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必背知识梳理-全面精炼.doc

上传人(卖家):汀枫 文档编号:530969 上传时间:2020-05-16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6.8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地理必背知识梳理-全面精炼.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高三地理必背知识梳理-全面精炼.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高三地理必背知识梳理-全面精炼.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高三地理必背知识梳理-全面精炼.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高三地理必背知识梳理-全面精炼.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高三地理必背知识梳理 宇宙中的地球宇宙中的地球 【基础篇】 1天体系统的层次 2太阳系 中心天体:太阳 距离太阳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普通面特殊的行星地球 地球具备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充足的水分;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与成分;适宜的光地球具备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充足的水分;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与成分;适宜的光 照和温度;安全的宇宙环境照和温度;安全的宇宙环境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维持着地表温度,是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 为生物繁衍生长提供能量; (2)太阳辐射是

2、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能源 2太阳活动 太阳外部圈层(由里向外)与太阳活动 光球层黑子、色球层耀斑和日珥、日冕层太阳风 太阳活动的周期:11 年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对地球天气和气候的影响;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导致无线 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生“磁暴”现象;在地球高纬地区上空 形成极光 地球的自转地球的自转 1 方向 2 周期:一个恒星日23 小时 56 分 4 秒;一个太阳日24 小时 3速度:除南北两极点外,地球表面各点自转角速度相同;地球自转线速度自赤道向两 极递减,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南北两极点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 4意义 昼夜交替 晨昏线判断:顺着自转方向,由

3、昼半球进入夜半球为昏线,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为晨线 晨昏线特征:太阳高度为 0;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晨线为 6 点,昏线为 18 点;与太阳光线 垂直 地方时 同一经线上地方时相同,经度相差 15,地方时相差 1 小时 地方时东早、时刻数大,西晚、时刻数小,时间推算过程中向东推算加,向西推算减 全球划分为 24 个时区,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时区的标准时间,称为区时 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东经 120 度的地方时 相邻的时区时间相差 1 小时,两地同在东时区和西时区, 时差为时区数之差,两地一在东时区,一在西时区,时差为 时区数之和。 地转偏向力(可判断南北半球) :北右南左赤道无。地转 偏

4、向力只作用于地球表面水平运动的物体, 看物体的偏向人 的视线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要保持一致。 地球的公转地球的公转 1中心:太阳 2方向:自西向东(一般在公转轨道上标成逆时针) 3速度:速度: 位置位置 时间时间 速度速度 易混淆处易混淆处 近日点近日点 1 月初月初 快快 与冬至日易混淆与冬至日易混淆 远日点远日点 7 月初月初 慢慢 与夏至日易混淆与夏至日易混淆 黄赤交角的意义黄赤交角的意义 1正午太阳高度 纬度变化: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季节变化:太阳直射点靠近某点,该点正午太阳高度变大,远离某点,该点正午太阳高度 变小。 极值:特别注意南北回归线间地区的极值 2昼夜长短 纬度

5、变化:直射点在某半球,该半球昼长夜短,越往高纬度昼越长,极点周围出现极昼; 另外半球昼短夜长,越往高纬度昼越短,极点周围出现极夜 季节变化:直射点向某半球回归线移动,该半球昼变长,另外半球昼变短。 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日出)地方时为 6 点,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日 落)地方时为 18 点。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时,全球昼夜平分 极值:直射点在某半球回归线,该半球昼最长,另外半球昼最短。 以北半球为例(南半球情况相反) 3四季 3、4、5 为春季,6、7、8 为夏季,9、10、11 为秋季,12、1、2 为冬季 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能力篇】 一、日期 日期问题:从图中所给信息判断地方

6、时为 0 点的经线与 180经线是一个突破口 判断新一天所占的范围:180经线的地方时15 两地处于同一日期的时间长度计算:是两地间过 180的弧的经度差15 二、晨昏线 1判断:依据定义(一定要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 ;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为 6 点, 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为 18 点 2晨昏线的特征:太阳高度为 0;与纬线的切点地方时为 0 点和 12 点;与赤道的交点 地方时晨线为 6 点,昏线为 18 点;晨昏线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三、日出、日落方位 直射点在北半球,日出于东北,日落于西北;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日出于东南,日落于 西南;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日出于正东,日落于正西;北极点

7、周围出现极昼的地区,太阳升 起于北方,南极点周围出现极昼的地区,太阳升起于南方;极点一天太阳高度不变,等于 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三、正午太阳方位 太阳直射点在观测点以南,正午太阳方位位于正南方,北回归线以北全年,赤道与北回归线 间超过半年,太阳直射点在观测点以北,正午太阳方位位于正北方,南回归线以南全年,赤 道与南回归线间超过半年,太阳直射点在观测点上,正午太阳方位在正上方 四、点、线相对于地球表面的运动 由于地球的自转,点(日出点、日落点、地方时为 0 和为 12 点的点)线(晨昏线与地方时为 0 点的经线)相对于地球表面的运动: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五、地理公转计算问题 读图要点 光照图中昼夜

8、长短情况的判断相当重要。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始出现极昼(夜)现 象的纬度;昼(夜)弧的平分点。 判读晨昏线与经纬线关系。晨昏线与经线是否重合;晨昏线与纬线相切;晨昏线与 赤道和其它纬线的交点。 判断光照图的节气、日期、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半球 时间求算(括日出、日落时间) 确定所求情况是特殊的,还是一般的。特殊的包括舂分日和秋分日,赤道上的点。 求出所求点与下列点间的经度差或时区差 将经度差(时区差)换成时间差 利用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的时刻或晨昏线与某纬线切点的时刻,依据“向东推算加时差; 向西推算减时差” ,得出所求点的时刻。 注:当所求点不是晨昏线与该点所在纬线的交点时,根据“同一纬线上各点

9、日出(落)的 地方时相同”的规则。转求晨昏线与该点所在纬线的交点的时刻即可;也可在已知昼长的 条件下,推求日出(落)时间,日出地方时12 点,日落地方时12 点。 求算经度 确定所求对象地方时(若为太阳直射点,太阳直射点的地方时为 12 点) 找出所求点与下列点的时间差 用时间差换算成经度差的方法,从而找到所求点所在的经线(所求点时刻数大,就从上述 点向东推,所求点时刻数小,就从上述点向西推。 ) 根据图文中已知的经度值和经度差,得出所求点的经度。 求算昼夜长短 附 1:已知某点正午太阳高度,求某点的纬度(已知太阳直射点纬度的情况下) ;求太阳直射 点的纬度(已知某点的纬度) 。 (图 2)

10、附 2:特殊纬线的正午太阳高度:与晨昏线相切的纬线上:太阳直射点纬度2;极点上: 太阳直射点纬度;太阳直射的纬线:90 六、影子长短与方向:太阳方位与影子方向相反,太阳高度与影长负相关.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基础篇】 内部圈层内部圈层 圈层 物态 物质组成 范围 地壳 岩 石 圈 硅铝层 (不连续 分布) 铁镁的硅 酸盐类矿 物组成 地壳厚度变化 规律:海拔高 厚,海拔低薄 硅镁层 地 幔 上地幔 顶部 软流层 岩浆主要发源地之一 软流层以下  地 核 外核 液态或熔 融状态 铁镍 内核  地球外部圈层包括三个部分:地壳、地幔、地

11、核 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莫霍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古登堡面。 三大类岩石三大类岩石 按照成因,岩石可以分为三大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岩浆在地表以下冷凝形成的是侵入岩侵入岩, 例如,花岗岩;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 的喷出岩喷出岩,例如,玄武岩。 沉积沉积岩:岩:特征:一是具有层理构造,二 是有化石。如:砾岩、砂岩、页岩、石 灰石 变质岩:变质岩:例如,由花岗岩变质形成的片 麻岩,由石灰岩变质形成的大理岩,由 砂岩变质形成的石英岩,由页岩变质形 成的板岩等。 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过程: (右图所示,注意变式,三箭头指向的是岩浆,岩浆指出来的一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过程: (右图所示,注意变式,三箭头指

12、向的是岩浆,岩浆指出来的一 定是岩浆岩。有一箭头指向岩浆的肯定是变质岩。 )定是岩浆岩。有一箭头指向岩浆的肯定是变质岩。 )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1褶皱、断层的特点、成因及其地表形态 地质 构造 构造图示 判断依据 地形 形成的地表形态 地形举例 褶 皱 背 斜 (1)岩层一般向 上拱起; (2)岩层中间 老、两翼新 山 常在内力作用下形 成山岭; 谷谷 有些背斜顶部因受有些背斜顶部因受 到张力, 常被侵蚀成谷到张力, 常被侵蚀成谷 地地 向 斜 (1)岩层一般向 下凹陷; (2)岩层中间 新,两翼老 谷 常在内力作用下形 成谷地; 山山 有些向斜槽部受到有些向斜

13、槽部受到 挤压, 物质坚实不易被挤压, 物质坚实不易被 侵蚀,反而成为山岭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断 层 地 垒 两侧下降,中间 上升 块状山地或高地 泰山、华 山、庐山 地 堑 两侧上升, 中间下降 谷地或低地 渭河平 原、汾河 谷地 2流水、风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外力 作用 流 水 风 力 冰川 侵蚀 横断山区“山高谷深” 、青 藏高原“水拍云崖” 、黄土 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 态 风蚀蘑菇、风蚀柱 风蚀城堡 U 形谷、角峰、刃脊、峡 湾 沉积 山口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地 区平原、河口三角洲 沙丘、黄土堆积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A:太阳辐射 A1:太阳辐射

14、A2: (大气)吸收 B:地面辐射 B1:地面辐射 B2: (大气)吸收 C1:大气逆辐射 C2:大气辐射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选择性 吸收、散射、云层的反射 选择性吸收:对流层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 散射:晴朗的天空是蔚蓝色的、阴天天空是灰白色的,黎明与黄昏天空是明亮的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温室效应) :大气把地面辐射放出的热量绝大部分截留在 大气中(大气吸收地面辐射) ,并通过大气逆辐射又将热量还给地面。 有云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强;故霜冻多发生在晴朗的夜晚;全球变暖 热力环流热力环流 1形成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2据等压面

15、判断气压高低 等压面弯曲, 说明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值不等, 将同一水平面上 a、 b 两点气压高低的对比转换成 a 与 a1 的对比。 3热力环流中几个要素间的关系 近地面 近地面气压 高空 垂直运动 天气状况 冷 高(相对于同一水平面) 低(相对于同一水平面) 下沉 晴 热 低(相对于同一水平面) 高(相对于同一水平面) 上升 阴 4同一经纬度,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气压带与风带气压带与风带 1 全球分布 2季节性移动【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方向一致】 就北半球而言,大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就北半球而言,大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3气压带风带与降水 气压带、风带 降水量 低气压,气流上升

16、 多 风从海洋来,如西风、南半球信风、夏季风 高气压,气流下沉 少 风从大陆来,冬季风、北半球信风 如: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降水少,冬季受西风控制,降水多;温带海洋性 气候终年受西风控制,终年湿润 季风环流成因季风环流成因 一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东亚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最典型的地区】【东亚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最典型的地区】 。 二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由于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南半球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在 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向右偏,形成南亚夏季的西南季风南亚夏季的西南季风。 澳大利亚西北地区:冬季西北风的形成澳大利亚西北地区:冬季西北风的形成-北半球的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向南移,在地转偏北半

17、球的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向南移,在地转偏向力向力 的作用下向左偏,形成西北风。的作用下向左偏,形成西北风。 锋面与天气锋面与天气 冷锋 暖锋 定 义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示 意 图 图 例 雨区的位置 主要在锋后 锋前 对 天 气 的影响 过境前 天气晴朗温暖(暖气团控制) 天气晴朗低温(冷气团控制) 过境时 刮风、降温、阴天、下雨(雪) 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 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天气转晴 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对我国天气的影响 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 冬季寒潮、 沙 尘暴 一场春雨一场暖 共 同 点 1、锋面的雨区均在冷气团一侧锋面的雨区均在冷气团一侧 2、锋面过

18、境前、过境后,天气晴朗;过境时,多阴雨降水(不一定降、锋面过境前、过境后,天气晴朗;过境时,多阴雨降水(不一定降 水)水) 气旋(低压) 、反气旋(高压)与天气气旋(低压) 、反气旋(高压)与天气 气压角度 低压系统 高压系统 气流角度 气旋 反气旋 示意图 水平方向 (以北半球为例)  上北下南 左西右东 垂直方向 大气 运动 水平方向 气流由四周 向中心辐合 N:逆时针 气流由中心 向四周辐散 N:顺时针 S:顺时针 S:逆时针 垂直方向 上升 下沉 对天气的影响 阴雨 晴朗 对我国天气的影响 台风 伏旱、“秋高 (天空无云) 气爽”  小 结 低压系统气 旋上升气流阴

19、雨天气 高压系统反气旋下沉气流晴朗天气 水循环水循环 1环节构成(见示意图) 2意义意义 塑造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地表形态 使水成为可再生的资源使水成为可再生的资源 实现了能量的转换实现了能量的转换 3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是影响地表径流这个环节 洋流洋流 1洋流分布规律【不要死记硬背,要会画洋流模式图】【不要死记硬背,要会画洋流模式图】 北半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为逆时针。北半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为逆时针。大洋东侧(大陆西 侧)为暖流,大洋西侧(大陆东侧)为寒流。 北半球为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为顺时针, 南北半球为副热带北半球为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为顺时针, 南北半球为副热带

20、为中心的大洋环流为逆时针。为中心的大洋环流为逆时针。大洋东侧(大陆西侧)为寒流,大洋 西侧(大陆东侧)为暖流。 北半球西风漂流为暖流,南半球的西风漂流为寒流;北半球西风漂流为暖流,南半球的西风漂流为寒流;南半球的西 风漂流为全球性大洋环流,自西向东运动 (4)北印度洋:夏顺冬逆)北印度洋:夏顺冬逆 2洋流的地理意义 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增温、增湿(增盐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增温、增湿(增盐度)度) ,使低纬度气候向高纬方向延伸(如温带海洋性 气候) ;寒流对沿岸地区气候降温、减湿,沿岸地区易形成雾,使高纬度气候向低纬方向延伸 (如热带沙漠气候) ;促进了高低纬间热量的交换。 褰暖流交汇处海域形成渔场

21、、雾(妨碍交通) 。褰暖流交汇处海域形成渔场、雾(妨碍交通) 。秘鲁渔场的形成是由于离岸风产生的上升流 (海水上泛)形成的。 顺流航行航速快,逆流航行航速慢。顺流航行航速快,逆流航行航速慢。 洋流可把近海污染物带到其它海区,使污染范围扩大,同时加快原海区净化速度,使原海洋流可把近海污染物带到其它海区,使污染范围扩大,同时加快原海区净化速度,使原海 区污染程度减弱。区污染程度减弱。 绘制世界洋流模式分布图绘制世界洋流模式分布图  【能力篇】 一、风向 1作风向(北右南左) 先作出水平气压梯度力,根据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关系(近地面呈 45角)作出风向. 2由风向反推各力及高低气压中心

22、 根据风向与各力的关系推出各力,由水平气压梯度力推出高低气压中心位置 :风向一定是由高压指向低压,根据北右南左来判断。 二、天气系统与天气 1锋面的判断 依据示意图、锋面符号、锋面坡度(要有对比) 、云系的宽窄、雨斜方向、雨区在锋前还是 锋后、锋面下空气运动 锋面与天气 从气温、气压、阴晴、风等方面掌握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注意冷锋过境 时天气是大风、降温、阴天、降雨雪。 2锋面气旋锋面气旋 锋面一定出现在(低压)槽锋面一定出现在(低压)槽线附近。线附近。 (2)低压中心的左侧一定是冷锋。)低压中心的左侧一定是冷锋。 (3)判断不同槽位锋面类型的方法:锋线两侧取两点作风向,以正对着锋线吹的风带

23、来的)判断不同槽位锋面类型的方法:锋线两侧取两点作风向,以正对着锋线吹的风带来的 气团为主动气团定锋面类型;锋线的凸向为主动气团的移动方向,确定主动气团的性质定气团为主动气团定锋面类型;锋线的凸向为主动气团的移动方向,确定主动气团的性质定 锋面类型;锋面类型;  (4)判断锋面气旋所在半球)判断锋面气旋所在半球 雨区都出现在冷气团一侧,雨区在北侧为北半球,雨区在南侧为南半球雨区都出现在冷气团一侧,雨区在北侧为北半球,雨区在南侧为南半球 4根据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判断天气系统类型 0 60 120 180 120 60 23.5 23.5  23.5 23.5  66

24、.5  66.5  五、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1太阳高度;2昼长;3阴晴(雨日多少) ;4海拔(大气的稠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 弱作用) ;5坡向 六、气温的水平差异 现象类型 变化情况 影响因素 1 不同 纬度 气温变化规律 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纬度位置太阳高度太阳太阳 辐射辐射 2同 纬度 海洋 (沿海) 与大陆 (内陆)  夏季:海低陆高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洋流洋流 冬季:海高陆低 沿海与沿海 暖流高,寒流低 洋流 山区与平原 山区低平原高 地形地形 迎风坡与背风坡 迎风坡低背风坡高 向阳坡与背阳坡 向阳坡高背阳坡低 3区域现象 四川盆地冬季较暖、

25、南亚较同纬度暖 山脉对气流的阻挡,冬季风 (气流)(气流)的影响程度 4风来自高纬降温,风来自低纬增温 气流源地 七、影响降水的因素 天气现象中降水变化 1天气系统的运动,不同时间在不同天气系统控制下;或者处于天气系统不同部位 2 降水类型: 锋面雨、 地形雨 (随海拔高度的升高雨量先增加后减少, 在背风坡形成雨影区)地形雨 (随海拔高度的升高雨量先增加后减少, 在背风坡形成雨影区) 、 气旋雨(台风雨) 、对流雨 气候现象中降水变化 1大气环流:风自海洋来降水多,风自陆地来降水少;低气压空气做上升运动 降水多;高气压空气做下沉运动降水少 2海陆位置(沿海向内陆,获得水汽由多变少) 3坡向:迎

26、风坡一般多于背风坡 4洋流:暖流多,寒流少 八、气侯 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世界气候类型 同一气候类型区域分布差异的分析方法 1大气环流(季风环流)的强弱 2地形对气流运行的影响 3洋流   4海岸线曲直 气候类型成因分析的解题思路 1根据位置及气候类型分布规律,确定气候类型,然后沿着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形势(外海 岛屿照大陆西岸的大气环流形势)地面状况包括地形(海拔、坡向、山脉的走向) 、洋流、 海陆轮廓、海陆位置、水体、植被等因素,这些因素通过影响气候特征,再影响气候类型和 分布。坡向(气温)降水气候类型(分布) ;山脉的走向大气环流中风带的影响范 围气候的分布;高山高山气候;洋流气候

27、类型沿海岸线延伸;海陆轮廓气候 的分布;海陆位置气候特征(海洋性、大陆性) 2熟悉影响因素的空间分布 气候类型判断 .根据位置 阅读所判点(地区)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气候类型(大气环流)的分布规律,再结合具 体区域或图文中的“下垫面状况”信息,进行判断。如图中有等高线,要注意所判点(地区) 的地势、坡向。 .根据气候资料 定南北半球 定气候带 定气候类型 气候特征比较的方法 几个特殊区域,必须要懂的:几个特殊区域,必须要懂的: (1)赤道附近东非高原没有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原因主要是地势高,降水量较少。)赤道附近东非高原没有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原因主要是地势高,降水量较少。 (2)马达加斯加岛

28、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东南部不在赤道地区,却形成了热带雨林气)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东南部不在赤道地区,却形成了热带雨林气 候。原因地处热带东南信风迎风坡沿岸暖流增温增湿。候。原因地处热带东南信风迎风坡沿岸暖流增温增湿。 (3)南美洲西海岸的气候类型。)南美洲西海岸的气候类型。 (4)南美洲南段安第斯山脉东西两侧,西侧是温带落叶阔叶林(迎风坡) ,东侧是温带草原)南美洲南段安第斯山脉东西两侧,西侧是温带落叶阔叶林(迎风坡) ,东侧是温带草原 (荒漠) (背风坡) 。(荒漠) (背风坡) 。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基础篇】 地理环境的整体

29、性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表现 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地理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 生一定的影响。 2整体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对利用自然资源、修复生态系统和改善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 1.流量: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特征、雨水补给、河流面积大 小) 2.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 3.结冰期:有无、长短(取决于冬季均温 0以及冬季的长短;黄河是中国有结冰 期的最南大河,淮河干流是无结冰期的最北大河,黑龙江结冰期长) 4.水位:高低、变

30、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 5.水能:与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 、气候(降水量的多少,径流量的大 小,蒸发量的大小)有关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表现 地域分异规律 基础条件 影响因素 表现 纬度地带分异 (低、高纬度 明显) 热量 太阳辐射 经度地带分异 (中纬度明显) 水份 距海远近 垂直地带分异 热量、水份 海拔高度 2 差异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农业生产发展中要因地制宜。 【能力篇】 自然带 水平自然带 纬度地带分异(赤道向两极) :南北向更替、东 西向延伸、受太阳辐射影响,热量为基础、低纬 高纬表现明显; 经度地带分异(沿海向内陆) :东西

31、向更替、南 北向延伸、受距海远近影响,水份为基础、中纬 表现明显 垂直地带差异 基带:与山地所在水平自然带一致 顶带与带谱 影响因素:山体纬度;山体高度 依据高度推出最冷月的气温,推其自然带 山顶有无终年积雪:根据夏季气温是否低于 0 (3)带高:同一自然带,海拔较高的是阳坡 纬度越高,同一自然带出现的海拔高度越低 雪线:向阳坡高,背阳坡低;迎风坡低,背风坡高,若为向阳迎风坡或为背阳坡背风坡, 看雪线高低推谁为主要影响因素,如珠穆朗玛峰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村落的规模一般较大,多呈团聚型、棋盘式

32、的格局,聚居的人口 也比较多;但在南方的丘陵地区和山区,村落的规模一般都比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聚 居的人口也比较少 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在平原地区,地形对交通线路建设的限制较少,交通线路一般呈网状分布; (2)山区公路多呈“之”字形分布;与平原地区相比,山区交通建设的工程造价要高的多。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原因:大量燃烧矿物的燃料,使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碳逐年增加;毁林,特别全球气候变暖原因:大量燃烧矿物的燃料,使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碳逐年增加;毁林,特别 是热带森林的破坏。是热带森林的破坏。 影响:资源条件的变化。引起

33、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 济结构的变化;加剧了自然灾害,使旱涝次数增多,森林和草原火灾频繁;改变原生态 系统;影响农业生产;产生极端天气和气候,扩大某些疫病的流行,危害人体健康; 海平面上升,引起沿海地区海水入侵 措施:提高能源的利用率;降低高能耗工业的比重;开措施:提高能源的利用率;降低高能耗工业的比重;开发利用新能源;加强法制发利用新能源;加强法制 建设,实施达标排放;提高公民节能意识,推行低碳生活方式建设,实施达标排放;提高公民节能意识,推行低碳生活方式  自然灾害自然灾害 一、干旱(华北的春旱、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一、干旱(华北的春旱、长江中下游地区

34、的伏旱) 自然原因: (自然原因: (1 1)气候:降水较少或不充沛、蒸发量大、季节分配不均;)气候:降水较少或不充沛、蒸发量大、季节分配不均;   (2 2)河流:地表径流量较少)河流:地表径流量较少  人为原因: (人为原因: (1 1)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   (2 2)利用率低、污染浪费严重)利用率低、污染浪费严重  防治措施:改变农业结构;种植耐旱植物;开展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营造防护林防治措施:改变农业结构;种植耐旱植物;开展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营造防护林 二、洪涝二、洪涝 1.1.暴雨洪涝暴雨洪涝

35、 自然原因: (自然原因: (1 1)水系原因:)水系原因: 流域广支流多;流域广支流多;  地势地平、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泄地势地平、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泄 洪不畅。洪不畅。  (2 2)水)水文原因:文原因: 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沛;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沛; 干流汛期长,水量大;干流汛期长,水量大;   含沙量大,河床淤积。含沙量大,河床淤积。  (3 3)气候原因:该年份气候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滥。)气候原因:该年份气候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滥。  人为原因: (人为原因: (1 1)植被破坏:)植被破坏:

36、. .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 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  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 道的泄洪能力降低。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2 2)围湖造田:泥沙淤积导致湖泊萎缩,湖泊调蓄洪峰能力下降。)围湖造田:泥沙淤积导致湖泊萎缩,湖泊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措施:利用气象卫星对暴雨进行检测;提高暴雨预报准确性;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措施:利用气象卫星对暴雨进行检测;提高暴雨预报准确性;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  2

37、.凌汛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冰期;二是由低凌汛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冰期;二是由低纬流向高纬纬流向高纬  三、台风 1.成因:台风是在热带或副热带海面上,形成的强烈的热带气旋。发生在西北太平洋上的称 为台风,发生在印度洋称为热带风暴,发生在大西洋上的称为飓风。 2.危害:台风的灾害主要由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造成。会形成涝灾、影响交通,造成财 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台风带来的影响也有有利的:缓解旱情,带来降水。台风带来的影响也有有利的:缓解旱情,带来降水。  判断风向,风向一定指向台风中心。判断风向,风向一定指向台风中心。 四、寒潮 成因:由于冷锋的影响,北方的

38、冷空气大规模地向南侵袭我国,造成大范围急剧降温和偏北 大风。 危害:秋季和春季对农作物危害最大,同时影响交通,危害人体健康 五、地震 1成因: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破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从而 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 2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易引发的其它灾害:地震多发区地壳活动剧烈,山体中 断裂发育,岩石破碎,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灾害;若地震发生在海底,通过地震波的传递, 易使海面发生海啸。 六、滑坡、泥石流六、滑坡、泥石流 如我国西南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地震) ;地形崎岖;不合理的如我国西南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地震) ;地形崎岖;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人类活动

39、。 对策: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加固建筑物喝岩体。对策: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加固建筑物喝岩体。 人口与环境人口与环境  一、人口增长模式 社会发展阶段 增长模式 三率特征 分布地区 原始社会 高高低 (原始型、 传统型)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 低自然增长率 奴隶、封建、资本主 义社会初期 产业革命至 19 世纪 末 20 世纪初 高低高(过渡型)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 高自然增长率 欧洲 20 世纪 50 年代起 发展中国家 (亚非拉)  目前 低低低(现代型)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 低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和少数发展 中国家 1人口增长模式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水平的

40、变化 2总体趋势看:出生率、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且死亡率下降先于出生率下降 3我国目前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实行计划生育) 4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1%,其中欧洲0.3%,发展中国家自然增长率1%,其中非洲 2% 5意大利、匈牙利、德国、俄罗斯人口为负增长 二、人口问题 1二战后人口增长的空间差异 国家类型 增长速度 差异产生的原因 发展中国家 快 政治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 发达国家 慢 经济发达,社会福利水平高;文化教育水平高、晚婚晚育 2人口增长速度差异产生的人口问题 原因 表现 解决措施 发展 中国 家 人口迅速 增长,少 年儿童比 重大 加重了资源

41、、环境压力;加重 社会经济负担,制约了社会经济的 发展;生活贫化;就业问题严 重;妨碍医疗卫生、教育质量的 改善 控制人口增长,降低人口自然控制人口增长,降低人口自然 增长率(实行计划生育)增长率(实行计划生育)  提高人口素质提高人口素质  发达 国家 人口老龄 化 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 养老费用加重社会和青壮年负 担;老人生活困难、孤寂 鼓励生育;提高社会福利;鼓励生育;提高社会福利; 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险制度; 加强社区服务;接纳外来移民加强社区服务;接纳外来移民  3人口老龄化的判断依据:60 岁及以上的人口比重达到或超过 10

42、%,或者 65 岁及以上的人 口比重达到或超过 7%。 4我国 1999 年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我国老龄化的特点有:老年人口基数大;老 年人口增长速度快;地区老龄化程度差异大;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 “未富先老” ) 三、 (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 1 1影响因素:资源影响因素:资源首要因素;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开放程度;社会经济发展首要因素;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开放程度;社会经济发展 水平;消费水平(注:人口容量与前水平;消费水平(注:人口容量与前 4 4 个要素呈正比,与呈反比)个要素呈正比,与呈反比)  2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关系 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

43、能持续供养的最多最多人口数(类似 “木桶理论” ) 人口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不妨碍未来人口生产质 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中国:人口合理容量(78 亿)实际人口数量(13.7 亿)人口容量(16 亿) 四、人口迁移 1类型:按地理范围分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按迁移方向分农村到农村、农村 到城市(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城市到城市、城市到农村。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影响因素 影响的时期 影响的地区 备注 自然 生态 环境 因素 优越的农业自然条件 (气候温和、土壤肥 沃、水源充足) 手

44、工劳动为主 低生产力时期 曾经是影响 人口迁移的 主要因素 环境恶化、自然灾害  生态移民 (环 境移民) 经济 因素 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 差距 中国改革开放 以来人口迁移 经济发达的地区,迁入率 高,经济落后的地区迁出 率高 是影响目前 人口迁移的 主要因素 城市化推进、区域开 发、交通因素 大型建设项目 三峡工程 政治 因素 经济或人口政策 建国至改革开 放前中国移民 战争 因战争流亡异国 国际难民 社会 文化 因素 宗教信仰 印巴分治  种族民族文化差异   家庭婚姻  影响青年人 文化教育 现在影响越来 越明显 二战后美国接受大批来自 其它国家的

45、人才 科技移民 3我国的人口迁移: (1)改革开放前:规模小、有组织、政治因素为主导因素、方向由东部 到西部; (2)改革开放后:规模大、自发行为、经济因素为主导因素(务工和经商) 、方 向由中西部到东部沿海。 4人口迁移差额率: (1)人口人口迁移差额率(迁入人口迁出人口)总人口100 (2)正值,表示净迁入,一般为经济发达地区;负值,反之。 城市与环境城市与环境 一、城市的区位条件及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的区位条件: (1)自然条件:地形平原:大部分城市分布的理想场所;山区、 高原城市分布在河谷地带。气候温暖湿润的暖温带和亚热带沿海地区为城市分布的理想 场所;热带地区的城市分布

46、在高原上。河流河流的交汇处(重庆、武汉、宜宾) 、河流航运 的起点、河流的入海口处(上海、广州) 、过河点处容易形成城市。矿产资源工业革命后随 着资源的大规模开发,资源丰富的地区往往形成工业城市。 (2)社会经济条件:交通 便利的地方,容易形成城市;科技、文化、旅游是城市形成的新因素;军事、宗教对 城市的影响很小。 2城市三大功能区 三大功能分区 分布特点 商业区(核心) 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地租低的郊区(大型仓储式超市) 工业区 一般在城市外围;并沿主要交通干线 低级住宅区 内城;工业区、批发市场附近 高级住宅区 城外缘;地势高;河流上游;上风向;临风景区;临文化区、交通便捷 (1)高级

47、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社会因素是导致分化的主要因素社会因素是导致分化的主要因素(2)工业区 与文化区背向发展。 3影响城市地域空间结构的因素 (1)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原因: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 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等。  (2)影响地租的主要因素:交通通达度和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4城市空间结构类型: (1)同心圆结构(经济因素) 、扇形同心圆结构(经济因素) 、扇形 结构(经济结构(经济+ +交通)交通)、多核心结构。 二、城市服务功能二、城市服务功能  城市的等级越高, 服务的范围越大, 彼此之间的距离越远, 提供商品的种类和服务就越多。城

48、市的等级越高, 服务的范围越大, 彼此之间的距离越远, 提供商品的种类和服务就越多。  三、城市化  1城市化动力: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可以说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2珠江三角洲工业、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条件:地处东南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 本地劳动力丰富;侨乡;国家对外开放政策;产业结构调整。 3城市化的表现: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城市用地规模变大。 4城市化进程与特点 国家类型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城市化进程与特点 初期阶段(产业革命前) :水 平低,城市化速度慢 加速阶段(产业革命后) :城 市化速度快,城市数量增多, 城市用

49、地规模扩大, 出现郊区 城市化 后期阶段(二战后) :城市化 水平高, 速度慢, 出现逆城市 化 初期阶段 (二战前) : 水平低, 城市化速度慢 加速阶段(二战后) :城市化 水平不高, 速度快, 城市数量 增多,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出 现郊区城市化 5逆城市化:城市人口和工商业向乡村转移,原因是:城市中心区环境恶化、地价高用地 紧张、生活质量下降;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捷。 6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区别: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化的一种形式,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使 郊区发展具备城市功能;逆城市化是城市环境恶化的结 果,使城市功能分化,部分功能如工业区向郊外迁移, 人口 也有向郊外迁移的情况,内城人口下降;逆城市化中 乡村与小城镇离城市有一定的距离,而郊区城市化中的 郊区是与城市接壤的。 四、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产生热岛效应;破坏了生物的多样性;破坏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地理 > 高考专区 > 一轮复习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高三地理必背知识梳理-全面精炼.doc)为本站会员(汀枫)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