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冷和热课题4.水遇冷以后课时1核心 概念物质的结构与性质学习内容及要求空气与水是重要的物质34年级观察并描述水沸腾或结冰的现象;了解一般状况下,水沸腾和结冰时的温度,知道温度是影响水沸腾和结冰的重要因素。教学目标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科学观念知道水会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并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科学思维 通过观察与描述,知道水遇冷以后形态会发生变化。探究实践通过测量与分析,知道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降低到0摄氏度时,水会结冰。态度责任安全使用冷冻装置教学 重
2、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了解凝结和凝固的条件。教学 难点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利用曲线图,分析水结冰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教学 准备教师:铁架台、酒精灯、温度计、烧杯、铝箔纸、冰块、试管、试管夹、秒表学生:记录册。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思路教学备注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好,我们开始上课了。我们将要继续探究温度。1.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一、导入猜谜导入,初步了解露水的形成1猜谜:小珍珠,真可爱,花儿草儿身上戴,太阳公公已一出来,急急忙忙都躲开。(露水)2.提问:你见过露水吗
3、?什么时候见过?那时的气温在一天中是高还是低?3小结:露水出现在气温较低的清晨或傍晚。4.露水的形成:傍晚或清晨,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在草叶上的小水滴,称为露水。通过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回忆什么时候见过露水,初步了解露水形成的条件和原因。二、教学过程(一)探究水蒸气遇冷以后的变化1.设计实验(1)用铝箔纸包住装有温水的烧杯口,在纸上开一个小洞。(2)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中的水,直到水沸腾。(3)在铝箔纸洞口上方斜放一根温度较低的玻璃棒。2.提问:玻璃棒上流下来的小水滴是怎样形成的?3.小结:水蒸气遇冷后从气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凝结。(三)探究水结冰过程中温度和体积的变化。1.设计实验(1)在试
4、管中加少量水,插入温度计,再记下水面的位置。(2)把试管连同温度计放到加了盐的碎冰中,每隔1分钟读取温度,直到温度降到-2摄氏度时为止。(3)观察试管中冰面与原来水面的位置有什么不同。2绘制水结冰前后的温度变化曲线图。3.交流:(1)水开始结冰时温度时多少?(2)在水结冰过程中,温度是怎么开始变化的?做水蒸气遇冷实验,观察并描述水蒸气遇冷以后的变化。通过讨论玻璃棒上流下来的水滴是怎样形成的,知道水蒸气遇冷后从气态变成液态,建立凝结概念。三、研讨小结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降到0摄氏度时,水会结冰。水结冰时,体积会膨胀。四、拓展水是在自然界中唯一能以液态、气态、固态三种状态存在的物质。当外界温度发生
5、变化且达到一定程度时,水会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创设情境,说说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凝结和凝固现象,知道水在自然界中以液态、气态、固态三种状态存在,当外界温度发生变化且达到一定程度时,水会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从而得出冰、水和水蒸气是同一种物质的不同状态。五、练一练一、 选择题1.水蒸气遇冷以后从气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作凝结。下列现象不属于凝结的是( )。A.凌晨看到露水 B.装冰的瓶子外壁有小水滴C.缸里的水结冰后水缸裂开 D.冬天遇到的雾天2.盛冰的瓶子外壁有很多水珠,是因为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杯壁时( )成了水珠。A.融化 B.凝结 C.蒸发
6、D.升华3.冬天,挂在阳台上的衣服结了一层冰,太阳下冰融化成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冰和水都是无色、透明的B.冰和水都会流动,都有固定的形状C.冰和水状态不同,不是同一种物质D.冰和水的体积是不变的4.一般情况下,当温度降低到( )时,水会结冰。A.100 B.10 C.1 D.05.水结冰时,体积会(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D.不一定二、判断题1.水蒸气遇冷后会从气态变成固态,这种现象叫做凝结。( )2.水蒸气是气态的水,露是液态的水,冰是固态的水。( )3.夏天时,野外草叶上的露水多出现在一天中温度较高的时候。( )4.冬天戴眼镜进入室内,镜片上会出现白雾,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了小水珠。( )5.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降低到0时,水会结冰。( )参考答案1.C 2.B 3.A 4.D 5.A1. 2. 3. 4. 5.在线练习:微信公众号:小学科学网六、整理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七、板书设计4.水遇冷以后(课题)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降到0摄氏度时,水会结冰。水结冰时,体积会膨胀。八、课堂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