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 外 时 空中 外 时 空知 识 网 络知 识 网 络考 点 梳 理考 点 梳 理1.辽、宋、西夏并立的局面(1)北宋建立960年,后周大将 (宋太祖)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回师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2)辽与北宋的和战背景: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辽太宗时,占领燕云十六州,从此,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膻州之战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打退辽军。内容: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结局:这次宋辽盟约称“”。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 局面。考点一考点一 认识北宋面临的新形势,了解辽、宋、西夏的并
2、立与北宋强化中认识北宋面临的新形势,了解辽、宋、西夏的并立与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的政策央集权和重文轻武的政策赵匡胤赵匡胤澶渊之盟澶渊之盟和平和平考 点 梳 理考 点 梳 理(3)西夏与北宋的关系背景: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元昊称帝后多次进攻北宋,北宋节节败退。但西夏立国时间短,人力和物力有限,连年战争损失亦很大。议和:北宋与西夏订立宋夏和约,元昊向宋 ,宋给西夏岁币。结果:议和后,宋夏边境贸易兴旺。称臣称臣考 点 梳 理考 点 梳 理2.北宋的强化中央集权(1)措施军事上(收精兵):解除 高级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控制对军队的 ,使禁军将领
3、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兵。政治上:在中央,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 的办法,削弱相权。在宰相之下,设置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在地方,派 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三年一换;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财政上:取消节度使 的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在地方设置 ,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2)作用: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大大加强。禁军禁军调动调动定期换防定期换防分化事权分化事权文臣文臣 收税收税转运使转运使皇权皇权考 点
4、梳 理考 点 梳 理3.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1)目的:防止唐末以来 专横跋扈、藩镇割据的弊端重现。(2)手段: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 的格局逐渐形成;武将受到多方面的限制;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3)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 ,也促进整个社会的 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4)评价: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 和社会的安定。武将武将文臣统兵文臣统兵文化素养文化素养读书风气读书风气政权的稳固
5、政权的稳固考 点 梳 理考 点 梳 理4.王安石变法(1)原因:北宋中期,政府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财政人不敷出;土地兼并剧烈,农民起义此起彼彼伏。(2)目的:为摆脱统治危机,实现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3)主要措施经济方面: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军事方面:保甲法。(4)作用:变法收到一些成效。政府的财政收人有所增加,各地兴修水利工程10000多处。(5)结果:新法触犯了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富国强兵富国强兵方田均税法方田均税法大地主大地主考 点 梳 理考 点 梳 理1.女真族的崛起(1)生活概况:女真族居住在黑龙江流
6、域和长白山一带,过着游牧渔猎的生活。(2)统一:11世纪末,完颜部首领 统一了女真各部。(3)建国:12世纪初期,阿骨打起兵抗辽;年,阿骨打(金太祖)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都城会宁。(4)措施:金太祖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部落军政体制,颁行女真文字,发展生产,女真势力迅速壮大。考点二考点二 了解宋金之战、南宋偏安;通过岳飞等人的英雄事迹,体会中华了解宋金之战、南宋偏安;通过岳飞等人的英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民族不屈的精神阿骨打阿骨打1115考 点 梳 理考 点 梳 理2.金灭辽及北宋(1)背景:女真崛起时,辽和北宋统治危机重重,统治者腐败无能,人民不断起义。(2)灭辽:宋金夹击攻
7、辽,北宋大败,金军势如破竹。年,辽被金灭亡。(3)灭宋: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11251127考 点 梳 理考 点 梳 理3.南宋的偏安(1)建立:1127年,宋钦宗的弟弟 (宋高宗)称帝,后来定都临安(今杭州),史称南宋。(2)抗金:等抗金将领率军北伐,从金军手中收复许多失地,“岳家军”在 郎城大败金军主力,并乘胜追击,迫使金军后撤。(3)议和:宋高宗和权臣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危及他们的统治,便向金求和,下令岳飞班师,并以“”的罪名杀害了岳飞。(4)和议内容: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5)结果: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南宋统治者满足于现状,偏安 一隅。赵
8、构赵构岳飞岳飞江南江南莫须有莫须有郾城郾城考 点 梳 理考 点 梳 理1.成吉思汗统一蒙古(1)背景:蒙古族是中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过着游牧的生活。12世纪时,部落之间频繁发生战争,人们盼望草原统一起来,结束战争。(2)统一:1206年,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被尊称为 。2.蒙古灭西夏与金(1)灭夏: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军队进攻西夏,年,西夏灭亡。(2)灭金:蒙古与南宋结盟,南北夹击金朝。年,蒙古灭金。(3)攻宋:金朝灭亡后,蒙古军队南下进攻南宋,双方之间的战争前后持续了40多年。考点考点三三 通过了解蒙古兴起和元朝统一,设立行省、宣政院等制度,知道西藏通过了解蒙古兴起和元朝统一
9、,设立行省、宣政院等制度,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理解元朝统一对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的重要意义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理解元朝统一对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的重要意义铁木真铁木真成吉思汗成吉思汗12271234考 点 梳 理考 点 梳 理3.元朝的建立与统一(1)建立:1260年,继承汗位;1271年,改国号为元,年定都大都。(2)统一:1276年,元军攻人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年,元军攻灭南宋残部,元朝完成了全国的统一。(3)意义:元灭南宋,完成了全国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忽必烈忽必烈12721279考 点 梳 理考 点 梳
10、 理4.元朝的统治(1)元朝疆域和民族交融地位:元朝是我国历史上 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疆域四至:“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民族交融: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迁人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唐朝以来,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 。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融。第一个第一个回族回族考 点 梳 理考 点 梳 理(2)行省制度内容:中央:由 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地方:除“腹里”
11、(今山东、山西和河北)和吐蕃、畏兀儿地区之外,设置了10个 ;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设置路、府、州、县。意义: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在历史上影响深远。(3)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 ,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元朝设置 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在这一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 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 。从此,中央政府对 正式行使行政管辖。元朝的统一和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中书省中书省行省行省澎湖巡检司澎湖巡检司北庭都
12、元帅府北庭都元帅府宣政院宣政院军民各项事务军民各项事务西藏西藏经 典 例 析经 典 例 析1.(2022湖北荆州)据统计,唐朝共取士近3万名,平均每年取士约100名;宋朝共取士11万5千余名,平均每年取士约360名。宋朝在科举取士上的做法()A.确保了科举取士公平 B.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昌盛C.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 D.形成了完备的考试制度B经 典 例 析经 典 例 析【考点】宋朝科举制【解析】宋朝在科举取士上的做法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昌盛。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
13、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故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项。经 典 例 析经 典 例 析2.(2021广东广州)南宋光宗时,出现了武官不习武艺,只学文章的现象。这表明当时()A.行政效率低下 B.财政困难 C.边患已经消除 D.重文轻武D经 典 例 析经 典 例 析【考点】宋朝重文轻武【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的治国政策是重文轻武,文人治国,因此出现“武官不习武艺,只学文章的现象”,故D项正确。行政效率低下、财政因难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A、B两项。南宋时期仍然面临严重的边患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经 典 例 析经 典 例 析3.(2
14、022山东聊城)下列古钱币的形制与铸币文字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这最适合用来研究中国古代()A.民族交融的加强 B.冶铁技术的进步C.抑商政策的演变 D.征税方式的变化A经 典 例 析经 典 例 析【考点】中国古代民族交融【解析】根据材料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少数民族的货币样式和汉族政权的样式相同,反映了少数民族接受了汉族的文化影响,反映的是民族交融的加强。故选A项。经 典 例 析经 典 例 析4.(2022四川成都)元朝在河南、陕西、四川等地设置了10个行省,并将大都附近地区划归中书省直辖;在西藏地区设置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军民各项事务;在西域地区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
15、管理军政事务。这表明元朝()A.民族关系平等团结 B.专制主义达到顶峰C.边疆地区实行自治 D.地方治理因地制宜D经 典 例 析经 典 例 析【考点】元朝的政治【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元朝在河南等地设立行省,在西藏设置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军民各项事务;在西域地区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管理军政事务,说明元朝统治者根据各地区的不同情况,因地制宜进行治理,故D项正确。民族关系平等团结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专制主义达到顶峰是在清朝,排除B项。边疆地区实行自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经 典 例 析经 典 例 析5.(2021广东)下图是汉、元两代汉中地区的行政区域图
16、。汉代主要依据“山川形便”来划分行政区划;元代主要以“犬牙相人”的原则来划分行省。元代此举目的在于()A.加强对地方政治军事控制 B.减轻地方财政经济的负担C.配合郡国制度设计的需要 D.保护汉中地区的风俗习惯A经 典 例 析经 典 例 析【考点】元朝行省制度【解析】由于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加强对地方政治军事控制,元世祖忽必烈开创行省制度,在中央设置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并直接管辖大都及周围地区。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由中央委派官员掌管军政大权,行省以下设有路、府、州、县,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元朝的统治,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仔细观察材料图
17、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元代主要以“犬牙相入”的原则来划分行省。元代此举目的在于加强对地方政治军事控制。故选A项。考 点 精 练考 点 精 练一、单项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1.(2022四川德阳)宋太祖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后又在州级机构中另设一官职,与州长官同签文书,以分散长官权力。当时另设的官职是()A.转运使 B.刺史 C.按察使 D.通判2.(2021山东聊城)作为宋代中央最高军事机构的枢密院,长期由文官掌握,这种现象被称作“文臣主枢密”。宋代实施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A.提升官员素质 B.发展文教事业C.缓和阶级矛盾 D.稳固国家政权DD考 点 精 练考 点 精
18、练3.北宋前期,政府设置封驳司专门负责官文的传递、审查和反馈。皇帝的诏书、宰相和其他部门的公文都要经过此机构的审查,才能送交有关部门执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刺史制度最早出现于北宋时期 B.市舶司是上传下达的中枢机构C.中央权力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 D.皇帝专权现象得到有效的控制C考 点 精 练考 点 精 练4.(2021山西)右图为宣化辽代墓葬中发现的壁画备茶图,尽管辽地并不产茶,但壁画中描绘的茶具与烹茶程序,皆体现出唐宋茶法在辽地的影响。这一发现最能证明宋辽时期()A.农业生产发展 B.海外贸易的兴盛C.民族矛盾的缓和 D.民族文化的交融D考 点 精 练考 点 精 练5.(2021广州天
19、河模拟)下表观点为对酒渊之盟的评价。由此可见()C考 点 精 练考 点 精 练6.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尔德约瑟汤因比认为:“10世纪、11世纪、12世纪的后起少数民族,也强烈地被中原文明所吸引。除了自身采纳中原文明,他们还在自己统治的领土上传播中原文明。”材料描述的是()A.秦汉时期 B.两晋南北朝时期 C.隋唐时期 D.辽宋夏金元时期D考 点 精 练考 点 精 练7.(2021北京)某同学梳理北京历史沿革(如下表)与这三个朝代相对应的制度是()D考 点 精 练考 点 精 练8.(2022广东深圳模拟)元朝在中央设宣政院,统辖吐蕃地区,对吐蕃地区进行深人统治,这种行政管辖方式,为明清两朝沿袭。这说
20、明()A.元朝开始接受中原的体制 B.不同民族的风俗逐渐趋同C.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 D.南部边疆得到了较多开发C考 点 精 练考 点 精 练9.(2021天津)与下表史实均相关的地区是()A考 点 精 练考 点 精 练10.(2021广州从化模拟)元朝规定: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来自中央的诏旨,行省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不得调动军队。这体现行省制度()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地方官员没有了权力C.对后世影响力非常大 D.不利于管辖辽阔疆域A考 点 精 练考 点 精 练二、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11.(2021广东)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是一部充
21、满互动与交融、从多元到一体的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一材料一 胡之名,初本专指匈奴,后为北族通称,以其形貌相同,不可无以为别故以方位冠之。乌九、鲜卑之先,称为东胡是也。其后循是例,施诸西北,则日西胡日西域胡其居地可以屡迁,俗尚亦易融合,惟形貌之异,卒不可泯,故匈奴、乌九、鲜卑等,入中国后,胡名遂隐,惟西域人则始终蒙是称焉。摘编自吕思勉读史札记胡考考 点 精 练考 点 精 练考 点 精 练考 点 精 练 材料三材料三 沙陀族建立的后唐、后晋与后汉王朝,并未带来严重的种族歧视与压迫,历经摸爬滚打促成了各民族的融汇。恰恰在这一时期之后,所谓“蕃兵胡将”问河北、河东地区的“胡化”问
22、题,不再成为纳入士大夫视野的严重问题。活动在中原地区的沙陀、粟特、回鹃等民族,有许多就地融入了汉族社会。摘编自邓小南论五代宋初“胡/汉”语境的消解(1)根据材料一,指出称“胡”的民族具体有哪些。分析“胡”由北族通称变成仅指西域人的原因。(4分)民族民族:匈奴,乌丸,鲜卑。(匈奴,乌丸,鲜卑。(2分)分)原因原因:北方民族内迁,与汉人交融西域人容貌不易改变,故保留北方民族内迁,与汉人交融西域人容貌不易改变,故保留“胡胡”名。(名。(2分)分)考 点 精 练考 点 精 练(2)提取材料二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3分)历史信息历史信息:材料古诗中的紫髯与人俑中的大胡须印证材料古诗中的紫髯与人俑中的大胡须印证;材料古诗中的高鼻与人俑中的高鼻梁印材料古诗中的高鼻与人俑中的高鼻梁印证证;材料古诗中的绿眼、深目与人俑中的眼睛凹陷印证。(材料古诗中的绿眼、深目与人俑中的眼睛凹陷印证。(3分)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五代宋初“胡”“汉”观念有何变化。(3分)变化变化:民族交融加深,隔阂与偏见减少,民族交融加深,隔阂与偏见减少,“胡胡”“汉汉”观念逐渐淡薄。(观念逐渐淡薄。(3分)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