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ppt课件(10)-(部)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

上传人(卖家):Q123 文档编号:5406507 上传时间:2023-04-09 格式:PPTX 页数:24 大小:10.9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ppt课件(10)-(部)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ppt课件(10)-(部)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ppt课件(10)-(部)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ppt课件(10)-(部)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ppt课件(10)-(部)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历代选官制度历代选官制度一、选官制度一、选官制度 商周时期战国秦朝汉代 血缘关系 先秦时人们依靠牢固的血缘联系,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保障,形成家国一体的统治模式政治格局军功 在战场立功便可授与爵位。军功爵制度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之后,大行其道,成为当时的重要选官制度。品行才能(孝廉)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世卿世禄制军功爵制察举制察举制察举制常举常举(岁举)(岁举)非常科非常科(特举)(特举)孝孝廉廉科科貌貌才才科科贤贤良良方方正正科科明明经经科科明明法法科科至至孝孝科科童童子子科科察访察访荐用荐用任用任用德能才行德能才行一种由下而上

2、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选拔权力归属?选拔依据是什么?选拔权力归属?选拔依据是什么?察举制察举制选拔权力:中央掌握选拔权力:中央掌握选拔依据:乡里清议、德才兼备选拔依据:乡里清议、德才兼备举秀才,不知书,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高第良将怯如鸡。察举制异化察举制异化选拔权力:从中央掌握到世家大族控制选拔权力:从中央掌握到世家大族控制选拔依据:从德才兼备到门第门生选拔依据:从德才兼备到门第门生(一)九品中正制背景1察举制难以维持察举制难以维持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

3、清议失去了基础。地方大族名士操纵选官,交结朋党,干扰选拔,威胁中央集权。乡里清议图进步性:这种选官制度既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进步性:这种选官制度既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局限性:后来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不利于提升官吏素质;选官范围狭小,朝局限性:后来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不利于提升官吏素质;选官范围狭小,朝廷无法选择真正的人才,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廷无法选择真正的人才,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随着门阀士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隋

4、唐时期,崛起的庶族地主阶级强烈要求加入政权,分享政治权力,唐代统治者也在治国方针上确立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的原则。从南北朝时代考试取士措施中发展起来的科举制便在这样的氛围中确立。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小组讨论:根据材料,说明科举制创立的背景。社会经济发展,门阀世族的衰落,庶族地主的势力增强,九品中正制不再适应社会需要。统治者打破门阀世族政治上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巩固统治。继承发展前代选官制度。(二)科举制(二)科举制1.1.背景背景4武则天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1隋文帝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3唐太宗唐太宗增加考试

5、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5唐玄宗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地位2隋炀帝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继续发展继续发展2.2.演变演变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至公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平民政治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

6、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础 。摘自邹一南浅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摘自邹一南浅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特特点点自由报考,平等竞争,分科考试,择优录取,公平公正集权1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将选官权收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中央集权。公平2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政权,有利于公平公正,有利于公平公正,扩大了统治基础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阶层促进阶层流动。流动。文化3提升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提升了官

7、员的文化素质,提升了行政效率,有利于重学风气的形成。提升了行政效率,有利于重学风气的形成。(二)科举制的影响4.4.影响:影响:选拔标准单一,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选拔标准单一,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忽视实用性学问,忽视实用性学问,不利于科技进步和新知识、新学科的产生与发展。不利于科技进步和新知识、新学科的产生与发展。明清八股取士,明清八股取士,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阻碍了近代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了近代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文化因素。世卿世禄制世卿世禄制(西周)(西周)科举制科举制(隋(隋清)清)军功爵制军功爵制

8、(战国)(战国)察举制察举制(西汉)(西汉)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选官制度选官制度结合所学,归纳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结合所学,归纳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考试成绩考试成绩血缘血缘军功军功孝廉孝廉选官标准选官标准才能才能家世家世官位世袭地方推荐中央选官考试选拔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选拔方式:由血缘、推荐、地方评定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选拔原则: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演变趋势演变趋势隋文帝隋文帝唐太宗唐太宗唐玄宗唐玄宗魏晋南北魏晋南北朝时期朝时期 中央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 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 给品位较

9、低官员为相,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政事堂改称中书门下,政事堂的设立,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1 1、发展演变、发展演变二、三省六部制二、三省六部制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贞观政要贞观政要尚书省尚书省门下省门下省中书省中书省执行诏令执行诏令审核诏令审核诏令草拟诏令草拟诏令礼部礼部工程工程营造营造司法司法刑狱刑狱兵籍兵籍军令军令祭祀祭祀教育教育户籍户籍赋税赋税铨选铨选考核考核2 2、职责、

10、职责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根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根据图示三省六部的职责,说据图示三省六部的职责,说明其办事流程明其办事流程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奉行”而已。而已。朱子类语朱子类语影响:影响:加强君权:加强君权:三省相互牵制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和监督,削

11、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了皇权的独尊;减少失误:减少失误:三省之间相互三省之间相互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行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政效率;民主色彩民主色彩:集体施政,有集体施政,有利于保证政治清明,减少腐利于保证政治清明,减少腐败。败。政体成熟政体成熟:三省六部制是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是古代政治体制成熟的标志是古代政治体制成熟的标志之一之一皇帝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同意后交予审议提交上奏审议政令起草政令执行政令通过审议封驳图 三省六部分工示意图小结:小结:历代中

12、枢机构的演变历代中枢机构的演变三公九卿制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形成与应用时代形成与应用时代确立于秦,盛行于汉确立于隋,唐以后沿用丞相地位丞相地位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三省长官均为宰相,相权一分为三,最终集权于皇帝作用作用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并趋向巩固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相同点相同点都是中央行政制度;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表现;都对古代社会产生深远影响三省六部制隋唐三省制魏晋南北朝尚书台东汉中朝外朝制汉武帝三公九卿制秦代古代王朝依据自己所颁布的法律向臣民征收的古代王朝依据自己所颁布的法律向臣民征收的实物实物或或货币货币。古代

13、民众的义务:古代民众的义务: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无偿劳动;徭役徭役“赋役赋役”三、赋税制度-人丁和财产的流变人丁和财产的流变魏晋时期,开始实行魏晋时期,开始实行按户征收粮和绢帛。按户征收粮和绢帛。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受田农民承担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纳帛或布为,纳帛或布为。成年男子负。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担一定的徭役。三、赋税制度的变化:租调制三、赋税制度的变化:租调制 租庸调制租庸调制 两税法两税法1 1、租调制与均田令、租调制与均田令2 2、租庸调制(唐初)、租庸调制(唐初

14、)每丁每年要向国家:每丁每年要向国家:1 1、交纳粟二石,称做、交纳粟二石,称做租租。2 2、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做、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做调调。3 3、服徭役二十天,是为正役,国家若不需要其服役,则、服徭役二十天,是为正役,国家若不需要其服役,则每丁可交一定数额绢或者布以代役,这称做每丁可交一定数额绢或者布以代役,这称做庸庸。特点:征收对象以人为主以庸代役保证农业生产时间,保障政府财政收入 逃户流民增加,户籍被破坏;军费开支加大,赋税任意加收,官吏盘剥严重;富者逃税,贫者负担增大,逃户变多;杨炎分夏、秋两季征收3.两税法(唐中后期)中央定出的总税额

15、,分配到各地征收。户税:按人丁和资产多寡缴纳地税:按田亩多寡缴纳取消租庸调和杂税、杂役。扩大收税对象,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简化税收项目特点:征收对象以人丁和财产并重(1 1)积极意义:)积极意义: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民的人身控制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赋税征收在短时期内相对稳定,对于长期战乱后生产的恢复赋税征收在短时期内相对稳定,对于长期战乱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和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2 2)消极

16、影响:)消极影响:土地兼并不受限制,越来越严重土地兼并不受限制,越来越严重大地主隐瞒财产,把赋税转嫁到农民身上,农民负担沉重。大地主隐瞒财产,把赋税转嫁到农民身上,农民负担沉重。(3 3)认识)认识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征税标准: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过渡征税时间:征税时间:由不定时征收逐渐到基本定时征收人身控制:人身控制:农民由必须服徭役逐渐发展为以庸代役,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汉代汉代三十税一,人头税三十税一,人头税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租调制租调制唐朝初期唐朝初期租庸调制租庸调制唐朝中后期唐朝中后期两税法两税法人丁,实物人丁,实物户,定额税户,定额税人丁,定额税人丁,定额税 实物实物土地,财产,实物与货币土地,财产,实物与货币人身依附关系松弛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商品经济发展商品经济发展赋税制度赋税制度标准标准总结总结选官制度政治制度赋税制度九品中正科举制度三省六部三公九卿租庸调制两税之法封建制度走向成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历史 > 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ppt课件(10)-(部)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pptx)为本站会员(Q123)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