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教学设想诗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这节课旨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从“百世田园之主”和“千古隐逸之宗”两个角度解读其诗其人。教学目标:1.反复吟咏诵读,感受宁谧优美的田园风光。初步了解陶渊明诗歌的特点。2.探寻诗人的精神世界,领悟其高尚的理想和坚定的人生追求。教学重点:反复吟咏诵读,感受宁谧优美的田园风光。探寻诗人的精神世界。教学难点:了解陶渊明诗歌的特点。教具准备: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这是我们初中曾经学过的桃花源记,陶渊明为我们描绘的桃花幻境曾让我们流连忘返。今天作为一名高中生再一次走近陶渊明,走入他的归园田居(其一),看看有没有一些新的收获。二、身居 百世田园之主(一)初读,结合诗歌的题目和注释理清诗歌内容。请生自由朗读,概括诗歌内容。(二)再读,感受田园之美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1.齐读田园生活的内容,思考:这是一副怎样的田园生活画面?2.师生共同赏析其中的一句。总结诗
3、歌鉴赏的方法。3请生选择一两句感兴趣的诗句,用刚才学到的方法鉴赏诗歌。谈谈所看到的田园生活画面。小结:桃花源记中鸡犬相闻的场景,这首诗里面有。桃花源记里怡然自得的心情,我们这首诗里也有。因此,诗人的言外之意仿佛是在说,我生活的田园就是我梦中的桃源。3、请生带着理解再去朗读。4、体会陶诗语言的特点。 对陶诗的评价 :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苏轼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元好问日光七彩融为一白。 -叶嘉莹总结:陶诗语言朴实如话,意境深幽、感情真挚,这种独树一帜的诗风开创了田园诗派。唐朝发展为顶峰,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因此陶渊明被称为“百世田园之主”。过渡:美好的田园诗陶渊
4、明身居之所,我们再一起探寻他的心灵世界。三、心归 千古隐逸之宗(一)请生齐读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并思考:1、陶渊明从哪归来?2、为什么归来?重点理解“俗”。3、为什么误落尘网?这“三十年”里怎么做的?4、陶渊明最终的选择是什么?“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重点理解“守拙”。从“守拙”中看到一个怎样的陶渊明?(二)饥饿的选择1、陶渊明为自己的选择付出怎样的代价?饥饿的自由:余家贫, 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归去来兮辞 序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 归园田居 (其三)饥来驱我去,不知竟
5、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乞食 “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安与物质上的失去,享受精神上的获得。古今能有几人呢?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总结:因此,陶渊明选择的“心归”,也为他获得“千古隐逸之宗”的美名。(三)请生带着对陶渊明的理解再一次齐读这首诗。四、课堂小结结束语:一堂课可以结束,但对于伟大灵魂的追求却不会停止,在我们的一生中一定也会遇到一些时刻需要作出选择,当我们迷茫、彷徨甚至痛苦时,请回到陶渊明身上,从他伟大的灵魂中寻找生命的答案。人类的本质,就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海德格尔(德国)五、作业布置继续阅读归园田居组诗中的其他四首,更深刻的体会其文、其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