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 物体的运动1.运动和位置【教材简析】本课是三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单元的起始课,它所对应的学科核心概念是“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在新课标里的学习内容要求是“知道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教材聚焦部分直接阐明了本课的两个重点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怎样准确描述物体的位置。为达成这两个学习重点,教材安排了以下五个探索活动:活动1,观察图片,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活动2,两人静止不动,借助方向盘和软尺,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自己在某个时刻的位置;活动3,中心的同学静止不动,自己运动起来,多次改变位置,同时用
2、方向和距离来描述。活动4,是活动2和3的延伸,借助校园平面图,描述自己所处的位置;活动5,根据已知的方向和距离来标出物体所在位置。五个探索活动,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是学生认知水平和科学思维提升的过程。通过进阶的活动体验和同伴的合作探究,学生能够对描述物体的位置有初步的科学认识。【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首先要掌握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方法,这对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难度不在于判断,而在于表述判断的证据,因为他们缺少“参照物”这一物理概念的支撑。但是,三年级的学生不要求掌握“参照物”一词。在本课学习中学生会通过观察视频、图片和交流讨论认识到“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来判
3、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在这一课的学习中,学生还要掌握描述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的方法,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习惯使用“前后左右、东南西北、远近”等词语来描述物体所处的位置和方向。当面对具体的生活情境时,他们会发现仅凭这些词语不能准确地描述物体的位置。在本课,他们将会借助方向盘和软尺来帮助描述,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学生会意识到方向和距离共同决定物体某个时刻的位置。【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情境,认识到物体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通过比较和测量,知道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意识到方向和距离共同决定物体某个时刻的位置。科学思维运用观
4、察、分析、描述、测量、比较等方法逐步认识到物体的运动和运动物体的位置。探究实践在具体的情境中,能够科学的表述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证据。以具体情境为基础,借助模拟实验,描述物体的位置。态度责任在与同伴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形成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并初步感知到使用工具可以更加准确、便利和快捷。【教学重难点】重点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难点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并说出判断的依据。【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视频(坐电梯的人)、纸质大方向盘、透明小方向盘、软尺、芦丁鸡图片、校园平面图、活动记录单。学生准备:尺子【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
5、课件、芦丁鸡图片、校园平面图1.寻找丢失的芦丁鸡在我们学校的科学实验基地里养了一些芦丁鸡,可是因为鸡笼没有关好,一只芦丁鸡在校园内走失了。它可能受到惊吓,正静静地躲在某个角落,也可能在校园里乱走,你能帮忙找回来吗?2.出示校园平面图。提问:如果你在校园里找到这只芦丁鸡,你会如何告知老师呢?3.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梳理两个关键问题问题1:首先,判断芦丁鸡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问题2:其次,测量并表述芦丁鸡在某个时刻的位置。设计意图创设真实情境,发布“寻找芦丁鸡”的活动任务,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具体情境中组织学生交流讨论,聚焦本课要解决的两个关键问题,也为后续各个探索活动的进阶设计做好铺垫。二
6、、挑战训练,完成任务(30分钟)1.提问:同学们有信心完成“寻找芦丁鸡”的任务吗?2.为帮助同学们圆满完成任务,老师针对刚才交流的两个问题设置了三项挑战训练。只要同学们挑战过关了,就可以出发去校园寻找芦丁鸡。(一)挑战训练一: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材料准备:视频(坐电梯的人)、教材图片1.出示视频坐电梯时,电梯上的人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呢?说说你的理由。2.组织学生交流,适时小结:我们可以借助“和相比”,观察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来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3.出示教材三个场景图片(在运动会上、在公交汽车站、在大草原上)。有序组织全班交流,一起完成挑战训练一:观察图片,判断哪些物体
7、是运动,哪些物体是静止的?判断的依据是什么?4.活动小结:如果在校园里找到芦丁鸡,观察芦丁鸡和地面(其他物体)相比,它的位置是否移动,判断它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挑战训练一,大家齐心协力,任务顺利完成。接下来挑战训练二。设计意图在挑战训练一的活动中,先通过“坐电梯的人”视频,引发学生“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认知冲突,再借助教材图片加以巩固。挑战活动一的关键不在于“判断”,而在于引导学生说出“判断的依据是什么?”为降低难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判断时,和地面相比”,如果学生能够自定其他参照物进行比较,这也是值得鼓励的。(二)挑战训练二:测量并表述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材料准备:教材图片、纸质大方
8、向盘、软尺、芦丁鸡图片(可贴在衣服上)1.教师直接告知:我们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2.出示材料:纸质大方向盘、软尺、芦丁鸡图片(可以贴在学生衣服上)。3.教师介绍模拟实验方法出示教材图片和作业本活动记录,对照图片和记录单介绍模拟实验方法。同学1,站在方向盘中心位置,模拟校园静止不动的物体(比如:校园大门)同学2,(贴上芦丁鸡图片),站在方向盘外围某一位置,模拟芦丁鸡在校园内的某个位置静止不动。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芦丁鸡的位置。同学2,改变位置,模拟芦丁鸡在校园内运动起来。再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芦丁鸡在某一时刻的位置。两人一组,记录后,同学1和同学2互换身
9、份,重复模拟实验。4.实验提示:中心同学手拿软尺0刻度一端缩在胸前,外圈同学拉着软尺另一端,也把手缩在胸前,记录方向和距离信息;教室走廊方向为南面(要根据实际确定方向)。5.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教师巡视时:检查方向盘摆放是否正确;提醒学生边体验,边记录。6.分享交流说一说,你们是如何做到准确地描述“芦丁鸡”在某一时刻所在的位置的?7.活动小结挑战训练二,我们模拟了芦丁鸡在静止时或运动时的位置,并通过多次测量活动掌握了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设计意图挑战训练二的活动设计,是在教材的探索活动2和探索活动3的基础上,结合“寻找芦丁鸡”的任务情境,指导学生借助模拟实验,多次测定巩固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即“同
10、时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三)挑战训练三:借助校园平面图,描述芦丁鸡的位置材料准备:校园平面图、透明小方向盘、尺子、芦丁鸡定位点(可以用橡皮泥代替)1.讲述:经历了两轮挑战训练任务,最后一项挑战,我们借助校园平面图,描述芦丁鸡的位置。(告知学生,尺子上的1厘米表示1米)。2.出示材料:校园平面图(已标出方位“北”),透明小方向盘,尺子,芦丁鸡定位点(可以在平面图上随意摆放)。3.交流实验方法教师补充介绍校园平面图、透明小方向盘、尺子和芦丁鸡定位点的使用方法。教师提问:刚才我们将方向盘的中心位置模拟校园大门。那在这张校园平面图中,你认为透明小方向盘的中心位置可以放在哪?如果芦丁鸡离操场比较近呢?
11、(交流后提示:建议选择离芦丁鸡最近的建筑物,作为中心位置,方便测量)4.学生活动,四人一组,教师巡视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能否根据方向盘的中心位置正确记录芦丁鸡的位置。5.分享交流请一个小组示范模拟,描述芦丁鸡的位置。6.活动小结与挑战二活动不同,在挑战训练三中,同学们已经可以根据芦丁鸡的位置灵活选择中心位置,并且和这个中心位置相比,来描述芦丁鸡在某一时刻的位置。恭喜同学们,三关任务挑战成功,接下来就准备出发去校园寻找芦丁鸡了。设计意图挑战训练三的活动是上一活动的延伸,活动设计的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灵活选择参照物来描述物体的位置。虽然,这是对学生认识水平的一次挑战,但是结合具体情境,相信学生在活动中
12、会有一个思维的提升过程。三、集体行动,实地寻找(7分钟)材料准备:透明小方向盘、软尺、记录单。1.讲述:出发之前,请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问题1:如果找到芦丁鸡,你会记录有关芦丁鸡的哪些信息呢?问题2:你想要带什么工具帮助你完成寻找芦丁鸡的任务呢?2.全班交流交流问题1:判断芦丁鸡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测量并描述芦丁鸡的位置。交流问题2:带上方向盘,和软尺。(如果软尺不够长,可以用脚步来丈量)3.出示活动记录单根据活动记录单,总结学生的交流内容。4.活动提示假如你看见芦丁鸡,请不要大声喧哗,吓跑芦丁鸡。5.学生带上记录单,在教师的带领下,在校园寻找芦丁鸡。6.找到芦丁鸡后,教师在校园活动现场引导学
13、生根据记录单进行记录。设计意图有了前面三个挑战活动的铺垫,学生已经具备也非常迫切地想去实地寻找芦丁鸡。所以活动前,再次明确任务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这既是帮助学生回顾本课所学的好时机,也是“寻找芦丁鸡”任务圆满完成的有效保障。【疑难解答】1.学生描述物体位置的时候,习惯使用“前后左右、东南西北、远近”等描述物体所处的位置和方向。教师如何引导学生采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这样的方法对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进行描述呢?学生的学习常常会因为过去的经验而形成固定的想法,如何有效破解学生的思维定势呢?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具体的情境中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进新的认知发展。比如,在本课,“描述芦丁鸡的位置
14、”,如果还是沿用“前后左右、远近”来判断位置,学生会意识到很难完成“寻找芦丁鸡”的任务。基于三年级学生的认知基础,教师可以直接说明“我们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这样学生就比较能够接受。但是,要破解学生的思维定势,还需要更多的探究实践来强化新的认知。所以,在掌握“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中,我们还需要科学安排进阶活动,让学生经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学习活动。2.借助方向盘和软尺,学生初步感知使用工具可以更加准确、便利地描述物体的位置。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离开了这些工具,学生又如何去准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呢?其实,生活中有很多方法可以替代方向盘和软尺的功能。
15、比如,在二年级上册太阳的位置和方向一课,学生已经学会借助太阳来判定方向了,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太阳在一天中的变化来判定方向”。同样,如果身边没有软尺等测量工具,在一年级上册我们也学过“比较与测量”,小朋友们也可以借助身体的“一拃”或“一步”来测量距离。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进行总结,迁移和应用,养成动手动脑,积极体验的学习习惯。【教学后记】2.各种各样的运动【教材简析】本课通过观察、比较和记录身边常见物体的运动形式,认识到物体的运动形式是各种各样的,同时认识到运动方式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同一个物体在运动时可能具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为下一课直
16、线运动与曲线运动做好认知铺垫。本课活动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用多种方法让物体运动起来,观察并比较运动形式是否一样。第二部分是本课的重点活动,引导学生在物体上用贴圆点的方式做标记,用多种方法让它们运动起来,通过观察和记录圆点的运动形式,交流并分类,概括不同运动形式的特点。“做标记”其实是将一个具体的物体抽象为“质点”的过程,既方便了学生观察和记录物体的运动形式,也体现了本单元想渗透的科学思维方式研究物体的运动,可以将具体的物体进行抽象。【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能够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并且能够表述运动方向和距离表述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学生对物体的运动形式已有一定的了解,知道一些基本的运动形
17、式,如建立在具体物体上的滚动、移动、转动等,但对其运动形式的特点没有深入研究。【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探究不同物体的运动形式,认识到物体的运动形式是各种各样的,这些运动形式可以进行分类。科学思维用比较、分类的方法,能区别常见的运动形式的特点。探究实践观察、比较物体的运动,用简单的图示和文字等描述物体的运动形式,从而感受探究生活中各种物体运动形式的乐趣。态度责任在探究的过程中,能养成认真观察、及时记录运动情况和开展交流研讨的科学态度。【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运动形式,能比较、分类其不同特点。难点观察物体的运动形式,并用简单的图示和文字描述。【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小汽车。学生1.
18、每组提供指尖陀螺、钢尺、彩虹圈、弹簧玩偶、弹力球、跳蛙、红色圆片;2.观察记录卡片、小组记录单。【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聚焦问题(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课件,视频(运动的赛车)1.课件出示赛车视频。你看到了什么?(预设:赛车飞驰地奔跑)2.赛车在运动,生活中很多物体都会运动。3.课件出示不同物体的运动。(手指游戏)你能用手指来比划比划图中物体的运动形式么?(秋千、跷跷板)有的物体是这样运动的,有的是那样运动的,生活中的物体运动形式各有不同。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各种各样的运动。揭示课题:各种各样的运动(板书)。设计意图从飞速奔驰的赛车引入,激发学生对“物体运动”的兴趣。通过手指游戏,学生从身边常
19、见的不同物体运动发现运动形式各有不同,激发学生探究物体运动形式的乐趣。二、探究活动一:让小汽车动起来(预设7分钟)1.出示小汽车。你能让小汽车动起来么?(请生上台演示,屏幕投屏)引导问题:观察小汽车的运动形式,你能用手比划比划小汽车的运动形式吗?小汽车上所有的部位都做这个运动吗?2.为什么有的同学认为小汽车是这样运动的,请他们分享他们的理由,是怎样的运动形式?(预设:小汽车不同部位运动形式不同)3.看来我们要研究物体的运动形式得先定一个物体的部位。比如我们在车身上贴一个醒目的小红点,它这样运动我们可以怎么比划呢?我们可以这样画下来(演示)如果在轮子上贴了小红点呢?车轮的运动又是怎样的?(请同学
20、上台演示)全班交流,统一画法。4.我们可以用这样的图示法来表示物体的运动。如果现在有一把钢尺你准备怎么研究它的运动呢?5.交流讨论统一方法:我们先找物体的一个点贴上红色小圆片,再让物体运动起来,用简单的图示画出它的运动形式,也可用简单文字解释。设计意图学生发现小车不同部位的运动形式不同,自然地引出寻质点、做标记的方法,在此环节规定图示流程,为接下去研究各种各样的物体的运动做好铺垫。三、探究活动二:研究物体的运动形式(预设25分钟)材料准备:指尖陀螺、钢尺、彩虹圈、弹簧玩偶、弹力球、跳蛙1.(出示不同材料)老师准备了很多小玩具,你可以想办法让它们运动起来吗?2.(出示要求)一边玩一边用简单的图示
21、记录物体的运动形式。找一找这些小玩具有哪些玩法,不同的玩法它们的运动形式又是怎样的?3.(出示微视频,实验指导)每个同学拿取材料盒中任意一个小玩具,想一想玩一玩贴一贴画一画,也可用简单的文字解释图示。一种玩法记录在一张小卡片中。有几种玩法,就记录几张小卡片。当没有新的玩法了就换取新的小玩具和对应的记录卡片。10分钟后,整理材料以及记录卡片。4.小组活动。5.小组交流。(1)介绍自己玩过的物体的运动形式。其他同学同意他的观点吗?是否有补充或者质疑?(通过生生研讨,指向同一种物体有不同的运动形式,同时纠正错误的图示,肯定正确的图示)(2)钢尺可以这样左右摆动,指尖陀螺也可以有一样的运动形式。那弹簧
22、玩偶可以吗?你知道了什么?(预设:不同的物体会有相同的运动形式)6.哪些物体的运动有一样的运动形式呢?你可以来分分类吗?(出示操作记录指导视频)视频简要内容:一筛选组内同学们整理好的记录卡片,去掉重复的错误的记录卡片;二按照运动形式进行分分类,相同的贴到小组记录单的同一栏中。 思考:小组一共找到了几种运动形式?有什么新发现?运动形式物体的运动卡片7.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8.小组展示。小组一共找到了几种运动形式?有什么新发现?(完善补充)设计意图本环节有两个有层次的活动,一是学生有目的地玩生活中常见的玩具,用前一个环节学习的简单图示的方法贴点、记录,发现物体的不同运动形式;二是运用比较、分类
23、的方法归纳物体的运动形式,更全面地认识了物体的运动。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汇整,认识到相同物体有不同的运动形式,同一个物体不同的部位运动形式可能不同,不同的物体也会有相同的运动形式。四、研讨:生活中的新发现(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旋转木马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旋转木马应该归为哪种运动形式呢?2.有的物体运动是多种运动形式的组合。课后继续观察身边物体的运动形式,你是否会有更多新的发现呢?期待你的收获!设计意图旋转木马是不同的运动形式的组合,学生已经在前一个环节认识了分类运动形式的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旋转木马的例子进行实践应用,从而认识到有的物体的运动形式是复杂的,激发学生在课后对身边物体运动进一
24、步探究的欲望。【疑难解答】1.在统一图示画法环节,学生画的五花八门,怎么办?画示意图是一种重要的记录方法。在本课中,图示是交流过程中重要的证据支撑。为了后续研究物体运动形式的图示达到统一,在研究小汽车的车身和车轮的运动形式时,可以先由教师演示其中一种运动形式(如平移),再由学生上台演示另一种运动形式(滚动前进),通过全班交流讨论,统一一种画法。2.在运动形式分类环节,学生对于组内的所有记录卡片分类困难,怎么办?组内所有的记录卡片中有错误的、重复的,对于大量数据的整理也是对学生的考验。建议先定下一种运动形式,筛选出这种运动形式的所有记录卡片,然后进行交流讨论,去除重复的、纠正记录不规范的,将具有
25、相同的运动形式的不同的物体记录卡片进行粘贴。【教学后记】3.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教材简析】在上一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运动形式进行了观察和体验,有了初步的认识,发现生活中各种物体的运动形式是丰富多样的,但又可以归纳成几个类别。 本课是物体的运动单元第3课,聚焦板块提出“运动的物体会有不同的路线”,直指本课的核心,即从运动路线的角度研究物体的运动。探索板块由三个活动组成:活动1,通过观察和描述图片中物体的运动路线,初步感知它们可以分为直线和曲线两类。活动2,通过趣味击球,利用直线和曲线轨道模型和画示意图,帮助学生建立起物体的运动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活动3,通过推小球,让学生
26、经历预测、交流、观察和画出小球在桌面滚动时和冲出桌面后的运动路线。活动3是对活动2的提升从单一到综合,即许多物体的运动是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结合。通过这一系列层层递进的活动,引发学生对物体运动路线的深层次思考。拓展板块,通过判断更多的生活例子,引导孩子认识到物体运动更多的是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结合。【学情分析】在第2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会判断几种常见运动形式:平动、转动、振动、滚动、摆动等。但是对运动路线的描述,往往采用的是生活词汇,如直的、转弯的、扭来扭去的,还不会用直线、曲线、直线运动、曲线运动这样的科学词汇来表述。另外,学生还不擅长运用从具象到抽象、单一到综合的思维模式来描述物体的运
27、动路线;在面对快速复杂的运动路线时,学生会凭借想象而不能根据事实进行判断。【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对物体运动形式的观察、描述和判断,知道根据运动路线的不同,物体的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认识到许多物体的运动是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结合。科学思维能用比较的方法,判断物体的运动形式;能够例举说明生活中物体的运动形式。探究实践通过观察和实验,能用图示记录物体的运动路线。态度责任愿意跟同伴分工配合,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记录,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能持续关注生活中更多物体的运动方式。【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描述并判断物体的运动路线。难点凭借证据判断快速复杂的物体运动路线。【教学准备】学生直
28、线轨道、曲线轨道、蓝色小球、红色小球、桶或筐、直尺、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预设3分钟)1.出示数学中的直线线条和曲线线条,提问:下列线段分两类你会怎么分?为什么这样分类?(板书:直线、曲线)2.出示马路上车辆行驶的图片。提问:马路上有很多车在行驶,哪辆车运动的路线可能是直线?哪辆车运动的路线可能是曲线?请上台来指一指。3.学生观察、交流。4.小结:汽车的运动路线,有的是直线,有的是曲线。设计意图呈现学生的前概念,利用数学中的线条知识,为物体的运动路线进行铺垫,聚焦本课主题,引出对于更多物体的运动路线的观察和描述。二、探索物体的运动路线
29、(预设30分钟)材料准备:每组一条直线轨道、一条曲线轨道、蓝色球、红色球、桶、学生活动手册(一)观察图片感知“运动路线”1.出示教材上的图片,提问:“你们能描述图中的过山车、老鹰、台球、直电梯和自动扶梯、掉落的苹果,这些物体的运动路线吗?”(板书:运动路线)2.分组讨论。3.全班交流。(预设:过山车是曲线运动,老鹰是曲线运动,台球是直线运动,垂直电梯是直线运动,自动扶梯既有直线运动又有曲线运动,掉落的苹果是直线运动。)(二)击小球建构“运动路线”1.初步尝试击球桌面呈现一个蓝色球和一个红色球,距离约40厘米。提问:老师这里有两个小球,你能用蓝色球击中红色球吗?请一两名学生尝试。讨论:说说击不中
30、的原因。(预设:因为球的运动路线跑偏了、斜了、弯了。)提问:有什么好的办法能够百发百中,不让蓝色小球跑偏,而让它按照一定的路线运动呢?(预设:把小球放在轨道或者管子里)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拿出直线轨道,并追问,那如果借助曲线轨道可以吗?提问:蓝色小球在这两个轨道运动时会是怎样的运动路线呢?让我们一起来玩一玩击球游戏吧。2.利用轨道击球出示要求:将蓝色球和红色球放在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的两端,用蓝色球去撞击红色球,并且在活动手册上用带箭头的线条画出蓝色球的运动路线。学生分组活动。汇报交流,投影呈现学生画的蓝色球运动路线。3.小结:物体沿着直线轨道在运动,叫直线运动。物体沿着曲线轨道在运动,叫曲线运动
31、。(板书:直线运动、曲线运动)推小球复合“运动路线”1.建立猜想提问:用手将小球沿着桌面推出。当小球在桌面上滚动时,它的运动路线是怎样的?当小球冲出桌面后,它的运动路线又是怎样的?小组讨论,在活动手册上画出自己的猜测。全班交流,将学生的几种不同猜测呈现在黑板上。2.实验验证提问:究竟是怎样的运动路线呢?让我们一起来做一做这个实验。引导:在这个实验中,小组同学怎样分工? 在什么位置观察合适?站着、坐着还是蹲着观察?小组讨论后,班级交流,并出示实验提示:(1)操作员将小球沿桌面推出,其余组员在侧面蹲下来仔细观察。(2)重复实验,讨论好后,再画出小球运动路线。学生实验,画运动路线。3.展示交流呈现多
32、个小组的记录单,引导学生比较并发现:比较自己的猜想和实验结果,发现小球冲出桌面后是做曲线运动。比较小组之间的实验结果是否相同,发现小球在桌面上滚动时都做直线运动、冲出桌面后都做曲线运动。视频播放小球运动的慢动作画面,进一步明确小球运动路线。4.小结:小球在整个过程中的运动路线不同,在桌面上滚动时做直线运动,冲出桌面后做曲线运动,是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结合。(板书课题: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和描述图片中物体的运动路线,初步感知它们可以分为直线和曲线两类。通过趣味击球,利用直线和曲线轨道模型和画示意图,从具象到抽象,帮助学生建立对物体运动路线的认识。脱离轨道推小球,则是对前面所学的提
33、升,是用综合思维来描述物体的运动路线。最后进行总结与提升,经历基于现象来总结规律的思维过程,在探索和研讨中逐步建构概念。三、应用拓展,内化延伸(预设7分钟)1.提问: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学生例举。2.提问:你们见过爆米花机吗?知道爆米花机是怎么工作的吗?播放老式风箱式爆米花视频,看完后提问:爆米花机工作时,有哪些运动形式?(预设:风箱是直线运动,爆米花筒是曲线运动)讲述:现在我们也来模仿一下爆米花吧。学生模拟动作,一手拉风箱,一手转爆米花筒,即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3.小结:课后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继续观察和判断更多物体的运动形式,有问题可以及时找老师解决,保持这一份探索的兴趣,
34、你会有更多收获!设计意图通过切身体会学习,及例举生活中更多物体的运动形式,激发学生持续关注周围物体的运动方式。【疑难解答】1.在推小球活动中,学生要观察和记录小球冲出桌面后的运动路线,因为运动速度较快,轨迹难以捕捉怎么办?首先让学生蹲下来仔细观察,并反复实验。同时通过视频播放小球运动的慢动作画面,帮助学生进一步确认小球冲出桌面后做曲线运动。2.在推小球活动的交流汇报中,学生可能还会发现不同小组之间画的小球冲出桌面后曲线的弯曲程度不同,询问原因怎么办?因为本单元不涉及运动和力,如果学生询问,教师可以简单告知是和推小球的力度有关,不做过度展开。【教学后记】4.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教材简析】本课是物体
35、的运动单元第四课的内容。本节课将聚焦到滑动、滚动、静止等运动情况。为了研究滑动、滚动等运动状态必须得让物体运动起来,因此借助斜面使物体运动。利用学生观察到不同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方式的不同和运动快慢的改变,成功引出后续对运动快慢的观察,也为最后一节课“过山车”的开展提供良好的设计基础。本课先通过观察生活中的不同斜面,引发学生对斜面共同点的思考,再引导学生进入“我们周围有许多斜面,物体在斜面上会怎样运动”这个问题的思考,继而带领学生进入物体在斜面上运动的探究活动。通过进行“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的探究活动,发现不同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是不同的,且与它的形状有一定的关系,同时引导学生
36、对生活中更多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展开探究,激发学生浓烈的探究欲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将斜面坡度增大,观察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的变化,发现斜面越高,物体运动速度越快,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方式或许面临改变。【学情分析】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物体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能够简单判断出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意识到运动与静止是相对的。他们知晓了运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感受到了探究生活中各种物体运动方式的乐趣。同时他们也可以根据物体运动路线的不同,将物体的运动简单地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在日常的生活中,他们感受过滑滑梯、滑草、滑沙的快乐,体会过盘山公路的便捷,看到过卡车卸货的方式,
37、因此对物体在斜面的运动是有一定感受的。本课就是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模糊感受,转化为具体的实验探究活动,研究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物体的运动。【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不同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知道不同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是不一样的。通过对物体形状的观察,知道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与它的形状存在一定的关系。科学思维用比较的方法,区别出物体的各种不同形状和摆放方式,并对物体的运动方式进行预测。探究实践利用生活中的材料,搭建不同坡度、稳定牢固的斜面。通过搭建的斜面进行实验,观察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描述、比较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态度责任在进行探究活动的过
38、程中,愿意跟同伴分工合作,并以事实为依据,以生活中各种物体的运动方式的观察为平台,开展交流探讨。【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不同,并判断出相应的结果。难点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能对实验结果做出合理的解释,形成正确的认知。【教学准备】教师材料: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课件。小组材料:斜面搭建元件、多种不同形状的物品(球体、正方体、六棱柱、长方体等)、活动记录表【教学过程】聚焦:关注生活,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1.出示快递员从卡车上卸货的图片提问:你们看到过快递员从卡车上卸货吗?货物是怎么被卸下来的?(预设:看到过,他们搭了一块板,货物顺着板滑下来)提问:
39、他们搭建的那块板,我们把它称为斜面。我们周围有许多类似的斜面(出示土坡、城市立交桥和滑滑梯画面),它们具有什么共同特点?2.引出课题提问:如果在这些斜面上放各种物体,它们会怎么运动呢?(预设:静止不动滑下来滚下来)教师小结:物体在斜面上会有静止不动、滑动、滚动三种情况。今天就让我们来研究物体在斜面上运动。设计意图科学来源于生活。用生活中的常见画面来引导学生关注斜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并引发了学生对斜面上的物体的运动方式的思考。二、探索: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预设15分钟)材料准备:斜面搭建元件、多种不同形状的物品、活动记录表1.搭一搭:搭建一个坡度最小的斜面。提问:你能利用教室里的物品搭建
40、一个斜面吗?学生畅所欲言,给出各种斜面的搭建方案。教师我准备了塑料板和两个支架,请你仔细观察,你可以搭建出一个坡度最小的斜面吗?(预设:将塑料板扣在两个支架上,扣在支架的最下面一格。)2.探一探:学生实验,交流汇报温馨提示:1.搭建斜面,将物体轻放在斜面的上端,由静止释放。2.实验在同一个斜面上完成,在同一位置释放。 3.同一物体多次实验,及时记录实验现象。4.观察身边更多形状不同的物体(如橡皮、铅笔等)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物体形状预设实验结果静止滑动滚动静止滑动滚动六棱柱小球正方体设计意图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验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必不可少的环节。大量形状不同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方式的观察
41、,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在观察时,教师提醒学生及时进行记录,方便后续交流汇报。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2分钟)1.提问:你看到的立方体、六棱柱和小球在斜面上是怎么运动的?小结:立方体静止在斜面上,六棱柱在斜面上滑动;小球在斜面上滚动。(同步板书)2.提问:你觉得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方式和什么有关?(预设:和物体的形状有关系。球体一般会在斜面上滚动,立方体很有可能静止不动,六棱柱会滑动)3.提问:你们小组还观察了哪些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有哪些证据可以证明你的猜测?学生畅所欲言,根据自己小组的情况如实进行汇报。比如长方形橡皮在斜面上是静止不动的,书本在斜面上静止不动,笔在斜面上滚
42、动等等。总结: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方式确实和形状有关系。我们通过对物体形状的观察,可以大概预测出它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设计意图鼓励学生主动交流汇报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引导学生对不同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方式进行归纳总结,对已有的认知进行修正、升华。四、拓展:斜面坡度变大(预设8分钟)1.提问:正方体在斜面上静止不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让正方体动起来?教师引导:让我们逐步加大斜面的坡度,看看球体、正方体和六棱柱在斜面上的运动方式是否会发生改变。2.教师演示实验,预设实验时间为3分钟实验记录表格如下:物体形状斜面坡度最小斜面坡度中等斜面坡度最大预测实际预测实际预测实际六棱柱小球正方体3.
43、提问:当逐步加大斜面的坡度,小球、正方体、六棱柱在斜面上的运动方式是否发生了改变?(预设:小球的运动方式没有改变,只是滚动速度更加快。原本在坡度较小的斜面上静止不动的正方体换成在坡度较大的斜面上开始滑动下来,坡度加大了以后,甚至滚落下来。六棱柱也从原先的滑动下落变成滚动下落。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方式随着斜面坡度大小的改变而发生了变化。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速度也随着斜面坡度大小的改变而发生明显的变化。)4.提问: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方式跟什么有关呢?5.总结: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方式和物体的形状、斜面的坡度大小有关系。物体的运动还有很多的秘密,让我们在后续的学习中,不断刷新我们对物体运动的认知吧。设计意
44、图鼓励学生不断深入研究不同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方式,提升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引导学生更加深入细致地进行观察,包括关注物体的摆放位置,物体运动速度的改变等方面的观察。【疑难解答】1.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有存在因为不同的物品的摆放方式不同,从而导致有不同的实验结果,在记录时也显得较为杂乱,汇报时抓不住重点,怎么办?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和物体的形状、物体摆放方式、斜面坡度大小有关。教师在学生实验时可以适当放宽实验要求,给学生自由探究和快乐探索的空间。但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在记录时作简单标注,比如什么时候六棱柱是滚动,什么时候是滑动?同时在汇报时,可让小组一起上台汇报。学生一边讲解一边演示,使结果更有说服力。2
45、.同一个物体,在同一个斜面上先后出现两种运动形式,学生该怎么记录?对于这个问题,有多种解决方法,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重复实验,选择出现次数更多的那种运动方式作为实验结果。观察物体在斜面上运动的全过程,哪种运动方式持续的时间更久、或运动的距离更长,就记录哪种。两种运动方式都记录下来,但需作简单标注,便于汇报时展示。【教学后记】5.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教材简析】前一课观察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活动,学生发现了物体在斜面上会静止、滑动或滚动,也会留意到斜面上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本课和下一课就引导学生研究运动快慢的问题。在整个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中,关于物体运动中“速度”概念的学习,
46、本单元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但从整体的大单元角度审视,本单元是围绕“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这一个核心概念进行编排的。所以不是要引导学生去深挖速度的概念,而是要把握好“初步经历”的度。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在经历和体验中进行推理论证和模型建构,从而提升科学素养。在教材编排中,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是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的铺垫课,从课堂结构来说是相同的,在前一课中获得方法,然后在后一课中用同样的方法,获得认知和素养的提升,是一个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的转变过程。所以,本堂课让学生获得方法(探究的方法、实用工具的方法、数据的处理)将是重点。因此,在贯穿本课的三个探索活动中,虽然指向都是“运动相同距离,所用时间短,运动快”,但具体操作方法和工具使用的维度是层层深入的,从激活经验-运动会的快慢比较,到自己制定比赛规则,最后通过秒表计时来比较快慢,是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学情分析】学生对于“快慢”有很充分的生活体验,比如在运动场上跑步,乘坐交通工具。但是三年级学生的主要思维是具象思维,对于快慢的直观经验就是: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