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模拟试题汇编(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上世纪80年代,气功、人体特异功能一度十分活跃,但后来风向转了,说这些东西是伪科学。所谓伪科学是指本来不是科学而冒充科学者,但问题是如何判断它本来是不是科学,这就提出了科学的标准问题。很长一段时间,人们都希望西方科学哲学大家对此能给出一个权威的答案。但不幸的是,他们每一个人的看法似乎都受到同行们无穷无尽的诟病,让人莫衷一是。早先的逻辑经验主义者说,科学之为科学就在于它能够得到经验的证实,可是波普尔反驳说:我们的经验都是单称陈述,单称陈述经过归纳并不能确凿可靠地推导出全
2、称陈述。即便看见一万只天鹅是白的,要得出“天鹅皆白”这样的理论也是很有风险的,事实上,的确有黑天鹅存在。于是,波普尔提出了证伪理论,认为科学之为科学不在于可证实,而在于可证伪,即它总是包含着可以诉诸经验检验的预测,像占星术这样的理论总是把预言说得含含糊糊,无法证伪,因而不是科学。波普尔之后的科学哲学家又提出了“观察渗透理论”,认为任何经验观察都预设了某种理论。如果A观察证实了B理论,很可能是A观察之中渗透的理论支持了B理论。由于观察渗透理论,不仅观察与理论之间的证实关系出现了问题,证伪关系也同样存在问题。A观察证伪了B理论,也可能是该观察背后的理论与B理论相冲突所致。到了库恩这里,他在研究科学
3、史的过程中发现,实际发生的科学理论的更替并不是由理论与观察之间的逻辑关系决定的,而是由科学家共同体决定的。在常规科学时期,科学家根本不会问“什么是科学”这样的问题,因为一旦经过艰苦的训练进入了科学共同体,科学家已经就许多信念达成了共识,对这些信念通常不再追究。只有在传统范式出现了大量反常情况的科学革命时期,科学家们才被迫思考“什么问题是真正的科学问题”,但最终的裁决方案也不是一个可以通过逻辑和理性来解决的方案,更多的是一种非理性的历史裁决,就像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所说:“一个新的科学真理并不是通过说服对手让他们开悟而取得胜利的,往往是因为它的反对者最终死去,熟悉它的新一代成长起来。”库恩之后,费
4、耶阿本德更是主张,科学划界问题完全是一个无聊的问题。在科学史上,科学与非科学的界限从来就是模糊不清的,而且这个模糊不清的界限会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变迁。明确划定科学的界限,只会窒息科学的自由和创造精神。我不认为划界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人们并不需要一个绝对正确、普遍适用的可当作尚方宝剑的科学标准,完全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和要求来辨别。如果想区别科学与常识,可以强调科学的精确性和逻辑连贯性;如果想区别科学与人文学科,可以强调科学的数学和实验特征;当科学事业出现内部问题时,可以讲讲科学的规范,以平息纷争,重建共识。再说,生活中也不是处处都需要科学,有时候像占星术这样的伪科学也可以用来娱乐,为何一定要斩
5、尽杀绝?绘画原作固然宝贵,复制品也可以有它的地位。(摘编自吴国盛什么是科学自序)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波普尔与异先的逻辑经验主义者对于科学之为科学的主要分歧,集中于科学是否可以通过经验来进行证伪。B. 在持“观察渗透理论”的科学哲学家看来,观察对于理论的证实或证伪,可能都和观察者的预设理论有关。C. 库恩认为,除非传统范式出现大量反常情况,科学家通常不会关注“什么是科学”这一类已有共识的问题。D. 费耶阿本德认为讨论科学界限的问题没有价值,反对明确划分科学与非科学的界限,其观点与波普尔不同。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辨
6、别伪科学的问题谈起,追溯了西方科学哲学家对科学标准莫衷一是的原因,但未明确作者对该问题的立场。B. 波普尔以“天鹅皆白”的理论风险为例,论证了经验证实推导科学理论的缺陷,反驳了早期逻辑经验主义者的观点。C. 文章第三段引用物理学家普朗克话,说明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的界限没有必要,并且会影响科学的自由和创造精神。D. 文章结尾以绘画与复制品的关系类比科学与伪科学,意在提醒读者科学与伪科学各有价值,不用在生活中加以区分。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A. 由“观察渗透理论”可知,任何经验观察都不是绝对中立的,凭借经验观察很难完全客观地证实或证伪某一理论。B. 动物游戏是为了“演习”“自
7、娱”还是为了“锻炼”,研究者们各执己见,他们观点的差异或可用“观察渗透理论”来解释。C. 布鲁诺因坚持“日心说”而被宗教裁判所烧死的历史事件,可以作为科学是“一种非理性的历史裁决”观点的例证。D. 作者认为不必强求科学标准的一致,划界问题可视具体情况而定,比如可从精确性和逻辑连贯性区别科学与常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人们一般认为,在文明社会中,史前文化与原始艺术早已烟消云散了,其实,深入考察民间艺术就会发现,相对封闭区域的民间艺术世界,几乎仍然是一个远古图腾文化世界。比如,民间刺绣、印染艺术中绽放的牡丹、菊花、葵花等图案,并非仅仅出于审美创造
8、,而是远古时期太阳崇拜秘密符号的遗留;在全国大多数地区,老人过寿的时候都要献上米或面做的寿桃,祝愿老人能够健康长寿。人类学家认为,人类的日常生活方式及其背后的民间信仰与艺术表达也是一种文化,罗伯特芮德菲尔德称之“是不会思考的人们创造出的一种小传统”文化。小传统文化由于缺乏反思能力,其中观念形态往往来自大传统的影响。以儒道佛思想为代表的中国大传统文化对小传统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有的影响还非常隐蔽,比如,文人看重优雅的言辞文字,这对于无知识的乡民来说似乎是毫无意义的,但实际上他们却很巧妙地在民间信仰仪式中表达出对中国文字的尊重。总而言之,原始文化、世俗文化、大传统文化是民间艺术文化内涵的核心成分
9、,它们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积淀过程,形成了一种错综复杂的共时性结构。民间艺术是一种尚未从生产、生活中分化出来的浑然的艺术形态,其精华与糟粕往往是共生的,因此,我们也许应该谨慎地批判、改造,积极地保护、研究。尤其在文化全球化的当代语境下,由于文化剧烈地变迁,人们普遍面临着文化传统断裂所造成的文化认同困境,我们更应该正确认识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重估其当代意义。民间艺术通过象征体系成为一种民族共享性的文化符号,它是社群成员之间社会交往与情感交流的媒介,有着重要的文化认同与社会团结功能,而且这种功能在现代社会尚未丧失。尤其是民间集体表演艺术,如节庆、庙会时的演出,就其本质而言,其实是文化认同仪式的演练
10、,通过审美化的仪式,人们直观地体验到他们在情感、文化上是一个共同体。近二十年来,在乡土社会逐渐解体的当代,不仅华北的乡村,甚至一些大都市,传统节庆、庙会反而大有复兴之势,“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中,庙会依然会保留在现代城市民众的生活之中,并且成为人们文化认同与审美需求的一种表现形式”(城市庙会)。民间艺术中积淀着丰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它一直是传统文化的象征,是族群文化记忆的载体。是我们活态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面对民间艺术的象征体系,尤其是通过一次次操演传统的民间集体表演艺术,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当代的社会文化生活与传统的社会文化生活之间的连续性,感受到我们并没有远离祖先以及他们的情感与信仰。民
11、间艺术建构了一个关于过去的象征的空间,有利于形成一种“无场所的记忆”,这对于“离土”进程中的当下中国有着特别的意义。众所周知,人不可能仅仅活在当下,生命的意义离不开记忆,尤其离不开来自社会生活的“集体记忆”。事实上,“离土”的乡民也非常渴望通过民间艺术重温他们的乡土记忆与文化认同。总之,民间艺术并非仅仅是审美的对象,还是一种有着悠久传统与深厚内涵的文化形态。这种文化一旦活态传承下来,“就会建构起当下文化生态的多样性,并成为当下文化形态的参照”(乡村文化与现代性),我们应该努力将其转化为当代文化建设的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摘编自季中扬 胡燕论中国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及其当代意义,有删改)1. 下列
12、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类的日常生活方式及其背后的民间信仰与艺术表达是一种小传统文化,大传统文化往往会影响其观念形态。B. 民间艺术文化的核心内涵是原始文化、世俗文化、大传统文化,因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积淀过程而形成了共时性结构。C. 文化剧烈变迁,人们普遍面临着文化传统断裂造成的文化认同困境,因此我们更应该重估中国民间艺术的当代意义。D. 中国民间艺术不仅是审美的对象,更是一种有着悠久传统与深厚内涵的文化形态,我们应活态传承这种文化。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总分总的结构阐述中国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及当代意义,并发出“活态传承民间艺
13、术”的号召。B. 文章运用对比和引用论证,从原始文化、世俗文化、大传统文化三个层面阐述民间艺术文化内涵。C. 文章例举传统节庆、庙会复兴的现象阐明民间艺术在当代社会也未丧失其文化认同与社会团结功能。D. 文章在分析了中国民间艺术文化内涵的同时,又具体阐述其精华与糟粕往往是共生的,论述缜密。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乡村娃娃穿戴的虎头鞋、虎头帽,刺绣中的龙凤呈祥图案等,很可能是远古图腾崇拜观念的流衍。B. 唢呐等传统民乐通过网络直播的活态传承方式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其中积淀的丰厚传统文化内涵。C. 全国大多数地区在老人过寿时献上米或面做的寿桃,这些生活中的艺术品成为社会交
14、往与情感交流的媒介。D. 外来务工人员与城市居民之间存在严重的交往困难,主要原因是他们没有共同的乡土记忆与文化认同。(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哲学史旨在为各种不同的努力提供一个连贯的解释,这些努力要么是为了解决存在问题,要么是为了使经验世界变得可以理解。它是从古至今合乎理性的人类思想的发展史;它不只是对哲学理论的列举和陈列,更是对哲学理论彼此之间的联系的研究;对产生哲学理论的时代的研究,也是对提出这些理论的思想家的研究。虽然每一个思想体系都或多或少依赖于产生它的文化、以前思想体系的特征和其创始人的个性,可是它反过来又对它自己所处的时代以及后继时代的思想和制度产生巨大影响
15、。因此哲学史必须努力将每一种世界观放到与其相适应的背景中,将其理解为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将它与现在、过去和将来的理智、政治、道德、社会和宗教因素联系起来。哲学史还必须尝试探究人类思辨历史进步的线索,以表明被称为哲学的思想观点如何产生,各种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如何又产生了新问题以及回答,每个时代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取得了什么样的进步。在论述这些不同体系时,我们应当注意让作者提出他们的观点,而不是从我们的立场大加批评。我们会发现,哲学史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哲学自身最好的批评:一个哲学体系被其后继者所继承、改造、增补或者取代,它的错误和矛盾被揭示出来;这通常又成为新思想的起点。哲学史家在自己的研究中应当尽其所能
16、采取一种不偏不倚的、客观的态度,并且避免在讨论中引入自己的观点。但是想要消除个人因素也是不可能的,在某种程度上哲学史家的先入之见必然会通过他的著作显现。这些先入之见以各种方式表现出来:在他对特定哲学的强调中,在他对何为进步和衰退的理解中甚至表现在给予不同思想家的篇幅上。这一切都不可避免。但是我们应当让哲学家来讲述自己的故事,在他完全表明自己观点之前不要频繁地干扰他。我们不应当只根据一个体系现在的成就评论它,也就是说,不能用有损其观点的现在的标准衡量它。和近代理论相比,早期希腊的世界观似乎是原始、幼稚和粗糙的,然而嘲笑这样的世界观却是不明智的;相反,如果从他们所处的时代看,作为人类理解世界的首次
17、尝试,他们的世界观应当被视为划时代的成就而引人注目。我们在评价一个思想体系时必须根据它自身的目标和其所处的历史背景,根据它与其以前以后体系的比较,根据它的前因后果以及它带来的进步评价它。因此我们的研究方法将是历史批判性的。哲学史研究的价值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显而易见的。善于思维的人对存在的基本问题以及人类在不同时期为这些问题找寻的答案感兴趣。而且这样一种研究帮助人们理解他们自己的时代和其他时代;它通过揭示各种思想设定的基本原则,使人们了解伦理、宗教、政治、逻辑和经济思想。同样,这项研究是进行哲学思考的一种有益准备,从较为简单的推进到更为复杂和艰深的思想结构。它评价人类的哲学经验,在抽象思维方面对心
18、灵进行训练。对过去理论的研究对于形成我们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着不可或缺的帮助。有人试图完全独立于前人的工作构造出一个哲学体系,与文明初期的粗糙理论相比,他不可能走得更远。我们的研究来源是:(1)哲学家自己的著作,或者他们作品仅存的残篇:这是原始资料。(2)在缺少原始资料的情况下,为了理解他们的学说,我们就不得不依赖其他人对他们的思想所作的最值得信赖和最准确的论述。在对我们有帮助的资料中,有关于某些哲学家生活和学说的论述的,有关于哲学史的一般性和专门论著,有对某些学说的批评以及各种书中对这些学说的引用。在没有原始资料的情况下,这些第二手资料就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即使原始资料可以获得,第二手资料在
19、阐明其所研究的体系方面也有着重要价值。哲学史家要从对其理解研究对象有所裨益的所有著作中寻求帮助。他还要求助于对他理解他所探讨的时代精神有帮助的任何研究领域,诸如科学、文学、艺术、道德、教育、政治、宗教等所有人类活动的历史。(摘自弗兰克梯利西方哲学史)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哲学史的研究不局限于哲学理论及哲学理论彼此之间的联系的研究,它的范围更广。B. 虽然哲学家无法避免在讨论中表现自己观点,但我们仍应让哲学家讲述自己的故事。C. 无视前人的思想结构而想要单独构造出一个哲学体系是不可能的,他注定无法走远。D. 即使原始材料可得,第二手资料在阐明哲学史研究的体
20、系方面仍有着重要价值。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宗明义,对哲学史做了清晰定义,利于之后的深入阅读和理解。B. 文章层层推进,对哲学史研究的范围、立场、价值、来源做了清晰阐释。C. 文章采用道理论证,语言精准,层次分明,逻辑严密,更易让人信服。D. 文章末段采用引用论证,旨在说明哲学史研究来源丰富性与复杂性。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研究哲学必须将每一种世界观放到与其相适应的时代中,作为有机整体进行研究。B. 学科交叉研究越来越普遍与必要,哲学史家要积极推动跨领域合作与研究。C. 早期希腊的世界观是原始、幼稚、粗糙的,哲学史家收编时可
21、以稍作删减。D. 哲学史研究有显而易见的价值,作者鼓励每个人都应对哲学史作相关了解。(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说:“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由“诗分唐宋”引出一个问题:唐宋两朝的其他重要文体,比如词,是否也可以作唐宋之分呢?文学审美形态的演变,与孕育它的文化土壤密切相关。在中国文化史上,唐宋两朝是一个转折期。以中唐为界,从魏晋到盛唐一直在政治体制中处于中心位置的门阀贵族日益衰落,而寒门庶族势力不断增强,至宋代完全取代了门阀贵族,形成了君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文官政治。经济上,两税法取代了租庸调制,农民对土地的依
22、附关系减弱,以城市为中心的商业经济日趋繁荣。文化方面,思想领域由儒、释、道三教并行走向以儒为主兼融释、道的理学独盛。印刷术的广泛应用则使知识迅速扩散,社会的文化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今人通常将中唐之前上承魏晋南北朝的文化称为“唐型文化”,中唐发端、成于宋代的文化称为“宋型文化”。“以丰神情韵擅长”的唐诗与“以筋骨思理见胜”的宋诗,分别是这两种文化所开出的精神花朵。“词分唐宋”的现象也与唐宋文化转型有关,但与诗歌相比,又有其特殊性。文化转型并非一蹴而就。中唐之后,“唐型文化”的某些因子依然长期存在。比如科举考试,终唐之世不仅取士数量不多,而且多出自世家大族。作为“宋型文化”思想内核的儒学,到仁宗朝庆
23、历前后才真正实现,理学的生成更要到北宋后期。“宋型文化”诸要素在与“唐型文化”诸要素的相持中不断成长壮大,最终占据了主流。从词的创作史来看,晚唐五代的温庭筠、韦庄、冯延已、李煜等人是“唐词范式”的奠基者。他们的基本创作方法是“以唐诗为词”,将唐诗的艺术手法、创作经验运用到词中,营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含蓄委婉的韵味。北宋词坛在神宗朝以前,基本处于“唐词范式”的影响下。柳永以慢词创作打破了小令一统天下的局面,其“以赋为词”的手法也开启了宋词新风,但未获主流认同。北宋后期,“宋词范式”初步生成,其构建主要有两条道路:一是以苏轼为领袖的革新派,二是以周邦彦为代表的改良派。苏轼与周邦彦的词作为经典的审美
24、范式被广泛接受,是从南宋开始的。南宋前期由于国势剧变,士人多怀抗金恢复之志,因此苏词言志述怀、不拘音律的作风受到重视。辛弃疾接过革新派的大旗,将“以宋诗为词”的作风发挥到极致,完成了“苏辛体”的建构。南宋中后期偏安之局已定,士大夫更加推崇文雅意趣,周邦彦注重技巧、音节和雅、用典丰富的词风由此大受尊奉。姜夔在周邦彦的基础上改良,以江西诗法入词,用健笔写柔情,矫秾丽为清空,开创了格高调雅的风雅词源,形成了“周姜体”。南宋词坛创作以“宋词范式”为主,理论上也与此相应,前期多崇苏,后期多尊周。而“唐词范式”中的“花间体”则处于褒贬并存的境地。人们一方面奉花间集为“倚声填词之祖”,另一方面又批评其靡丽的
25、风格无补于世道人心。(摘编自符继成诗分唐宋 词亦分唐宋文化转型与词体审美范式的演变)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词分唐宋”是指产生于唐、宋的词作分别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审美范式迥异。B. 门阀制度衰落,商业经济繁荣,理学兴盛,这是文学审美形态得以演变的重要原因。C. 柳永对宋词发展有一定贡献但影响范围小,“宋词范式”直至北宋后期才真正形成。D. 苏轼词作在南宋前期被广泛接受,这与当时的社会形势及士人抗金复国的心态有关。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 文章开篇引用钱钟书先生关于唐诗、宋诗的观点,引出了词有无唐宋之分这一论题。B. 文章二
26、至五段主要从唐宋词产生的文化土壤、唐宋词创作的演变两个方面展开论述。C. 文章将“唐型文化”与“宋型文化”不同点进行比较,意在突出“宋型文化”的优势所在。D. 文章在阐述“宋词范式”时,列举了不同阶段有代表性的词作家,具有较强的说服力。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考察文学审美形态演变的文化土壤,可从政治经济特点,文化思想潮流、社会文化水平等方面着手。B. 从中唐到北宋的文化转型是渐进发展的,“宋型文化”产生并不意味着“唐型文化”被其全面取代。C. 从温庭筠、韦庄、李煜、辛弃疾等人的作品来看,唐宋词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唐宋诗的影响。D. “花间体”和“周姜体”都追求
27、艺术性,南宋文人对“花间体”的批评,也反映了对“周姜体”弊端的反思。(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到目前为止,皮洛遗址在地层中共出土石器7000余件,加上地表采集的部分,总数量已超过万件,并发现了诸多用火的痕迹。此外,在剥蚀现象严重的青藏高原,还发现了保存完整的至少7个文化层。在海拔3750米的青藏高原东麓、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县的皮洛遗址中,发现了东亚最精美的阿舍利技术遗存,此处出土的手斧与薄刃斧等石制品,也是目前东亚地区考古发掘到的形态最典型、制作最精美、技术最成熟、组合最完备的阿舍利组合,包括手斧、手镐、薄刃斧、大型石刀等。(有删减)皮洛遗址出
28、土阿舍利手斧(图据 国家文物局)“阿舍利技术体系”被公认为人类历史上第一种标准化加工的重型工具,代表了古人类进化到直立人时期石器加工制作的最高技术境界。阿舍利文化是指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因最早发现于法国亚眠市郊的圣阿舍尔而得名。最典型的阿舍利技术体系是手斧、薄刃斧的组合。一直以来,在东亚地区发现的阿舍利遗存,无论在技术、精美程度上均比西方典型的“阿舍利石器”粗糙许多。1948年美国哈佛大学古人类学家维莫斯按照早期人类的技术和行为能力的标准,把欧洲和亚洲用一根线划分开来。维莫斯认为在这条线以西的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是以“阿舍利技术体系”为代表的,能掌握先进工具制造技术的先进文化圈。这条线以东的
29、中国等地区是以制造简单的砍砸器为传统的“滞后的边缘地区”。维莫斯认为这种差异主要是人种造成的。考古学上便把这条线称为“维莫斯线”。然而随着四川稻城县皮洛遗址的发现,大量精美的阿舍利技术遗存被挖掘,世界考古历史被重新认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表示:“此次考古发现成果彻底解决了中国、东亚有没有真正阿舍利技术体系的争议,让东方早期人类文化落后于西方的学术论调被彻底否定。”皮洛遗址的出现,让阿舍利体系自西向东传播的趋势、早期人类可能存在的传播路线更加清晰。高星曾提出了一个阿舍利技术与相关人群在中国、东亚的迁徙传播路线假说:“阿舍利技术的源头应该是非洲,经过西亚-欧洲再到印巴次大
30、陆,可能从喜马拉雅山南麓进入中国,再通过川西高原及其东侧的区域传播开。”这些地点和材料构成了特定时期、特定人群长距离迁徙及文化传播的路线,而皮洛遗址正处于这样一个关键的连接点上。根据目前的测年研究,皮洛遗址第三层地层年代不晚于13万年前。这意味着,至少在13万年前,古人类就已频繁登上青藏高原。从出土石制品的数量而言,说明远古人类在此的活动频率和强度非常高。据考古发现,皮洛遗址完整保留、系统展示了“砾石石器组合阿舍利技术体系石片石器体系”的旧石器时代文化发展过程,首次建立了中国西南地区具有标志性的旧石器时代文化序列。发掘现场探方(图据 封面新闻)不同石器组合说明其有可能为不同的人群创造,抑或是同
31、一人群为了适应环境的改变所做出的技术适应,同时表明,在10余万年前,远古人类在此地有着长期、频繁的活动。在同一处发现3个人类文化阶段,这在世界上都非常少见,3个发展阶段代表着文化的变化,能够清晰反映出人类征服高原的历史过程。(摘编自华西都市报稻城皮洛遗址考古)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皮洛遗址在地表和地层中共出土石器7000余件,剥蚀现象严重青藏高原共分7个完整的文化层。B. 阿舍利文化是指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它以古人类进化到直立人时期“阿舍利技术体系”为典型代表。C. 考古界一直未能在东亚地区发现阿舍利遗存,因此中国等地区被定义为文化“滞后的边缘地区”。D.
32、 学界普遍认为阿舍利技术的源头是非洲,经过西亚欧洲再经过印巴次大陆传入中国西部地区。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皮洛遗址中发现的东亚最精美的阿舍利技术遗存,推翻了东亚早期人类文化落后论,证明了阿舍利技术的东方原创性。B. 美国哈佛大学古人类学家维莫斯划定“维莫斯线”是有考古学依据的,但东西人种不同导致这种差异的结论却是错误的。C. 根据测年研究,皮洛遗址第三层地层年代不晚于13万年前,证明至少在13万年前,青藏高原上就有古人类频繁活动了。D. 文章以出土文物为依据,充分论证了中国、东亚具有真正的阿舍利技术体系,从而彻底推翻了人类早期西方文化先进论。3. 根据原文内
33、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皮洛遗址中,发现了目前世界上形态最典型、制作最精美、技术最成熟、组合最完备的阿舍利组合。B. 阿舍利组合包括手斧、手镐、薄刃斧、大型石刀等、最典型的阿舍利技术体系是手斧、薄刃斧的组合。C. 皮洛遗址出现,使阿舍利体系自西向东传播的趋势及早期人类可能存在的传播路线更加清晰。D. 皮洛遗址的旧石器时代文化发展过程,首次建立了中国西南地区具有标志性的旧石器时代文化序列。(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古代中国之所以高度重视采诗观风活动,在于其利用自下而上的行政反馈机制了解民情,又借助自上而下的礼乐教化改良民风、改善民俗,形
34、成了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的乐治理念。作为艺术创作,音乐、诗歌、舞蹈体现着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风土之音曰风”,诗经十五国风正是不同地区音乐与歌诗的展现。采诗观风,充分重视了民间艺术的原创性,尊重百姓的艺术创造,将生产生活作为艺术创新的来源,诗经才存有“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风雅之作;汉乐府才流传着“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民歌;西曲、吴歌、六镇兵歌才成为新鲜的音乐养分;唐宋的燕乐还能翻新出奇,推动曲子词的发展;北曲南下又推动了散曲和杂剧的兴盛。音乐的每一次推陈出新,都能牵动诗歌形式、格调、品味的与时俱进。中华文化所重视的采诗观风,持续从民间艺术中吸取养分,推动艺术创作不断更新。作为文化观念
35、,采诗观风高度重视了文艺作品的社会反馈功能。礼记乐记认为诗歌是个人心志的体现,人的喜怒哀乐之情诉诸语言是为诗,见诸声律则为歌,付诸手足即为舞。诗、歌、舞体现人之常情,就形成了最基础的艺术表达。若要建构稳定的社会秩序,就要尊重、理解并恰当引导百姓的喜怒哀乐。尊重是充分认同百姓有表达自我情志的合法性,对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祈所盼感同身受,能理解百姓疾苦,才可以得到民心。理解是通过隐含在乐声、歌辞中的委婉表达,体察百姓在生产生活中的期待,认可百姓赞美或批评的合理性,就可以体察民情。恰当引导是以礼别异、以乐合同的方式,鼓励百姓将喜怒哀乐的表达保持在合理的限度之内,发乎情止乎礼义,形成中和之音,合乎稳定顺
36、畅的社会秩序。作为治理模式,采诗活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行政管理策略。中华文明强调民为邦本,两周设计的行政纠错机制,是期待自下而上地对天子进行劝谏,使之尽可能避免决策失误。国语周语上记载,邵公谏厉王弭谤时说:“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是以事行而不悖。”官员用采集、整理或者创作的歌诗委婉劝谏,相互讽喻,共同改善行政措施。有了系统的劝谏、规劝、补察、教诲,以期避免重大的决策失误。诗具有美刺功能,美是对朝政进行颂美,刺是对决策进行批评。因此,采诗、献诗甚至作诗,常以美、刺两个维度来衡量诗的功用。秦汉之后的行政体系,因更多采用奏疏、谏议的方式讨论得失,音乐、诗歌委婉含蓄批评朝政的功能
37、逐渐淡化。但士大夫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依然期待诗歌能够担负起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功能,恢复乐治传统。白居易曾呼吁重设采诗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元好问也主张以诗存史,以诗写风土人情、兴亡成败,强化诗的美刺功能,倡导采诗以观得失、作乐以为教化的乐治理念。因此,采诗观风的核心意义在于建构自下而上的反馈机制和自上而下的教化机制,充分发挥文艺的认识作用、审美作用和教育作用,作为国家治理理念的组成部分。今天,我们可以借鉴古代采诗观风的实践经验,深入田间地头,了解百姓的喜怒哀乐,吸收新的文艺养分,推陈出新,精益求精,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艺作品。(摘编自曹胜高采
38、诗观风:中国古代的乐政与乐治)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风土之音曰风”,十五国风正是当时不同地区风土人情的展现。B诗经和“汉乐府”诗是由重视民间艺术原创性,尊重百姓艺术创造的采诗观风活动搜集而来的。C尊重、理解并恰当引导百姓的情绪,有利于建构稳定的社会秩序。D秦汉以后,诗歌“刺”的功能有所淡化,后世一些士大夫希望诗歌的美刺功能得到强化。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杜甫的“三吏三别”,白居易的卖炭翁也可作为论据来体现中国古代的乐治理念。B文章多处引用古代经典诗文内容,让作者表达的思想更明晰,也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度。C段中,作者举
39、邵公谏厉王弭谤的例子,意在强调改善行政措施对于采诗观风的重要性。D本文主要论述了采诗观风的价值和意义,提出了古代采诗观风的实践经验值得我们今天借鉴的观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借助自上而下的礼乐教化改良民风、民俗,是古代中国高度重视采诗观风活动的根本原因。B采诗观风将生活作为艺术创新的来源,从民间艺术中吸取养分,推动了艺术创作发展更新。C采诗活动是一种有效的行政管理策略,因为它填补了两周以来行政纠错机制的空缺。D乐治理念就是强化诗的美刺功能,采诗以观得失、作乐以为教化的理念。现代文阅读。 我们谈到诗歌艺术,谈到审美的“隔”与“不隔”,自然要想起著名诗论家王国维在人
40、间词话里所阐述的境界。他的“不隔”说,是对古人诗境的一种极高评价。“不隔”即清晰、鲜亮、逼真、生动,让读者有一种亲临实境之感,而非雾里看花。这里指描述的确切与鲜活,其情其境宛如眼前。“不隔”是诗人处心积虑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但更多的却应该是诗人先天所具有的一种能力。实际上,审美力的缺失,很难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知识的累积所能弥补。审美力的缺失,或为一种无法言说的生命缺失,就像色盲之哀。所以我们常常把艺术创造这种心灵之业,看成一份神秘而孤独的事业,它的孤独性不仅表现在创造过程中的独立经营,还表现为经营成果在许多时候无法与更多的人沟通共享。因为心灵深处闪电般的倏然一亮,有时难以被他人捕捉。这需要一种相
41、应的能力、相应的心灵,要能够彼此处于同一频率,能够共振。诗意的领悟是一个再次还原的过程,经营成果无论多么鲜活与“不隔”,都需要另一个心灵去感悟和接受,除此别无他途。 王国维以其诗人的卓越才华和敏悟,指认了那些古代诗人的“隔”与“不隔”,尽管所言不多,却让我们能够清晰地领会其意旨,并深为赞同。 从“隔”与“不隔”这个审美标准来看,我们可以说“诗三百”中的那些优秀诗篇,特别是国风和小雅中的绝大部分,完全配得上“不隔”的评价,这正是它们最了不起的方面。它们使用了极节俭的言辞,使用那个遥远时代所特有的、今天读来未免晦涩的语言,把一种情境、一些情绪、一个故事,表达得那样逼真和触目,就像亲眼看到一样切近和
42、丰富。因为它是沿着听者(读者)所能想象和还原的那个方向,不停地投射和发散,最后让人准确地接收下来。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运用自己全部的吸纳力和想象力,获取并重新建构起歌咏者转述的那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面对的一切岂止是“不隔”,而且还会继续生长。“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秦风蒹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这些情境与蕴含,将在每个阅读者心中无尽地延伸下去。 这种“不隔”当然事关作者与读者两个方面,要追究到人的先天能力。可总是言说先天等于什么也没说,因为它是一个含混而又确凿的界定:既真实存在,又无比朦胧。我们可否尝试着从另一个方向去研究这种能力,比
43、如说将先天能力相似的现代人和古代人加以对比,在一个同等的基准上考察“隔”与“不隔”?也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这个复杂的问题做较为清晰的探讨。 有时候,最大的“隔”并非来自技术呈现的含混或浅近,即所谓的功力不逮,而往往是某种先天能力流失的结果。在生命诞生之初,人的这种能力是存在的,后天的经历却会毁掉其中的一部分。一个生命被投放到这个世界之后,由于各种原因,如生存所需的某些知识,也会造成“隔”的作用。这里的“隔”,是指将一个人隔离于真实的世界、真实的生命,如隔离于动植物和山川大地,被更长更久地投入一个人造的空间。比如今天,每天所见皆是数字演绎的影像,被人造物层层包围,人基本上要通过屏幕和印刷物汲取
44、精神营养、获得各种见识。这种“隔”将是一种根本的区隔,它使我们在表述自然万物的时候,必须以第二手或更多手资料为据,而且还要从这个基础出发,以分隔我们的那道屏幕、那道文字的墙壁,作为认识和表达的依据。我们所描述的是被一再转手的“自然”和“大地”,甚至是被转手的人际关系、情感关系。我们所发生联系的人与人之间,许多时候是被物质化和区隔化的,更是虚拟化的,总之是一种不再真实和自然的关系。 人类的情感关系、人与整个世界的关系,从此不再构筑在真实的大地生命之上,而是建立在畸形和扭曲的虚拟图像之中。可见,我们今天的艺术表述,大致就在这种“隔”中形成和发展,此种情形已经与之前讨论的先天能力没有多少关系了。长此
45、以往,我们还要进一步改变先天的能力,让其加快流失。这就让我们面临双重的困境,再要“不隔”,真是难上加难了。 如果说“不隔”是诗经最主要的特征,那么我们今天离那种真挚绝美的表述实在是太过遥远了。我们的阅读,常常是以“隔”对“不隔”,这怎么会引起深深的审美愉悦、获得强烈的共鸣? (节选自张炜读诗经,有删节)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 A.“不隔”指的是描述的确切与鲜活,诗歌的情境如在眼前。它是诗人处心积虑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也是每个诗人先天所具有的一种能力。 B.艺术创造是一份神秘而孤独的事业,在创造过程中,艺术家独立经营,创造出成果以后,常常也无法与更多的人沟通共享
46、。 C.作者认为,诗经中的许多作品,特别是国风和小雅中的作品,绝大部分具有“不隔”的特点。 D.“不隔”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古人诗境的一种评价,本文作者认为它事关作者与读者两个方面。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_ A.一首“不隔”之作一定能使读者感悟和接受到创作者的心灵。 B.现代人和古代人先天能力相似,所以我们一样能够体会到古代诗歌的“不隔”。 C.一个人隔离于真实的世界,被长久地投入一个人造的空间,将会造成一种根本的区隔。 D.我们今天阅读古代诗歌时面临的双重困境是:先天的能力加快流失,后天的发展缺少动力。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不隔”是诗经最主要特征的一项
47、是 _ A.静女逼真生动地写出了一个男子对“静女”真实而甜蜜的爱。 B.“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使诗人当时所历情境宛在眼前。 C.诗经用了极节俭的言辞来表达情境、情绪和故事。 D.“诗三百”中的优秀诗篇,沿着听者(读者)所能想象和还原的方向投射和发散,最后让人接收下来。4. 请简要分析第段的论证思路。5. 为什么今天读者在阅读诗经时很难引起强烈共鸣?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看法。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模拟试题汇编 教师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上世纪80年代,气功、人体特异功能一度十分活跃,但后来风向转了,说这些东西是伪科学。所谓伪科学是指本来不是科学而冒充科学者,但问题是如何判断它本来是不是科学,这就提出了科学的标准问题。很长一段时间,人们都希望西方科学哲学大家对此能给出一个权威的答案。但不幸的是,他们每一个人的看法似乎都受到同行们无穷无尽的诟病,让人莫衷一是。早先的逻辑经验主义者说,科学之为科学就在于它能够得到经验的证实,可是波普尔反驳说:我们的经验都是单称陈述,单称陈述经过归纳并不能确凿可靠地推导出全称陈述。即便看见一万只天鹅是白的,要得出“天鹅皆白”这样的理论也是很有风险的,事实上,的确有黑天鹅存在。于是,波普尔提出了证伪理论,认为科学之为科学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