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白描法白描是国画最常见的手法。所谓白描,就是用线条勾勒,不事雕琢,也不加渲染。大师写文章,常用白描。比如,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是这么用白描的: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运用白描手法,张岱写出了这样的画面:天、云、水相接,白茫茫连成一片,长堤、湖心亭和小船在白雪天呈现出黑色,如影子一般,点缀其中。这个画面展现了天地的苍茫辽阔,也映射出个人的渺小和孤独,令人印象深刻。当然,要像大师一样,运用白描手法写出画面感,并不容易,需要掌握一些小技法。在寨主看来,以下两点尤为重要:第一,要能选取合适的事物,并抓住所写事物的特点白描手
2、法是线条“勾勒”,没有渲染铺陈,也不会浓墨重彩,因此需要选取合适的事物,抓住所写事物的特点。在此方面,可以向诗人、词客取经。先来看看古代无名氏诗人的醉中天:老树悬藤挂,落日映残霞。隐隐平林噪晓鸦。一带山如画,懒设设鞭催瘦马。夕阳西下,竹篱茅舍人家。诗人选取了“老树”“藤挂”“落日”“残霞”“平林”“晓鸦”等意象,展现秋天的苍凉萧瑟,折射自身的寂寥;再以“瘦马”展现羁旅,以“竹篱茅舍人家”展现浓烈的思乡之情。尽管全文不著一个愁字,但因为选择了合适的意象,悠悠乡愁尽露无遗。再来看看现代词人方文山的“构图”。众所周知,方文山非常善于选用合适事物,构造生动而经典的画面。比如老上海的老街坊、小弄堂、雕花
3、门窗和吴侬软语;比如米兰城里的巴洛克建筑、旧报摊和吟唱诗人;比如日本的忍者、樱花、武士刀和味增汤,等等。此外,方文山还善于抓住事物特点,用三言两语,就让事物的画面感跃然纸上:雨纷纷 旧故里草木深我听闻 你始终一个人斑驳的城门,盘踞着老树根石板上回荡的是再等暮雨的特点是“纷纷洒洒”,其实也是暗指女主思念不断;旧故里的特点是“草木丛生”,即荒凉败落,人烟稀少;女主的特点是“始终一个”,也就是多年来茕茕孑立,形单影只。城门的特点是“斑驳”,上面还有“老树根盘踞”,说明它历经风雨沧桑,十分残破。街道上的青石板,回荡着雨的声音,也回荡着女主等而不得的叹息声。这里可以展示女主等候之久,思念之深。由此,女主
4、坚守故里思念男主、盼望男主归来的凄冷萧瑟画面,也跃然纸上。方文山写的词,既能巧妙选取意象,也能抓住意象特点。他通过白描手法,写出了生动画面。在此方面,推荐大家看看关于方文山的素颜韵脚诗,定能受益多多。第二,要能选择准确新奇、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绘画上,白描手法特别考验画家的线条勾勒能力,写作上,则对写作者选词能力要求极高。高超的作者,因为能够用一两个词,准确传神表达意思,因此喜欢用白描。在此方面,张岱是大师中的大师。先看张岱金山夜戏中的白描: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这句话中的“漏”字,写出了月光从树林中撒漏的情景,说明月光很稀疏,有疏疏落落的感觉,因此特别像残雪。如果换成别的词,比如,“林下洒月光
5、”“林下看月光”“林下有月光”,都没有那种稀疏洒落感。可以说,“漏”选得极妙,有画龙点睛之效。再看看前文提过的他在湖心亭看雪中的白描: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段话中的量词,用得准确而又富有表现力。长堤是一“痕”(细长)、湖心亭是一“点”(微小)、余舟是一“芥”(轻微纤细)、舟中人是两三“粒”(渺小)。张岱选用“痕”、“点”、“芥”、“粒”几个表示微小的量词,不仅准确新奇,而且可以反衬出冰雪世界的浩渺、空阔,展现人烟的稀绝,进而表现作者内心的孤独与寂寥,读罢令人拍案叫绝。相反,如果我们换成别的量词,比如,“湖上影子,惟
6、长堤一段、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那画面感会大大降低,读之也会味同嚼蜡。(二)工笔法工笔,也叫细描,是一种传统绘画技法。写作时,工笔是用细致、逼真的笔法,对事物精雕细琢,细致描绘,以彰显其形态特点,展现画面感,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运用工笔写出画面感,除了运用丰富绚丽的词汇,抓住细节精雕细琢、层层渲染,还需要注重两点:第一,多用修辞手法,让画面更生动。比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的描写: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
7、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这段话运用了比喻、拟人、通感多种艺术手法,浓墨重彩地写出了逼真的荷塘形态,具有极其强烈的画面感。其实,如果善用修辞,即便笔调没有大师们那么细腻,写得粗线条一点,也同样能让文字富有画面感。比如,寨主的小说那些花儿散落天涯中,是这么写一个老师的:他总说自己是个“常人”,但他的身高马上提出了抗议。除非站在NBA赛场上,要不然,他做不了“常人”,只能算“长人”腿是身体的两倍长,脖子看上去比脑袋还长。加上终年穿一袭白衣,人称“仙鹤”。“仙鹤”近来喜欢戴一顶红帽子,一
8、下变成了“丹顶鹤”,但也有被他骂过的学生私下称他为“鹤顶红”。这段文字,运用了拟人(身高提出抗议)、谐音(常人与长人)、夸张(脖子看上去比脑袋还长)、比喻(终年穿一袭白衣,人称“仙鹤”)、回环(“丹顶鹤”与“鹤顶红”)、双关(鹤顶红,表面指“仙鹤”头上的红帽子,也指代毒药“鹤顶红”)等修辞手法,抓住“他” 身材特征:又高又瘦,写出了诙谐幽默的效果,令人如见其人,印象深刻。第二,善于调动五官,让画面更丰富。“五官法”就是通过人的眼、耳、鼻、舌、手,去看、听、嗅、尝、触,对事物进行多重感知。写作文时,若能善于调动五官,视、听、嗅、味、触五觉并用,将会产生细腻、逼真的描写效果,使文字具有极强的画面感
9、。椭圆形的蛋挞排在眼前,像一只装载着夕阳的小舟,外面被十数层的酥皮包裹着,层层叠叠,像一层又一层波浪堆积在一起。(视觉)把鼻子凑过去,你就会闻到面粉、牛油和鸡蛋的香味,像是鸡蛋花的清香。(嗅觉)用手轻轻一捏,软而松脆,像卷起的书页,又像蛋卷。(触觉)送进口中,哇,浓浓的面粉入口即融,像西米露的浆液,黏黏的滑滑的甜甜的,但很快它们就被口中唾液包围了;(味觉)继而,一股浓浓的鸡蛋奶油味充满整个口腔,让人有一种幸福的满足感。第二口咬下去,你还会隐约听到“咔嚓”的声音,像摁下了了相机的快门。(听觉)这段文字,就是典型“五官法”。通过五官联动,我们可以直观感受到蛋糕的清香、甜美、软而松脆等特点,甚至会忍
10、不住流口水,仿佛眼前就放着这样一块大蛋糕。文字能有这样的效果,可见描写之生动,画面之逼真。(三)皴染法皴染法,又叫三染法,是国画的传统技法,即从不同角度,多层次地描写人物、事件、景物,进而越写越丰富,最终让事物变得生动立体的一种技法。这种技法的集大成者,是红楼梦。低劣的小说,写人叙事状物,都会长篇大论,试图一下子写尽。比如,很多网路小说,写男主女主第一次出场,就会有几百字的描写,从外貌到动作,再从心理到语言,大书特书,恨不得一下就把人设立起来。事实上,这么做是极其拙劣的,会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非但立不起人设,反而冗长啰嗦,令人生厌。然而,像红楼这样卓越的小说,绝不会这样写。它的作者会巧妙运用皴染
11、法,让人物逐步立体,让景物渐渐丰富,一步步写出生动立体的画面。比如,红楼对女主林黛玉的描写,就是典型的“皴染法”。黛玉第一次出场时,曹公惜墨如金,只用“聪明清秀”四个字。这样写,没有满纸“天下无二”“古今无双”等字,也没有整段班昭蔡琰、文君道韫之词,不仅近情理,而且也令人耳目一新。接下来,通过贾雨村的眼睛,说黛玉“生年又小,身体又极怯弱”,并且“(母亲病中)侍汤奉药,守丧尽哀”“(母亲死后)哀痛过伤,怯弱多病”,展示了黛玉身体怯弱、极为孝顺的形象。这是“一染”!随后,林黛玉进贾府后,通过贾府众人的眼睛,我们才知道林黛玉“其举止言谈不俗”“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也就是言语不俗,秀美清雅。紧接
12、着,在王熙凤出场后,经过“再染”,才知道黛玉长得很美,“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然而到底有多美?直到男主贾宝玉出场,才通过他的眼睛看出黛玉是绝世美人: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至此,经过“三染”,黛玉聪明、高雅、绝美的形象才逐渐丰满起来,由此形成了立体生动的画面。再比如,红楼中对贾府的描写,也是“皴染法”的集中写照。脂砚斋对此心知肚明,是这样阐述曹公的妙笔的:其演说荣府一篇者,盖因族大人多,若从作者笔下一一叙出,尽一二回不能得明,则成何文字?故借用冷子兴一人,略出其文,使阅者心中,已有一荣府隐隐在心,然后用黛玉、宝钗等两三次皴染,则耀然于心中眼中矣。此即画家三染法也。综上,绘画上,要让画面有质感,画家必须反复皴擦,不断点染;写作时,尤其写小说时,要让画面有质感,也不能一笔写完,应该由远而近,由虚而实,由隐而显,由淡而浓,多角度描写,层层推进和渲染,最终写出立体生动的效果。总之,优秀的创作者,善于融会贯通,能够取绘画技法,用于写作之中,也能借鉴他人的经验,打磨和提升自己的写作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