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最后的策略与方法谈文学类文本的复习江苏省如皋中学 陈柏华2009-03-20 准确定位,寻找症结准确定位,寻找症结 堵漏补缺,逐一击破堵漏补缺,逐一击破 巧用材料,以一当十巧用材料,以一当十 回归课本,增广见识回归课本,增广见识一、准确定位,寻找症结一、准确定位,寻找症结 狠抓中间,兼顾两头狠抓中间,兼顾两头 抽样查阅,分析成因抽样查阅,分析成因 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的一大栖息处,这和着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伟大灵魂沉吟的处所杜甫草堂,早已咸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园。草堂公园由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等景观组成,给成都人一个清幽的休息场所,也给远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以精神的慰
2、藉。设施是对过往的纪念,也是对现在的经营。只是草堂,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现象台,太有特点了,情绪也太浓重了。“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读清人顾复初的“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盘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那副对联,更让人嘘唏不已。草堂的文化意义草堂的文化意义与杜甫在世时命运的反差也太大了。然而,又让人坚信只要确实灿烂过,也就注定会占有辉煌。(草堂诗魂04年江苏)18从文中看,从文中看,“草堂的文化意义草堂的文化意义”指的是什指的是什么么?(不超过不超过30个宇个宇)(4分分)学生解答:学生解答:生命的凝结处、文学史
3、的纠结点、历史的现象台、杜甫生前死后遭遇的见证。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现象台。成因分析:成因分析:这主要是不懂前后语句之间的主从关系。学生知道这道题就考的他们的概括能力,但他们缺少的并不是“概括”的能力与技巧,而是不明白“概括”的范围。造成这个错误的原因表面上是“不善提取信息”,实质是在学生学生“文理文理”疏通能疏通能力的缺失力的缺失不懂文章语句的宾从主次,在十分无奈的情况下,这个学生就只有胡乱拼凑对接了。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
4、么呢?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这是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舍此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些是不必说的。/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这正是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草堂诗魂04年江苏)19从文章第四段看,从文章第四段看,“草堂在
5、诉说什么呢草堂在诉说什么呢?”请根请根据文意概括回答。据文意概括回答。(4分分)学生解答:学生解答:一代史诗再现了一个时代。杜甫的不朽、辉煌和其价值所在。士人的用士之志与命运悲剧。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背反。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 杜甫的苦寒人生 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成因分析成因分析:分析文章方法的缺失,“尊重文本”的意识薄弱,而“据分寻点”的意识过于强烈而形成对问题解答的干扰。如果学生懂得运用“句群切割句群切割法法”,并明白作者行文是运用的“这些”“这正是”等等指示代词的“复指”作用,就不会遗漏要点,就
6、不会硬性拆散句群“凑足”四点了。小说题为小说题为“侯银匠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6分分)(08年江苏年江苏侯侯银匠银匠15题)题)学生答案:学生答案:他们是父女,侯菊拥有的品质也是侯银匠有的。是以写侯菊来暗喻暗喻(曲折的反映或侧面描写)侯银匠的。光写一个人会显得单调、乏味。用女儿出嫁后之事,来烘托侯银匠的生活。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的。侯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写侯菊就是表现侯银匠。女儿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可以避免平铺直
7、叙。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写侯菊,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作者实写侯菊,暗写侯银匠,以有形写无形,更有情趣。更多描写女儿出嫁前后的情景,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成因分析:成因分析:这类学生不善于多角度多层面的看问题,他们能够看到“面上”的,看不到“底下”的;能看到“在一条直线上”的,而看不到“拐了弯”的。这关键在相关的训练少,对这类需要多角度多层面审视的问题不敏感,他们就是“想不到”。除了缺少审视问题的敏感以外,从这个答题中也暴露了学生另一个问题,即相关知识的模糊或缺失“以写侯菊来暗喻(曲折的反映或侧面描写)侯银匠的。”“暗喻”是什么意思呀,表面
8、上词不达意,实质上是相关知识的模糊,他头脑里“曲折反映”“侧面描写”之类的概念十分淡薄,不能做出即时反映。文学类文本的阅读当中的存在的种种问题归结起来不外乎这样的三个大的方面:知识缺失,能力缺失,技巧缺失。最根本的问题:“基本知识的缺失”“基本方法的缺失”。分析成因一定要注意:分析成因一定要注意:“弃芜杂擒贼王弃芜杂擒贼王”“舍表象就实质舍表象就实质”。二、堵漏补缺,逐一击破二、堵漏补缺,逐一击破 具体方法:具体方法:同步演示,反观比照同步演示,反观比照(略)以类相聚,旧题回放以类相聚,旧题回放(例四)精选新材,专题设计精选新材,专题设计(例五)例四:1小说第二段(“侯银匠中年丧妻很精到”),
9、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08江苏侯银匠12题)2“男人虽然不再耍镰费胳膊,毕竟还是五黄六月,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不断。早晨起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07江苏麦天16题)3.联系全文,指出“落叶”的含义和它在结构上的作用。(07福建落叶是疲倦的蝴蝶14题)4.请仔细体会第三段结属画线的一句话:“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08北京碧云寺的秋色18题)5.文章主要写什刹海,却又从“我爱水”写起,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请简要分析。(08四川我爱水1
10、7题)6.本文以雾为线索展开,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08湖北雾19题)这些都是近两年的高考题文学类文本中涉及到的有关“结构”方面的考题,学生都可能接触过,但都是零散的,现在把它们依照专题收集起来引导学生做集中的回顾反观,有关作品“结构”方面的知识、题型和应对的方法,学生通过前后正反多方面的比对,就能在脑海里连点成线,缀线成面,形成彼此相关的有机的整体了。例五:例五:1.“我不是一个很宿命的人,但是,能做她的女儿,我想是与她有缘的。”文章开头的这句话,有什么作用?联系全文,试简要说明。2.“其实,上中学的时候,我一直不大喜欢她。”第二节里的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3.文章第15节说:“那
11、年夏天,她回山里给姥姥奔丧,我因为高考脱不开,没有回去。”请联系前后文考虑一下,这节文字的内容在文章里有些什么作用。4.文章第16小节里说“父亲长年在外地出差”。这看似极不经意的一笔,有什么作用?5.简析这篇文章最后一小节的文字的作用。6.这篇文章尽管不是叙述的一个完整的故事,但在行文时却很注意前后的照应,请结合课文做分析说明。这里充分的利用了作品里有关“结构”方面的教学资源,拟制了一组有关文章“结构”方面的训练题,这组题几乎涵盖了有关文章结构方面的所有知识段落层次、过渡、照应、开头、结尾、标题等等。其他依此仿做。作为“堵漏补缺”这样的专项集中的训练是很有必要,也是很有效的。三、巧用材料,以一
12、当十三、巧用材料,以一当十 旧材改制,不拘固有旧材改制,不拘固有 比如二十年以后 一幅烟雨牛鹭图 新材取用,立体采挖新材取用,立体采挖 比如比如一座村庄的消失一座村庄的消失 例说六:例说六:1面对一个村庄的消失,作者心怀的是怎样的一种感情?请结合文章的内容简要说明。2作者是如何凸现这个村庄的消失的?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3文章里说“从他弯曲的身躯,我感受到了他像村庄一样的衰老。或许,他正是这座村庄的缩影。”那么,你是否觉得作者笔下正在消失的村庄其实也正是一个什么象征或是一个什么的缩影呢?4简要说说文中划线的句子的含义。(1)随着一群又一群人如蒲公英种子般纷纷飘离村庄,村庄也就不可避免地走向衰
13、老直至消失。(2)今天,正在消失的村庄是一座城市的昨天吗?(3)偶尔听见一两声鸡鸣,遥远得如同是在梦中。5“在这里,每棵树、每株草、每片叶都是一种独立的绿,绿得让人眼花,绿到你自身也仿佛要幻变成一片绿,一片伏在万绿丛中的叶。”这段文字写村庄的树丛和原野,请赏析其表达特色和作用。6文章第四段结尾说:“这不是记忆中的那个村庄。”联系全文,说说作者记忆中的村庄是什么样的。7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城市的兴起”,对表现文章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8请结合全文,探究村庄消失的原因。这些设计,仅从形式上看,与高考题不相吻合,但却是符合应对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知识与能力的层级要求的。两点小建议两点小建议:一
14、、练前备课。一、练前备课。二、评价得当。二、评价得当。四、回归课本,增广见识四、回归课本,增广见识 现在高考文学类文本的选用范围越来越广泛,现在高考文学类文本的选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从时间上看有过去的、当代的;从区域上看有国外从时间上看有过去的、当代的;从区域上看有国外的、国内的;从创作手法风格上看有传统的、新潮的、国内的;从创作手法风格上看有传统的、新潮的。什么叙述类,抒情类;写实类,象征类都有。的。什么叙述类,抒情类;写实类,象征类都有。由于改革开放,新思想、新思潮、新方法的引入,由于改革开放,新思想、新思潮、新方法的引入,文学创作也出现了文学创作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花齐放”的局面,从构思、
15、的局面,从构思、立意、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方面都出现了新的面立意、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方面都出现了新的面貌,在传统话语体系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是很难理貌,在传统话语体系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是很难理解、接受解、接受“非传统非传统”话语形态的作品的,不管我们话语形态的作品的,不管我们是否肯接受、是否愿意接受,但这样的作品总是存是否肯接受、是否愿意接受,但这样的作品总是存在着、流行着在着、流行着如果高考考到了如果高考考到了“非传统非传统”话语话语形态的作品,我们的学生很可能会傻眼,学生会有形态的作品,我们的学生很可能会傻眼,学生会有很强烈的很强烈的“想不通想不通”“”“不知道说什么不知道说什么”“”“写
16、这些是写这些是什么意思什么意思”的困惑。的困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回归课本,去熟悉那些以“非传统话语”形态呈现的一些作品,这样学生一旦遇到那些非传统形态的作品就可以较好的实现“传统的文本解读思维”与“新文本的解读思维”之间的“对转”,从而达到有效交流的目的。08宁夏考的欧亨利二十年后就在我们苏教版第二册读本上,08年广东考的河的第三条岸就是先锋派小说,跟第三册读本上余华的十八岁去远行是一类。08年江苏考的侯银匠与第四册读本上的受戒都是汪曾祺的小说,叙述风格与手法完全相同。08年浙大附中考的刘烨园的致苍凉,如果老师引导学生读过我们第一册读本上刘烨园的大地重现就会明白作者的行文风格与习惯,考生就不会骂人了。另外,08年就有两个家高考选用了季羡林先生的散文雾(08湖北)、马缨花(08全国2),而我们第二册读本上就有季羡林的清塘荷韵,这三篇文章的结构方式、语言风格都有十分接近 回归课本接触这些作品时,不需要如教读课文那样花费时间,只需要点明这些作品各自的特点,懂得破解它们的门道或路数,一旦遇到了类似的作品,我们的学生就不会因为心中无数而仓促无措了,甚至于他们还可以因为有了我们的引导而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启示。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