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安徽省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共221张PPT)ppt课件.pptx

上传人(卖家):Q123 文档编号:5299421 上传时间:2023-03-14 格式:PPTX 页数:221 大小:2.2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安徽省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共221张PPT)ppt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221页
2021年安徽省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共221张PPT)ppt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221页
2021年安徽省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共221张PPT)ppt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221页
2021年安徽省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共221张PPT)ppt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221页
2021年安徽省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共221张PPT)ppt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2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中考语文(安徽专用)第二部分 阅读专题七议论文阅读一、(2020安徽,912)阅读。(17分)材料一: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成长,一定意义上就是在重演人类的发展史。我们的祖先通过劳动实现了人类文明的提升,我们每个人,特别是在儿童阶段的成长,都离不开劳动的淬炼。朱子家训中说:“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可见,古人讲究从细节培养生活自理的劳动习惯,从而保持身体和精神的基本健康。现在有的家长却不让孩子做家务或参加其他劳动,习惯大包大揽,目的是让孩子多点时间读书学习。然而,这却剥夺了孩子一个非常重要的全面“学以成人”的机会。家长这样的做法,并不一定能帮助孩子提升学业成绩,反而可能会让孩子在人格发

2、展上出现不足,难以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责任意识。我们必须谨记:尽管人类文明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劳动仍然是我们“学以成人”的基础性活动。A组 安徽中考题组现代社会,劳动教育并不只是要锻炼体质,还要让儿童在劳动中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创造,提高动手能力。这对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都有重要影响。比如说,人类往往在劳动中创造美的世界,让儿童学习通过劳动创造美的世界,可以提升儿童的审美情趣。由于劳动教育关涉诸多方面的教育,因此必须系统、合理地加以推进。(选自韩震劳动是学以成人的基础,光明日报2019年1月28日,有删改)材料二:2019年长沙市普通中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数据显示:我市普通中学学生普遍具有

3、正确的劳动价值观。86.79%的初中生和84.14%的高中生能正确认识劳动价值、尊重劳动、崇尚劳动;70.61%的初中生和72.38%的高中生热爱劳动;68.75%的初中生、76.97%的高中生将集中体现吃苦耐劳、敬业奋斗精神的“科学家、教师、医生、工程师、警察、军人”等作为自己未来的理想职业。调研也发现,我市仍有部分学生劳动习惯有待加强。1.65%的初中生和1.69%的高中生表示在家中“从不”主动做力所能及的家务,26.66%的初中生和26.9%的高中生表示在家中“偶尔”主动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摘自长沙发布“中小学校劳动教育评价指标”,长沙晚报2020年4月16日)材料三:中华民族是一个勤于

4、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从尚书中的“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到国语中的“劳则思,思则善心生”,再到朱子家训中的“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诸多古训格言都彰显了勤俭自持的中华传统美德。当今时代,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劳动形态发生巨大变化。这就要求劳动教育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相呼应,挖掘劳动教育新内涵,创新劳动教育形式,鼓励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开展创造性劳动,使新时代劳动教育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要求。劳动教育要与立德、增智、强体、育美相结合,实现道德的提升、智慧的增长、体质的强健、美感的涵养,进一步彰显劳动教育在新时代的综合育人价值。(选自刘余莉积极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人民日报2020年4月

5、30日,有删改)1.根据以上材料,下列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儿童若缺少劳动,可能会在人格发展上出现不足,难以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责任意识。B.对儿童而言,劳动教育必须系统、合理地加以推进,因为这会关涉到诸多方面的教育。C.长沙市普通中学学生中,把工程师作为自己未来理想职业的,初中生比高中生的比例高。D.材料一阐述了劳动和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材料三阐述了新时代如何积极开展劳动教育。2.材料一第二段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指出其中的一种,说说它有什么作用。(3分)3.请根据上述三则材料,说说新时代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应当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6分)4.材料一中说“人类往往在劳动中创造

6、美的世界”,请联系你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这句话的认识。(5分)一、1.答案答案C本题考查理解与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材料二第一段中“68.75%的初中生、76.97%的高中生理想职业”可知,长沙市普通中学学生中,把包括工程师在内的“集中体现吃苦耐劳、敬业奋斗精神”的职业作为自己未来理想职业的,初中生比高中生的比例低。2.答案答案(示例1)引用论证。引用朱子家训,表明古人重视从生活细节培养劳动习惯,从而论证了家长让孩子接受劳动教育的重要性。(示例2)对比论证。把家长大包大揽的目的与实际结果作对比,阐述了家长不让孩子接受劳动教育的危害,从而论证了劳动仍然是我们“学以成人”的基础性活动。(示例3)道

7、理论证。剖析家长大包大揽,不让孩子做家务的危害,论证了劳动仍然是我们“学以成人”的基础性活动。(“论证方法”1分;“作用”2分。意思对即可)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能力。回答作用时,需要结合具体的内容和文章的分论点或论点来分析。知识拓展知识拓展常用论证方法及其作用:举例论证:通过典型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更有力;对比论证:把和作对比,突出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比喻论证:把比作,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3.答案答案要让学生在劳动中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创造,提高动手能力。要端正学生劳动价值观,注

8、意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要使劳动教育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要求。要与立德、增智、强体、育美相结合。要重视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答对三点得满分)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一第三段可知,要通过劳动锻炼孩子的体质,让他们在劳动中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创造,提高动手能力。根据材料二中第一段的调查数据可以知道,“普通中学学生普遍具有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根据第二段的调查数据可知,一些学生没有良好的劳动习惯,由此可知,必须端正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并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由材料三最后两句话可提炼出两点。另外,根据材料三中引用的古训格言可知,要重视学校劳动教育与家庭劳

9、动教育的结合。4.答案答案(示例1)劳动能让我们的学习环境更美,我们打扫卫生,布置教室,张贴书法、绘画作品,使教室更美。我们要多参加劳动,让生活更美好。(示例2)劳动能让我们的生活环境更美,我们在庭院、小区栽花种草,使庭院、小区更加舒适、美观。我们应该多参加劳动,让生活更美好。(联系生活经历3分,创造美的体验2分)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对句子进行理解的能力。首先理解句子“人类往往在劳动中创造美的世界”的含意。其次联系自己的劳动经历,谈谈感受到的劳动的好处。(结合具体的劳动事例,体现出在劳动中感悟到的美好)二、(2016安徽,101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7分)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

10、动铁凝如今,网络阅读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地“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但我觉得,人们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少年,偷偷读到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记得扉页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绝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使我深深感动,让我生出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我

11、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量。我的一位亲人,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倚靠着田野上的草垛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问他当时为什么读这些书,他只说是因为喜欢。今天想来,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之举,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撞击你,让你既甜蜜又酣畅。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有时却在于它的“轻”。这“轻”,不是轻浮,而是一种无用之用,是阅读心境的解放。今天,我们的阅读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诸多变化。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往往是更靠近生活的实用的书:养生、美容、商战、股票

12、、英语书海已经“茫茫”。各取所需的阅读看上去已不再承载精神的重负,而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但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它的“无用”本身便是更大的作用。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阅读境界呢?这种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或许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吧。(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1.第段中加点词语“这样说”具体指代文中哪一句话?(2分)2.本文段,列举以及“我”的一位亲人在下放农村时因喜欢而通读资本论和列宁全集这两个事例,证明这一中心论点。(5分)3.第段画线

13、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4.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实现“有重量”的阅读?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只需答出两点)(6分)二、1.答案答案人们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对议论文中词语所指代内容的理解。一般来说,答案在所考查词语前面的句子中。具体到本题,“这样”是一个指示代词,“这样说”指的是“人们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这是作者针对人们的阅读现状而产生的担忧。2.答案答案“我”少年时偷读约翰克里斯朵夫深受感动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解析解析本文的题目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这是比较容易看出来的。为了证明这一论点,作者

14、在文章的段使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了自己少年时偷读约翰克里斯朵夫和自己的一位亲人在下放农村时通读资本论和列宁全集两个事例。3.答案答案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对阅读重量的“重”的论证,自然引出下文对阅读“无用之用”的论述。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对议论文关键语句作用的理解。关键句一般包括各段中心句、全文论点句、过渡句等。第段在文章的中间位置,首先考虑画线句是不是过渡句。过渡句的一般作用就是承上启下。分析时要联系上文具体说明是如何承上的,联系下文具体说明是如何启下的。4.答案答案(示例)采用细嚼慢咽的阅读方式。选择有精神内涵的阅读内容。追求无功利心的阅读境界。解析解析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搞清楚作

15、者在文中所说的“重”与“轻”的含义。“重”指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不断激励读者;“轻”指一种无用之用,是阅读心境的解放。而对如何实现“有重量”的阅读,作者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和社会上的阅读现状,从阅读方式、阅读内容、阅读境界等方面指出了几种途径。按照题目要求答出两点即可。评析评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信息的筛选、提炼能力。答案要点分散在文章的多个段落中,不太集中和明显,难度较大。三、(2014安徽,1013)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18分)学者的态度与精神宗白华我向来最佩服的,是古印度学者的态度;最景仰的,是欧洲中古学者的精神。古印度学者的态度怎么样?他们的态度就是:绝对地服从真理,猛烈地

16、牺牲成见。古印度学说的派别将近百种。他们互相争辩的激烈,可想而知,但他们争辩的态度,却很可注意。当未辩论以前,那辩论者往往宣言:“若辩论败了,就自杀以报,或归依做弟子。”辩论之后,那辩论败的不是立刻自杀,就立刻归依做弟子,决不作强辩,决不作遁词注,更没有无理的谩骂,话出题外,另生枝词的现象,像我中国学者的常态。这种态度,你看可佩服不佩服?这才真是“只晓得有真理,不晓得有成见”呢!这就是古印度学者的态度,我希望中国的新学者也有这种态度。欧洲中古学者的精神又怎么样呢?他们的精神就是:宁愿牺牲性命,不愿牺牲真理。欧洲中古时的学者,因发明真理,拥护真理,以致焚身入狱的,很不鲜见。他们那为着真理,牺牲生

17、命时所受的痛苦,若给中国学者看了,很觉得不值得。但真理却因此昌明了!人类却因此进化了!那学者一时的生命与痛苦又算得什么,那学者的心中只晓得真理的价值,不晓得生命的价值,这才真是“学者的精神”!总之,学者的责任本是探求真理,真理是学者第一种的生命。小己的成见与外界的势力都是真理的大敌。抵抗这种大敌的器械,莫过于古印度学者服从真理,牺牲成见的态度;欧洲中古学者拥护真理,牺牲生命的精神。这种态度,这种精神,正是我们中国新学者应具的态度,应抱的精神!(选自百年老课文,有改动)注遁(dn)词:因为理屈词穷而故意避开正题的话。1.下列对文章结构层次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4分)()A./B./C./D./2

18、.从第段画线句子看,如果辩论失败,中国学者会有哪些“常态”?(4分)3.第段谈欧洲中古学者的精神时,提到“中国学者”有什么作用?请加以分析。(6分)4.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4分)三、1.答案答案B本文论证的结构是总分总式。开头引出论述的话题,中间引用事实材料阐释观点,最后总结概括。评析评析本题考查梳理论证结构的能力,难度不大。2.答案答案作强辩,作遁词,作无理的谩骂,话出题外,另生枝词。(意思对即可)解析解析从印度学者辩论后“决不”“更没有”的表现中,可知中国学者的常态是与古印度学者截然相反的态度。评析评析本题考查分析作者观点的能力,难度适中。3.答案答案提到“中国学者”,是和欧洲中古学者进

19、行对比,突出欧洲中古学者“宁愿牺牲性命,不愿牺牲真理”的精神,暗示了“中国学者”身上缺失这种牺牲精神。(意思对即可)解析解析从“若给中国学者看了,很觉得不值得”的提示中,可知本段提到“中国学者”是为了和“欧洲中古时的学者”对待真理的态度进行对比,突出“欧洲中古时的学者”为了真理宁可牺牲的精神。从“很觉得”“但真理却因此昌明了”的提示,可知作者在此暗示了“中国学者”缺少这种牺牲精神。评析本题考查分析事实论据作用的能力,有一定的难度。4.答案答案中国新学者要像古印度学者、欧洲中古学者一样,具有探求真理的责任,把真理当作第一种的生命。(答“学者的责任本是探求真理,真理是学者第一种的生命”可得3分。意

20、思对即可)解析解析文末的总结中提出了作者的观点。第一句强调了要以探求真理为己任。第二、三句强调了应学习“古印度学者”和“欧洲中古学者”具有服从真理、牺牲成见和拥护真理、牺牲生命的精神。评析评析本题考查概括作者观点的能力,难度不大。一、(2020山东潍坊,2325)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8分)勇者不惧尚勇,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传统。盘古开天、女娲炼石、愚公移山、大禹治水,这些言说先民心志的神话传说,都包含着对“勇”的崇仰和赞颂。可以说,“勇者不惧”深深地刻写在中华民族栉风沐雨一路向前的历史征程中,成为无比珍贵的民族精神基因。“勇者不惧”之“勇”,是大勇,而非小勇。不能忍小辱小过,睚眦之仇必

21、报,是匹夫之勇,是小勇。循大义、迎难上,义无反顾、无所畏惧,是大勇。大勇之“大”,在与“义”融。鲁莽强悍、好勇斗狠,并不是真正的勇敢;真正的勇敢,是在危难面前坚守道义、坚定前行的无畏气概。史记记载,蔺相如携璧出使强秦,为国家大义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理直气壮地斥责秦王;而面对廉颇的鲁莽冒犯之举,蔺相如又能为国家利益而甘受个人委屈。蔺相如的故事生动演绎着“勇者不惧”“义以为上”的品格。礼记讲:“有义之谓勇敢。”我们之所以推崇勇者,就是因为勇者能够无惧地坚守并光大道义。B组20162020年全国中考题组勇者在道义的感召下能够不惧艰险,甚至不惧牺牲,但勇者并非一无所惧。孔子曾经在门人面前称赞颜回的聪明

22、睿智,一向以勇猛自诩的子路不服气地问老师,如果您行军打仗,将选择和谁一起呢?孔子回答道:徒手与虎搏斗、赤脚横涉河滩,如此莽夫,我是不会和他一起共事的;我要一起共事的一定是“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人。可以说,中华文化推崇的“勇者不惧”,实是“无惧”与“有惧”的统一。勇者的“无惧”与“有惧”应是如此:从大局的角度出发,在坚守道义的同时不怕外在艰险,藐视一切困难,无惧任何挑战;从具体行事的角度出发,则对道义心怀敬畏,如履薄冰,时常忧惧道之不行、义之不彰。真正的勇者,有锐气,也有静气。孟子与弟子公孙丑讨论“勇”德时曾提到“不动心”,就是指在突如其来的危险面前能镇定自若、岿然不动;同时,这种不动如山的强

23、大定力、静气,又“至大至刚”,具有压倒和战胜一切的力量,是谓锐气。王阳明在带兵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时,这种静气和锐气得到了生动体现。军旅中的王阳明战事繁忙,但坚持讲学论道。一次探马来报前方战事失利,弟子皆惊惧失色,阳明却神色自若地重拾中断的话头。很快又有探马来报前方叛军大溃,弟子皆喜形于色,阳明仍神色自若地继续讲学。凭借纯笃的学问和丰富的战斗经验,王阳明深知,早已妥当布好战略战术,最终一定能够获胜。沉着的静气、进取的锐气,一同滋养着勇者不惧的品格。如何培养沉着的静气与进取的锐气?应该在困境中不断提高自身修养,锐意进取。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在陈、蔡之间被军队围困而一度绝粮。情势危急之下孔子始终沉着冷

24、静,“歌两柱之间”“修乐不休”。孔子珍视这场坎坷遭遇,把艰难困苦当作了成就英勇人格的重要外在条件。当然,困境本身不能成就勇士,真正成就勇士的,是面对困境时的修为和态度。周易谓:“蹇,君子以反身修德。”面对外在的艰难险境,我们要反求诸己,在克除内心恐惧、忧愁、烦扰的同时,积极自我磨炼,超越突破,并在道义感召下勇往直前、奋发有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华民族在数千年风雨征程中,没有被任何外在困难吓倒,而是凭着在其间磨砺出的“勇者不惧”品格,开辟出文明的新天地,书写出发展进步的新篇章。(选自光明日报2020年4月20日,有删改)1.联系全文,说说你对“勇者不惧”的理解。(3分)2.第段是如何论证

25、分论点的?请简要梳理。(3分)3.下列关于本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文章开篇点题,明确指出“勇者不惧”是中华民族历史征程中珍贵的民族精神基因。B.文中多处引用经典名言,列举历史故事,论据充分,论证有力,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C.文章段都进行了正反对比论证,达到了有破有立、突出论点、愈辩愈明的效果。D.第段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层层深入展开论证,思路清晰,结构合理。一、1.答案答案勇者不惧是在危难面前坚守并光大道义。勇者不惧是“无惧”与“有惧”的统一。勇者不惧需要沉着的静气和进取的锐气。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概括能力。文章在第段提出“勇者不惧”后,在段分别进行

26、了阐述。找到这三段中的关键句“真正的勇敢,是在危难面前坚守道义、坚定前行的无畏气概”“我们之所以推崇勇者,就是因为勇者能够无惧地坚守并光大道义”“中华文化推崇的勇者不惧,实是无惧与有惧的统一”“真正的勇者,有锐气,也有静气”“沉着的静气、进取的锐气,一同滋养着勇者不惧的品格”,然后提取关键信息进行概括即可。2.答案答案先用孟子言论解释“静气”“锐气”的含义。接着用王阳明的事例阐明“静气”“锐气”的表现。最后强调“静气”“锐气”的重要作用。解析本题考查对论证思路的把握。思路是思考的路径,只要分析清楚前后内容及其关系即可。第段在开头第一句提出分论点“真正的勇者,有锐气,也有静气”,然后用孟子和公孙

27、丑的讨论对“静气”“锐气”进行阐述,接下来举王阳明平定宁王叛乱的例子来具体阐述“静气”和“锐气”的表现,最后进行总结。方法指导方法指导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首先应该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其次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表达时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起承转合关系的词语。做这类题目,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3.答案答案 C文章段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且都是正面论证,没有运用正反对比论证。二、(2020内蒙古包头,202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1分)谈美感教育世间事物有真善美三种不同的价值,人类心理有

28、知情意三种不同的活动。这三种心理活动恰和三种事物相应。真关于知,善关于意,美关于情。人能知,就有好奇心,就要求知,辨别真伪,寻求真理。人能发意志,就要趋善避恶,造就人生幸福。人能动情感,就爱美、喜欢创造艺术,欣赏人生自然中的美妙境界。真善美具备,人生才完美。人好比一棵花草,根茎枝叶花实都得到和谐发展,才繁茂有生气。教育的功用就在顺应人类求真、向善、爱美的天性,使人在这三方面得到调和的发展,以达到完美的生活。于是有智育、德育、美育。智育叫人研究学问,求知识,寻真理;德育叫人培养良善品格,学做人处世的方法和道理;美育叫人创造艺术,欣赏艺术与自然,在人生世相中寻出丰富的兴趣。只顾求知而不顾其他的人是

29、书虫,只讲道德而不顾其他的人是迂腐的清教徒,只顾爱美而不顾其他的人是颓废的享受主义者。这三种人都非全人而是精神方面的跛子。美感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的重要我们的古代儒家是知道的,儒家教育重诗重礼乐。诗、礼、乐可以说都属于美感教育。诗与乐相关,目的在怡情养性,养成内心的和谐;礼重仪节,目的在使行为仪表规范,养成生活上的秩序。内具和谐而外具秩序的生活,从伦理观点看,是最善的;从美感观点看,也是最美的。这就高于柏拉图和托尔斯泰诸人,因为他们误认为美育妨碍德育,儒家则认定美育为德育的必由之径。道德并非陈腐条文的遵守,而是至性真情的流露。善与美不但不相冲突,到最高境界其实是一回事。我们通常把自己囿在习惯

30、所画成的狭小圈套里,让它把眼界“蔽”着,使我们对它以外的世界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诗人和艺术家所以超过我们一般人者就在情感比较真挚,感觉比较锐敏,观察比较深刻,想象比较丰富。我们“见”不着的他们“见”得着,并且他们“见”得到就说得出。像一位英国诗人所说的,他们“借他们的眼睛给我们看”。这种眼界的解放给我们不少的生命力量,让我们觉得人生有意义、有价值,值得活下去。许多人嫌生活烦闷无聊,原因就在缺乏美感修养,见不着人生世相的新鲜有趣。美感教育可以使人吸收生命的活力。朱子有首诗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诗所写的是一种修养的胜境。美感教育给我们的就是“源

31、头活水”。从历史看,一个民族在最兴旺时,艺术成就必伟大,美育必发达。诗经礼记左传诸书所记载歌乐舞的盛况,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莎士比亚时代的英国、歌德和贝多芬时代的德国都可为证。现在我们要想复兴民族,必须提倡和普及美感教育。(作者:朱光潜有改动)1.请简述本文的写作思路。(4分)2.阅读第段,说说“善”与“美”的最高境界是什么。(2分)3.第段引用英国诗人的话有何作用?(3分)4.请结合生活现象简述本文的现实意义。(2分)二、1.答案答案 本文先论述人只有真善美具备,人生才完美;接着阐释全面教育对造就全人的功用;进而论述了美育的价值和作用;目的是最终发出民族复兴必须提倡和普及美育的呼吁。解析解

32、析本题考查文章的写作思路。文章第段论述“真善美具备,人生才完美”。第段“教育的功用就在顺应人类求真、向善、爱美的天性,使人在这三方面得到调和的发展,以达到完美的生活”,阐释全面教育对造就全人的功用。段论述美感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诗人和艺术家教给了我们更多的美,这种眼界的解放给我们不少的生命力量,让我们觉得人生有意义、有价值,值得活下去。此部分是本文的主体部分,概括为美育的价值和作用。第段论述“从历史看,一个民族在最兴旺时,艺术成就必伟大,美育必发达”,从而发出“现在我们要想复兴民族,必须提倡和普及美感教育”的呼吁。方法技巧方法技巧分析议论文的写作思路:可先浏览开头与结尾,大概了解其内容;再结合

33、标题,确定主体部分及其内容;最后分析主体部分论证的论点(中心论点),论点要从原文中找。2.答案答案 内具和谐、外具秩序的统一。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从第段的“内具和谐而外具秩序的生活,从伦理观点看,是最善的;从美感观点看,也是最美的”可知本题答案。3.答案答案 一方面表明诗人和艺术家的眼界更开阔,可以发现更多的美;一方面是说欣赏他们的作品可以解放我们的眼界;从而论证了美育可以给我们生命的力量。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道理论证及其作用的能力。第段对比“我们”和“诗人和艺术家”对美的不同感受,从而表明诗人和艺术家的眼界更开阔,可以发现更多的美;“我们”借了他们的眼睛,结合第段开头的

34、句子可知,我们也会解放自己的眼界。道理论证是为论点服务的,第段中“这种眼界的解放给我们不少的生命力量,让我们觉得人生有意义、有价值,值得活下去”正是引文要论证的论点。4.答案答案(示例)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被人们喜爱,说明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诗词等传统文化不仅可以让我们得到美的享受,还可以浸润心灵,让精神得到熏陶。这就是本文所说的美育的价值之一。解析本题考查阅读迁移能力。本文着重谈美感教育,文末又明确指出“现在我们要想复兴民族,必须提倡和普及美感教育”。回答时,先确定美感教育的内容,如诗书礼乐舞、大自然的变化等;然后分析这些美感教育的价值,即对人的心灵、精神的作用。三、(2020甘肃兰州A卷,

35、1618)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4分)和少年朋友探讨人生的两个话题周国平一亲爱的少年朋友,我想和你们探讨关于生命的真理。人来到世上,首先是一个生命,生命是每个人最宝贵的东西,这似乎是一个人人都懂的道理。可是许多时候,人们不是为了生命在活,而是为了财富、权力、地位、名声在活。这些社会的堆积物遮蔽了生命,人们把它们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为之耗费了一生的精力。那么,请允许我说:生命的真理是单纯。作为自然之子,生命的需要原是简单的,无非是与自然和谐相处,健康,安全,以及爱情、亲情等自然情感的满足。复杂,是对生命的真理的背离。人间的各种争斗,人生的诸多烦恼,都因这个背离而起。引入“生命”话题。分析现

36、象:在如何活的问题上,人们的认识存在误区。表明自己的看法:人应该为生命的真正需要而活。总结:活出自己的个性和价值,是人最根本的责任。生活在这个时代,我希望你们保持清醒,不被时代的风气绑架。你们经常要想一想自己的生命真正需要什么。当然,你们处在生命的早期,渴望卓越和辉煌。你们尽可以去创造不平凡,去争取成功,但是请记住,倘若成功使你们的内心和生活都变得过于复杂,失去了生命的单纯,这个成功实际上是失败。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命,都是一个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存在。在如何活的问题上,你必须自己做主,盲从舆论和习俗是最大的不负责任。在人世间的一切责任中,最根本的责任是对你自己的人生负责,真正成为你自己,活出你

37、独特的个性和价值来。引入“生命”话题。分析现象:在如何活的问题上,人们的认识存在误区。表明自己的看法:人应该为生命的真正需要而活。总结:活出自己的个性和价值,是人最根本的责任。二亲爱的少年朋友,我想和你们探讨关于成长的真理。处在少年时期,一个人的身体和心灵都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你们的身心内部会萌动一百种欲望,它们使你们兴奋又感到无助。你们向外求助,周围的成人世界会发表一百种主张,它们使你们困惑而无所适从。那么,请允许我说:生命的真理是自我教育。是的,你们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和接受教育,惟因如此,我要让你们现在就记住这个真理:一切学习本质上都是自学,一切教育本质上都是自我教育。教育是心智成长的

38、过程,你们要自己做这个过程的主人,这便是自我教育的涵义。放弃做这个主人,任凭成长受外界的因素支配,是对成长的真理的背离。引入“成长”话题。分析现象:成长中,人们会因内外因素影响,困惑而无所适从。每个人与生俱来就有潜在的心智能力,教育是这个能力的生长。人是要一辈子学习的,学校教育只是为一辈子的学习打基础,这个基础就是一种快乐而自主地学习的能力,质言之,就是自我教育的能力。自我教育的目标不只是获取知识,事业有成;也是熏陶心灵,人性丰满。因此,不管你的志趣偏向文理哪一科,都要养成两个习惯,一是阅读,二是写日记。阅读是与历史上的伟大灵魂交谈,借此把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占为己有”。写日记是与自己的灵魂交

39、谈,借此把外在经历转变成内在的财富。人生有两个朋友不可缺,一个是你自己,一个是活在好书里的那些伟大灵魂,有了这两个朋友,你会发现你是多么强大而富有。(有删改)表明自己的看法:总结:1.请补写出文章旁批处的空缺部分,以理清文章思路。(6分)2.结合文章内容,回答问题。(5分)(1)写出第一部分画线句中“绑架”一词的本义和比喻义。(2)找出第二部分第段中“推进论证”的词语,并简要说明该词语是如何“推进论证”的。3.文章第二部分结尾处,围绕“两个朋友”的比喻说理,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3分)三、1.答案答案 人应该在自我教育中不断成长。实现自我教育能力的目标及途径。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理清文章思路

40、的能力。根据话题一的旁批,可以仿写出话题二空缺处的旁批。处可参考话题一“表明自己的看法:人应该为生命的真正需要而活”的格式,处应该是对话题二段内容的概括,即表明自己的看法:人应该进行自我教育,并且在自我教育中不断成长。处可参考话题一“总结:活出自己的个性和价值,是人最根本的责任”的格式,处应该是对话题二第段内容的概括:实现自我教育能力的目标及途径。2.答案答案(1)绑架:本义是“用强力把人劫走”;比喻义为受舆论和习俗的影响而背离生命的真理。(2)词语是:因此。理由:用连词“因此”承接“自我教育的目标”,由此进一步推进论证到实现自我教育的目标需要养成的两个习惯。(答出词语“因此”给1分;理由分析

41、,给2分)解析解析(1)本题考查品味词语的能力。先理解本义,再结合语境解释比喻义。“绑架”的本义是“用强力把人劫走”,在文中,是指受舆论和习俗的影响而去追求世俗的成功,不去想生命真正的需要,这样就背离了生命的真理。(2)“推进论证”的词语一般都是关联词,话题二第段中的“因此”一词关联上下文的内容,属于“推进论证”的词语,它承接了上文对“自我教育的目标”的阐述,进一步推进论证到下文的内容,即实现自我教育的目标需要养成两个习惯,使文章论证严密、逻辑清晰。3.答案答案把“自己的灵魂”和“活在好书里的伟大灵魂”比作自己的两个朋友,化抽象为形象,论述了写日记与阅读两个习惯的养成对自我发展的促进意义。解析

42、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作用的能力。题目已经明确了话题二结尾处运用比喻论证,比喻论证答题格式为“通过将比喻为,生动形象地论证了,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根据此格式作答即可。四、(2020辽宁本溪辽阳葫芦岛,2327)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15分)木秀于林,风必助之“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语出三国(魏)李康,意思是说,树木高出树林,风就会折断它;石堆显露出堤岸,水流就要冲毁它;为人处事样样出众,别人就会诽谤他。一读到这样的句子,耳边马上就回响起“棒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的嗡嗡声。然而在当今这个崇尚个性,鼓励创造,蓬勃发展的大有为时代,你若是真英雄

43、,为何要怕雨打风吹去?因此,只要你自己足够优秀,艰难险阻也一定会为你的成功助力。人们常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而木秀于林,风岂会不助之!“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句话的重点在于“摧”字。人们怕的不是一枝独秀,而是怕脱颖而出之后,受到别人的诋毁和诽谤,所以很多人选择缩在林子里,不肯力争上游。这是懦弱、不自信的集中体现,爱迪生发明电灯时,用了一千多种材料进行尝试,曾被人当成疯子,但是他没有放弃,最终为人类奉献了光明。马云应聘的时候与老板大谈电子商务,曾一度被认为是骗子,但是他不畏人言,坚持不懈,最终创造了市值千亿的阿里巴巴。“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一代又一代功标青史的闻达之士用自己的

44、事迹告诉我们,阻路石和垫脚石往往就是同一块石头,困难既是成功的铺路石,又是意志的试金石,更是能力的磨刀石,笑对困难,砥砺前行,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其实我认为木秀于林,风摧之还是风助之,不是取决于风,而是取决于木。风就像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如果树木足够坚韧挺拔,又怎会怕风吹雨打?说到这里,也许有人要跳出来表态,树大招风,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例子还少吗?聪明绝顶的杨修在曹丞相面前出尽了风头,最后却因“鸡肋”的揣测丢了性命。对杨修的死,三国演义中解释为“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说杨修是死于他的“恃才”,但是史书三国志中却写到“杨修为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诛修”。这里提到杨修是袁术的外甥,所

45、以才被杀了。杨修的死是必然的,曹操晚年决意要立曹丕为储君,杨修是曹植的拥戴者,所以杨修之死不是因为“木秀于林”,而是他卷入了一场本不该卷入的夺嫡之争。机会与挑战并存,成功与挫败同在,如果诽谤和诋毁能够轻而易举地击倒你,只能证明你自己本身就不堪一击。努力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才是我们立于不败之地的前提。“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折磨,才有征服一切的勇气。“木秀于林,风必助之!”我们不是三国时期身世飘零、生死未卜的李康,我们是二十一世纪勤劳勇敢、充满创造力的新一代!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我们要迎着风雨大叫:“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选文略有改动)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

46、么?(2分)2.选文第段中引用名言、俗语有什么好处?(4分)3.请为选文第段横线处补充一句话,使上下文衔接得当。(3分)4.选文第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5.选出下列不适合充当选文事实论据的一项(3分)()A.豪放词人苏东坡在诸多领域卓有建树,“乌台诗案”使他身陷牢狱,这反而让他能广泛接触生活,写出不朽作品。B.“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慷慨高歌的壮士荆轲勇敢无畏,图穷匕见,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悲情英雄。C.孙膑熟习兵法,遭魏将庞涓妒忌、陷害,可他回到齐国后,表现出杰出的军事才能,创造了围魏救赵的辉煌战例。D.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专心医学,名动四方,此后2

47、7年游历,艰辛备尝,呕心沥血,最终编著成了本草纲目。四、1.答案答案只要你自己足够优秀,艰难险阻也一定会为你的成功助力。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归纳议论文中心论点的能力。论点是作者在文章中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对论题一个明确的判断,必须是一个观点明确的完整句子。论点一般在文章标题、开篇或结尾,也有需要自行概括的。本文开篇第段结尾处用“因此”这一具有总结性的词语,表明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为“只要你自己足够优秀,艰难险阻也一定会为你的成功助力”。2.答案答案开头引用名言、俗语,写出“木秀于林”容易被困难所摧毁,下文写真英雄不怕风吹雨打,与其形成对比,从而引出中心论点,增加文采,吸引读者阅读兴趣。解析解析

48、本题考查对议论文中引用手法的作用的理解能力。本文开篇引用人们熟悉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与下文作者的论题形成对比,从而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俗语“棒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是对“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更通俗的说法,二者共用,既增加了文采,又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3.答案答案(示例一)前进只有一个理由,退缩却有千万个理由,当一个人勇往直前的时候,一点点流言蜚语又算得了什么?(示例二)而生活中还有一些人,他们不怕艰难险阻,迎难而上。(示例三)还有另外一些人,不怕诋毁诽谤,愈挫愈勇。评分要点:(1)能起到过渡性作用。1分。(2)要写出不怕诋毁、不怕困难、勇往直前之意,1分。(3)语言顺畅贴切,前

49、后衔接得当,1分。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解答此题时,结合上下文内容及语境思考。横线所在句的上一句阐述人们因为害怕脱颖而出后受到诋毁和诽谤,不敢出头。接着将这种行为归结为懦弱、不自信的集中体现。横线所在句的下一句列举爱迪生、马云敢于尝试、拼搏,最终成功的例子。因此横线处要补充的应该是具有转折作用的能够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写的应是和“怕出头”“懦弱”“不自信”这类人相反的一些人面对困难、诋毁、诽谤时的表现,对下文提到的爱迪生、马云的例子有一个总起的作用。4.答案答案比喻论证,将困难比喻成铺路石、试金石和磨刀石,论述了困难所起的作用,生动形象地论证了“笑对困难,砥砺前行,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

50、的观点,进而证明中心论点,使道理通俗易懂。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对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能力。画线处将困难说成是铺路石、试金石、磨刀石,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显然是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论证了作者在此比喻句后提出的观点“笑对困难,砥砺前行,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进而为论证中心论点服务,同时运用比喻论证可以使道理通俗易懂。5.答案答案B本题四个选项列了四个事实论据,B选项中的荆轲虽然经历艰难,但最后刺秦失败,不能够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只要你自己足够优秀,艰难险阻也一定会为你的成功助力”,因此此项不适合充当选文的事实论据。五、(2019湖南衡阳,1922)议论文阅读。(10分)有趣的人不苟且孟祥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语文 > 中考专区 > 二轮专题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1年安徽省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共221张PPT)ppt课件.pptx)为本站会员(Q123)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