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1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中国法律思想史课程代码:00264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1、在殷商时代神灵世界中居于最高位的是()A、帝B、灵C、王D、神2、儒家学说创立并形成于()A、秦汉时期B、魏晋时期C、先秦时期D、汉唐盛世3、邓析为了反对子产带有“礼治”色彩的刑书,私自编了一部()A、吕刑B、竹刑C、鞭刑D、汤刑4、墨家的纪律叫做()A、墨者之法B、绳墨之法C、绳君之法D、墨君之法5、“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出自()A、韩非子定法B、管子七法C、韩非子七法D、管子定
2、法6、“其人存则政举,其人亡则政息”,该说法出自()A、儒家B、壘家C、道家D、法家7、秦始皇时期,主张实行郡县制、推行焚书等文化专制主义的是()A、商鞅B、淳于越C、孟子D、李斯8、西晋刘颂主张各级司法官员必须严格按照成文法律处理,可以概括为()A、主者守文B、君臣共治C、法官造法D、能者守文9、提出“三纲”观念的是()A、孔子B、孟子C、韩非子D、荀子10、宋代程朱理学中的“朱”是指()A、朱元璋B、朱熹C、朱柏庐D、朱棣11、宋代思想家提出“理一分殊”,其中的“理”指()A、理智B、心理C、原理D、理性12、梁启超归纳西方文明在中国传播三个阶段的顺序是()A、文化、器物、制度B、器物、制
3、度、文化C、器物、文化、制度D、制度、器物、文化13、船山遗书的作者是()A、王夫之B、顾炎武C、黄宗羲D、张之洞14、黄宗羲认为,维护君主专制的法律是()A、天下之法B、一家之法C、无法之法D、万民之法15、自孔孟之后,儒家正统思想认为华夏和夷狄的差异主要在于()A、文化差异B、人种差异C、政治差异D、经济差异16、被清末梁启超称为“实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的著作是()A、宋元学案B、明夷待访录C、日知录D、读通鉴论17、王夫之强调“夷夏大防”的核心在于()A、自由主义B、文化保守主义C、民族主义D、生物种群主义18、在张之洞倡议学习的各种西方法律中,他最看重的是()A、矿律B、路律C、
4、商律D、交涉刑律19、近代主张“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的思想家是()A、康有为B、曾国藩C、李鸿章D、张之洞20、康有为断言中国历朝“王者礼乐制度之尊严,咸奉伪经为圣法”的著作是()A、新政论议B、新民说C、孔子改制考D、新学伪经考21、1898年在湘报上发表开诚篇,提出全盘西化主张的是()A、郑观应B、康有为C、魏源D、樊锥22、被胡适称为“介绍西洋近世思想的第一人”的思想家是()A、梁启超B、严复C、魏源D、康有为23、晚清破产律草案的起草者是()A、小河滋次郎B、松冈义正C、志田钾太郎D、冈田朝太郎24、礼法之争中,“凡对尊亲属有犯,不得适用正当防卫之例”被列入暂行章程()A、第5条
5、B、第4条C、第3条D、第2条25、晚清劳乃宜认为当时的中国法律属于()A、商法B、军法C、家法D、宪法26、针对家族主,义法律理论,提出国家主义法律理论的是()A、梁启超B、沈家本C、杨度D、董康27、沈家本认为西方法律中有违法理的制度是()A、私权制度B、预审制度C、审判独立D、律师制度28、“五权宪法”的直接理论依据是()A、三民主义B、革命三阶段论C、以党治国D、权能分治29、孙中山发动护法战争的理论根据是()A、中华民国宪法B、中华民国约法C、钦定宪法大纲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0、既反对人治,也反对人、法兼治的近代思想家是()A、梁启超B、胡汉民C、孙中山D、章太炎二、多项选择题:本
6、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错选、多选或少选均无分。31、下列符合孟子“法先王”主张的表述有()A、遵先王之法B、不愆不忘C、不是礼义D、率守旧章E、人性本恶32、曾为晋代泰始律作注的律学家有()A、郑玄B、马融C、张斐D、杜预E、刘颂33、黄宗羲有关限制君权的观点主要包括()A、重相B、民为贵、君为轻C、地方分治D、学校议政E、废君兴民34、张之洞法律观的组成部分包括()A、反对司法独立B、反对收回治外法权C、反对援引比附D、反对律师制E、反对陪审制35、康有为“社会发展三世说”中所包括的社会阶段有()A、据乱世B、升平世C、大同世D、和平世E、太平世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36、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37、杀盗人非杀人38、无为而治39、管仲40、严以治吏,宽以养民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7分,共21分。41、简述西周“礼治”思想在立法和司法领域的集中表现。42、简述唐律疏议中的良贱异法思想。43、简述张之洞反对罪刑法定的观点。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44、试论述先秦法家的法律观。45、试论述孙中山的党治理论及其历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