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育制度第三章生育率转变是当代社会最深刻的革命性变化之一。对生育率的关注与研究一直是人口研究的主体。可以说,人口研究基本上是围绕生育率变动及其社会经济后果而展开和变化的。陈卫第三章 生育及测量指标第一节第一节生育制度 生育模式第二节第二节 生育制度第三节第三节 生育制度第四节第四节第三章生育及测量指标第一节第一节生育制度一、相关概念一、相关概念二、测量指标二、测量指标第一节 生育及测量指标(一)生育力和生育率(一)生育力和生育率l人口具有生物和社会双重属性。与此相对应,生育也有两种含义,一是指生物学上的生育力,二是指社会学上的生育率。生育力,也称生殖力,是指人类(尤其是育龄妇女)的生育能力和潜
2、能。育龄妇女:15-49岁或15-52岁,也有些国家上限设为44岁 人口学家邦戈茨(Jhon Bongaarts)在研究生育率模型时,把生育力作为基本指数,定义每个妇女的生育能力在13-17个孩子之间,平均为15.3个孩子 生育率是指一定时期、一定地域妇女或育龄妇女的实际生育水平或生育子女的数量。生育率大大低于生育力。一、相关概念第一节 生育及测量指标(二)出生、出生人口数、生育人口数(二)出生、出生人口数、生育人口数 出生反映的是生育的结果,通常指活产。联合国将活产定义为:婴儿出生后,只要有瞬时的呼吸、心跳、随意肌抽动和脐带搏动四种生命现象之一(而不管脐带是否被剪断、胎盘是否脱落),都可称为
3、活产婴儿,应登记为出生人口。出生人数是一个时期指标,我们可以对不同时期(如一个月、半年、一年)的出生人口数进行统计。统计出生人口数时必须注明所属的时期和地域。一、相关概念 生育人口数与出生人口数不一定完全相同,不过二者的差异很小,在计算生育指标时,常假定二者相等。第一节 生育及测量指标(一)粗出生率(一)粗出生率粗出生率(crude birth rate)也称出生率、总出生率,是最简单、最常用的生育分析指标,是指某一地区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出生人口数与同时期平均人口数之比。这个指标反映人口的出生水平,常用千分数表示,其计算公式为:一、测量指标其中,出生人口数是指离开母体时有生命体征的活产婴儿
4、数。年平均人口数是年内各时点人口数的均值,即全体人口所活人年数,也可用年中人口数来代替。第一节 生育及测量指标(一)粗出生率(一)粗出生率 世界各国的人口粗出生率差别很大,约可分为五等:世界各国的人口粗出生率差别很大,约可分为五等:5050、40 4940 49、30 3930 39、20 2920 29及及2020。前三个等级可。前三个等级可称为高粗出生率,后两个等级可称为低粗出生率。称为高粗出生率,后两个等级可称为低粗出生率。可简要地表明生育对人口总数增长的影响,是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可简要地表明生育对人口总数增长的影响,是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重要成分。的重要成分。优点:计算简单、所需资料较
5、少等优点:计算简单、所需资料较少等 缺点:由于分母中包括了男性、儿童及老年人口,而这些人口与出缺点:由于分母中包括了男性、儿童及老年人口,而这些人口与出生人口数并没有直接关联,故粗出生率的高低受到人口年龄结构和生人口数并没有直接关联,故粗出生率的高低受到人口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的影响。性别结构的影响。一、测量指标第一节 生育及测量指标(二)生育率(二)生育率生育率是一系列指标的总称,包括一般生育率、年龄别生育率、总和生育率、终身生育率、累计生育率、标准化生育率等多个指标。与出生率指标不同,生育率指标测量育龄妇女(分母中排除了男性、儿童及老年人)的实际生育水平。准确地讲,其分子应为某一时期内发生的
6、生育事件数,但由于发生在一定时期的生育事件与出生事件基本一致,故在计算生育率时常用后者代替前者。一、测量指标第一节 生育及测量指标(二)生育率(二)生育率一、测量指标一般生育率比出生率更精确,因为它将生育同可能生育的特定性别年龄的人口联系起来(通常是15-49岁的妇女),排除了年龄性别结构不同引起的偏差,故比出生率更能揭示生育水平的变化。1.一般生育率一般生育率(general fertility rate)也称总生育率,是指某一地区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出生人口数与同时期平均育龄妇女人口数之比,能综合反映人口的生育水平,常用千分数表示,其计算公式为:第一节 生育及测量指标(二)生育率(二)生
7、育率一、测量指标一般生育率虽然消除了育龄妇女占总人口比例及性别结构的影响,但受育龄妇女内部年龄结构、各年龄妇女生育水平、已婚比例等因素的影响,且各因素在生育率变动中的作用不同。处于生育最旺盛期的妇女越多,一般生育率越高。为消除育龄妇女内部年龄结构的影响,可采用年龄别生育率指标。1.一般生育率一般生育率是出生率的基础:第一节 生育及测量指标(二)生育率(二)生育率一、测量指标年龄组的划分可以是一岁一组,但通常是五岁合为一组。不同年龄组妇女的生育率有明显差异。一般规律是低年龄组和高年龄组的生育率低,而中间年龄组的生育率高。生育峰值年龄集中在几个年龄组上(20-24岁、25-29岁及30-34岁)。
8、2.年龄别生育率年龄别生育率(age specific fertility rate)也称特殊生育率,是指某一地区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某个年龄组妇女生育的活产婴儿数与同时期该年龄组育龄妇女人口数之比。这个指标反映育龄妇女各年龄组的生育水平,常用千分数表示,其计算公式为:第一节 生育及测量指标(二)生育率(二)生育率一、测量指标2.年龄别生育率年龄别生育率完全排除了人口年龄性别结构的影响,可用来进行不同地区或不同时期生育水平的比较,且年龄别生育率的高低起伏,能明显反映晚婚、晚育及控制生育的效果,计算年龄别生育率对预测人口趋势也有重要作用。缺点:一是对统计资料的要求高,数据不易获得二是由于用一系
9、列数值(35个或7个数值)而不是一个数值来表示,不能综合地说明人口生育的总体水平,故在比较不同地区或不同时期生育水平时可能难以下结论。第一节 生育及测量指标(二)生育率(二)生育率一、测量指标总和生育率实质上是一种标准化生育率,它对每个分年龄(组)生育率都加了“等权”,故完全排除了人口年龄和性别结构的影响,可表明不同地区生育水平的差异,或一个地区生育水平的转变过程,能综合反映一定人口的生育水平,被广泛应用于对不同时期或不同地区生育率的比较研究中,对有计划地控制生育、制定人口规划及预测人口趋势有重要作用。3.总和生育率总和生育率(total fertility rate)是指某一地区一定时期(通
10、常为一年)各年龄组妇女生育率的合计数。它是一个假定队列指标,是指假设有一批同时出生的妇女按照某时期的年龄别生育率度过整个育龄期,且在整个育龄期内无一人死亡,平均每个妇女所生的孩子数量。其计算公式为:第一节 生育及测量指标(二)生育率(二)生育率一、测量指标3.总和生育率更替水平是指同一批妇女生育女儿的数量恰好能替代她们本身。在出生时,男孩数略多于女孩数,且一部分女孩将在育龄期前死亡,故总和生育率的更替水平肯定大于。一般认为,发达国家达到更替水平时的总和生育率为,但发展中国家的总和生育率高于这一数值。以中国为例:受出生性别比失衡及育龄前和育龄期较高死亡率的影响,中国的更替水平应该为2.26。第一
11、节 生育及测量指标(二)生育率(二)生育率一、测量指标终身生育率与总和生育率一样,不受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而且仅用一个数值表示一个妇女一生中可能或实际的生育数,故是说明妇女生育率最完整的指标。4.终身生育率终身生育率(complete fertility rate)又称完全生育率,是指一批已经经历整个生育期的同龄妇女,平均每人一生生育的子女数。其计算公式为:第一节 生育及测量指标(二)生育率(二)生育率一、测量指标4.终身生育率终身生育率与总和生育率的区别:总和生育率是说明一个妇女按当前某一年度各年龄生育率度过一生的可能生育水平,终身生育率则是说明一批同龄妇女一生经历的实际生育水平,故前者是对
12、处于育龄期的全体妇女而言,后者是对退出育龄期的某一特定年龄组的育龄妇女而言总和生育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年年变化,时升时降,不能准确地反映家庭规模的变化,而终身生育率则可以准确地反映家庭规模第一节 生育及测量指标(二)生育率(二)生育率一、测量指标累计生育率可用于真实队列,表示某一年龄前该批妇女已累计完成的生育量;若累计到育龄期结束,所得的就是终身生育率。累计生育率也可用于假定队列,表示如果一批妇女按此年度各年龄生育率经历其一生的生育过程,到不同年龄为止的累计生育水平;若累计到育龄期结束,所得的就是总和生育率。5.累计生育率累计生育率(cumulative fertility rate)一般是从生
13、育起点年龄开始,依次将各年龄生育率累加,一直累加到所规定的年龄为止。其计算公式为:第一节 生育及测量指标(二)生育率(二)生育率一、测量指标6.标准化生育率最常用的标准化方法是年龄结构标准化,即借用一个“标准人口”的“标准年龄结构”计算不同人口的生育率,这样可以对不同人口的生育水平进行比较。常用的生育率标准化指标有两个,一是粗出生率,二是一般生育率。粗出生率的标准化公式为:标准化一般生育率(某年龄组育龄妇女生育率该年龄 组育龄妇女人数占育龄妇女总数的比例)第一节 生育及测量指标(二)生育率(二)生育率一、测量指标6.标准化生育率l 标准年龄结构可以按某一普查年各年龄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
14、l 在选择标准人口时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l 生育率经过标准化之后只用于不同地区或不同时期生育水平的比较,但不能反映任何人口的实际生育水平l 年龄标准化不能消除标准年龄结构的影响 若对两个地区(或人群)的生育率进行比较研究,应尽可能选用两个人口平均的年龄结构作为标准。若对全国各地区(或人群)的生育率进行比较分析,则可考虑选择全国人口平均的年龄结构作为标准。被选的标准人口都不应包括灾荒、流行病盛行、战争等异常年份的数据第三章生育模式第二节第二节生育制度一、生育模式概念一、生育模式概念二、生育模式分析二、生育模式分析三、世界人口生育模式的变化三、世界人口生育模式的变化四、中国人口生育模式的变化四、中
15、国人口生育模式的变化第二节 生育模式一、生育模式概念生育模式既指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社会文化经济条件下存在的、具有明显差异的生育类型生育类型,也指育龄妇女分年龄生育率在年龄序列上水平分布水平分布的表现形式,反映了一定时期妇女的生育水平及变动趋势生育水平及变动趋势。第二节 生育模式一、生育模式概念l 生育模式与生育水平的区别 生育模式关注生育在不同年龄上的分布,而生育水平关注生育孩子数量的多少 反映生育模式和生育水平的指标不同。反映生育模式的指标主要有年龄别生育率、生育系数(分年龄组生育率总和生育率)、生育的起始年龄、生育年龄、生育胎次、生育间隔、生育峰值、生育峰值年龄、生育率分布宽度等。反映生育
16、水平的指标则为出生率、总和生育率等。l 生育模式与生育水平的联系 生育水平是生育模式的基础,生育模式又影响生育水平 如早婚、早育、多育和晚婚、晚育、少育两种不同生育模式下的生育水平存在明显差异第二节 生育模式二、生育模式分析l 简单地生育模式分类:高生育模式VS低生育模式 高生育模式的特点是生育年龄开始早,结束迟,生育时间长,生育高峰期长而分散,每一个年龄组的育龄妇女的生育率都比较高,生育曲线长而高。低生育模式的特点是生育年龄开始迟,结束早,生育时间短,生育高峰期短而集中,生育曲线短而低。l 全球生育模式的变化趋势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渐由早婚、早育、多育早婚、早育、多育的生育模式向晚婚、
17、晚育、晚婚、晚育、少育少育的生育模式转变。第二节 生育模式二、生育模式分析l 将年龄别生育率绘制成曲线,并按曲线的形状,可将其分为尖顶型、平顶型、单峰型、多峰型。尖顶型是指曲线的峰值集中出现在一个或几个年龄上 平顶型是指曲线的峰值持续地出现在多个年龄上 单峰型是指曲线只有一个峰值 多峰型是指曲线存在多个峰值 一般来讲,单峰且尖顶形态的曲线是典型的控制型生育模式;多峰且平顶形态的曲线是典型的自然型生育模式。第二节 生育模式二、生育模式分析l 指标:生育峰值、生育峰值年龄、生育率分布宽度等 生育峰值生育峰值是指年龄别生育率的最大值 生育峰值年龄生育峰值年龄是指生育峰值所对应的年龄,即在一个年龄别生
18、育率分布图中,由生育峰值在其分布曲线上的切点所垂直对应的横坐标上某一相交点所显示的年龄 生育率分布宽度生育率分布宽度是指某一生育分布所跨越的年龄区间的长度。当某一育龄妇女人口开始生育早、结束生育晚时,这个人口的年龄别生育率分布图形面积就大,表现在生育率分布图的横坐标上所跨越的年龄区间长度就长。对生育率分布宽度的确切描述,需要以一定的生育水平的取值为标准标准。第二节 生育模式二、生育模式分析第二节 生育模式三、世界人口生育模式的变化(一)传统农业社会的生育模式(一)传统农业社会的生育模式 突出特征:以死亡率为导向的高生育率模式。所谓死亡率导向,是指生育水平由死亡水平来控制,即在死亡率较高的情况下
19、,要通过较高生育率来控制人口减少,使人类能够不断繁衍。生育模式表现为生育的起始年龄早、结束时间晚、生育胎次多、生育间隔短、生育峰值高、生育峰值年龄小、生育率分布宽度长。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方式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对劳动力的需求大,故而形成了早婚、多育、偏好男孩的生育观念,从而推高了生育水平。过高的生育率、过短的生育间隔也提高了母亲和婴幼儿的死亡率。第二节 生育模式三、世界人口生育模式的变化(二)现代工业社会的生育模式(二)现代工业社会的生育模式1.死亡率导向下的生育模式逐渐(且在发达国家彻底)成为历史工业社会的生育模式具有以下特点:进入工业社会后,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卫生医疗水平的提高
20、,高死亡率逐渐下降,并由此带动了生育率的降低。19世纪末,发达国家的粗出生率降至30,20世纪上半叶持续下降,虽在50年代一度明显回升,出现“婴儿潮”,但60年代中期后,出生率直线下降。如今,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的总和生育率都降至更替水平以下。第二节 生育模式三、世界人口生育模式的变化(二)现代工业社会的生育模式(二)现代工业社会的生育模式发达国家因工业化进程和社会历史背景不同,生育率下降模式存在三种类型:(1)欧美型:20世纪初出生率持续下降的起点较低,约为30。经历了两次明显的人口增长波动:一是年代全球性经济危机时,出生率陡然下跌,形成明显低谷。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年代中期前出现“婴儿潮”,
21、出生率明显反弹。第二节 生育模式三、世界人口生育模式的变化(二)现代工业社会的生育模式(二)现代工业社会的生育模式(2)瑞典型:一些规模较小的欧洲发达国家在20世纪初出生率持续下降时的起点很低,一般在20左右。出生率虽在“大萧条”时期和战后有过波动,但并未出现较长的下降或回升,而是经历了一个持续的生育率下降过程。(3)日本型:以新加坡、日本等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为代表,出生率下降起步晚,但下降速度快。世纪初期,日本的出生率持续下降时起点较高,在35以上,属于高出生率国家,但此后持续下降;虽然二战后有过短暂的“婴儿潮”,但基本保持下降趋势。第二节 生育模式三、世界人口生育模式的变化(二)现代工业社
22、会的生育模式(二)现代工业社会的生育模式2.由自然型生育模式向人为控制型生育模式转变 工业革命浪潮下,控制生育的手段避孕药具的生产得以产业化 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提高了节育和人工流产的技术水平,为自然型生育模式向人为控制型生育模式的转变提供了手段和技术支持。第二节 生育模式四、中国人口生育模式的变化(一)生育峰值水平大幅下降(一)生育峰值水平大幅下降1964年年3501982年年2501990年年不到不到1902000年年低于低于1202010年年不到不到100第二节 生育模式四、中国人口生育模式的变化(二)生育率分布宽度缩短(二)生育率分布宽度缩短在50的生育水平(一般生育率)标准下,生育率分布
23、宽度在1982年约为19年,1990年约为17年,2000年约为12年,2010年约为11年。第二节 生育模式四、中国人口生育模式的变化(三)早育现象明显减少(三)早育现象明显减少一是1949-1970年的生育转变前时期:全国人口出生率多保持在30-40的高水平,出生率主要受自然、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总和生育率约在5.7-7.5的范围内波动。二是1971-1990年的生育转变时期:此时,中国开始实行大规模、全方位、高强度、以限制生育为目的生育政策,出生率大幅下降,基本介于20-30之间,进入较低生育率国家行列。三是1991-2013年的生育转变后时期:出生率始终保持在20以下,总和生育率持续低于
24、更替水平,进入超低生育水平阶段。第三章生育制度第三节第三节生育制度一、婚姻制度一、婚姻制度二、家庭制度二、家庭制度三、生育保险制度三、生育保险制度四、生物的物质设备与技术四、生物的物质设备与技术五、生育观念五、生育观念六、人口政策六、人口政策第三节 生育制度“生育制度”一词是费孝通从马林诺斯基的功能主义角度出发提出来的。他认为:“生育制度是男女们相互结合成夫妇,生出孩子来,共同把孩子抚育成人的一套社会活动的体系。”即生育制度不仅指生育,而且包括求偶、性交、受孕、分娩和抚育后代等人类繁衍的整个过程。佟新认为,生育制度是与人类生育过程相关的生育观念、行为规范和生育条件(物质设备)等一整套规则和文化
25、。生育观念、行为规范和生育条件(物质设备)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社会的生育制度。第三节 生育制度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宣传教育司认为,生育制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生育制度与上面三种界定相一致,泛指与生育有关的一切制度、观念和物质文化设备。如有关的国家政策、法律、法规 狭义的生育制度则仅指与生育有关的制度性规范,具体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如有关的乡规民约,以及劳动契约中的有关规定。第三节 生育制度一、婚姻制度l 婚姻是社会公认的(符合法规的)男女两性的结合。l 群婚制对偶婚制一妻多夫制一夫多妻制一夫一妻制l 据研究,在各种婚姻制度中,正常和稳定的一夫一妻制是对生育最有利的制度。
26、l 结婚与否对生育产生直接影响。尽管在西方发达国家,婚外生育日渐普遍,但在中国,生育主要还是婚内行为。在人口年龄结构及分年龄生育率相同的情况下,结婚率与出生率正向相关。第三节 生育制度一、婚姻制度l 婚姻法作为最基本的婚姻制度之一,通过婚龄对生育产生影响。l 婚姻制度不仅影响生育的数量,还影响生育的质量。若女性结婚较早,则生育时间长、生育数量也可能较多 若女性结婚较晚,则生育时间短、生育数量可能较少第三节 生育制度第三节 生育制度二、家庭制度l家庭包括核心家庭、主干家庭和联合家庭等类型。核心家庭往往规模较小,子女数量较少;而主干家庭和联合家庭往往是大家庭,子女数量较多。()在大家庭中,家庭的经
27、济大权一般掌握在家长手中,由家长统一支配,生儿育女被看作是家庭中的大事。()在三代联合家庭中,老一代人的观念较为传统,认为“多子多福”,第二代多生了孩子,有老人照管,减轻了子女养育负担;核心家庭则不同,由于家庭成员的关系简化,抚育子女的任务大都落在父母身上,多生孩子必然带来更大的经济和照料负担,影响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夫妻对生育子女可能较为慎重,自觉地倾向于少育。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口再生产的主要场所,它在助长和抵制人口增长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家庭规模与家庭结构密切相关(一)家庭规模与家庭结构密切相关第三节 生育制度二、家庭制度l杨菊华的研究发现()与父母同住和一孩递进无显著关联,
28、但降低二孩生育的概率。()与父母同住和一孩递进无显著关联,但降低二孩生育的概率。早生贵子”是父母公婆的期待 家庭居住模式会影响 夫妻的亲密程度()邻近公婆居住增加二孩递进概率,但邻近父母居住与孩次递进呈()邻近公婆居住增加二孩递进概率,但邻近父母居住与孩次递进呈负关联,即从妻居与从夫居对生育行为的作用相反。负关联,即从妻居与从夫居对生育行为的作用相反。可能与妇女在家庭、家族中的地位和家庭权力关系有关。(二)家庭居住模式与生育行为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二)家庭居住模式与生育行为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第三节 生育制度二、家庭制度l家庭生命周期是指从家庭形成到家庭解体的整个过程,一般可将其分为形成、扩展、
29、稳定、收缩、空巢与解体个阶段。其中,扩展期是指从第一个孩子出生开始到最后一个孩子出生为止。扩展期越长,生育的孩子数量越多 在高生育模式下,家庭的扩展期通常都较长 在低生育模式下,家庭的扩展期较短,但空巢期较长(三)家庭生命周期与生育的关系密切(三)家庭生命周期与生育的关系密切l生育行为也影响家庭生命周期。第三节 生育制度三、生育保险制度l其宗旨在于通过向职业妇女提供生育津贴、医疗服务和产假,帮助她们恢复劳动能力,重返工作岗位。生育保险待遇包括两项:一是生育医疗待遇。女职工生育的检查费、接生费、手术费、住院费和药费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超出规定的医疗业务费和药费(含自费药品和营养药品的药费)由职工
30、个人负担。二是生育津贴。女职工依法享受产假期间的生育津贴,按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计发,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生育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在怀孕和分娩的妇女劳动者暂时中断劳动时,由国家和社会提供医疗服务、生育津贴、产假及必要的经济补偿和医疗保健的社会保险制度。1949年前年前2001954年年138.51981年年31.682012年年10.3第三节 生育制度四、生育的物质设备与技术婴儿死亡率:生育的物质设备与技术是指社会为生育行为提供的物质条件,包括生育时的医疗卫生条件、各种避孕节育技术的普及与安全有效的程度。死亡率的不断下降推动了生育率的下降。第三节 生育制度四、生育的物质设备与技术l随着科学
31、技术的发展,避孕节育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避孕措施包括绝育、宫内节育器、避孕套、口服避孕药和其他措施。l中国的避孕水平在全球最高。2010年,约有2.4亿已婚育龄妇女采用了避孕措施,占全部已婚育龄妇女的89.2。l作为避孕失败的补救措施,人工流产也很普遍。l已婚育龄妇女之所以普遍采用避孕节育技术,与中国成功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密切相关。l避孕节育技术也是计划生育成功的核心路径,对生育率的下降具有决定性影响。第三节 生育制度五、生育观念生育观念是人们对生育问题稳定的看法、态度和主张,包括两性为什么要结合,为什么要生育子女,理想子女数量、性别、生育时间和胎次间隔等。生育观念对人们的生育行为起支配作用,对
32、生育率的变动起促进或阻碍作用。第三节 生育制度五、生育观念(一)生育意愿(一)生育意愿l马尔萨斯两个级数l20世纪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社会普遍认为,高生育率及由此引起的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人口过剩危机。然而,约40年后,世界上几乎一半的人口生活在生育率位于或低于更替水平的环境中,且几乎所有国家在未来的20年左右都将达到低生育水平。l生育水平的普遍降低与人们的生育意愿密切相关,理想子女数量的减少是驱动生育转变的最根本动力。现存研究表明,实际生育水平与生育意愿的偏离却是不争的事实。第三节 生育制度五、生育观念(一)生育意愿(一)生育意愿l意愿与行为的背离在东西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表现完全不一样
33、(中国除外)。前者主要表现为意愿大于水平 后者则由于“非意愿生育”的普遍而表现出相反规律l近年来,随着极低生育率国家的增多,学界也开始重视对低生育率情境下二者关系的探讨 在多数西方发达国家,人们的理想孩子数多于意愿孩子数,后者又高于实际生育水平 在美国,其意愿孩子数与实际生育水平之间存在惊人的一致性,均略超过2.0 日本近些年的实际生育水平降至极低水平,但日本夫妇的理想孩子数多年来变化不大(理想孩子数始终大于),实际生育水平和理想孩子数的差距在不断扩大第三节 生育制度五、生育观念(一)生育意愿(一)生育意愿l 中国的情况受生育政策的影响,中国育龄妇女的意愿孩子数低于更替水平和西方社会的平均水平
34、。但意愿大于行为的现象仍比较普遍。不仅一些大城市和发达地区如此,一些不发达地区也出现了这种现象。由于男孩偏好对现有子女的性别结构不满意等原因,中国也存在“非意愿生育”现象,致使实际生育水平超过生育意愿。中国的人口态势既具有发达国家的特点,也具有发展中国家的特点,呈现更为复杂的局面。第三节 生育制度五、生育观念(一)生育意愿(一)生育意愿l 导致人们不能实现自己理想的生育意愿的原因 一是初婚年龄和头胎生育年龄提高 二是非意愿不孕不育,包括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伴侣、婚姻解体、生理性不孕不育、由疾病引起的不孕不育等 三是竞争性因素养育孩子的机会成本 四是养育孩子的直接成本第三节 生育制度五、生育观念(二
35、)其他生育意愿(二)其他生育意愿l除生育意愿外,其他生育观念也作用于人类的生育行为。在计划生育政策的宣传和执行下形成的“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生男生女一样好”等现代生育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育水平的下降。l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育观念也随之发生变迁。中国传统的生育观念对生育率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如“四世同堂”、“多子多福”、“养儿防老”、“重男轻女”等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育水平的提升。l一些风俗习惯也影响生育。第三节 生育制度六、人口政策人口政策是一个国家根据本国人口增长过快或人口停止增长乃至出现负增长而采取的政策措施。如调节外来人口流入本国的移民政策、影响人民总体健康水平的死亡
36、政策、决定一国内部人口迁移的人口分布政策,以及影响人口生育状况的生育政策。第三节 生育制度六、生育观念(一)家庭计划(一)家庭计划家庭计划(family planning),也称家庭生育计划,指以家庭为单位各自考虑其经济条件和妻子的健康状况而有意识地安排生育数量和生育间隔的措施。l美国节制生育运动的创始人是桑格夫人(Margaret Sanger,1879-1966),被称为“避孕之母”。l家庭计划机构的性质:民间组织(政府给予一定支持)VS政府组织l早期的家庭计划主要倡导节制生育,如今伴随生育转变的浪潮,许多国家的总和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为促进人口的持续发展,家庭计划的内容也随之调整,由限制
37、生育转变为鼓励生育。l限制生育的家庭计划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60年代后得到相对普及。第三节 生育制度六、生育观念(一)家庭计划(一)家庭计划l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人口过快增长不同,许多发达国家的总和生育率降到更替水平,甚至出现了人口负增长的局面。法国、德国、俄罗斯、瑞典等各国政府试图通过给生育者提供补贴和优惠配套措施,营造有利于组建家庭及生儿育女的社会和制度氛围,鼓励生育,以达到促使生育率止跌回升的目的。韩国政府从年开始彻底改变了世纪年代以来推行的“小规模家庭计划”,并为没有尽早鼓励生育而后悔。从韩国宣传口号看其计划生育政策的改变“不要像乞丐一样生育不要像乞丐一样生育”“儿女一样、两个正好、
38、优生优育儿女一样、两个正好、优生优育”“一个正好,两个多了一个正好,两个多了”“爸爸,我不想自己一个人;妈咪,我想要弟弟和妹妹爸爸,我不想自己一个人;妈咪,我想要弟弟和妹妹”第三节 生育制度六、生育观念(二)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二)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l在19501957年迎来了人口的第一次生育高峰,马寅初意识到大量人口给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提出“计划生育”概念以控制中国人口的过快增长。(并未落实)l19621972年迎来了因补偿生育引起的第二次生育高峰l两次生育高峰的到来,使得中国人口规模迅速增长,加剧了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l1979年,中国正式推行计划生育政策。1.计划生
39、育政策与经济社会发展第三节 生育制度六、生育观念(二)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二)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l中国曾经的生育政策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部分人群可育二孩,并通过征收社会抚养费、人工流产控制计划外生育,在控制人口数量增长方面成效卓著。l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人口年平均增长率降至0.57,总和生育率很低,表明中国进入了低生育水平时期,人口过快增长的问题得到了根本缓解。第三节 生育制度六、生育观念(二)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二)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l计划生育政策的严格实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人口规模庞大及增速过快对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出生人口数量的减
40、少,可增加人口的教育投资,进而有助于提高整体人口的素质 人口生育在短期内完成转变,可使我国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丰富、抚养比较低、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期 控制人口政策的实施,减少了消费、增加了积累、提高了社会储蓄率 人口总量的减少降低了对食物、水等自然资源的需求,减少了生活和工业垃圾的排放,缓解了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计划生育政策缓解了就业压力,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第三节 生育制度六、生育观念(二)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二)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l严格控制人口出生数量的计划生育政策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人口老龄化速度过快 出生性别比失衡l对生育政策进行了调整 2013年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
41、”年启动实施“全面二孩政策”第三节 生育制度六、生育观念(二)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二)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l中西方生育转变的主要动力机制之别2.计划生育政策对生育转变的影响 西方国家的生育转变是在经济发达后人们自觉控制生育的结果 中国的生育转变则是在经济发达之前出现的,是政府主导的、由计划生育政策强制执行的生育转变l 总体而言,计划生育政策作用于生育转变的强度趋于减弱。70年代计划生育政策起主导作用 80年代计划生育政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基本达到了平衡 90年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成为主导第三章生育转变理论第四节第四节生育制度一、生育的经济学分析一、生育的经济学分析二、生育的社会学分析二、生育的
42、社会学分析三、生育的宏观分析三、生育的宏观分析四、中介变量理论四、中介变量理论五、五、“生物生物社会因素社会因素”理论模型理论模型六、生育模型分析六、生育模型分析第四节 生育转变理论(一)边际孩子合理选择理论(一)边际孩子合理选择理论 莱宾斯坦(Harvey Leibenstein,19221994)在超经济人(1976)一书中,作者系统论述了边际孩子合理选择理论 观点:人们的行为并非必须通过效用最大化模型来实现,即并非必须通过付出最小成本以获取最大限度效用经济人的行为方式来实现,而可以通过合理选择来实现 边际孩子合理选择模型的基本含义:不同家庭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不同,对孩子数量的期
43、望各不相同,通过对第狀个孩子带来的效用与负效用的比较、均衡,来决定生育第狀个孩子是否可取一、生育的经济学分析第四节 生育转变理论(一)边际孩子合理选择理论(一)边际孩子合理选择理论人们决策的依据主要有两点:p 一是基于边际孩子生产的成本收益分析。一、生育的经济学分析位次高的孩子的效用(Un曲线)比位次低的孩子的效用(Un-1曲线)小,而位次高的孩子的负效用(Dn曲线)比位次低的孩子的负效用(Dn-1曲线)大。位次高的孩子给家庭带来的相应收入总比位次低的孩子少(Y1 小于Y2)。家庭往往舍掉高位孩子而做出少生孩子的决策。第四节 生育转变理论(一)边际孩子合理选择理论(一)边际孩子合理选择理论人们
44、决策的依据主要有两点:p 二是基于边际孩子生育可否维持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判断一、生育的经济学分析 维持家庭地位的三种费用分别为:用于购买维持家庭地位的商品的支出,用于抚养孩子的支出,用于家庭日常生活的支出 在家庭收入一定的情况下,为保持已有地位,人们通常倾向于维持社会地位的费用支出,而相对减少抚养孩子的费用支出(二)孩子数量质量替代理论(二)孩子数量质量替代理论 贝克尔(Gary Becker,19302014)运用经济学中的消费行为和消费需求理论来分析家庭人口的生育行为,创立孩子数量质量替代理论。其基本观点是,育龄妇女以提高孩子质量替代增加孩子数量一、生育的经济学分析第四节 生育转变理论(二
45、)孩子数量质量替代理论(二)孩子数量质量替代理论家庭主要基于以下三条准则做出选择 一是家庭效用最大化是家庭行为的基本原则。父母需要在购买商品和抚育孩子两者之间做出收入使用的分配选择 二是孩子数量质量替代的相互关系的存在,使家庭可对其生育行为做出有利。孩子的数量弹性小于质量弹性,随着收入的上升,对孩子质量需求的上升程度大于对孩子数量需求的上升程度。三是时间价值的上升是导致家庭选择以质量替代数量的主要因素。孩子是一种“时间密集型商品”,抚养孩子要花费大量时间,父母更愿意为获得更多收入在劳动力市场就业,而不愿花费更多时间照顾孩子时一、生育的经济学分析第四节 生育转变理论(三)供给(三)供给需求生育理
46、论需求生育理论伊斯特林(Richard Easterlin)和克里明斯(Eileen Crimmins)在生育率革命:供给需求分析(1985)一书中,运用供给需求理论,分析了生育决策机制,探讨了生育率和人口转变问题。孩子需求(Cd)是指当生育控制的(经济和心理)成本几乎为零时父母想要的能存活的孩子数 孩子供给(Cn)是指在不存在故意限制家庭规模的情况下,一对夫妇会有的存活孩子数 调节生育(Rc)率成本费用是指调节生育率的经济成本和心理成本,后者更为重要一、生育的经济学分析第四节 生育转变理论该理论提出了三个对生育率有决定性影响的核心变量:(三)供给(三)供给需求生育理论需求生育理论伴随现代化发
47、展和社会进步,CnCd的状况得到扭转,人们的生育控制动机也由此增强。随着避孕技术的推广和普及、控制生育的成本费用下降,人们开始有意识地节制生育。一、生育的经济学分析第四节 生育转变理论(四)代际财富流理论(四)代际财富流理论 当净财富由子代流向父代时,生育子女对父母来说有利可图,会增加父母对子女的需求,导致高出生率;反之会降低父母对子女的需求,导致生育率下降。一是从父代流向子代 二是从子代流向父代一、生育的经济学分析财富流是指一个人提供给另一个人的金钱、物品、服务以及担保等。代际财富流流向有两个:第四节 生育转变理论卡德威尔(John Caldwell)分析生育率变动的社会机制时提出了代际财富
48、流理论,认为生育率下降的根本原因是家庭代际关系的现代化革命,是家庭内部经济结构(特别是代际财富流)变化的结果。社会互动论认为,人口作为生育的主体,生育决策是在观察他人生育的过程中学习和模仿的结果,即从高生育率向低生育率的转变是人们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的结果。(一)社会网络和互动论(一)社会网络和互动论 个体与个体之间相互联结的网络 民间网络通过语言相联系的社区间的社会互动 在全球社会中联结国家的全球渠道。二、生育的社会学分析社会互动主要发生在三个层面:第四节 生育转变理论寇尔(Ansley Coale,19172002)认为,生育率下降的机制是生育观念转变和对新的避孕技术的接受,但它们均不会同时
49、出现在所有人当中,而是从少量先行者逐渐传播到其他人,而传播的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是亲朋好友之间非正式的、私人的模仿和交流。(一)社会网络和互动论(一)社会网络和互动论二、生育的社会学分析第四节 生育转变理论(二)生育行为的社会心理学分析(二)生育行为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一是对社会的延续、传统和社会保障 二是对父母的满意程度 三是角色动机 四是幸福和爱情 五是生育子女的目标和动机二、生育的社会学分析1967年,弗里德曼对发展中国家的高生育率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影响子女价值的因素共有九个第四节 生育转变理论1.个体动机论个体生育决策理论认为,生育行为主要受夫妇个人的生育心理或动机的影响,是其对各种生育模
50、式权衡利弊、效用最大化选择的结果。六是子女社会地位七是养育子女的外在因素八是对子女成本的看法九是养育子女的决策(二)生育行为的社会心理学分析(二)生育行为的社会心理学分析二、生育的社会学分析第四节 生育转变理论2.社会动机论社会动机论拓展了个体动机论只关注子女价值的研究领域,强调个人的生育受制于社会或文化针对生养孩子形成的规范,其影响程度与个人愿意遵守生育规范的态度成正比。(二)生育行为的社会心理学分析(二)生育行为的社会心理学分析二、生育的社会学分析第四节 生育转变理论3.个体社会二元动机论生育的二元动机论综合了个体动机论和社会动机论,认为生育决策是个体动机与社会规范二元互动的结果汤森德(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