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6课宝葫芦的秘密(节选)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宝葫芦的秘密(节选)是中国作家张天翼笔下的一个童话故事。不爱洗脚和剪指甲的王葆,听了奶奶讲的宝葫芦的故事,幻想着自己也能获得宝葫芦。文章篇幅不长,故事情节不复杂。学情分析: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深人理解课文,感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有一定难度,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个体差异,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感悟道理,获取知识。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要求会认的生字,会写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2.通过阅读宝葫芦的秘密(节选),感受王葆希望得到一个宝葫芦的心情,理解文章所包含的道理。重点难点重点: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难点:理解文章包含的做人的道理
2、。课前准备教师准备:生字卡、多媒体课件、葫芦的图片。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出示图片)导入:看,这是什么?对,一个葫芦,它可不是一个普通的葫芦,它可是有故事的宝葫芦。今天,我们就和作家张天翼一起,走进童话故事宝葫芦的秘密,走进奇妙的童话世界。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宝葫芦的秘密(节选)2.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张天翼(19061985),学名张元定,字汉弟,号一之,笔名张天净、铁池翰,中国当代作家。祖籍湖南省湘乡县。1929年正式开始职业写作生涯,1931年加入左联,抗战爆发后,一直在长沙等地从事抗日救亡工作和文艺活动。代表作有童话大
3、林与小林、宝葫芦的秘密、秃秃大王,小说华威先生、鬼土日记等。他的童话在儿童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设计意图图片导入,创造出奇妙的氛围,学生初步感受童话的奇妙,激发学习兴趣。了解作者及写作本篇文章的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感受真情。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1.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出示学习要求:(1)借助拼音,读通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借助工具书自学。(2)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小组合作交流识字方法。 加一加识字:女+夭=妖 扌+辇+撵 扌+曳=拽 换一换识字:知 矩 乘 乖 疲 瘦 形近字识字:个丫多音字识字:冲 chng(冲着) chng(冲击)3.出示词语,开火车认读。4.把生字
4、放到课文中再读课文。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多种方法理解词语,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可以提高自学能力,主动理解词语的兴趣,教会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基础。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1.再读课文,想想:课文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讲了什么?2.小组讨论,师汇总。第一部分(1-4自然段):讲宝葫芦的主人王葆的自我介绍。第二部分(5-17自然段):奶奶从小给我讲了许多宝葫芦的故事。第三部分(18-21自然段):写王葆幻想自己能得到一个无所不能的宝葫芦。3.整体感知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4.生讨论,师总结:课文讲王葆被奶奶追着去洗脚、剪脚指甲,王葆要求奶奶讲故事才配合,奶奶就给他
5、讲宝葫芦的故事。宝葫芦的神奇作用,使王葆入了迷,他也想得到一个宝葫芦来实现自己的愿望。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自己与文本对话,并能够与作者对话,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为以后学习课文、欣赏童话故事打下基础。四、观察指导,练写生字1.观察课后写字表中的生字,提出书写难点,集体交流解决方法。2.课件分类出示生字,提醒学生书写时注意间架结构。3.重点指导“撵、拽、舔”等左右结构的字。4.教师利用课件演示“舔”的书写过程,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帮助学生记住笔顺和字形。5.学生再次观察其他生字,先观察书写动漫,再练写两个。6.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书写情况,集体评议后再练写。设计意图学生已经掌握了
6、写字方法,有重点地指导一是为学生扎扎实实地打好字词的基础,二是发挥学生习字的主动性,使之成为能力。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1.教师总结学生课堂学习情况。2.布置作业:王葆为什么想得到一个宝葫芦?在印象深的地方做批注。设计意图学贵有疑。指导学生带着问题与文本对话,在读书的过程中加强自己的感悟。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激趣导学1.学生开火车读词语。教师相机正音。2.学生用“一面一面”说话。3.复习课文主要内容。4.导学:这节课我们就继续走进文本,一起探寻宝葫芦的秘密。设计意图此环节的安排,既夯实了基础,又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回忆,激发学生的情感,将学生带入本节课的学习。二、深
7、入理解,探讨故事(一)细读课文第一部分:介绍自己。1.过渡:在探究王葆为什么想得到一个宝葫芦之前,我们首先要知道王葆是谁。2.学生汇报。3.相机出示语段导学:(1)我姓王,叫王葆。我要讲的,正是我自己的一件事情,是我和宝葫芦的故事。(介绍自己的姓名,并强调这是自己和宝葫芦的故事,表明故事的真实性,增强了故事的吸引力。)(2)可是我要声明,我不是什么神仙,也不是什么妖怪,我和你们一样,是一个平平常常的普通人。你们瞧,我是一个少先队员,我也和你们一样,很爱听故事。指生朗读语段。导思:用一句话概括王葆是谁。学生汇报后,相机补充:王葆是一个爱听故事的少先队员。(二)学习第二部分:奶奶讲宝葫芦的故事。1
8、.默读课文,从语段中画出可以看出王葆爱听故事的句子。(1)至于宝葫芦的故事,那我从小就知道了。那是我奶奶讲给我听的。奶奶每逢要求我干什么,就得给我讲个故事。这是我们的规矩。学生读语段谈感受。教师指导学生抓住“从小”“每逢”“就得”“规矩”几个词畅谈感受。师归纳:“每逢就”“规矩”说明奶奶很疼爱“我”,“我”爱听故事,也表现出了王葆童真、可爱的一面。指导学生朗读语段。(2)我只好让步。不过我有一个条件:“你爱洗就让你洗。你可得讲个故事。” 不过我得提出我的条件:“那,非得讲故事。”学生读语段谈感受。教师指导学生抓住“得提出”“非得”“可得”几个词畅谈感受。师归纳:“让步”一词用得妙趣横生,把一次
9、小小的洗脚说得像谈判一样严肃庄重,可见“我”的天真淘气,也表现了“我”天真好奇、特别爱听故事的一面。指导学生朗读语段。(3)我就这么着,从很小的时候起,听奶奶讲故事,一直听到我十来岁。学生读语段谈感受。教师指导学生抓住“很小”“一直”“十来岁”几个词畅谈感受。师归纳:这句话是对上文的总结,说明了奶奶给“我”讲故事持续的时间长,讲的故事数量多。指导学生朗读语段。2.奶奶讲的宝葫芦的故事怎么样?从文中找出语句体会。(1)出示语句:张三遇到了神仙,并得了一个宝葫芦很神奇。李四游到了龙宫,得到一个宝葫芦。他们从宝葫芦那儿得到了很多好处“幸福极了,要什么有什么。”(2)你能用一个词概括奶奶讲的故事怎么样
10、?(非常奇妙)(三)学习第三部分:王葆幻想得到葫芦。1.过渡:原来奶奶每次讲的故事都是不一样的,故事里的人有了宝葫芦后都过上了好日子。而富于幻想的王葆也想过上好日子,所以他也想有个宝葫芦。他想用这神奇的葫芦做什么?朗读课文18-21段,画出相关语句。2.生讨论交流,汇报。(1)帮助王葆列式子,学数学:我有几次对着一道算术题发愣,不知道要怎么样列式子,就由8字想到了宝葫芦假如我有这么一个,那可就省心了。学生读语段谈感受。教师指导学生抓住“由8字想到了宝葫芦”谈感受。师归纳:这里运用心理描写,由“8”字想到宝葫芦,说明“我”的想象力很丰富,是一个善于想象的孩子。句中的破折号表示意思的转折。(2)帮
11、助向日葵长高:那,我得要一棵最好最好的向日葵,长得不能再棒的向日葵。学生读语段谈感受。师:从这儿可以看出,王葆是个怎样的孩子?(好胜心很强,凡事比别人要好)(3)何时何地都想拥有宝葫芦:可我总还是要想到它。那一天我和科学小组的同学闹翻了,我又想到了它。“要是我有那么一个葫芦,那”学生读语段谈感受。师:这里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还是要”写出了“我”对得到宝葫芦的向往,省略号引发人的向往,让人乐趣无穷。)(四)了解奶奶和王葆1.你觉得本文中的奶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奶奶是一个和蔼、慈祥、仁爱,非常疼爱王葆,而且知道的故事多,见识广的人。2.王葆是一个怎样的孩子?(1)从王葆缠着奶奶讲故事的场景,可
12、以看出他是个天真、可爱的孩子。(2)通过王葆听奶奶讲故事之后的心理活动,可以看出他爱幻想的特点。(3)通过王葆的身份及与宝葫芦发生的故事,可以感觉到王葆既普通又神秘。(五)拓展延伸假如你拥有了一个宝葫芦,你会用它来做什么?示例:我会用它来制药,它能治疗世上所有的疑难杂症;我会用它来制造一种容器,它能把地球上的废气、废水、废渣全部收集起来,再把它们变废为宝。三、练讲故事,拓展阅读1.导思:“一得到了这个宝葫芦,可就幸福极了,要什么有什么”让王葆对宝葫芦充满了幸福的期待。而这种期待都源于奶奶讲的宝葫芦的故事。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奶奶一共讲了几个故事?选一个,根据已有内容创编故事。2.汇报:自主思考,
13、创编故事,然后组内交流,教师相机巡视指导。3.各组推荐学生全班讲故事,其他学生评议。4.师总结并推荐阅读:宝葫芦的秘密这本书的作者通过如此生动形象的描写,让一个高兴得不知该怎么好的王葆,活灵活现地出现在我们眼前。像这样写得精彩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呢!课外时间大家可以继续阅读宝葫芦的秘密,去那神奇的童话世界里恣意遨游吧!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感受童话的神奇,培养学生创编故事的能力,再由课内到课外,激发学生读整本书的兴趣。教学设计宝葫芦的秘密(节选)王葆自我介绍洗脚、剪脚指甲时,要奶奶讲宝葫芦的故事 神奇奶奶故事里的宝葫芦有神奇作用王葆想得到宝葫芦解决问题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坚持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开放性阅读理解,而不是想着怎样将学生的认识以及对文本的理解统一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之中。比如在探讨“奶奶讲的宝葫芦的故事怎么样?”学生们同样给出了五花八门的答案,我与学生共同评价,教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想象,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学生想象的内容丰富了,语言表达也更切合内心实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