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回族20XX年回族是中国人口较多的一个少数民族,中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分布。宁夏回族自治区是其主要聚居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拥有回族人口186.25万,占全国回族总人口的18.9%。另外,回族人口在20万以上的地区还有:北京、河北、内蒙古、辽宁、安徽、山东、河南、云南、甘肃和新疆等。回族的族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学术界一般认为回族大致形成于明代,而元代是回族形成的准备时期,明代是回族最终形成的时期。各地回族还以不同的形式参加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为回族人民的彻底解放指明了方向。不论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回回民族在历史上都涌现过不少杰出的人物,对当时人民生活和生产
2、建设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目 录01 民族语言02 日常习俗03 民族节日04 民族乐器民 族 语 言民 族 语 言当代回族通用汉语,不同地区持不同方言。在回族先当代回族通用汉语,不同地区持不同方言。在回族先民东迁初期,是阿拉伯语、波斯语和汉语同时使用的。民东迁初期,是阿拉伯语、波斯语和汉语同时使用的。由于长期和汉族杂居,特别是汉人成份在回回中日渐由于长期和汉族杂居,特别是汉人成份在回回中日渐增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就逐渐习惯于以汉语作为增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就逐渐习惯于以汉语作为本民族的共同语言,并保留了一些阿拉伯语和波斯语本民族的共同语言,并保留了一些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元朝时期的的词
3、汇。元朝时期的“回回文回回文”是指新波斯文、又称是指新波斯文、又称“普速蛮字普速蛮字”。当时元朝政府中设有回回译史、回回。当时元朝政府中设有回回译史、回回掾史、回回令史,就是用回回文起草文书、翻译文书掾史、回回令史,就是用回回文起草文书、翻译文书的专职人员。同时元朝还有官办的回回国子学和回回的专职人员。同时元朝还有官办的回回国子学和回回国子监,教学主要内容是新波斯文。进入明代,尽管国子监,教学主要内容是新波斯文。进入明代,尽管官方还有从事穆斯林语文教学、翻译工作的官方还有从事穆斯林语文教学、翻译工作的“回回馆回回馆”,而汉语作为回族的共同语言已经固定下来。明中叶,而汉语作为回族的共同语言已经固
4、定下来。明中叶,伴随经堂教育的兴起,出现了经堂语和小儿锦。伴随经堂教育的兴起,出现了经堂语和小儿锦。民 族 语 言小儿锦小儿锦小儿锦是经师们在中国特定历史条件创造的一种拼音文字。它用阿拉伯字母拼写汉语而成,其中包含有阿拉伯文、波斯文语汇,偶尔夹杂个别汉字。不仅在经书写作时使用,有时也被运用在通信、记事等交际中。经堂语经堂语经堂语是中国伊斯兰教清真寺经堂教育中使用的一种专门语言,它是用汉语音译阿拉伯语或波斯语,或用汉语语汇意译波斯语和阿拉伯语,并吸收和改造了中国儒、道、佛各教经典用语和民间用语的成分。民 族 语 言其他语言其他语言与其它民族杂居的回族也会使用其它民族的语言文字,并受到他们文化的影
5、响。如云南西双版纳的回族,就还使用傣语、傣文,穿傣族服装,住傣族式的竹楼;云南洱源县的回族,穿白族服装,使用白族语;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和西藏拉萨地区的回族,使用藏语文;和彝族杂居的四川凉山的回族,兼通彝语。此外,在内蒙古和新疆地区的回族,有不少人兼通蒙古语、维吾尔语或哈萨克语。日 常 习 俗日 常 习 俗010203概述概述回族在饮食习惯、服饰装饰、诞生命名、成年仪式、婚姻和丧葬、节日等习俗上,都有浓厚的伊斯兰教色彩。食物禁忌食物禁忌根据伊斯兰教的规定,回族禁食猪、马、驴、骡、狗和一切自死的动物、动物血,禁食一切形象丑恶的飞禽走兽,无论牛、羊、骆驼及鸡禽,均需经阿訇或做礼拜的人念安拉之名然后屠
6、宰,否则不能食用。食物禁忌食物禁忌日常生活中,回族不抽烟、不饮酒,但特别喜欢饮茶和用茶待客。由于分散各地,形成了不同的饮茶习俗,北方回族地区有罐罐茶;云南回族中有烤茶;湖南回族中有擂茶。盖碗茶是西北回族的一种特殊嗜好。最有代表性的是“八宝盖碗茶”,即盖碗内泡有茶叶、冰糖、枸杞、核桃仁、芝麻、红枣、桂圆、葡萄干(或苹果干)等。日 常 习 俗服饰衣着服饰衣着回族妇女一般都头戴白圆撮口帽,戴盖头(也叫搭盖头)。无论在泉州、广州、海南等沿海地区,还是在内地,一般都是绿、青、白三种颜色,有少女、媳妇、老人之分。一般少女戴绿色的,已婚妇女戴黑色的,有了孙子的或上了年纪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的。绿盖头清俊娇丽;白
7、盖头干净持重;黑色盖头素雅端正。大都选用丝、绸、乔其纱、的确良等高中档细料制作。老年人的盖头较长,要披到背心处;少女和媳妇的盖头比较短,前面遮住前颈即可。日 常 习 俗服饰衣着服饰衣着头饰是回族最典型、最富有特点的服饰。因伊斯兰教尚白色,因此回族视白色为最洁净、最喜悦的颜色。在衣、冠颜色上以白、绿、黑色为主。回族男子戴的无檐小白帽,亦称“回回帽”或“礼拜帽”。有白、灰、蓝、绿、黑五色,分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来戴。一般春夏秋季戴白色帽最多,冬季戴灰色或黑色。帽子的样式因教派和地区不同而有差异。如哲赫忍耶教派的回民爱戴六角尖顶帽,六瓣表示坚信六大信仰,帽圆表示万教归一。除了白帽外,清真寺里的阿
8、訇、满拉和笃信宗教的回族老人则喜爱戴缠头。日 常 习 俗起经名起经名根据宗教规定,回族婴儿诞生的当天或三天之内,必须请一位阿訇给婴儿举行命名礼,即起经名,也叫回回名。命名礼首先由家庭主人,把孩子抱到门槛里,阿訇站在门口或门槛外,先对着小孩的右耳低念“班克”(宣礼词)。起经名起经名其意思是把一个新生儿,由清真寺之外呼唤到清真寺之内,一生下来就要成为一个当然的穆斯林。仪式后,便从回教众多的先贤中选出一个美名,告诉家里人。起经名起经名再对着小孩的左耳念“杀麦体”,即教民汇聚到清真寺后准备礼拜的招呼词。尔后,是男孩便在左耳里慢慢吹一口气或轻轻咬一下,是女孩则在右耳朵里吹一口气。起经名起经名这天,有条件
9、的要宰羊,一般的也要炸油香、撒子、花花等,请阿訇,送左邻右舍、亲戚朋友,以示庆贺。命名礼结束后,要用红枣、白糖、红糖、冰糖水等甜东西给小孩儿开口。日 常 习 俗婚礼习俗婚礼习俗各地回族婚礼形式多种多样。比较一致的程序是请媒人提亲、说色俩目(也叫定茶),插花(也叫定亲)、迎娶、念尼卡哈、撒喜、闹洞房、摆针线、回门等。婚礼时,男女各家还要摆宴席,招待宾客。婚礼习俗婚礼习俗当新娘子入了洞房,送亲客人进屋后,主人一方面安排接待客人,一方面请阿訇给新郎新娘念“尼卡哈”:在堂屋正中设一张方桌,上方坐阿訇,左右坐证婚人和父母亲,地下铺上毯子,新郎、新娘跪或站在上面,聆听阿訇的教诲和宣读古兰经有关片断,再用汉
10、语作一番解释。证婚仪式结束后,新郎、新娘入洞房。日 常 习 俗亡人纪念亡人纪念回族忌说“死”,将“逝世”一般称为“无常”,有些地方称“归真”或“毛提”。“归真”是回族群众对笃信宗教和宗教职业人员以及宗教上层人士的称法。亡人纪念亡人纪念葬礼要经过停尸、善面、备殓、净身、下葬、纪念亡人等程序。其中殡礼(站者那则)是回族丧葬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凡参加殡礼的人必须洗大净,殡礼的领导者,一般都是由本坊清真寺里的教长担任,也有的根据亡人的遗嘱来确定,不论辈分、地位,只要懂伊斯兰教规,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信即可。亡人纪念亡人纪念一般根据亡人无常时间的长短来采取不同规模和方式的纪念活动。纪念从埋葬的当天晚上开始,
11、有“头七”、“二七”、“三七”、“四十日”、“百日”、“周年”。民 族 节 日民 族 节 日重大节日重大节日因为信仰伊斯兰教,回族每年主要过三个重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节日均以伊斯兰教历计算。每年教历九月为斋月,男满十二周岁、女满九周岁以上的回民,都要封斋。斋戒期满,逢开斋节,这一天从拂晓开始起来,洗大净、沐浴净身,换上新衣服,到清真寺会礼。“古尔邦”一般在开斋节后70天举行。节前家家打扫卫生,炸油香、馓子、花花等。节日当天拂晓,沐浴净身、燃香,换上整洁的衣服赴清真寺参加会礼。结束后,还要举行一个隆重的宰牲典礼,所宰的肉一份自食,一份送亲友邻居,一份济贫施舍。圣纪节是纪念穆罕默德
12、诞辰和逝世的纪念日。相传他的诞辰与逝世都在伊斯兰教历3月12日,一般合称“圣纪”,俗称“圣会”。节日这天首先到清真寺诵经、赞圣、讲述穆罕默德的生平事迹,教育回族群众不忘至圣的教诲,做一个真正的穆斯林。这天穆斯林还要做讨白(忏悔)。仪式结束后,开始会餐。民 族 节 日其他节日其他节日其他节日主要有阿术拉日、登宵节、白拉台节、盖尔德节、法图麦节、亡人节。法图麦节也叫“女圣纪”、妈妈会或姑太节,是一个纪念穆罕默德女儿的节日,在每年斋月十四。由妇女们亲自出动,收敛钱粮,架几个铁锅,熬杂豆粥,烙一些油香或炸油香,请阿訇念经祈祷并赞颂圣女的事迹,之后,让全坊男女老少一起来吃。阿术拉日源出希伯来文,意为“第
13、十天”,一般指伊斯兰教历1月10日。相传该日是阿丹、怒哈、易卜拉欣、穆萨等先知得救的日子;还传说这一天安拉创造了人、天堂和火狱等,因此这一天被视为神圣的日子。公元680年阿里之子侯赛因于该日被倭马亚王朝所杀,这一天又成为什叶派纪念侯赛因的哀悼日。阿术拉节这天,吃各种豆类熬的粥,这叫阿术拉饭,也叫忆苦思甜饭。登霄,是阿拉伯语“米尔拉吉”的意译,原意为“阶梯”。登霄节这天晚上,大家聚集到本坊清真寺,除了礼拜、祈祷外,阿訇还要着重宣讲穆罕默德登霄的意义、情景,讲述真主对穆圣的特别恩赐。另外,云南昆明、巍山、大理、保山等回族地区为纪念清咸丰、同治年间被清军杀害的回民,定农历四月初十日定为亡人节。在亡人
14、节时,回族穆斯林纷纷举行活动,其中昆明回民在南城清真寺集会,由阿訇讲经布道,然后登麻园公墓,恭诵古兰经,进行扫墓活动。民 族 乐 器民 族 乐 器010203火不思火不思又译作浑不似。属波斯弹拨乐器柳特的一种。其形制如琵琶,有颈,无品有小槽,圆腹如半瓶盖,以皮为面,四弦。元时传入中国,为元朝宫庭宴乐之器。胡琴胡琴形式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拉之。弓弦用马尾制作。元朝宫庭宴乐之器,渐为中国主要民族乐器之一。牛头埙牛头埙回族民间乐器,又称“哇鸣”。一般用黄胶泥捏成空的扁豆形、牛头形、鸡蛋形,并扎一吹口和几个小孔。吹奏时需要放孔、压孔。音域较窄,音量较小,只能吹奏简单的曲子。它取材方便,
15、制作简单,深受广大回族群众喜爱。民 族 乐 器口弦口弦亦称“口口”或“口弦子”。用金属片制成,其形如钳,圈上连簧片。演奏时,以左手将口弦置于唇间,右手弹拨簧片,靠空气振荡发音。音域较窄,优美清雅。曲调即兴编制。多用于男女青年的爱情生活,尤为回族妇女和儿童所喜爱。羊头弦子羊头弦子琴身木制,音箱呈椭圆形。上蒙羊羔皮,琴头饰如羊头,设两个弦轴,张两根丝弦,用拨子弹奏,亦可用姆指弹拨。音调清脆,可用于自弹、自唱或伴奏。咪咪子咪咪子吹管乐器。以芦苇,柳皮或麦杆为管,中段掏空刮薄或破成若干条,用手将两端挤压中间,用火烤成橄榄形,外贴苇膜和薄纸。上端吹口无簧,上节设三个孔,下节设4个按孔。吹奏时,常发出颤音
16、,多演奏抒情和悲伤的曲调。民 族 乐 器索勒索勒吹管乐器,管身木制,形近唢呐,设8个按孔(前7后1),管下端套一切口葫芦,嘴为双簧片。演奏时,左手姆指按孔,食、中、无名指按上3孔,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按下孔,音域达两个八度,音色浑厚。萧萧子萧萧子吹管乐器,又称咪咪,弯萧。它是将竹管一头烤弯,上烙6个按孔制成,吹口不设簧片,竖吹,音色坚实浑厚。三环三环打击乐器。由3个铁环组成,主环较大,下接环把,主环两侧下方接两个中环,各环套3个小环,把端缀有彩穗,同时手持环把摇动,或上或下摇晃发声,用于乐器合奏或歌舞伴奏。民 族 乐 器角笛角笛吹管乐器。由泥哇鸣演变而来,木制形如角。有单管和双管之分。
17、单管形体较小,长约33厘米,设6个按孔,横吹,吹在较粗的一段,音域可达两个八度,音色明丽;双管形体较大,长约83厘米,粗端上下各有一吹孔,体内有两管,各设6个按孔,近凸面管短而细,发音较高,音色悠扬,近凹面管长而精,发音较低,音色深沉。音域两个八度。两种角笛均不设膜孔,后端不通。尾上方设有气孔。笛身多彩绘,饰有流苏。民 族 乐 器环鼓环鼓打击乐器。鼓身木制,呈长筒形,两端有筒箍,上有铜环。鼓面用小羊羔皮。演奏时,左手扶鼓斜置晌前,右手拍击,亦可边击边摇。多用于座唱和表演唱伴奏。环镲环镲打击乐器。由镲和铜环组成,大小不一,大者直径约40厘米,镲体四周上翘,缀数十小铜环,使用时,两手各持镲摇动,发出“唰唰唰”巨响。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