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术与幼儿美术创作“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北 京京 出出 版版 社社第六章 美术与学前儿童美术目目 录录第一节第一节 美术美术第二节第二节 学前儿童美术学前儿童美术第三节第三节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第一节 美术 美术是表达思想和情感的一种艺术活动,是人类艺术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语言,其对幼儿的认知经验、审美思维、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本节内容从回顾美术的起源开始,简单阐述美术的美术学科特点,为下一节学习学前儿童美术奠定良好的基础。一、美术的本质一、美术的本质 美术,也称为“造型艺术”、“空间艺术”和“视觉艺术”,是艺术的
2、一个分支。它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构图、透视等艺术手段,运用一定的艺术语言,创造出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视觉形象的艺术。“美术”一词源于古罗马的拉丁文“ART”,泛指各种工艺美术、文学、戏剧、音乐等,广义上还包括艺术、拳术、魔术等。在我国,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开始普遍运用“美术”这一名词。美术的本质即美术的根本性质,以及美术与其他学科诸如政治、经济、哲学、宗教、文学等的内在联系。(一一)审美)审美本质本质 美术既能反映现实美,又能创造艺术美。现实美包括自然美和社会美两方面,即自然界中存在的美和人类社会关系中的美。现实美是美术创作的主要根据,而反应现实美是美术创作的主要目的之一。艺术美是指艺
3、术作品本身的美,是由创作主题按照一定的审美目标、审美实践要求和审美认识的指引,根据美的规则所创造的一种综合美。艺术美是艺术家根据美的现实而创造出来的美。美术作为“艺术生产”是自由的精神生产,是审美创造,因而,审美是美术的一种本质特征。一、美术的本质一、美术的本质(二二)社会)社会本质本质 美术创作来源于社会生活,能全面的反映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美术不仅可以反映社会的生产关系、经济关系以及阶级关系,还能反映处在一定社会生活中的人们的政治观点、道德观念、宗教思想、哲学思想和文艺思想等,还包括人们的各种情感、情绪、愿望、幻想、审美情趣等。由此可见,美术反映了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社会生活成为美术的表现
4、领域与对象。这一点是美术的根本社会性质。一、美术的本质一、美术的本质(三三)认识本质)认识本质 美术是人们对社会生活和世界的一种认识。所谓美术作品是“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就是指美术是人类对社会生活和世界的一种认识的物化形态。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美术是对世界的一种能动的认识,而不是机械被动的反映。美术认识世界、反映社会生活的方式是运用视觉形象进行创造性想象活动,认识的重点是事物的特征、个性和美,以高度概括的、具体可感的视觉形式和形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关于艺术的起源问题一直被学术界称为斯芬克斯之谜,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对人类早期的历史和艺术方面的资料所知甚少。尽管如此,历史上的许多学者还是
5、在这一领域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努力,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种关于艺术起源的学说。这些学说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人类艺术发生的某些条件和根据,对学习艺术和进行艺术教育有着重要的价值。二、美术的起源二、美术的起源(一)模仿说一)模仿说这是一种关于艺术起源问题的最古老的理论,始于古希腊哲学家。这种学说认为:模仿是人类固有的天性和本能,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模仿。在古希腊哲学家看来,所有艺术都是模仿的产物,美术也是如此。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模仿的对象是实实在在的现实世界,艺术不仅反映事物的外观形态,而且反映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艺术创作靠模仿能力,而模仿能力是人从孩提时就有的天性和本能。二、美术的起源二、美术
6、的起源 继古希腊哲学家之后,文艺复兴时期的达 芬奇、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都不同程度地继承和发展了这一学说。这种理论直到十九世纪末仍然具有极大的影响。今天,用模仿说作为艺术起源的动力的美学家已经不多了,但模仿说仍有它一定的价值,它揭示了人类一种比较原始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与艺术是相通的。二、美术的起源二、美术的起源(二)游戏说二)游戏说游戏说认为艺术起源于游戏,它是包括美术在内的艺术发生理论中较有影响的一种理论,其代表人物是德国著名美学家席勒和英国学者斯宾塞,人们也因此把游戏说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席勒在美育书简中,通过对游戏和审美自由之间关系的比较研究,首先提出了艺术
7、起源于游戏的观点,认为艺术是一种以创造形式外观为目的的审美自由的游戏。游戏说还认为,人的审美活动和游戏一样,是一种过剩精力的使用,剩余精力是人们进行艺术这种精神游戏的动力。二、美术的起源二、美术的起源游戏说强调了游戏冲动、审美自由与人性完善间的重要联系,对于我们理解艺术在审美方面的发生具有重要价值。但它把艺术看成是脱离社会实践的绝对自由的纯娱乐性活动,且偏重从生物学的意义上来看待艺术的起因,过分强调了艺术与功利的对立,有绝对化和片面性的弊病。二、美术的起源二、美术的起源(三)表现说三)表现说这种学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表现和交流情感的需要,情感表现是艺术最主要的功能,也是艺术发生的主要动因。持这
8、一理论的主要有英国诗人雪莱、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等,还有欧美的一些现当代美学家。在这种学说看来,原始人所有的艺术只有一个最主要的推动力,那就是他们通过各种艺术来表达他们的情感,从而促成了艺术的发生和发展。二、美术的起源二、美术的起源表现和交流情感的确是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表现情感也是推动艺术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心理动力。但是人类表达情感的方式是多样的,语言、动作都能表达情感,而且艺术也不仅仅是表达情感的工具,因此这一学说并不能完全说明艺术起源的全部原因。二、美术的起源二、美术的起源(四)巫术说(四)巫术说巫术说是西方关于艺术起源的理论中最有影响、有势力的一种观点。这种理论是在直接研究原始艺术作品
9、与原始宗教巫术活动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最早由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这种观点用实用性来解释艺术的起源,认为在原始人心目中,最初的艺术有着极大的实用功利价值。按照这种理论,原始人所描绘的史前洞穴壁画中虽然有许多在我们今天看来是美丽的动物形象,但他们当时却是出于一种与审美无关的动机,即巫术的动机。二、美术的起源二、美术的起源 巫术说对于我们理解原始艺术,特别是原始美术发生的动力,以及这些艺术在当时条件下非审美的性质具有重大意义。但巫术说把精神动机视为原始艺术发生的唯一动机,忽略了隐藏在精神动机后面的动因,即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因而也不能完满地解释原始艺术的真正起源。二
10、、美术的起源二、美术的起源(五)劳动说(五)劳动说在我国文艺理论界占据主导地位的理论,是认为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19世纪末叶以来,在欧洲大陆许多民族学家与艺术史家中,就广为流传艺术起源于“劳动”的理论。希尔恩在艺术的起源中就曾经列出专章来论述艺术与劳动的关系;俄国普列汉诺夫在没有地位的信中,通过对原始音乐、原始歌舞、原始绘画的分析,以大量人种学、民族学、人类学和民俗学的文献证明,系统地论述了艺术的起源及其发展问题,并且得出了艺术发生于劳动的观点。二、美术的起源二、美术的起源 以上关于美术起源的学说,可以帮助我们从不同方面了解原始美术的起源及其原因。原始美术虽然与儿童美术有本质的不同,但它们在发
11、生动因特别是在表现形态方面又有很多相似之处。了解人类美术的发生对我们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儿童的美术活动具有借鉴作用。二、美术的起源二、美术的起源 美术的范围非常广泛。从大的方面说,它可以大体分成观赏性艺术和实用性艺术两种类型。从观赏性艺术来讲,它主要包括绘画和雕塑两大类。实用性艺术同样包括两大类:工艺美术和建筑。通常情况下,我们把美术分为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等形式。三、美术的类别三、美术的类别(一一)绘画)绘画 绘画是造型艺术中最主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指运用线条、色彩和形体等艺术语言,通过造型、色彩和构图等艺术手段,在二维空间(即平面)里塑造出静态的视觉形象,以表达作者审美感受的艺术形
12、式。绘画种类繁多,从不同的角度可将它划分为不同的类别。从地域看,绘画可分为东方绘画和西洋绘画;从工具材料看,绘画可分为水墨画、油画、壁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等;三、美术的类别三、美术的类别 从题材内容看,绘画可分为人物画、风景画、静物画、动物画等;从作品的形式看,绘画可分为壁画、年画、连环画、漫画、宣传画、插图等。不同类别的绘画形式,由于各自的历史传统不同,都有着各自独特的表现形式与审美特征。三、美术的类别三、美术的类别(二)雕塑(二)雕塑 雕塑是用可雕刻和塑造的物质材料制作出具有实体形象、以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雕塑的种类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划分。从制作工艺来分,雕塑可分为雕和塑。雕是从
13、完整而坚固的坯体上把多余部分删削、挖凿掉,如石雕、木雕、玉雕等;塑是用具有粘结性的材料联接、构成为所需要的形体,如泥塑、陶塑等。三、美术的类别三、美术的类别 从题材来分,雕塑可分为纪念性雕塑、建筑装饰性雕塑、城市园林雕塑、宗教雕塑、陵墓雕塑、陈列性雕塑。从表现形式来分,雕塑可分为圆雕、浮雕。圆雕是不附在任何背景上,可从四面八方观赏的立体雕塑;浮雕是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常常借助于体积和结构等。雕塑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的生产活动紧密相联,同时又受各个时代宗教、哲学等社会意识形态的直接影响。雕塑是时代、思想、感情、审美观念的结晶,是社会发展形象化的记录。三、美术的类别三、美术的类别(三
14、)工艺美术三)工艺美术 工艺美术是指日常生活用品经过艺术化处理以后,使之具有强烈的审美价值的产品。我们一般把工艺美术分为实用工艺美术和陈设欣赏的工艺美术。实用工艺美术是整个工艺美术的主体和基础,包括衣、食、化、行、用的工艺品类,实用价值是这类工艺品的主要价值,审美价值是作为辅助价值存在的。三、美术的类别三、美术的类别 这类工艺品包括经过装饰加工的茶餐具、灯具、木器家具、绣花制品、草竹编织品等等。陈设欣赏工艺品是指那些以摆设、观赏功能为主的工艺品,这类工艺品以审美为其首要价值,手工技艺性很强,实用价值已不明显或完全消失,如玉器、金银首饰、象牙雕刻、景泰蓝、漆器、壁挂、陶艺等。三、美术的类别三、美
15、术的类别(四)建筑艺术四)建筑艺术 建筑是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统称。是人类用砖、石、瓦、木、铁等物质材料在固定的地理位置上修建或构筑内外空间、用来居住和活动等的艺术形式。建筑艺术则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以其功能性特点为标准,建筑艺术可分为纪念性建筑、宫殿建筑、陵墓建筑、宗教建筑、住宅建筑、园林建筑、生产建筑等类型。三、美术的类别三、美术的类别 从总体来说,建筑艺术与工艺美术一样,也是一种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艺术。建筑的本质是人类建造以供居住和活动的生活场所,所以,实用性是建筑的首要功能;只是随着人
16、类实践的发展,物质技术的进步,建筑越来越具有审美价值。三、美术的类别三、美术的类别 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造型艺术和空间艺术,其表现形式是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如纸、金属、石材、粘土等,通过线条、明暗、色彩、构图、凹凸等造型语言,创作出具有一定体积、质感和空间感的美术形象。美术作品通过其基本的构成要素来构成其表现形式,即造型、构图以及色彩。造型是美术作品的最基本元素。是指用线条和块面等组成画面形态的基本要素所表现出来的物体外部形象。构成造型的基本单位是点、线、面、体块、空间、光与色、质感等。四、美术作品的基本构成四、美术作品的基本构成 构图是指创作者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对自己要表现的形象进行组织安排,
17、形成形象的部分与整体之间、形象空间之间的特定结构、形式。构图是艺术作品思想美和形式美的体现,在美术作品的创作和欣赏中,都占有重要地位。色彩是美术作品中情感的语言要素。色彩与其他造型手段相结合,能引起欣赏者的生理和心理感应,出动情绪,从而获得审美感受。色相、明度和纯度是色彩最基本的构成元素,这三方面相互依存,让我们感受到一个五光十色、绚丽多彩的世界。四、美术作品的基本构成四、美术作品的基本构成第二节学前儿童美术 广义上说,学前儿童美术是指学前儿童所开展的一切美术活动,包括学前儿童对美术语言的思考、领悟,学前儿童对美术材料的操作游戏,学前儿童美术创作过程与作品;狭义上说,学前儿童美术是指学前儿童所
18、从事的美术活动,即绘画、手工和美术欣赏。美术对于成人和儿童的意义不完全相同。成年人眼里的美术有严格的意义,它是指名画、名家、名流,是高雅的艺术,是价值不菲的收藏;而“在儿童时代里,一切事物都是相互渗透的自我与外界、梦想与清醒、现实与幻想、昨天与今天、概念与迹象、思想与感受”,美术表现的是成人几乎无法理解的“一个完整的世界”。(一)美术是儿童发展的一种表现。一)美术是儿童发展的一种表现。美术能反映儿童的发展水平和个体差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儿童动作和认知的发展状况,反映儿童情绪情感和个性发展的状况。(二)美术是儿童自我表现的一种方式。(二)美术是儿童自我表现的一种方式。美术具有一种语言功能,在
19、儿童发展和成长过程中,美术是比语言更早被儿童用来表述思想、宣泄情绪、想象和创作的有效途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语言会越来越多的被依赖,美术语言会越来越少的被使用。(三)美术是儿童探索美术媒介,自我肯定的一条途径(三)美术是儿童探索美术媒介,自我肯定的一条途径。儿童有天赋的平衡感和秩序感,对具有美感的东西充满了追求,对传统文化和他人影响的不敏感,使儿童在探索美术媒介时更为自由自在。(四)美术是对儿童实施审美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四)美术是对儿童实施审美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抽象的理论远不及鲜活的视觉形象更能打动儿童的心灵,更能唤起儿童的审美情感,使儿童受到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一)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一)
20、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 最早对婴幼儿绘画能力的发展作阶段划分的学者是德国的克申施泰纳(DKerschensteiner),他花了七年的工夫,在分析了近6万名儿童的30万张图画之后,著有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一书,提出儿童绘画发展的阶段。以后又有众多学者将儿童绘画发展划分为不同的阶段。虽然说法不一,但历程是一致的。我们以我国老一辈儿童心理学家黄翼的划分为基础,综合表述如下。1.涂鸦期涂鸦期 涂鸦是儿童绘画的先兆。最初是无秩序的信手涂鸦,大致发生于1525岁。此时,儿童以指掌式握笔,单纯由手腕动作产生反复的线条。由于手腕还不够灵活,线的方向与长度视手臂挥动的幅度而定,缺少手指的动作,有时儿童在涂鸦时甚至并
21、不注视,但随着手臂的运动和线条的出现,儿童感到很愉悦。发展到第二阶段为有控制的涂鸦,表现为儿童注视自己画出的线条。此时画法也多样化,如出现复杂的轮状和涡状形。手腕动作变得更细致,画笔的握法类似于成人。2.象征象征期期 54岁,儿童开始对自己画出的图画赋予事物的名称,进入象征期本质上是“命名的涂鸦期”。儿童常常画一些大圈圈、小圈圈,或模仿成人的文字书写动作,并懂得以一个单独的线条来命名一种物体。通常,儿童并不是先有主题再作画,而是画完后再赋予意义的。有时,儿童也会先决定画个什么东西,然后一边画一边说,一副怡然自得的神态。3.定型定型期期 这是儿童绘画的典型时期,又称图式期。4岁以后的儿童开始努力
22、将头脑中的表象用图画的方式表现出来。这一时期的儿童表达意愿、发泄情感的欲望增强,但又受语言尤其是文字符号的限制,不得不借助动作和表象来表达,图画便成了他们最有效的交流形式。儿童画不仅表示意中之物,也多少有点像所画的对象。4.写实写实期期 大约十岁左右,儿童经过训练,学会用写实的眼光观察事物,正确表现物体的远近和光线的明暗,注意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画面的布局结构等。对于大多数未能得到良好训练的儿童来说,前期的那种天真烂漫的自信渐渐消失,画笔也离手而去,绘画水平固结在定型期。大多数未经良好美术训练的成人终身就停留在定型期或写实期的开头阶段,而达不到专业水平。(二)儿童手工能力的发展阶段(二)儿童手
23、工能力的发展阶段1.探索期探索期(24岁岁)这一阶段初期,孩子的行为并没有明确的目的或意识,只是以纯粹的玩耍为中心。他们用小手紧握粘土、拍打粘土,也会把手边的纸抓起来挥舞、撕破。此阶段后期,儿童逐渐学会用手掌把粘土压平、伸展,用指尖挖,用手指把纸撕成碎片,或是用剪刀随意地剪出纸条或纸片,并给偶然形成的造型命名。2.直觉表现期直觉表现期(45岁岁)这时期,幼儿的表现欲非常强,喜欢使用剪刀等工具来创作。他们已有一定的制作意图,能利用粘土的可塑性去展开各种尝试,能用纸张折出简单的物体,也能够运用剪刀等工具撕、剪出简单的图形,进而全神贯注地实现自己的意愿。3.灵活表现期灵活表现期(57岁岁)这一阶段,
24、幼儿随着手腕动作和手眼协调能力的不断发展,已不能满足于仅用一两种技能制作简单的物体形象,希望能够用各种工具和材料制作出他们喜欢的、较复杂的物体形象,并将这些物体形象组合成具有一定情节的场面。(三)儿童欣赏能力发展阶段(三)儿童欣赏能力发展阶段 幼儿美术欣赏发展可划分为两个阶段:本能直觉期(02岁)和艺术符号感知占优势期(27岁)。1.本能直觉期本能直觉期 主要表现为对形式审美要素的直觉敏感性和注意的选择性,是纯表面的和直觉的,并主要通过视、听、动的协调活动进行信息的相互交换。但婴儿对形状、颜色等美术基本要素的视觉偏爱还只是由生理机能组织决定的,是一种本能的快感,还没有真正独立的美感反应。2.艺
25、术符号感知期艺术符号感知期 主要表现出:(1)在自发情况下,幼儿对作品内容的感知先于对作品形式的感知,即当一件美术作品呈现在幼儿面前,他们首先感知到的是这件美术作品的内容,很少有意识地注意到作品的形式审美特征。(2)在教育的干预下,幼儿能感知美术作品的某些形式审美特征,对于作品的造型、设色、构图及作品的情感表现与风格的感知与理解已有所表现。(3)幼儿更喜欢感知描绘熟悉的物体和令人愉快的现实主义美术作品,以及色彩明快的美术作品。总之,幼儿的美术欣赏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笼统到分化,从没有标准到具有一定的标准,从以自己主观的情感偏好为主到比较客观的分析为主逐步发展的过程。到达学前末期,其美术欣赏能力
26、也相应地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第三节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美术教育的含义可以通过美术和教育两方面体现出来。根据对两者的倚重不同,我们可以相应地将美术教育分成美术取向的美术教育和教育取向的美术教育。美术取向的美术教育着眼点是美术本身,即由美术本位出发,以教育为手段,发展和延续美术文化,也就是借助一定的教育方式和手段,横向和纵向传播美术知识和技能,促进文化的发展。教育取向的美术教育着眼点在教育,即从教育价值的角度看待美术教育,以美术作为教育的媒介,追求一般教育学意义的功效,也就是通过美术教育有目的地培养人的道德感、审美趣味、意志、智力和创造性等基本素质和能力,以及进行心理疏导和艺术治疗等。这一观点为
27、不同层面的美术教育的实施提供了较明晰的导向。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具有美术教育的一般含义,但它又具有不同于一般美术教育的一些特征。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也可通过美术和教育两方面体现出来。美术取向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是旨在延续和发展人类的美术文化而实施的教育的最初环节,这种价值取向将美术本身及其功能视为首要的东西。幼儿阶段是实现这种价值的最初阶段,它为这种价值的完全实现打下了基础。教育取向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则着眼于教育,以美术作为教育的媒介,通过美术教育,追求一般幼儿教育的价值。具体地说,就是通过学前儿童美术教育,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保证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培养儿童的道德感、审美情趣、认知能力、意志品质以及
28、创造性。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立足于真、善、美的和谐统一,要求艺术渗透整个教育过程,使幼儿能按照其本来面目健康成长,最终成为艺术的、完美的人。美术教育有特定的内容与意义。它是从儿童的心理特征出发,通过绘画、设计、工艺制作等各种各样有趣的造型活动,培养儿童对美的感受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美术教育,不单纯是绘画技能的训练,而是旨在育人;它不单纯是为培养艺术家,更重要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代创造型的新人。不管孩子是否有美术天才,也不管孩子长大后当不当画家,鼓励幼儿参加美术活动,通过活动发展幼儿的智力和能力,无论对孩子的今天还是明天都有好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已包含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一
29、般含义中。其目的是借助美术学科,促进学前儿童的健康发展;具体的任务是培养儿童对美术的兴趣,丰富实践经验,建立审美意识,促进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一一)学前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是学前儿童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借助美术学科来实现培养教育学前儿童的目的。第二,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是从学前儿童教育的目的出发,以美术学科为平台、方法和手段,促进学前儿童健康和谐发展。(二)学前(二)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任务儿童美术教育的任务第一,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要培养儿童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兴趣是一种动力,它能调动儿童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美术活动中,这样,美术活动才能对幼儿产生影响,促进其健康发展。美术教育能够达到让孩子喜爱美术活动是最基本的要求。第二,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要培养儿童的审美意识。美术教育是帮助儿童初步建立审美意识的重要途径。儿童的美术实践和对美术知识技能的探索在审美意识的形成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根据幼儿实际需求适当对美术技能予以指导,帮助幼儿积累更多的审美经验,从而形成审美趣味。总之,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中,要让儿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美术表现活动,让生活和游戏溶入到美术活动,给儿童提供各种丰富的工具材料,营造一个自由、开放、舒适、宽松的环境,任儿童自由探索、释放和创作,促进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