庭成员具有较强的攻击性,儿童更易表现出攻击行为;6 6、攻击性行为对他人具有强制影响力,当一个人对他人采取攻击行为时,另一个人也倾向于以攻击行为响应。(2 2)榜样的攻击言语:打他的鼻子/把他扔起来/打倒他/踢他(1 1)榜样的攻击行为:击打竖起来抛向空中击打

8、头部踢来踢去 (3)检测对攻击行为的模仿(二)心理技巧训练理论的观点 个体表现攻击行为是因为他们缺乏表现适当行为的能力,具有攻击倾向的儿童表现攻击的行为不只是因为他们拥有较多如此的行为,而且也是因为他们的行为中较少有利社会行为。攻击行为经过适当干预能够减少。干预方法有家庭治疗、学校教育、示范与强化等。要注意行为转换,开展体育锻炼,让愤怒的情绪得以疏泄。还要加强社会舆论监督与法律制裁措施。干预策略 1 1、同理心训练 2 2、问题解决技巧训练 3 3、社会学习理论训练 4 4、认知行为训练 5 5、社交技巧训练二、说谎-lying-lying 说谎是指儿童有意或无意讲假话。有些儿童由于环境及教养

9、因素使之可从说谎中得到益处,常采纳说谎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与愿望,当说谎成为一种待人接物的行为模式,这种说谎就是一种品行障碍。二、说谎-lying-lying 父母等成年人的不良言传身教,对儿童某些缺点采取过于粗暴的惩罚态度,会对儿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他们通过模仿学习或为了逃避惩罚、取得父母欢心、获得某些奖励而不惜说谎,如说谎能达到目的,会受到正强化,患儿会更加喜好说谎,因此应对儿童的说谎及时纠正与教育。说谎行为还会在一些病理状态下发生,如癔病性说谎、脑病引起的说谎、精神病性说谎等。这些说谎的干预应重在治疗原发病。三、执拗与不服从 违拗与不服从(defiance and disobedienc

10、e)的儿童行为表现出不顺从与抗拒性,对权威人物特别是父母“挑衅”反抗,因此又称反抗行为(oppositional-nonpliant behaviour)。对这类行为的矫治可采纳多种行为疗法,如暂时隔离法与消退法等。三、执拗与不服从 患儿症状出现后,父母的反应要注意两方面问题:(1)打骂虽可暂时消除儿童表面违拗,但小孩常常口服心不服,打骂行为还给患儿提供不良的示范作用,导致小孩今后更加违拗;(2)不能迁就,不能因为小孩哭闹就放弃原则,否则患儿会以此为“武器”来迫使父母迁就,满足其不合理的要求。四、逃学与离家出走 儿童的逃学多是由于厌恶学习、反抗教师或家长以及贪玩等原因造成的。小孩的离家出走并不

11、少见,多数是因为遭受父母的惩罚或打骂、继父后母的虐待、学习成绩不行而怕见父母等原因出走。父母要及时发现原因,与有关方面合作,劝说小孩回家,或让小孩在亲友家中小住一段时期,说清道理,消除误会,解决存在的问题,以防再次出走。采取严厉惩罚或祈求等方式,均不能使小孩的出走行为得以纠正。四、逃学与离家出走 年龄较大的青少年出走的原因与手段更为复杂,为了冒险、自暴自弃、认为流浪生活比家里自由、恋爱与性问题、对家庭歧视与虐待的反抗、不良影视榜样与坏人的引诱等等都会使他们多次出走,四处流浪。对年龄较大的青少年进行干预比年幼儿童难,主要是查明原因,辅以心理治疗与教育辅导。五、偷窃 偷窃(stealing)不仅是

12、一种品行障碍,也是少年违法的重要表现之一。开始偷窃时,儿童心情常常矛盾,一方面认识到偷窃是不道德的行为,怕被发现后挨揍、丢人,为之焦虑与恐惧;另一方面又迫切想得到钱或物,经不住诱惑。一般儿童在家偷父母钱包是特别容易成功的,如不及时纠正,给予严厉批评教育,这种行为会受到侥幸成功的鼓舞而接着发展,小孩的胆量会变得越来越大,偷窃的技巧越来越高。此时如有坏人引诱或不良社会风气影响,小孩会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五、偷窃 还有一种偷窃称“偷窃癖”或“偷窃狂”,它是一种冲动控制障碍,指反复出现不可克制的偷窃冲动,偷来的东西不是为了满足个人需要与经济目的,而是将它们隐藏、暗地里退还原主、送给他人或丢弃。偷窃的干预

13、需要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共同参与与努力,从品德与法制教育入手,对偷窃行为及时批评。对偷窃癖患者可采纳厌恶疗法与系统脱敏法。如强制偷窃者将“这不是我的东西,我不应该拿”这句话写上数万遍,使之对“拿人家的东西”产生厌恶感。第三节 青少年违法与犯罪 一、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含义与特征 多数学者认为,青少年违法犯罪主要表现是反复发生持久性的反社会行为,包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前者是指那些情节轻微、危害小、不能定为犯罪的行为,如逃学、偷窃、打斗、离家出走、少年期性淫乱行为等;后者是指抢劫、凶杀与强奸等犯罪行为。青少年违法犯罪又称少年罪错,中国法典规定,14141818岁为少年。少年违法犯罪多由儿童时期开始,在

14、少年期反社会行为充分发展,直到18181919岁时明显缓解,其中1 14 4成为累犯,1 16 6成为成年变态人格患者。我国青少年犯罪占全部犯罪的比例:50年代3060年代6070年代7680年代80 发展呈上升趋势,犯罪高峰年龄为1518 岁,始犯年龄高峰为1215岁,812岁以 盗窃为主,1319岁以打架、行凶与性犯罪 为主。青少年违法犯罪是世界性难题,目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基本趋向显示出下述几方面特点:1.低龄化倾向明显,中学生发生率显著上升;2.为了享乐而违法犯罪的案例增多;3.大城市或人口稠密地区的发生率高;4.累犯明显增加;5.团伙化明显发展。二、违法犯罪的相关因素 违法犯罪的诱因有

15、特别多,青少年面临的各种身心矛盾冲突是一类重要原因。违法犯罪患儿具有一定的心理行为特征。1.认识方面(吃喝玩乐的幸福观,封建帮派的友谊观,亡命称霸的英雄观,无政府主义的自由观,低级庸俗的乐趣观)2.情感方面(缺乏正义感与道德感;好恶颠倒;强烈冲动性;情绪极不稳定,具有明显的两极性)3.行为方面(模仿、冲动、残暴、多变、团伙化、盲从)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点(案例)。三、犯罪的心理预测 我国青少年犯罪心理包括如下几类:A A、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观与人一辈子观;(;(核心)B B、有难以克制的强烈欲求与恶习;(;(核心)C C、挫折与压抑,发泄不满,忌妒心、报复心与仇恨心;D D、有某种与犯罪相习惯的

16、能力与条件;E E、有犯罪动机;F F、道德感与义务感淡漠或缺失;G G、自制力缺乏,不顾后果,冲动与冒险;H H、逃脱惩罚的侥幸心理;厌世轻生、不企图逃避惩罚;I I、一定程度的精神异常或心理变态;犯罪性格指数A B CDEHIZFG四、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干预 干预强调预防为主。幼儿园、学校与社区的预防工作也特别重要。传统上采纳的是集中干预方法,如工读学校、拘留中心的改造等,其效果不能令人满意。监外干预,为犯罪青少年提供多种服务、教育、工作培训,幸免重提犯罪史,能够减少屡犯率。对违法犯罪青少年还可进行多种行为治疗,如认知治疗、家庭治疗、社会学习等。第四节 成瘾行为一、成瘾行为的含义与特征 成瘾

17、行为(addictive-behavior)(addictive-behavior)是指强烈地、强迫地连续或周期性地求得使用某种有害物质的行为。如吸毒、吸烟、酗酒等。根本特征:该行为已成为成瘾者生命活动中超必须的部分,这种行为在正常人的生命活动中不需要,而在成瘾者却是生活中绝对不能缺少的东西,表现出一定的依赖性,包括社会性、心理性与生理性依赖。第四节 成瘾行为一、成瘾行为的含义与特征 另一重要特征:戒断症状(withdrawal(withdrawal syndrome)syndrome),它是指中止成瘾行为后出现的一系列社会、心理、生理上的异常改变,如空虚、无聊、绝望、无助、不安、嗜睡、流口水

18、、流鼻涕、毛孔竖立、全身无力、全身酸痛、出汗、呵欠、食欲差、骨痛、腹痛、蚊走感、欲死等。一旦恢复成瘾行为,不仅戒断症状完全消失,而且还产生超欣快感。成瘾行为由致瘾源刺激而产生,生活中的致瘾源有特别多。二、吸烟的原因与控制 吸烟成瘾的原因:吸烟成瘾的原因之一是生物因素,香烟中的尼古丁引起欣快感,因此有人将吸烟称为一种吸毒行为。儿童青少年吸烟主要是心理社会因素的作用,一方面是对吸烟的认知不良,二方面是社会环境文化的影响。二、吸烟的原因与控制 吸烟的危害:1.耗费资金,对本人、他人健康带来巨大危害;2.与几十种疾病紧密相关,如肺癌、冠心病、高血压、弱智、骨质疏松、维生素缺乏等;3.成为人际交往的障碍

19、而不是“社会润滑剂”;4.吸烟与儿童少年的品行问题直截了当相关。控制吸烟三、酗酒的危害与防治 酗酒的原因:1.生物原因:酒精是致瘾源,酗酒者有特别强的酒精代谢酶系统,酗酒有遗传倾向。2.心理社会因素(根本原因):缓解心理冲突、发泄心理能量;消除烦恼、空虚、胆怯、内疚与失败的感受;增加个人的勇气与行为能力;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与礼仪要求。3.青少年的饮酒行为常常是由于模仿与抗拒心理而产生,一方面是学习到父母长辈的饮酒行为,二方面是用饮酒表达自己的独立性与长大成人的愿望。三、酗酒的危害与防治 酗酒的危害:1.酒精中毒,兴奋、多语、嗜睡、知觉运动障碍、定向障碍、记忆障碍等反应;2.导致自杀、凶杀与意外

20、事故增加;3.肝硬化、脑损伤、心血管病与死亡增加等;4.通过胎盘导致胎儿畸形;5.形成酒精依赖,它是一种慢性中毒表现。酗酒的防治四、吸毒的危害与预防 常用毒品与作用:(依照药理作用分类)(1)中枢神经抑制剂酒类,不啡、海洛因等阿片类,巴比妥类镇静催眠药;(2)中枢神经兴奋剂苯丙胺类,可卡因类,烟草与咖啡等饮料;(3)致幻剂大麻,LSD等;(4)挥发性溶剂丙酮等。四、吸毒的危害与预防 我国吸毒者常用的药物是镇静安眠与止痛药,如不啡、鸦片、杜冷丁等,安定与利眠宁等抗焦虑药也成瘾;近几年来,随着毒品走私活动的增多,可卡因与海洛因的使用越来越多。四、吸毒的危害与预防 吸毒的原因:1 生物学因素:遗传因

21、素 2 个体因素:寻求新奇的行为 人格的缺陷 学习因素3 心理及社会文化因素:心理社会因素:精神压力、应激 环境因素:精神活性物质的可获得性四、吸毒的危害与预防 吸毒危害:(1)性格异常,自我概念削弱,自控能力降低,社会焦虑感增强,人际关系处理不当,易发生攻击行为、流氓行为与性犯罪活动;(2)常常倾家荡产,沦为盗窃、诈骗、赌博分子;(3)身体素质下降,直至衰竭死亡;(4)败坏社会风气,破坏社会伦理道德与秩序。第五节 自杀行为一、自杀行为的涵义与分类 自杀行为(suicide behaviour)(suicide behaviour):有意识、自愿地直截了当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故意自伤行为:在外

22、来胁迫与内心冲突、紧张状态下,故意伤害自己,如割腕、吞服过量药物,一般都自知可不能造成致死后果,选择的时间地点都便于被人发现。一、自杀行为的涵义与分类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2R)提出的自杀定义:有充分依照能够断定系故意采取自我致死行动,其动机可由于悲观绝望、委屈抗议、畏惧罪责、迷信驱使与精神障碍等种种原因。一、自杀行为的涵义与分类 自杀分类:1 1、自杀意念(suicide idea)(suicide idea):有寻死愿望,但未采取行动。当事者有冲动性与特别强的逆转性,可通过有针对性的恰当开导,使之放弃自杀念头。2 2、自杀未遂(attempted suicide)(at

23、tempted suicide):已采取行动,但未导致死亡。有人借这种方式来威胁他人,达到自己的特别目的。3 3、自杀死亡(mitted suicide)(mitted suicide):既有自杀的欲望与企图,也已自杀成功。(1 1)死亡的欲望战胜生的欲望,毫不犹豫自杀死去;(2 2)由于冲动去自杀。二、自杀行为的理论解释1、社会文化理论解释:自杀者结束生命是因为他对社会环境的失望所致。人是社会动物,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基础上成长发展起来的,人的价值只能在这种社会文化背景下才能实现;若外界社会文化背景没有人的容身之地,人的生命也就失去了价值,活着也就失去了意义。二、自杀行为的理论解释1、社会

24、文化理论解释(分为三种类型)(1 1)功利主义自杀:一个人不能全身心致力于社会,身处孤立寂寞之中发生的自杀;(2 2)利他主义自杀:即全身心致力于社会而牺牲自己的生命的自杀行为;(3 3)社会反常性自杀:个人对社会的反常状态与突然改变无法习惯所致的自杀。社会文化理论解释的观点虽强调了自杀的社会文化原因,但忽视了人的生物学特性与心理特点。2、精神分析理论解释 弗洛依德认为,人的生存与死亡由相应的本能所控制,两者相互作用,死的本能占优势,便发生自杀行为。人接受了一种挑衅刺激而又不能外泄时,死的本能就会接受这种刺激,驱使人自杀。2、精神分析理论解释 三个基本原因(1)谋杀(恨)欲(2)被杀(内疚)欲

25、(3)宁死(无望无助)欲。这种学说反映了自杀行为的内在心理活动与过程,但“死的本能”不易确定,有待进一步研究。3、感情交流理论解释 自杀也是人类感情交流与沟通信息的一种方式,当人面临某种绝境时,会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来表达某种无法向别人发泄的极度愤怒,或是惩罚自己可耻的愿望。3、感情交流理论解释(分为三型)(1)理智型:自杀者经过周密比较、考虑,按理性要求作出自杀选择,具有感情交流的作用;(2)无理智型:由于冲动而自杀,用社会价值观来衡量是不值得的,如因同伴争吵而自杀;(3)神经过敏型:在感受情绪活动与信息方面过于敏感而自杀,如听说地球要爆炸而先服毒自杀。3、感情交流理论解释(评价)感情交流学说反映了人的价值观念在自杀 发生过程中的作用与意义,也部分反映了 自杀者内在心理活动与个性心理品质,有 一定科学价值。感谢您的聆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儿童品行异常儿童心理学-课件.pptx)为本站会员(晟晟文业)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