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章第五章 唯物史观唯物史观第一节第一节一、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一、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唯心社会意识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唯心史观否认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把社会存史观否认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把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源归结为意识。在和发展的根源归结为意识。精1(二)坚持群众史观还是坚持英雄史观(二)坚持群众史观还是坚持英雄史观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而唯心史观则把社会发的创造者。而唯心史观则把社会
2、发展的动因归结为个别的伟大人物、展的动因归结为个别的伟大人物、英雄人物或神,否认人民群众在历英雄人物或神,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史上的作用。精2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社会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社会 历史理论本质上是唯心史观历史理论本质上是唯心史观(一)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社会(一)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社会 历史理论的根本缺陷:历史理论的根本缺陷:1、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是考查了、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是考查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摸到社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摸到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3、没有看出物质生产发展程度是这种关系的看出物质生产发展程度是这种关系的根源;根源;精32、过去的历史理论恰恰没有说明、过去的历史理论恰恰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只有历史唯物人民群众的活动,只有历史唯物主义第一次使我们能以自然史精主义第一次使我们能以自然史精确性去考实群众生活社会条件以确性去考实群众生活社会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变更。及这些条件的变更。(二)唯心史观在社会历史理论中(二)唯心史观在社会历史理论中 长期属于统治地位的原因:长期属于统治地位的原因:精41、社会历史根源:、社会历史根源:生产规模狭小,社会矛盾尚未充分生产规模狭小,社会矛盾尚未充分暴露,限制了人们的眼界暴露,限制了人们的眼界2
4、、阶级根源:、阶级根源:剥削阶级的偏见及其统治的需要,剥削阶级的偏见及其统治的需要,要歪曲社会历史要歪曲社会历史3、认识论的根源:、认识论的根源:人们只注意认识社会现象,而不注意人们只注意认识社会现象,而不注意认识社会现象背后的本质认识社会现象背后的本质精5(三)唯物史观创立的伟大意义(三)唯物史观创立的伟大意义唯物史观的创立宣告了唯心主义的唯物史观的创立宣告了唯心主义的彻底破产。彻底破产。唯物史观的创立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唯物史观的创立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变成了科学。唯物史观的创立使研究社会生活各唯物史观的创立使研究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理论成为科学。方面的理论成为科学。唯物史观的创立对无产阶
5、级政党和人唯物史观的创立对无产阶级政党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具有重大的意义。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具有重大的意义。精6三、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三、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一一)人类对自然界的依赖人类对自然界的依赖、人类社会是整个物质世界的一部、人类社会是整个物质世界的一部分。人类社会来源于自然,人类的生分。人类社会来源于自然,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界。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界。、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过程精7(二二)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与改造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与改造1、人类的劳动在人类社会的产生、人类的劳动在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和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与改造发展和人
6、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与改造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2、人类劳动体现着两个重要特征:、人类劳动体现着两个重要特征:物质性的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性的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和能量变换过程物质变换和能量变换过程精8是能动性的劳动是对自然界的是能动性的劳动是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积极改造3、人类与自然界还是一个认识与被、人类与自然界还是一个认识与被认识、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认识、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4、人类社会发展史从实质上讲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从实质上讲是劳动的发展史劳动的发展史精9(1)劳动是人们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劳动是人们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2)劳动是人们全部社会关系产生和)
7、劳动是人们全部社会关系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发展的基础。(3)劳动是一切历史的前提和基础。)劳动是一切历史的前提和基础。精10(三三)自然生态的相对平衡与良性发展自然生态的相对平衡与良性发展1、生态、生态即生物与其生存环境间即生物与其生存环境间的相互关系。的相互关系。2、自然生态就是指地球表层的生物、自然生态就是指地球表层的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并通过质、能交换达到动态平衡的并通过质、能交换达到动态平衡的状态。状态。精113、自然生态平衡是指一定时期、自然生态平衡是指一定时期内生物与外界在物质和能量的内生物与外界在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接近相等,因而能够
8、输入输出接近相等,因而能够在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在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方面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方面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精124、人类在对待自然的问题表现出盲、人类在对待自然的问题表现出盲 目和幼稚的行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目和幼稚的行为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无限制地索取自然资源;一是无限制地索取自然资源;二是污染公害严重;二是污染公害严重;三是无节制地生育。三是无节制地生育。人类上述行为的盲目性引起了自然人类上述行为的盲目性引起了自然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粮食、能源、原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粮食、能源、原料、水资源、环境及城市问题形成全球料、水资源、环境及城市问题形成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性的生态危
9、机。精135.人类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人类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1)所谓)所谓“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是指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同资源开发利用和社会的发展必须同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在满足当代人需环境保护相协调,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危及后代人满足需要要的同时,不危及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能力。(2)我国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我国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战略具有重要性和迫切性重大战略具有重要性和迫切性精14四、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四、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也称为社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也称为社会存在,它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存在,它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和物质基础
10、。自然前提和物质基础。主要包括:地理环境、人口主要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因素和生产方式。其中地理环境其中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是社会发展的自然物和人口因素是社会发展的自然物质前提,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质前提,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决定力量。精15(一)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指特定社会所处是指特定社会所处的自然条件的总和的自然条件的总和.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它是社会生产和发展的必要前提,它是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物质来源。生活资料的物质来源。精16地理环境的差异,直
11、接影响生产地理环境的差异,直接影响生产部门的分布、社会分工的发展方向和部门的分布、社会分工的发展方向和生产形式的多样化。生产形式的多样化。地理环境对社会的发展可起促进、地理环境对社会的发展可起促进、加速或延缓作用,但不是社会发展的加速或延缓作用,但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决定力量。精17(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所谓人口因素是指一定社会中的人口所谓人口因素是指一定社会中的人口密度、人口质量密度、人口质量(人口的生理和心理的健康人口的生理和心理的健康状况、文化素质等等状况、文化素质等等)和人口的增长速度等和人口的增长速度等条件。条件。1.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
12、口条件是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条件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精182.人口的数量、密度、质量、增长速度人口的数量、密度、质量、增长速度及构成状况,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或及构成状况,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或阻碍作用。阻碍作用。3.人口因素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人口因素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1)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2)人口发展受社会规律制约;)人口发展受社会规律制约;(3)夸大人口的作用是错误的。)夸大人口的作用是错误的。精19(三)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的物质基础(三)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的物质基础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的生
13、产方式 是人类为了维护自己的生存而通过生是人类为了维护自己的生存而通过生产劳动向自然界谋取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产劳动向自然界谋取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方式。是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是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是人类社会存在的物质基础和发展的决定是人类社会存在的物质基础和发展的决定力量。力量。精20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发展的物质基础。一定的生产方式决定一定社会的一定的生产方式决定一定社会的性质、面貌,基本制度、社会结构或性质、面貌,基本制度、社会结构或阶级结构,决定着一定社会的政治、阶级结构,决定着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道德等观点。
14、法律、道德等观点。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一种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生产方式的过渡。形态向另一种生产方式的过渡。精21第二节第二节 社会的基本结构社会的基本结构一、社一、社 会会 经经 济济 结结 构构二、社二、社 会会 政政 治治 结结 构构三、社三、社 会会 意意 识识 结结 构构四、社四、社 会会 其其 它它 结结 构构精22一、社会的经济结构一、社会的经济结构 社会的经济结构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指一定是指一定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它是整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它是整个社会大系统的物质基础。物质资个社会大系统的物质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一定社会生产力和料的生产方式是一定社
15、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关系的统一。精23(一)社会生产力结构(一)社会生产力结构 生产力生产力是人们在生产过程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影响和改造自然界获得物质生活中影响和改造自然界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它表明人与自然界的资料的能力,它表明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解决的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关系,解决的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之间的矛盾。精241、生产力的有形的实体性要素,、生产力的有形的实体性要素,也称为基本要素,主要包括:劳动也称为基本要素,主要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2、生产力的无形的非实体性要素,也、生产力的无形的非实体性要素,也称为知识形态的生产力或渗
16、透性要素。称为知识形态的生产力或渗透性要素。主要包括:主要包括:(1)附着性要素:科学、技术、教育)附着性要素:科学、技术、教育(2)运筹性要素:科学决策与布局、)运筹性要素:科学决策与布局、经营管理、策划与设计等等。经营管理、策划与设计等等。精253、此问题的主要观点:、此问题的主要观点: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和最革命的因素;和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物质标志;物质标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社会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社会发展起领引、导向和推动作用。展起领引、导向和推动作用。精26(二)社会生产关系
17、结构(二)社会生产关系结构 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指同生产力是指同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人们在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产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即人们在生产、分配、经济关系,即人们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总的生产过程中形交换、消费的总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精27 生产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主生产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主要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要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1、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2、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3、产品的分配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18、。精284、此问题的主要观点:、此问题的主要观点:(1)生产关系的各个方面相互联系、相)生产关系的各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2)其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是生产关)其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系的基础,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了生产关系的其他两个方面。了生产关系的其他两个方面。(3)生产关系的其他两个方面对生产资)生产关系的其他两个方面对生产资料所有制也有反作用,它们是生产资料所料所有制也有反作用,它们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具体体现和保证。有制的具体体现和保证。精29(4)生产关系的两种基本类型)生产关
19、系的两种基本类型 第一,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第一,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基础的生产关系;第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第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基础的生产关系。精30(三)社会的阶级结构(三)社会的阶级结构1、阶级的起源和实质、阶级的起源和实质(1)阶级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一个)阶级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一个具体的历史范畴。具体的历史范畴。阶级的产生完全是由经济的原因引起阶级的产生完全是由经济的原因引起的。剩余产品的出现是阶级产生的物质前的。剩余产品的出现是阶级产生的物质前提;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确立是阶级产生的提;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确立是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二者都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直
20、接原因。二者都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段的必然产物,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运动的结果。精31(2)阶级的实质是一个经济的范畴)阶级的实质是一个经济的范畴 它是由于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它是由于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一部分人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劳动。一部分人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劳动。当前,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当前,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无产阶级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无产阶级和农民阶级是社会的基本阶级。和农民阶级是社会的基本阶级。精322、社会的阶级结构、社会的阶级结构(1)基本阶级是由占统治地位的)基本阶级是由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所产生的。生产
21、方式所产生的。(2)非基本的阶级是由不占统治)非基本的阶级是由不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决定的。地位的生产方式决定的。(3)同一个阶级又区分为若干阶层。)同一个阶级又区分为若干阶层。精33(4)在阶级社会,知识分子从来)在阶级社会,知识分子从来就不是一个独立的阶级,而是分就不是一个独立的阶级,而是分属于不同阶级的社会阶层。各个属于不同阶级的社会阶层。各个社会都有知识分子,不同的知识社会都有知识分子,不同的知识分子可以为不同的阶级服务,属分子可以为不同的阶级服务,属于不同阶级的一个阶层。于不同阶级的一个阶层。精34二、社会的政治结构二、社会的政治结构(一)上层建筑及其基础(一)上层建筑及其基础 经济
22、基础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中是指一定社会中的社会经济结构。的社会经济结构。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之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精351、上层建筑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上层建筑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即思想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即思想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2、阶级社会中上层建筑的特点:、阶级社会中上层建筑的特点:()政治上层建筑中的制度和设施()政治上层建筑中的制度和设施是在一定的思想、观念的指导下建立是在一定的思想、观念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一般来说是以占统治地位的起来的,一般来说是以占
23、统治地位的社会意识为指导建立起来的,因而是社会意识为指导建立起来的,因而是统治阶级的。统治阶级的。精36(2)一定的思想体系、观念、社)一定的思想体系、观念、社会意识形成后,总是要求建立与其相会意识形成后,总是要求建立与其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的上层建筑,并凭借适应的政治法律的上层建筑,并凭借它们广泛传播和贯彻。它们广泛传播和贯彻。(3)政治法律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政治法律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最有力的部分,其中国家政权是上中最有力的部分,其中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政党是其领导力量。层建筑的核心,政党是其领导力量。精37(二)国家的实质和职能(二)国家的实质和职能1、国家的起源和实质、国家的起
24、源和实质(1)国家的起源:国家是阶级矛盾)国家的起源: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不可调和的产物。(2)国家的实质:国家是一个阶级)国家的实质:国家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工具。统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工具。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用来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用来维护本阶级的经济利益和特殊地位以及以维护本阶级的经济利益和特殊地位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其它利益的暴力工具。此为基础的其它利益的暴力工具。精38(3)国家是由一系列暴力机关构成的。)国家是由一系列暴力机关构成的。国家主要由军队、警察、法庭、国家主要由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构组成,还包括政权的监狱等暴力机构组成,还包括政权
25、的其他机构。其中,军队是国家的主要其他机构。其中,军队是国家的主要成份、主要强力工具和支柱。成份、主要强力工具和支柱。精392、国家的一般职能、国家的一般职能(1)对内职能:)对内职能:第一,政治职能:镇压敌对阶级的反抗,第一,政治职能:镇压敌对阶级的反抗,对本阶级实行在一定范围内的民主;对本阶级实行在一定范围内的民主;第二,经济职能: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第二,经济职能: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经济基础,组织、调控和干预社会经济活的经济基础,组织、调控和干预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社会经济;动,发展社会经济;第三,社会职能:维护社会秩序,调节第三,社会职能:维护社会秩序,调节社会矛盾,实施公共管理职能。社
26、会矛盾,实施公共管理职能。精40(2)对外职能:)对外职能:主要是组织国防,防御外来主要是组织国防,防御外来的侵略和颠覆,调整国家与国家的侵略和颠覆,调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保护本国利益不受之间的关系,保护本国利益不受侵犯。侵犯。精41(三)国体和政体及其相互关系(三)国体和政体及其相互关系1、国体、国体是指国家的性质,表是指国家的性质,表明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或明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或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2、政体是政权的组织管理形式,即、政体是政权的组织管理形式,即政治体制。政治体制。3、国体和政体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国体和政体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关系。统
27、一关系。精42三、社会意识结构三、社会意识结构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人们对一切社会生活的过程和条是人们对一切社会生活的过程和条件的主观反映。它包括社会的人的件的主观反映。它包括社会的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它是人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它是人类全部社会精神生活及其过程的总类全部社会精神生活及其过程的总概括。概括。精43(一)社会意识的构成(一)社会意识的构成1、从意识的主体以及主体与社会的、从意识的主体以及主体与社会的关系的角度,社会意识可以区分为:关系的角度,社会意识可以区分为:个人意识和社会意识。个人意识和社会意识。2、根据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水、根
28、据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水平高低、层次不同,社会意识又可平高低、层次不同,社会意识又可以区分为:以区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式两个不同层次。两个不同层次。精443、根据社会意识形式与经济基础的、根据社会意识形式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以及是否反映社会政治、经济关系以及是否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特点,社会意识形式可以区分为:特点,社会意识形式可以区分为: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即社会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即社会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的其它社会意识形式。的其它社会意识形式。精45(二)社会意识形态的主要形式(二)社
29、会意识形态的主要形式1、艺术的特点及其作用、艺术的特点及其作用(1)艺术是通过塑造具体生动的形)艺术是通过塑造具体生动的形象来反映社会存在,并借助美的感染象来反映社会存在,并借助美的感染力具体地影响人的思想感情和社会生力具体地影响人的思想感情和社会生活的一种社会意识形式,主要包括表活的一种社会意识形式,主要包括表演艺术、造形艺术、语言艺术、综合演艺术、造形艺术、语言艺术、综合艺术等等。艺术等等。精46(2)艺术的特点是形象性和典型性。)艺术的特点是形象性和典型性。(3)艺术的作用主要有:)艺术的作用主要有:认识作用;教育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审美作用;娱乐作用。审美作用;娱乐作用。在阶级社
30、会中,一般来说,艺术在阶级社会中,一般来说,艺术是有阶级性的,它总是反映一定阶级是有阶级性的,它总是反映一定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一定的阶级服务,的利益和要求,为一定的阶级服务,超阶级的超阶级的“纯艺术纯艺术”是不存在的。是不存在的。精472、道德的特点及其作用、道德的特点及其作用(1)道德是以善恶评价的方式调整)道德是以善恶评价的方式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包括伦理思想、它包括伦理思想、在伦理思想指导下的道德实践和道德在伦理思想指导下的道德实践和道德评价三个方面。评价三个方面。(2)道德的特点:)道德的特点:历史性、
31、继承性历史性、继承性和阶级性和阶级性精48(3)虽然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虽然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但是评价一种行为道德与否,却有客但是评价一种行为道德与否,却有客观的评价标准。观的评价标准。马克思主义认为,道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规范本身并不是标准,客观的标准德规范本身并不是标准,客观的标准只能是看一种行为是否有利于社会进只能是看一种行为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和社会发展。步和社会发展。凡是有利于社会进步凡是有利于社会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行为,就是道德的,反和社会发展的行为,就是道德的,反之就是不道德的。之就是不道德的。精493、宗教的特点及其作用、宗教的特点及其作用(1)宗教是统治人们的自然力量
32、和)宗教是统治人们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虚幻的颠倒社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虚幻的颠倒的反映,是以对超自然实体即神灵的的反映,是以对超自然实体即神灵的崇拜来支配人们命运的一种社会意识崇拜来支配人们命运的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形式。(2)宗教的基本特点:)宗教的基本特点:盲目信仰、盲目信仰、礼拜神灵、树立并崇拜偶像礼拜神灵、树立并崇拜偶像精50(3)宗教的构成:)宗教的构成:宗教一般包括宗教一般包括宗教信仰、宗教感情宗教信仰、宗教感情和崇教活动和崇教活动三个部分。三个部分。宗教信仰宗教信仰也是一种世界观,但不也是一种世界观,但不是科学的世界观,本质上是一种唯心是科学的世界观,本质上是一种唯心
33、主义的世界观。主义的世界观。宗教感情宗教感情是由对神的恐惧、敬畏是由对神的恐惧、敬畏与对神的祈求、期待而构成的情感。与对神的祈求、期待而构成的情感。精51 宗教活动宗教活动一般是宗教组织开展、一般是宗教组织开展、按教规进行的宗教仪式活动等,三者按教规进行的宗教仪式活动等,三者结合在一起,构成一种强大的社会势结合在一起,构成一种强大的社会势力和精神力量。力和精神力量。宗教是自然压迫和社会压迫的产宗教是自然压迫和社会压迫的产物。宗教的作用总的来说是消极、有物。宗教的作用总的来说是消极、有害的,是害的,是“麻醉人民的鸦片麻醉人民的鸦片”。精52 宗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对于保持一宗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34、对于保持一些国家的文化传统,进行不同民族之间的些国家的文化传统,进行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也起过一定的作用。宗教文化中文化交流也起过一定的作用。宗教文化中也有一些有价值的东西,不能一概否定。也有一些有价值的东西,不能一概否定。马克思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马克思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在对待宗教问题上,我们既要大力宣传在对待宗教问题上,我们既要大力宣传无神论,发展科学,批判宗教迷信;同无神论,发展科学,批判宗教迷信;同时,又要全面理解和贯彻执行宗教信仰时,又要全面理解和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调动积极因素,团结信教自由的政策,调动积极因素,团结信教群众,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群众,搞好社
35、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精534、政治法律思想的特点及其作用、政治法律思想的特点及其作用 政治思想是关于阶级、国家、政政治思想是关于阶级、国家、政治制度、政治组织、政治生活、政治治制度、政治组织、政治生活、政治关系等方面的观点和理论的总和。关系等方面的观点和理论的总和。其中,关于国家政权的思想是政其中,关于国家政权的思想是政治思想的核心。法律思想是关于法的治思想的核心。法律思想是关于法的关系、规范、制度、设施的观点和理关系、规范、制度、设施的观点和理论的总和。论的总和。精545、哲学、哲学 哲学是以最一般的范畴和逻辑哲学是以最一般的范畴和逻辑体系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形态。体系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
36、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为无产阶级及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为无产阶级及其广大劳动群众服务的。其广大劳动群众服务的。精55(三)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三)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1、派生依赖性:即是指社会意识、派生依赖性:即是指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存在的反映。(1)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么样的社会意识。(2)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社会)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社会意识或迟或早地要发生变化。意识或迟或早地要发生变化。精562、社会历史性、社会历史性(1)一切形式的社会意识都直接或)一切形式的社会意识都直接或间
37、接地表现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人们间接地表现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人们的利益和需要。的利益和需要。(2)在阶级社会中,社会意识表现)在阶级社会中,社会意识表现为阶级的对立,具有阶级性。为阶级的对立,具有阶级性。(3)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精573、相对独立性、相对独立性(1)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涵义:)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涵义:相对于社会存在来说,社会相对于社会存在来说,社会意识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具有意识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具有独立性;但这个独立性是在社会独立性;但这个独立性是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前提下的独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
38、前提下的独立性,因而是相对的。立性,因而是相对的。精58(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主要表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主要表现: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具有不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完全同步性。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有不平衡性。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内在的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内在的历史继承性。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之间具有相互制约性。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之间具有相互制约性。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能动性。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能动性。精59(3)正确理解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正确理解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具有重
39、要的意义。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是物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硬的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硬的哲学依据。哲学依据。它告诉我们在社会存在和经济的它告诉我们在社会存在和经济的发展的一定水平上,可以优先发展发展的一定水平上,可以优先发展先进的社会意识;先进的社会意识;精60充分利用各种社会意识形式极其相互充分利用各种社会意识形式极其相互作用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用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扬弃的态度对待中国和世界文化,以扬弃的态度对待中国和世界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充分认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
40、社会存充分认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能动性有正反两个方向,坚持用在的能动性有正反两个方向,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这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这一先进理论为指导搞好精神文明建设。一先进理论为指导搞好精神文明建设。精61第三节第三节 社会发展的动力和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和规律一、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一、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二)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二)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三)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三)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动力精62(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
41、力 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杠杆和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杠杆和推动力量,对社会发展起领引和导推动力量,对社会发展起领引和导向作用,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但向作用,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但不是现实的生产力。不是现实的生产力。(五)阶级斗争是阶级中,变革社会(五)阶级斗争是阶级中,变革社会形态的直接动力,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形态的直接动力,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素。精63(六)改革是一切社会在不变更社会(六)改革是一切社会在不变更社会性质和社会形态的基础上,推动社会性质和社会形态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1 1、改革是实现社会主义
42、本质的重要、改革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手段和根本途径手段和根本途径2 2、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3 3、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精64(七)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七)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4)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要受社会历史)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要受社会历史条件
43、的制约条件的制约精652、杰出人物是人民群众的一分子、杰出人物是人民群众的一分子(1)历史人物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历史人物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当事人。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当事人。历史人物是历史任务的发起者。历史人物是历史任务的发起者。历史人物是历史进程的影响者。历史人物是历史进程的影响者。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受社会历史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条件的制约。精66(2)杰出人物)杰出人物是指代表进步阶级是指代表进步阶级利益、能够反映时代要求,在历史上利益、能够反映时代要求,在历史上起进步作用的历史人物。起进步作用的历史人物。时势造英雄时势造英雄时势召唤英雄时势召
44、唤英雄时势锻炼英雄时势锻炼英雄时势筛选英雄时势筛选英雄时事制约英雄时事制约英雄精67二、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二、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状况的规律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否应当变革以及变革的时机、方向是否应当变革以及变革的时机、方向和形式,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状和形式,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状况况精68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关系适合或不适合生产力的生产关系适合或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会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促状况,会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促进或阻碍作用;而这
45、种反作用不进或阻碍作用;而这种反作用不管有多大,总是以生产力的决定管有多大,总是以生产力的决定作用为前提的。作用为前提的。精693、相对稳定的生产关系同不断、相对稳定的生产关系同不断变化的生产力始终处于矛盾状态变化的生产力始终处于矛盾状态之中。二者的矛盾关系是一个从之中。二者的矛盾关系是一个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无限发展过程。基本适合的无限发展过程。这一矛盾发展的过程体现了这一矛盾发展的过程体现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状况的规律。精70(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
46、需要的规律发展需要的规律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化。性质和变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经济基础发展的需要决展方向,经济基础发展的需要决定着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和变革定着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和变革精71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服务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反作用于、服务于经济基础 首先,从服务方向看,上层建筑首先,从服务方向看,上层建筑要千方百计保证经济基础发展的方向。要千方百计保证经济基础发展的方向。其次,从服务方式上看,上层建其次,从服务方式上看,上层建筑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控制来为经济基筑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控制来为经济基础服务。础
47、服务。第三,从服务的效果上看,上层第三,从服务的效果上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有两种性质。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有两种性质。精72 一是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一是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时,就起着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发展时,就起着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推动社会前进的重要作用推动社会前进的重要作用 二是当上层建筑已经腐朽衰败,二是当上层建筑已经腐朽衰败,并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起着并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起着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和整个社会进步的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和整个社会进步的反动作用反动作用第四,上层建筑的反作用要取决和服从第四,上层建筑的反作用要取决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要求。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要求。精733、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推动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由的推动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如此川流不息、基础上的基本适合,如此川流不息、循环往复地向前发展的。正是这种循环往复地向前发展的。正是这种矛盾运动,推动了社会形态由低级矛盾运动,推动了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逐次演进。到高级的逐次演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体现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运动体现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需要的规律。经济基础发展需要的规律。精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