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章传统康复方法学评定第二章:第二章:传统康复方法评定传统康复方法评定陈立典主编陈立典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013年第二版年第二版阴阳五行脏腑气血病因病机 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从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开始,逐渐形成了包括经络从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开始,逐渐形成了包括经络文化、诊疗文化、本草文化、养生文化等在内的完整的文化、诊疗文化、本草文化、养生文化等在内的完整的中医药理论体系。中医药理论体系。中医学绪论中医学绪论o中医学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诊断、防治的一门学科。他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
2、床经验。o是在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临床实践的积累,逐步形成的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的传统医学。以整体观为指导,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辨证论治为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绪论中医学绪论茹毛饮血、筑穴而居。觅食充饥、与兽搏斗、积累了原始医疗知识o 伏羲制九针o 神农尝百草 o 伊尹治汤液 商代:甲骨文出现医用文字如:疾、医、疥等 周代:出现医学分科如:食医、疡医、疾医、兽医等1、中医学的萌芽阶段、中医学的萌芽阶段远古时代o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诸子蜂起,百家争鸣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元气论自然观元气论自然观“人之生,气之聚也人之生,气之聚也.散则为死散则为死”阴阳五行
3、学说已具雏型阴阳五行学说已具雏型。儒家儒家道家道家法家法家 阴阳家阴阳家杂家杂家2、中国理论体系奠、中国理论体系奠定基础时期定基础时期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封建社会2、中国理论体系奠、中国理论体系奠定基础时期定基础时期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封建社会o 创立期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o 四大经典:四大经典:o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o 难经难经o 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o 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 o 神农本草经全书收载365味中药,按功效特点分成上、中、下三品,所录药物功效的记载,屡经检验,大多准确可信。书中提出寒凉温热、酸苦甘辛咸等性味学说,确立了中药理论的基础。该书的问世,使中药学科进入了迅速发展的轨道
4、。2、中国理论体系奠、中国理论体系奠定基础时期定基础时期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封建社会o 晋至隋唐是我国医药学发展的辉煌时期。晋至隋唐是我国医药学发展的辉煌时期。三个特点:三个特点:o(1)(1)学科分支日趋成熟:如脉学、病因病机学、针灸学、妇科学、儿科学科分支日趋成熟:如脉学、病因病机学、针灸学、妇科学、儿科学、外伤科学都出现了专著。学、外伤科学都出现了专著。西晋医家皇甫谧西晋医家皇甫谧针灸甲乙经针灸甲乙经 o(2)(2)临床各科蓬勃发展:专著如临床各科蓬勃发展:专著如诸病源候论诸病源候论、备急干金要方备急干金要方、千金翼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外台秘要等所录诊治经验和良方佳药甚多,外科等所录诊治经
5、验和良方佳药甚多,外科手术发展亦至鼎盛手术发展亦至鼎盛.o(3)(3)中医学融合来自印度、波斯等国外医学知识,成为当时世界医学中中医学融合来自印度、波斯等国外医学知识,成为当时世界医学中心。世界上最早由国家制定颁布的官方药典心。世界上最早由国家制定颁布的官方药典新修本草新修本草问世。问世。3 中医学分化、融中医学分化、融合和发展阶合和发展阶晋至隋唐,封建社会o宋代活版印刷术的发明宋代活版印刷术的发明o宋代对中医教育重视。设立宋代对中医教育重视。设立“太医局太医局”,作为培养中医人材的,作为培养中医人材的最高机构最高机构o学术争鸣学术争鸣 学派涌现学派涌现 陈无择在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极
6、一病证方论中确立了中确立了“内因、外因、不内内因、外因、不内外因外因”的病因分类说。的病因分类说。o出现了出现了“古方今病不相能古方今病不相能”的思潮,涌现了许多学派。的思潮,涌现了许多学派。4学派涌现、理论学派涌现、理论突破阶段突破阶段宋至金元 中医药学在各方面获得重大进展o 宋元 人痘术已在中国出现,开创了免疫学的先河。o 宋末 洗冤集录一书,达到了古代法医学的顶峰。o 宋朝出现了官办药局的配方规范太平惠民和剂局方。4学派涌现、理论学派涌现、理论突破阶段突破阶段宋至金元o 王惟一王惟一(公元(公元1026年)年)设计铸造铜人精细刻制了十二经脉和设计铸造铜人精细刻制了十二经脉和354354个
7、穴位。作为针灸教学和考试医师个穴位。作为针灸教学和考试医师之用。考试官将铜人穴位注水,外用之用。考试官将铜人穴位注水,外用蜡封。受试者如取穴正确,可针进水蜡封。受试者如取穴正确,可针进水出。这中国医学教育事业的创举。出。这中国医学教育事业的创举。4学派涌现、理论学派涌现、理论突破阶段突破阶段宋至金元金元四大家寒凉派 认为“百病多因于 火”,主张以寒凉为 主治疗。攻下派 认为“邪去则正安”主张以祛邪为主。补土派 认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主张以补 益脾胃为主。养阴派 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主张以 补益阴津为主。4学派涌现、理论学派涌现、理论突破阶段突破阶段宋至金元这一时期中医学发展的特点
8、有二:这一时期中医学发展的特点有二:一是对宋、金、元、明以来医学各领域众多一是对宋、金、元、明以来医学各领域众多进展总结归纳进展总结归纳,出现了大批集成性著作。出现了大批集成性著作。二形成了著名的二形成了著名的 “温病学派温病学派”;代表人物有;代表人物有温病四大家(叶天士、薛雪、吴鞠通、王孟英)。温病四大家(叶天士、薛雪、吴鞠通、王孟英)。温热论温热论湿热条辨湿热条辨温病条辨温病条辨温热经纬温热经纬5综合集成和深化阶段综合集成和深化阶段明、清o 本草纲目本草纲目o 证治准绳证治准绳o 景岳全书景岳全书o 医林改错医林改错王王清清任任李时珍李时珍收载药物收载药物1892种,种,附方附方1万多帖
9、万多帖5综合集成和深化阶段综合集成和深化阶段明、清 民国时期 中医学的发展处于低谷。西方医学迅速传播,国民党政府试图扼杀中医,中医学面临着生存危机。由于中医学自身不容忽视的医疗价值和大批仁人志士的奋力抗争,她得以顽强生存下来。6低谷中孕育着新的飞越低谷中孕育着新的飞越鸦片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o 中西医汇通:在抗争中西医汇通:在抗争“废止中医废止中医”的同时,学习西医,的同时,学习西医,形成了中西医汇通学派。形成了中西医汇通学派。o 指导思想:指导思想:“东西文化,应相互容纳,科学得哲学以东西文化,应相互容纳,科学得哲学以深造,哲学赖科学以证实,将来道器合一,为物不二,深造,哲学赖科学以证实
10、,将来道器合一,为物不二,冶古今中外于一炉冶古今中外于一炉”。6低谷中孕育着新的飞越低谷中孕育着新的飞越鸦片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代表人物:代表人物:唐宗海唐宗海中西汇通中西汇通 医经精义医经精义 施今墨施今墨施今墨医案施今墨医案 张锡纯张锡纯医学衷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参西录6低谷中孕育着新的飞越低谷中孕育着新的飞越鸦片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o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国家卫生部门对于中国家卫生部门对于中医给予高度的重视,使其在理论、临床和科医给予高度的重视,使其在理论、临床和科研都有长足进步,中医学出现了一次新的飞研都有长足进步,中医学出现了一次新的飞跃。跃。6低谷中孕育着新
11、的飞越低谷中孕育着新的飞越鸦片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人是有机的整体人是有机的整体整体观念 天人相应天人相应 根据四诊所得确定证候根据四诊所得确定证候 辨证论治 根据证候确定治疗原则根据证候确定治疗原则一 阴阳学说二 五行学说三 脏 象四 经 络五 病 因六 病 机七 诊 法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 阴阳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范畴。它萌生于商周,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范畴。它萌生于商周,成熟于战国与秦汉之际。是用来解释宇宙和自然的理
12、成熟于战国与秦汉之际。是用来解释宇宙和自然的理性知识,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和方法论的内容。性知识,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和方法论的内容。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下滋生、发展和变化着的;古代思想二气的相互作用下滋生、发展和变化着的;古代思想家认为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家认为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天地合而万物生,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阴阳接而变化起”。一、一、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的基本概念一、一、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的基本概念o 阴阳是宇宙中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对立双方属性属性
13、的概括。的概括。n“阴阳者,有名而无形阴阳者,有名而无形”n1 1 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 天与地、昼与夜、水与火、寒与热天与地、昼与夜、水与火、寒与热n2 2 同一事物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同一事物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 气与血、脏与腑、寒热与温凉气与血、脏与腑、寒热与温凉o 周易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一阴一阳之谓道”;o 类经类经“阴阳者,一分为二也。阴阳者,一分为二也。”二、事物的阴阳属性二、事物的阴阳属性o 阳阳: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无形: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兴奋的的、明亮的、兴奋的o 阴阴: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有形:静止
14、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有形的、晦暗的、抑制的的、晦暗的、抑制的o 医学领域医学领域n生理:生之本,本于阴阳生理:生之本,本于阴阳n病理:偏阴偏阳谓之疾病理:偏阴偏阳谓之疾n阳:具有推动、温煦、兴奋作用的物质和功能阳:具有推动、温煦、兴奋作用的物质和功能n阴:具有凝聚、滋润、抑制作用的物质和功能阴:具有凝聚、滋润、抑制作用的物质和功能阳阳阴阴明亮兴奋无形上升外向运动温热功能晦暗寒冷静止抑制下降内向有形物质相对性1、阴阳属性阴阳属性方方位位时时间间季季节节温温度度亮亮度度湿湿度度运运动动机机能能阳阳上上外外天天昼昼春春夏夏温温暖暖明明亮亮干干燥燥升升 动动兴兴奋奋阴阴下下内内地地夜夜秋秋冬冬
15、寒寒冷冷晦晦暗暗湿湿润润降降 静静抑抑制制阴阳属性归类表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o 绝对性:只标识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绝对性:只标识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o 相对性: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相对性: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o 事物的无限可分性:阴阳的任何一方,还可事物的无限可分性:阴阳的任何一方,还可以再分阴阳,阴阳之中又有阴阳以再分阴阳,阴阳之中又有阴阳n阴:昼阳阴:昼阳:上午阳中之阳上午阳中之阳;下午阳中之阴下午阳中之阴n夜阴夜阴:前夜阴中之阴前夜阴中之阴;后夜阴中之阳后夜阴中之阳 n“平旦至日中平旦至日中,天之阳天之阳,阳中之阳也阳中之阳也;n日中至黄昏日中至黄昏,天之阳天之阳,阳中之
16、阴也阳中之阴也;n合夜至鸡鸣合夜至鸡鸣,天之阴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阴中之阴也;n鸡鸣至平旦鸡鸣至平旦,天之阴天之阴,阴中之阳也。阴中之阳也。”阴阳交感阴阳交感对立制约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互根互用消长平衡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相互转化阴阳阴阳三、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三、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o 1 1阴阳交感阴阳交感n 阴阳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机体阴阳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机体各个组成部分和功能活动之间应始终发生相各个组成部分和功能活动之间应始终发生相互作用。互作用。n 素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应象大论说:说:“阴阳者,万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物之能始也。”o 2.2.
17、阴阳的对立制约:相互对立相互制约阴阳的对立制约:相互对立相互制约n 类经附翼类经附翼.医易医易:“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胜之以阳o 3.3.阴阳的互根互用:相互依存相互为用阴阳的互根互用:相互依存相互为用 n 素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阳在外,阴之使也。”三、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o 4.4.阴阳的消长阴阳的消长n此长彼消此长彼消-热盛伤阴,寒盛伤阳热盛伤阴,寒盛伤阳n此消彼长此消彼长-阴虚火旺,阳虚阴盛阴虚火旺,阳虚阴盛n此长彼长此长彼长-补气生血,补血养气补气生血,补血养气
18、n此消彼消此消彼消-气虚引起血虚,血虚引起气虚气虚引起血虚,血虚引起气虚o 5.5.阴阳转化阴阳转化n“重阳必阴,重阴必阳重阳必阴,重阴必阳”n“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极生热,热极生寒”o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o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o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o 用于疾病的诊断用于疾病的诊断o 用于疾病的治疗用于疾病的治疗四、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人体组织结构o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n1 1、说明人体的物质性、说明人体的物质性 如:气如:气 阳气:温养内脏、肌表阳气:温养内脏、肌表 阴气:濡养内脏、滋润人体阴气:濡养内脏、滋润人体n2 2、划分
19、人体组织结构、划分人体组织结构 部位分阴阳部位分阴阳 阴:内脏、腹部、内侧阴:内脏、腹部、内侧 阳:体表、背部、外侧阳:体表、背部、外侧 脏腑分阴阳脏腑分阴阳 :阴:阴五脏;五脏;阳阳六腑六腑 经络分阴阳:阴经络分阴阳:阴经经 ;阳;阳络络 气血分阴阳:阴气血分阴阳:阴血;阳血;阳气气阳阳 表表 上上 左左 外外侧侧腰腰背背 背背胸胸 六六腑腑 心心肺肺 手手足足三三阳阳经经 阴阴 内内下下右右内内侧侧胸胸腹腹腰腰腹腹五五脏脏肝肝脾脾肾肾手手足足三三阴阴经经1.内经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o 生理功能生理功能阴阳协调平衡阴阳协调平衡n“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平阳秘,精神乃治;n
20、常态常态阴阳平衡;:阴阳平衡;:n物质与功能的协调统一物质与功能的协调统一n阴阳二气的运动协调阴阳二气的运动协调o 病态病态阴阳失衡阴阳失衡n 阴阳离决,精神乃绝阴阳离决,精神乃绝”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o“阴阳失调阴阳失调”疾病疾病o 1 1、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n正气:指人体正常的机能活动和抗病力、适应力、康复力。正气:指人体正常的机能活动和抗病力、适应力、康复力。n邪气:泛指一切致病因素。邪气:泛指一切致病因素。n正气分阴阳:阳正气分阴阳:阳阳气,阴阳气,阴阴精阴精n邪气分阴阳:阳邪邪气分阴阳:阳邪风、暑、火风、暑、火 阴邪阴邪寒、湿寒、湿n 2 2、分析病理变化规律、
21、分析病理变化规律n病变总纲病变总纲阴阳失调,其规律包括阴阳偏胜、偏衰。阴阳失调,其规律包括阴阳偏胜、偏衰。阴阴阳阳失失调调阴盛阴盛 阴阳阴阳 偏盛偏盛 实寒证(实寒证(阴盛则阳病,阴胜则寒)阴盛则阳病,阴胜则寒)阳盛阳盛实热证实热证(阳盛则阴病,阳胜则热)(阳盛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虚阴虚 阴阳阴阳 偏衰偏衰 虚热证(阴虚则内热)虚热证(阴虚则内热)阳虚阳虚虚寒证(阳虚则外寒)虚寒证(阳虚则外寒)阴不制阳阴不制阳阳不制阴阳不制阴(实)热证:高热、大汗、烦躁、面赤、脉数(实)热证:高热、大汗、烦躁、面赤、脉数(实)寒证:面白、脘腹冷痛、泻下清稀、舌淡、脉沉迟或沉紧(实)寒证:面白、脘腹冷痛、泻下清
22、稀、舌淡、脉沉迟或沉紧虚寒证虚寒证:面白、畏寒、肢冷、神疲蜷卧、自汗、脉微:面白、畏寒、肢冷、神疲蜷卧、自汗、脉微虚热证虚热证:潮热、盗汗、口干舌燥、脉细数:潮热、盗汗、口干舌燥、脉细数阴阴阳阳两两虚虚阴损及阳阴损及阳阴液亏虚,不能营养、化生阳气,阴液亏虚,不能营养、化生阳气,或阳气无所依附而耗散,使阳气虚或阳气无所依附而耗散,使阳气虚损。损。阳损及阴阳损及阴阳气亏虚,不能化生阴液,使阴液不足。阳气亏虚,不能化生阴液,使阴液不足。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阳偏胜阳偏胜阴偏胜阴偏胜阳偏衰阳偏衰阴偏衰阴偏衰4.用于疾病的诊断阳阳阴阴望色泽望色泽 鲜明(黄赤)鲜明(黄赤)晦暗(白青黑)晦暗(白青黑)声音
23、声音高亢有力,呼吸气粗高亢有力,呼吸气粗低微无力,呼吸微弱低微无力,呼吸微弱寒热寒热喜凉怕热,口渴高热喜凉怕热,口渴高热 畏寒肢冷,口润畏寒肢冷,口润情绪情绪烦燥,易怒烦燥,易怒抑郁,懒言抑郁,懒言病变部位病变部位 表、外、上表、外、上 里、内、下里、内、下 脉搏脉搏浮数洪滑浮数洪滑沉迟细涩沉迟细涩o 辨证分阴阳:辨证分阴阳:阴证阴证寒证、里证、虚证;寒证、里证、虚证;阳证阳证热证、表证、实证热证、表证、实证。5.用于疾病的治疗o 1 1、养生防病,必适阴阳、养生防病,必适阴阳n此消彼消此消彼消-气虚引起血虚,血虚引起气虚气虚引起血虚,血虚引起气虚o 2 2、确定治疗原则:调整阴阳、确定治疗原
24、则:调整阴阳损其有余、补其不足损其有余、补其不足n“素问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应象大论:“谨查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谨查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期”。确立治则分阴阳:。确立治则分阴阳:n阳胜阳胜实热实热证热者寒之:用寒凉药清热证热者寒之:用寒凉药清热n阴胜实寒证寒者热之:用温热药祛寒阴胜实寒证寒者热之:用温热药祛寒n阴虚阴虚虚热虚热证滋阴证滋阴n阳虚虚寒证扶阳阳虚虚寒证扶阳 调调整整阴阴阳阳阴盛阴盛 阴阳阴阳 偏盛偏盛 实证实证 实寒实寒证证 寒者热之(热性方药)寒者热之(热性方药)阳盛阳盛实热证实热证 热者寒之(寒性方药)热者寒之(寒性方药)阴虚阴虚 阴阳阴阳 偏衰偏衰 虚证虚证 虚热证
25、虚热证 补阴(阳病治阴,壮水补阴(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主,以制阳光。)阳虚阳虚虚寒证虚寒证 补阳(阴病治阳,益火补阳(阴病治阳,益火 之源,以消阴翳。)之源,以消阴翳。)泻泻其其有有余余补补其其不不足足3 3 药物性能分阴阳药物性能分阴阳o 四气分阴阳四气分阴阳 阳阳温热温热 阴阴凉寒凉寒o 五味分阴阳五味分阴阳 阳阳辛、甘辛、甘 阴阴酸、苦、咸酸、苦、咸o 作用分阴阳作用分阴阳 阳阳升、浮升、浮 阴阴降、沉降、沉 一、一、五行及五行学说的概念五行及五行学说的概念o 五行n 五行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n 五行学说五行学
26、说,是研究木、火、土、金、水五行的概念、,是研究木、火、土、金、水五行的概念、特性、生克制化乘侮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特性、生克制化乘侮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一种古代哲学思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想o 直观的观察阶段直观的观察阶段 古人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对生活、生产资料经古人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对生活、生产资料经过长期认真的观察,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日常过长期认真的观察,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物质,所以有生产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物质,所以有“水火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
27、,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也,是为人用,万物之所资生也,是为人用”(尚书大传尚书大传周传周传)的认识。)的认识。二、二、五行及五行学说形成五行及五行学说形成o 认识深化阶段认识深化阶段 o1 1、相互关系、相互关系 o左传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襄公二十七年说: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一不可。”o2 2、原始元素概念、原始元素概念o国语国语郑语郑语:“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百物。”o3 3、抽象出五行相生、相克关系、抽象出五行相生、相克关系 如孙武的五行毋常胜、邹
28、衍的五行常胜论如孙武的五行毋常胜、邹衍的五行常胜论 素问素问宝命全形论宝命全形论:“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二、二、五行及五行学说形成五行及五行学说形成o五行作为哲学概念,最早见于五行作为哲学概念,最早见于尚书尚书洪范洪范:“五行:一曰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
29、,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从革作辛,稼穑作甘。”o战国晚期,先哲们还根据五行的特点,将自然界的许多事物或现战国晚期,先哲们还根据五行的特点,将自然界的许多事物或现象,最终归纳为五大类。并认为五者之间有着内在的次序和联系象,最终归纳为五大类。并认为五者之间有着内在的次序和联系,遂建构起一整体关联的世界图景。这一学说渗透进入中医学,遂建构起一整体关联的世界图景。这一学说渗透进入中医学,成为中医学家认识生命的一大方法。成为中医学家认识生命的一大方法。三、三、概念抽象、学说建立阶段概念抽象、学说建立阶段o 五行的基本概念n“五五”是指是指 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木、火、土、金、水五种
30、基本物质;n“行行”,有两层涵义,有两层涵义 一是指行列、次序;一是指行列、次序;二是指运动变化二是指运动变化n可将可将“五行五行”定义为: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与之相定义为: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与之相关的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就性质而言,五行学说也是关的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就性质而言,五行学说也是古贤用以解释世界和探求自然规律的一种自然观和方法论。古贤用以解释世界和探求自然规律的一种自然观和方法论。四、四、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五、五行的特性o 木的特性n“木曰曲直木曰曲直”。n所谓所谓“曲直曲直”,是以树干曲曲,是以树干曲曲直直地向上、向外伸长舒展的直
31、直地向上、向外伸长舒展的生发姿态来形容具有生长、升生发姿态来形容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事物及现象。发、条达、舒畅等事物及现象。凡具有这类特性的事物或现象凡具有这类特性的事物或现象都可归属于都可归属于“木木”。o 火的特性n“火曰炎上火曰炎上”。n所谓所谓“炎上炎上”,是指火,是指火具有温热、升腾、向上具有温热、升腾、向上的特征。因此,凡具有的特征。因此,凡具有温热、向上、升腾、光温热、向上、升腾、光明等特性的事物或现象,明等特性的事物或现象,均可归属于均可归属于“火火”。五、五行的特性稼稼穑穑五、五行的特性o 土的特性n“土爰稼穑土爰稼穑”。n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灭。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
32、灭。n土性生化、受纳、承载。凡具土性生化、受纳、承载。凡具有这类特性的事物均可归属于有这类特性的事物均可归属于 “土土”。由于农耕生产方式。由于农耕生产方式影响,故有影响,故有“土载四行土载四行”万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灭物土中生,万物土中灭”以及以及“土为万物之母土为万物之母”等说法。等说法。五、五行的特性o 金的特性n“金曰从革金曰从革”。n金性清肃、收敛。凡具有这类金性清肃、收敛。凡具有这类特性的事物或现象,皆可归属特性的事物或现象,皆可归属于于“金金”。n肃杀、清洁肃杀、清洁n收敛、沉降收敛、沉降五、五行的特性o 水的特性n“水性润下水性润下”。n是指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是指水具有滋
33、润和向下的特性。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闭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闭藏等特性和作用的事物或现象,藏等特性和作用的事物或现象,均可归属于均可归属于“水水”。五、五行的特性o 五行特性n 木曰曲直:生长、升发、舒畅、条达木曰曲直:生长、升发、舒畅、条达n 火曰炎上:炎热、升腾、光明、向上火曰炎上:炎热、升腾、光明、向上 n 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 n 金曰从革:肃杀、清洁、收敛、沉降金曰从革:肃杀、清洁、收敛、沉降n 水曰润下:滋润、下行、寒凉、闭藏水曰润下:滋润、下行、寒凉、闭藏五行五行自自 然然 界界 五色五色五音五音五味五味五化五化五气五气五方五方五季五季 木木
34、青青角角酸酸生生风风东东春春火火赤赤徵徵苦苦长长暑暑南南夏夏土土黄黄宫宫甘甘化化湿湿中中长夏长夏金金白白商商辛辛收收燥燥西西秋秋水水黑黑羽羽咸咸藏藏寒寒北北冬冬六、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五行的关系五行的关系特殊状态下的关系特殊状态下的关系一般状态下的关系一般状态下的关系五行制化五行相生五行母子相及五行相侮五行相乘五行相克七、五行之间的关系o 1.1.五行相生五行相生 “相生相生”,指五行中某一事物对于另一事物存在,指五行中某一事物对于另一事物存在有序的有序的递相促进、助长和资生递相促进、助长和资生作用。五行相生的作用。五行相生的规律和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规律和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
35、、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水、水生木。八、五行的生克乘侮关系 木木火火金金水水生生生八、五行的生克乘侮关系 o 五行相生五行相生n 木木火火土土金金水水木木o 关系:关系:“生我生我”者为母者为母n 母子关系母子关系:“我生我生”者为子者为子生木木火火“生我生我”“母母”(我)(我)“子子”(我)(我)“我生我生”举例:木木火火生生生生“生我生我”“子子”“母母”“我生我生”o 2.2.五行相克五行相克 “相克相克”,指五行中某一事物对于另一事物具有,指五行中某一事物对于另一事物具有抑制、约束、削弱等作用。五行相克的规律和次抑制、约束、削弱等作用。五行相克的规律和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
36、、火克金、金克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八、五行的生克乘侮关系 水水木木火火金金克克八、五行的生克乘侮关系 o 五行相克五行相克n 木木土土水水火火金金木木 o 关系:关系:“克我克我”者为者为“所不胜所不胜”n所胜与所不胜所胜与所不胜 “我克我克”者为者为“所胜所胜”克克 克木木“所不胜所不胜”“克我克我”(我)(我)“我克我克”(我)(我)“所胜所胜”举例:木木克克“所不胜所不胜”“我克我克”“克我克我”“所胜所胜”水水 (我)(我)八、五行的生克乘侮关系 o 3.3.相生相克的关系(生理)相生相克的关系(生理)n张介宾说张介宾说:“:“造化之机造化之机,不可无生,
37、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n根据生克次序,对五行中的任何一行来说,都存在着根据生克次序,对五行中的任何一行来说,都存在着“生生我我”、“我生我生”和和“克我克我”、“我克我克”方面的联系。方面的联系。n 以木为例:木之以木为例:木之“生我生我”者为水,者为水,“我生我生”者为火;者为火;“克我克我”者为金者为金,“,“我克我克”者为土。在者为土。在难经难经中被喻为中被喻为“母母”和和 “子子”。“生我生我”者为者为“母母”,“我生我生”者为者为“子子”;“克克我我”和和“我克我克”在在内经内经中又称作中又称作“所不胜所不胜
38、”和和“所所胜胜”。木木火火克生八、五行的生克乘侮关系 o 3.3.五行制化五行制化n(1 1)概念:)概念:n是指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是指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以维持事物间的动态平衡,制约,以维持事物间的动态平衡,推动事物间有序的发展与变化。推动事物间有序的发展与变化。木木火火克克生生生生生中有克生中有克金金水水火火克克生生克克克中有生克中有生o(2 2)类型:)类型:n生中有克(以相生为主)生中有克(以相生为主)n克中有生(以相克为主)克中有生(以相克为主)(子)(子)火火 (我生)(我生)(克我克我)(我克我克)金金 土土(所不胜)(所不胜)(所胜)所胜)(生我)(生我)
39、水水 (母)(母)木木(我我)五行生克制化图例水水木木火火金乘乘乘乘o 1 1、五行相乘:、五行相乘:n(1(1)概念概念:是指五行中某一: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制约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制约或克制。又称为或克制。又称为“倍克倍克”。n(2 2)次序次序:同相克:同相克n即木即木土土水水火火金金木木n(3 3)与相克的关系与相克的关系:二者次:二者次序相同,但相克用于说明正序相同,但相克用于说明正常(生理)情况,相乘用于常(生理)情况,相乘用于说明异常(病理)变化。说明异常(病理)变化。特殊状态下的关系木木木木木木乘乘木木乘乘克克10g10g20g10g5g10g20g5g乘乘特殊状
40、态下的关系o 1 1、五行相乘:、五行相乘:n(4(4)形成条件形成条件 所不胜一方太过所不胜一方太过 所胜一方太弱所胜一方太弱 上述二者兼而有之上述二者兼而有之n(5 5)举例举例水水木木火火金克克侮侮侮侮o 1 1、五行相侮:、五行相侮:n(1(1)概念概念:是指五行中某一: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制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又称为约和克制。又称为“反克反克”。n(2 2)次序次序:反相克即:反相克即:木木金金火火水水土土 木。木。特殊状态下的关系木木木木木木侮侮木木侮侮克克10g10g10g5g10g20g5g20g侮侮o 1 1、五行相侮:、五行相侮:n(3(3)形
41、成条件形成条件 所不胜一方太弱所不胜一方太弱 所胜一方太过所胜一方太过 上述二者兼而有之上述二者兼而有之n(4 4)举例举例特殊状态下的关系金金木木木强木强气气有余有余金克木 木克土木克土其不及不及 制制 己己 所所 胜胜侮侮 所所 不不 胜胜(所不胜)(所 胜)(木旺侮金)(木强乘土)(木弱金乘)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不胜,侮而乘之(木弱土侮)己所胜,轻而侮之己所胜,轻而侮之五五 行行 乘乘 侮侮 关关 系系 图图o 1 1 说明脏腑的生理及相互关系说明脏腑的生理及相互关系o 2 2 阐释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阐释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o 3 3 指导疾病的诊断指导疾病的诊断o 4 4 指导疾病的治
42、疗指导疾病的治疗四、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四、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o 1 1、说明脏腑的生理及相互关系:、说明脏腑的生理及相互关系:n1 1、运用五行特性,解释五脏的生理功能或特性。、运用五行特性,解释五脏的生理功能或特性。n2 2、运用五行归类的理论,解释五脏与六腑、形体、运用五行归类的理论,解释五脏与六腑、形体、官窍之间的联系官窍之间的联系n3 3、运用五行归类的理论,解释五脏与五季、五气、运用五行归类的理论,解释五脏与五季、五气、五化等之间的联系,构建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五化等之间的联系,构建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n4 4、运用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论,解释五脏系统之间的、运用五行生克制化
43、的理论,解释五脏系统之间的联系联系 四、四、1 说明脏腑的生理及相互关系说明脏腑的生理及相互关系o(1 1)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治则和治法:)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治则和治法:o 临床上运用五行临床上运用五行相生相生规律来治疗疾病,其基本规律来治疗疾病,其基本治疗原则是补母和泻子,即治疗原则是补母和泻子,即“虚则补其母,实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则泻其子”。o 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滋水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和金水相生涵木法、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和金水相生法四种。法四种。四、四、2 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治则:治则:F
44、 虚则补其母虚则补其母F 实则泻其子实则泻其子木木火火金金水水滋滋涵涵益益补补培培生生生相治法治法 依据五行相生关系确定的治则和治法依据五行相生关系确定的治则和治法o(2 2)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治则和治法:)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治则和治法:o 临床上运用五行临床上运用五行相克相克规律来治疗疾病,其基本规律来治疗疾病,其基本治疗原则是抑强扶弱。治疗原则是抑强扶弱。o 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抑木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抑木扶土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和培土制水扶土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和培土制水法四种。法四种。四、四、2 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水水木
45、木火火金金抑扶培培制制补补泻泻佐佐平平?治则:治则:F 抑强抑强 扶弱扶弱治法治法 依据五行相克关系确定的治则和治法依据五行相克关系确定的治则和治法相生治法相生治法滋水涵木法滋水涵木法 滋肾阴以养肝阴滋肾阴以养肝阴 益火补土法益火补土法 培土生金法培土生金法 金水相生法金水相生法 温心阳以补脾阳温心阳以补脾阳 健脾气以补肺气健脾气以补肺气 养肺阴以滋肾阴养肺阴以滋肾阴 相克治法相克治法抑木扶土法抑木扶土法 疏肝健脾疏肝健脾 培土制水法培土制水法 平木佐金法平木佐金法 泻火补水法泻火补水法 补脾利水补脾利水 泻肝清肺泻肝清肺 泻心火滋肾阴泻心火滋肾阴 o 青色、酸味入肝,如白芍、山茱萸味酸入肝经
46、以补肝之精血;青色、酸味入肝,如白芍、山茱萸味酸入肝经以补肝之精血;赤色、苦味入心,如丹参色赤、黄连味苦入心经以活血安神;赤色、苦味入心,如丹参色赤、黄连味苦入心经以活血安神;黄色、甘味入脾,如灶心土色黄、人参味甘入脾经以补益脾气;黄色、甘味入脾,如灶心土色黄、人参味甘入脾经以补益脾气;白色、辛味入肺,如生姜味辛,石膏色白入肺经以清肺热;白色、辛味入肺,如生姜味辛,石膏色白入肺经以清肺热;黑色、咸味入肾,如玄参色黑、龟版味咸入肾经以滋养肾阴等。黑色、咸味入肾,如玄参色黑、龟版味咸入肾经以滋养肾阴等。四、四、3 指导脏腑用药指导脏腑用药o 根据根据“五腧穴五腧穴”的五行属性,运用五行生克理论的五
47、行属性,运用五行生克理论进行选穴刺治。进行选穴刺治。o 遵循遵循“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原则取穴刺的原则取穴刺治。治。o 临证中又有同经子母补泻法和异经子母补泻法两临证中又有同经子母补泻法和异经子母补泻法两种。种。四、四、4、指导针灸选穴、指导针灸选穴肝虚肝虚针曲泉或阴谷(虚则补其母针曲泉或阴谷(虚则补其母 )肝火肝火针行间或少府(实则泻其子针行间或少府(实则泻其子 )井井荥荥输输经经合合阳经阳经金金水水木木火火土土阴经阴经木木火火土土金金水水手少阴心经手少阴心经 少冲少冲少府少府神门神门灵道灵道少海少海足少阴肾经足少阴肾经 涌泉涌泉然谷然谷太溪太溪复溜复溜阴谷阴谷足
48、厥阴肝经足厥阴肝经 足窍阴足窍阴行间行间太冲太冲中封中封曲泉曲泉o 中医称此为以情胜情法。中医称此为以情胜情法。五行归类五行归类怒(木)怒(木)喜(火)喜(火)思(土)思(土)悲忧(金)悲忧(金)惊恐(水)惊恐(水)五行相克五行相克悲胜怒(金克木)悲胜怒(金克木)恐胜喜(水克火)恐胜喜(水克火)怒胜思(木克土)怒胜思(木克土)喜胜悲(火克金)喜胜悲(火克金)思胜恐(土克水)思胜恐(土克水)四、四、5、指导精神疗法、指导精神疗法 象之涵义象之涵义指内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指内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 病理系统与外在自然环境的事物病理系统与外在自然环境的事物 与现象类比所获得的与现象类比所获得的
49、比象比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征象藏之涵义藏之涵义指指藏藏于体内的于体内的脏脏腑器官腑器官。一、藏象的含义一、藏象的含义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中医学的整体观察和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中医学的整体观察和 “以象测藏以象测藏”的认识方法,决定了的认识方法,决定了“藏藏”的的结构结构 是在形态性结构框架的基础上赋予了功能性是在形态性结构框架的基础上赋予了功能性 结构的成分而形成的形态功能合一性结构。结构的成分而形成的形态功能合一性结构。藏藏脏器脏器“藏藏”与脏器的区别与脏器的区别(一)五脏六腑奇恒之腑 五五 脏脏心心肝肝脾脾肺肺肾肾(心包)(心包)六六 腑腑小肠小肠胆胆胃胃大肠大
50、肠膀胱膀胱三焦三焦 奇恒之腑奇恒之腑骨骨髓髓胆胆脉脉脑脑女子胞女子胞二、藏象学说的内容二、藏象学说的内容(二)、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特点脏脏 腑腑形形 态态 结结 构构功功 能能 特特 点点五五 脏脏实体性脏器实体性脏器藏精气而不泻藏精气而不泻 满而不能实满而不能实六六 腑腑中空有腔性脏器中空有腔性脏器传化物而不藏传化物而不藏 实而不能满实而不能满奇恒之腑奇恒之腑中空有腔性脏器中空有腔性脏器藏精气而不泻藏精气而不泻心心功能功能主血脉主血脉-“-“其华在面其华在面”主神志主神志-“-“为君主之官为君主之官”主汗液主汗液-“-“汗为心之液汗为心之液”外候外候开窍于舌开窍于舌-“-“舌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