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道德与法治题型分类指导:材料解析题 课件57张.pptx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文档编号:5313674 上传时间:2023-03-18 格式:PPTX 页数:57 大小:736.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中考道德与法治题型分类指导:材料解析题 课件57张.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2023年中考道德与法治题型分类指导:材料解析题 课件57张.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2023年中考道德与法治题型分类指导:材料解析题 课件57张.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2023年中考道德与法治题型分类指导:材料解析题 课件57张.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2023年中考道德与法治题型分类指导:材料解析题 课件57张.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三、材料解析题20232023年年中考中考道德与法治题型分类指导道德与法治题型分类指导题型分析 材料解析题是历史考试的一种综合性、主观性试题,主要是考查学生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在对有效信息进行准确解读的基础上,分析问题、归纳史实、提炼观点以及获取某些有效信息支持特定观点的能力,运用有关历史知识来探究历史和时事结合的开放性问题。安徽省近年来材料解析题基本固定为2题,一般一道考查中国史、一道考查世界史,有时是中外史结合。一般每道题均由23个小问构成,前两小问大多考查史实或提取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最后一小问大多考查开放性问题,如主题、启示、认识、影响、经验教训、发展趋势等。【解题方法】1.仔

2、细阅读,明确主题。阅读理解材料是解题的必要前提,读懂、读透、理解材料,是解答好材料解析题的第一步。材料包括文字材料、图片、漫画、图表等,要想完整准确地把握题意。在阅读的过程中,必须注重:(1)先读设问,后读材料。这样有利于我们带着问题进行阅读,针对性强,有助于厘清思路,进行正确判定,从而提高解题的效率。(2)关注两头,寻找信息。一般命题者对材料的内容作简单介绍的地方,往往包括材料的出处、时间、作者等内容,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给解题者以某种暗示或引导,有可能隐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因此,在阅读中必须注重材料首尾两头的内容,寻找可利用的有关信息,千万不可漏读。(3)读懂读透材料。注

3、意结合材料,一定要读完材料后提取有用的信息。只有读懂了所给的材料内容,挖掘有效信息。对于图表类(包括柱形图、扇形图、曲线图、统计表等)材料,从图表的变化中寻求有效信息。漫画类材料要把握漫画的情境,理解漫画的主题,分析漫画的寓意。这样才能根据材料,进行正确的判定和解答。2.正确分析,提取信息。在阅读的过程中,其实也在对材料进行着正确的分析。通过对材料进行正确的分析,从材料和有关知识中寻找有效信息,确定材料的中心思想,是解答好材料解析题的关键。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从材料内容本身寻找有效信息。在分析材料时,要注重找关键词语,不论所给的材料文字有多少,材料的核心往往就在几个关键词语上,它们是信息

4、的集中体现。因此,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有利于尽快地确定材料的核心思想。当然,别忘了有些关键信息可能出现在材料的首尾处。(2)结合材料和课本知识寻找其联系之处。所给的材料不管难度多大,往往都与课本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且大多数的材料题所设的问题,往往要求“结合材料”进行回答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这就隐含了它们之间的一定联系。因此,确定了材料和课本知识的联系之处,也就能对材料进行正确的判定。(3)从材料内容与设问角度寻找相关点。所给的材料目的是要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因而要充分发挥材料本身在解题中的价值和作用。在阅读材料时要处处想着设问,把设问放到材料中互相对照,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

5、的有效信息。3.归纳整理,准确表述。对材料进行仔细阅读、正确分析,最后是为了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因此准确、恰当地进行解答是材料解析题的最终落脚点。在归纳整理有效信息,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文字表达时,应注意:(1)注重解答好第一问。一道材料解析题一般都有多个设问,各设问间往往是相互紧密联系着的,因此,第一问的定位作答显得很重要,是否准确、完整将会影响下一问的判定与作答。(2)注重对设问的审阅。在设问中,往往会有一些引导性、限制性的词语,如“依据材料概括”,“比较材料”,“如何评价材料的观点”等。这些限制语体现了设问内容的标志、含义和考查的能力要求,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针对性和准确度。

6、(3)注重层次分明,要体现整体性。一些分值较多的设问,往往要求从几个方面进行回答,因此整理答案时要分点回答,条理清楚,而且不能只具体回答其中的某一方面而忽略其他方面,否则将影响其整体性。对于开放性问题,根据分值归纳2点,不求面面俱到。(4)注重语言的规范。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运用正确的史学观点进行解答。文字表达简洁流畅,条理清晰。安徽省中考从2015年开始,第一小问大都是依据材料回答问题,观点大多在材料中即可找到。提取信息、归纳、概括、比较等是安徽省中考经典考查方式。近年新增加概述、阐释、反驳等考查内容。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则基本都要回归教材找答案。总之,要提高材料解析题

7、的解题能力,学生不仅要把握正确的解题方法与技巧,还要具备其他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要有良好的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有较好的汉语功底和较广的知识面等。学生把握了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就能更好地将所把握的知识进行灵活地运用,有效地提高自身的历史素养。常见类型(一)提取信息型材料以一些与教材有关的论述,考查学生的分析、选择、综合能力,提取的答案需在材料中挖掘,并依据题意要求作答。复习时,应作相应的训练。【典题示例】(2021安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世纪早期,农奴制度促进了西欧主要农业组织形式采邑的发展。采邑是大型庄园,包括土地、草场等,以及束缚在土地上的农奴。由于地区性国家建立了越来

8、越有效的政治组织,地方上的封君和封臣管理着政治和军事事务,这一体系一般被历史学家称为封建制度。据美杰里本特利等简明新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欧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4分)庄园制度或农奴制度;封君封臣制度。(4分)材料二13世纪的欧洲处于变革的阵痛之中,在经济上变得越来越商业化和工业化。工商业的兴起促进了城市生活的产生,新的城市生活又使中世纪社会产生了市民阶级,市民阶级公开提出政治代表权和在法律面前平等的要求,这些经济社会变革深刻地改变了欧洲的经济社会环境和社会结构。据美詹姆斯W汤普逊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2)根据材料二,归纳13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变革”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

9、变革产生的影响。(4分)表现:工商业兴起;城市生活产生;市民阶级形成并提出政治要求。(2分)影响:改变了欧洲的经济社会环境和社会结构,冲击封建统治,促进资本主义兴起;推动欧洲由中世纪向近代转型等。(2分)(3)综合上述材料,从西欧中世纪发展历程中,你能得出什么规律性的认识?(2分)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变革;历史在传承中发展等。(2分)(1)根据“中世纪早期,农奴制度促进了西欧主要农业组织形式采邑的发展”得出庄园制度;根据“由于地区性国家建立了越来越有效的政治组织,地方上的封君和封臣管理着政治和军事事务,这一体系一般被历史学家称为封建制度”得出封君封臣制。在材料中提取信息,进行概括,这是安徽省中考常

10、考模式。例题解析:(2)根据“在经济上变得越来越商业化和工业化。工商业的兴起促进了城市生活的产生,新的城市生活又使中世纪社会产生了市民阶级,市民阶级公开提出政治代表权和在法律面前平等的要求”得出工商业兴起;城市生活产生;市民阶级形成并提出政治要求。这也是在对材料解读的基础上,提取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改变了欧洲的经济社会环境和社会结构,冲击封建统治,促进资本主义兴起;推动欧洲由中世纪向近代转型等。(3)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变革;历史在传承中发展等。这种认识一定要围绕材料,和材料本身有很大的关切性。(二)主题突出型围绕某一历史主题,组织大量材料,特点是信息量大,图文并茂

11、,且可与时事热点切入,考查学生综合能力。复习时,引导学生作主题归纳和时事专题训练。安徽近年来材料解析题基本都是这一类型。【典题示例】(2021安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据估计,1913年中国近代工业企业共有698家,资本总额33 082万元。到1920年,近代工业企业达到1 759家,资本总额50 062万元。中国的产业工人在1913年只有60多万人,到“五四”之前,达到了200多万人。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工人阶级逐渐成长,并于五四时期开始表现出不可低估的阶级力量,必将产生其政治的代表。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等(1)根据材料一,概括19131920年中国工业的发展状况。结合所学知识

12、,说明五四时期工人阶级是如何“表现出不可低估的阶级力量的”。(4分)状况:企业数量、资本总额、工人总数增加。(2分)说明: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等。(2分)材料二中国工人运动最初主要是自发的经济斗争。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将工人运动转变到争取自由的政治斗争阶段。罢工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工人阶级的独立斗争是不能得到胜利的。中共三大决定将党的工作重心由单纯领导工人运动转移到国民革命中来。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工人运动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4分)变化:从自发的经济斗争

13、到有组织的政治斗争;从独立斗争到国民革命。(2分)原因:近代工业发展,工人阶级力量壮大;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工人运动的经验教训等。(2分)(3)结合时代特点,为上述材料拟定一个恰当的主题。(2分)示例:中国共产党领导民主革命是近代历史的必然选择。(2分)例题解析:(1)第一问“概括状况”,根据材料一“1913年中国近代工业企业共有698家,资本总额33 082万元。到1920年,近代工业企业达到1 759家,资本总额50 062万元。中国的产业工人在1913年只有60多万人,到五四之前,达到了200多万人”可知,19131920年中国工业的发展状况是企业数量、资本总额、工人总数

14、增加。第二问说明工人阶级是如何“表现出不可低估的阶级力量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展现了伟大的力量。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2)第一问“指出变化”,根据材料二“中国工人运动最初主要是自发的经济斗争。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将工人运动转变到争取自由的政治斗争阶段”可知,从自发的经济斗争到有组织的政治斗争;根据材料二“罢工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工人阶级的独立斗争是不能得到胜利的。中共三大决定将党的工作重心由单纯领导工人运动转移到国民革命中来”可知,从独立斗争

15、到国民革命。第二问“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根据材料二“罢工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工人阶级的独立斗争是不能得到胜利的”可知,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教训;根据材料二“中共三大决定将党的工作重心由单纯领导工人运动转移到国民革命中来”可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推动了中国工人运动的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工人阶级的力量逐渐壮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的胜利发展,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不少知识分子开始走向工人群众,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使中国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3)根据时代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在

16、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的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怎样“救亡图存”、中国“向何处去”,是当时许多仁人志士所探索的大问题,而走资本主义道路还是走社会主义道路,则是近代以来中国关于社会发展方向的所有争论的焦点。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尽管中国人民已进行了80多年的艰苦斗争,但没有一个阶级、一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认清这场斗争的本质,提出符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革命纲领。历史实践证明,只有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才能真正担负起领导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建立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因此,为上述材料拟定一个恰当的主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民主

17、革命是近代历史的必然选择。整个题目都围绕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如何开展进行,从中感悟工人运动与中国共产党之间的关系,突出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三)史实论证型围绕某一历史事件或某一历史现象,就其产生的原因、条件、过程、性质、结果、影响或意义进行设问,有时选择不同的角度阐述观点,运用史实进行分析论证,根据史实总结经验教训,探究启示和发展规律等。解题时理清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到史论结合。这体现安徽中考题型在不断创新,侧重考查学生的五大核心素养。【典题示例】(2022安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919年1月,巴黎和会召开。在关于中国山东问题的会议上,中国代表顾维钧沉着镇定,不卑不

18、亢,侃侃陈词:“三千六百万之山东人民,有史以来,为中国民族,用中国语言,信奉中国宗教。”“以文化言之,山东为中国文化发祥之圣地。以经济言之人口既已稠密,竞存已属不易,其不容他国之侵入殖民,固无讨论之余地。是以如就本会承认之民族领土完整原则言之,胶州交还中国,为中国当有之要求权利。”摘编自李新总编中华民国史(1)根据材料,概括顾维钧从哪些角度论证了中国对山东拥有主权。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山东是“中国文化发祥之圣地”的依据。(6分)历史文化;民族语言;宗教;人口与经济;和会标榜的原则等。(任答4点,4分)山东是孔子的(答孟子亦可)出生地;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儒家文化是中国

19、传统文化的主流。(任答1点,2分)(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巴黎和会最终是如何处理山东问题的。谈谈“山东问题”给你的启示。(4分)和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2分)启示:维护国家主权是每个中国人的神圣使命;弱国无外交。(2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例题解析:(1)本题考查的主题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第一小问“概括角度”,需从材料中分析概括,根据“为中国民族,用中国语言,信奉中国宗教”可知,分析的角度有民族、语言、宗教;根据“以文化言之”“以经济言之”“是以如就本会承认之民族领土完整原则言之”可知,分析的角度有历史文化、经济、民族领土完整原则。第二小问说明山东是“中国文化发祥之圣地”的

20、依据,根据结论找原因,回归课本,找出古代历史上山东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山东是孔子、孟子的故乡,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由此得出,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经历汉武帝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儒家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2)第一小问“巴黎和会最终是如何处理山东问题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巴黎和会上,西方列强无视中国合法权益,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消息传到国内,引发了五四运动。第二小问根据巴黎和会上的“山东问题”谈启示,围绕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和五四运动的爆发来谈,如维护国家主权是每个中国人的神圣使命;弱国无外交等。(四)专题拓展型围

21、绕某一专题内容,组织材料,材料涉及古今中外历史,范围广。针对这一专题涉及的内容进行设问,角度新,考查学生对专题知识的综合能力。这就需要复习时,抓好抓实专题复习,如革命与改革、民主与法治、科技与文化、屈辱与探索、两次世界大战、世界格局的变化等,拓展学生视野,抓住一条线索进行梳理,由总到分,由分及总,做到触类旁通。【典题示例】(2022安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的指南针传入欧洲之后,海船敢于、也有条件驶入大洋深处。此外,地圆学说的日益流行,使许多人坚信从大西洋一直向西航行便能抵达东方。15、16世纪之交,西欧各国经过一系列航海探险活动,开辟了欧洲通往印度和美洲的新航路。摘编自王斯德主

22、编世界通史(1)根据材料一,归纳新航路开辟的交通科技条件。(4分)指南针;造船技术;地圆学说。(任答2点,4分)材料二19世纪上半叶,运输手段发生了巨大变化运输成本显著降低,商品和生产要素的市场在全世界范围内被整合起来,各种商品的价格逐渐趋同。譬如,英国利物浦和印度孟买之间棉花价格的差距,在1857年是57%,1913年则缩小到了30%。摘编自日玉木俊明著物流改变世界历史(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运输手段发生了巨大变化”的科技原因,并简析交通科技对世界的影响。(6分)蒸汽动力的使用(或工业革命)。(2分)促进经济发展,密切各地联系,改变时空观念;若利用不当,则造成危害。(4分,

23、其他言之成理亦可)例题解析:(1)本题考查科技发展专题。第(1)题“归纳新航路开辟的交通科技条件”,从材料一中分析概括出来。根据“中国的指南针传入欧洲之后,海船敢于、也有条件驶入大洋深处”可知,科技条件是指南针的运用和造船技术的进步;根据“地圆学说的日益流行,使许多人坚信从大西洋一直向西航行便能抵达东方”可知,科技条件是地圆学说的流行。(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二,根据运输手段发生了巨大变化,找出其变化的科技原因。材料一的交通工具是轮船,分析材料二,根据“19世纪上半叶,运输手段发生了巨大变化”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出现的交通工具是轮船与火车,而促使轮船与火车发明的科技原因是蒸汽机作为动力

24、。第二小问简析交通科技对世界的影响,结合材料一、二与新航路开辟、第一次工业革命,综合来归纳交通的发展促进经济发展,密切各地联系,改变时空观念;但科技是一把双刃剑,若利用不当,则造成危害。(五)社会热点型使用直接反映当年的重大时政事件和教材中的重点问题,然后结合历史知识设问来考查学生透过历史来认识现实的能力,而且设问新颖,有较强的启发性和导向性,往往部分设问的解答不必拘泥于课本内容。【典题示例】(2022湖北江汉油田、潜江、天门、仙桃)【学有所思】中美关系是中国对外关系中的重要关系之一,事关中国的外交大局。在中美关系中,台湾问题显得尤为复杂和敏感。材料一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重大的对外战争、政治斗

25、争和军事斗争。它的发生,并不是完全没有精神准备,因为世界范围内的冷战对峙局面已经形成并日趋紧张,因为美国政府当时实行着敌视新中国的政策(六月)二十七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声称:“在这种情况下,共产党的部队占领福摩萨,将直接威胁太平洋地区的安全,及在该地区执行合法与必要职务的美国部队。据此,我已命令第七舰队阻止对福摩萨的任何攻击。作为这一行动的应有结果,我还要求福摩萨的中国政府停止对大陆的一切海空行动。第七舰队将监督此事的实行。”摘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材料二在为期一周的访问中,尼克松和周恩来进行了五次会谈。“在台湾问题上,尼克松重申了美国的承诺,即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不

26、再说台湾地位未定,也不支持台湾独立;美国将谋求实现与中国关系正常化,并在四年内逐步从台湾撤军。”摘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材料三对于美方近期不断在“一个中国原则”以及所谓“一个中国政策”上玩文字游戏,声称“美方不认同中方的一个中国原则”,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23日(2022年5月)表示,美方有关说法歪曲历史、扭曲事实。汪文斌指出,不论是一个中国原则还是一个中国政策,其核心都是一个中国,这是中美双方达成的政治共识。没有这个共识,中美两国不可能接触、不可能建交,中美关系也不可能发展。汪文斌同时指出,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中方捍卫自身主权安全利益的决心坚定

27、不移,在台湾问题上没有任何妥协退让空间。摘自环球网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分析“福摩萨”指的是什么地方?(1分)材料中提到的“冷战”开始的标志和全面冷战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分别是什么?(2分)台湾;(1分)杜鲁门主义的出台,(1分)“华约”的建立。(1分)(2)材料二中尼克松的此次访华在中美关系史上有何重要意义?(1分)你认为尼克松此番表态中,最核心的内容是什么?(2分)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分)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2分)(3)根据材料二、三,结合当前美国政府在涉台问题上的一系列“小动作”,简要谈谈你的看法。(2分)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实现中国完全统一是全

28、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中方捍卫自身主权安全利益的决心坚定不移,在台湾问题上没有任何妥协退让空间;美方应遵循中美双方达成的“一个中国”的政治共识,恪守承诺,不干涉中国内政。(意思相近即可,2分)例题解析:(1)中美关系和祖国统一一直是中考的热点,2022年是中美关系正常化50周年,让学生从历史和时事角度分析中美关系,考题具有综合性和创新性。第一小问根据“我已命令第七舰队阻止对福摩萨的任何攻击。我还要求福摩萨的中国政府停止对大陆的一切海空行动”可知,“福摩萨”是指台湾。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可知,“冷战”开始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全面冷战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是“华约”的建立。(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

29、在为期一周的访问中,尼克松和周恩来进行了五次会谈”可得出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在台湾问题上,尼克松重申了美国的承诺,即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不再说台湾地位未定,也不支持台湾独立”可得出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3)这一问属于开放性问题,答案归纳不拘于课本。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实现中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中方捍卫自身主权安全利益的决心坚定不移,在台湾问题上没有任何妥协退让空间。美方应遵循中美双方达成的“一个中国”的政治共识,恪守承诺,不干涉中国内政。自我挑战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

30、要求。材料一戊戌政变后数年,革命之论渐昌。1903年,章炳麟著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著革命军,革命之焰益炽。初炳麟与徐锡麟等设光复会于上海,黄兴、宋教仁等亦立华兴会于湖南。是岁,黄兴、宋教仁举事柳州,败后,二人走日本,刊杂志二十世纪之新支那,以鼓吹革命。1905年,孙文至日本,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成立中国同盟会,确定政治纲领,并在民报上阐发为“三民主义”。1906年,萍浏醴起义,失败。1907年孙文领导忠州起义,不克。同年,锡麟、秋瑾举事,不克。同期,保皇派的新民丛报主张君主立宪,与民报相对峙,公开论战至1911年武昌起义止,革命派先后发动了十余次反清武装起义。摘编自吕思勉中国近代史新

31、编中国史中国近代史:危局与变革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武昌起义爆发前革命党人为实现民主共和进行的努力。创办革命报刊;建立革命组织;提出革命思想;举行武装起义。材料二武昌起义后宣布独立的省份示意图据新编中国史中国近代史:危局与变革(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革命形势发展的特点。革命迅速发展,清政府统治瓦解迅速。材料三初中历史教科书对辛亥革命的评价(部分)北洋政府时期辛亥革命后“专制政体于此告终,共和政体于此开幕矣”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辛亥革命后“帝制告终,民治开始”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君主制度,产生了中华民国,制定了临时约法”70年代辛亥

32、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21世纪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摘编自初中历史教科书中辛亥革命评价的“变”与“不变”(3)根据材料三,概括不同时期初中历史教科书对辛亥革命评价的共同之处。并结合你对辛亥革命的理解,续写一项辛亥革命的其他积极作用。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推动了社会习俗的进步,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于是(富兰克林罗斯福)除了在1933年67月间伦敦世界经济会议上力图拆除各国关税壁垒,取消英帝国特惠制,希望打进英联邦广大市场之外,也开

33、始着眼于改善美苏关系,关注打开苏联市场的可能性于是,美苏两国恢复邦交谈判于1933年11月8日至16日在华盛顿举行11月16日深夜,罗斯福和李维诺夫在恢复邦交的各项协议上签字,结束了16年来两国关系上的不正常状况。据王绳祖国际关系史(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美苏关系正常化的经济原因。美苏关系正常化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原因:美国希望打开苏联市场,缓解经济危机;苏联工业化也需要得到美国的资金、技术和设备的支援。影响:为二战中美苏合作和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材料二二战中,美苏两国结成了反法西斯同盟,两国关系的主流是友好合作。意识形态对立和国家利益相悖,使美苏两国在战后初期国际关系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对抗,导致“冷战”出现。据张小明“冷战”及其遗产(2)材料二反映了美苏两国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由合作走向对抗;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和国家利益的冲突或意识形态对立和国家利益相悖。(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美苏两国关系变化的根本因素是什么?国家利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道德与法治 > 中考复习 > 二轮专题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3年中考道德与法治题型分类指导:材料解析题 课件57张.pptx)为本站会员(wenku818)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