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部编版高中选择性必修一(2019年新编)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单元检测题.docx

上传人(卖家):教师相关 文档编号:5416357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34.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部编版高中选择性必修一(2019年新编)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单元检测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历史部编版高中选择性必修一(2019年新编)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单元检测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历史部编版高中选择性必修一(2019年新编)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单元检测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历史部编版高中选择性必修一(2019年新编)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单元检测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历史部编版高中选择性必修一(2019年新编)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单元检测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四单元11,12课单元测一、选择题知识点1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1.秦朝北筑长城,防备游牧民族的南下袭扰。当时长城防御的主要少数民族是()A.羌、氐B.匈奴C.夷、越D.夫余、乌桓2.张骞通西域后,政府招募了大量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沿线设关卡征税,并设置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事务,防范匈奴侵扰。这些举措()A.旨在攫取西域经济利益B.反映了重农抑商政策延伸C.有助于丝绸之路的繁荣稳定D.标志着西域被纳入郡国体系3.考古专家在龟兹国遗址中发现了“龟兹五铢钱”(如图所示),其外形酷似汉武帝时期的五铢钱,正面铸篆书“五铢”,背面铸龟弦文符号,故又称“汉龟二体钱”。这一史实可以用来说明A.吐蕃风情与中原汉

2、文化的交融B.中外间经济交流日益频繁C.西域政权对汉文化的认同趋势D.丝绸之路开通的历史原因知识点2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4.隋书中记载:“上遣文林郎裴清使于倭国。度百济,行至竹岛又东至秦王国,其人同于华夏,以为夷洲(今台湾),疑不能明也。又经十余国,达于海岸。自竹斯国以东,皆附庸于倭。”由此可见隋时()A.与东南亚各国建立官方联系B.对日本的了解更加清晰C.日本对外扩张势头已经显现D.指南针已广泛用于航海5唐代的民族政策,除了朝贡、和亲外,在边区还设立羁縻都护府,任命当地部族领袖为都护府长官,都护府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唐代的这一“羁縻政策”()A.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B.导致“藩镇割据

3、”局面出现C.冲击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D.固化了“夷夏之辨”的观念知识点3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6.下列展品中,能够说明元朝对西藏实施有效管辖的是()A.金城公主入藏B.宣政院印C.驻藏大臣令牌D.达赖喇嘛金印7.1691年,康熙与蒙古各部落首领在多伦会盟,同意喀尔喀与内蒙古一样实行编旗的请求,除保留喀尔喀蒙古原有的汗号外,取消蒙古贵族旧的等级名称。会上对首倡来归者、奏请编旗者等进行了表彰和封赏。这反映了()A.蒙古族同中央政府的关系加强B.民族平等政策得到落实C.蒙古族原有政治传统开始消失D.蒙古族取得了特殊地位知识点4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8.据史记记载,汉武帝多次派使节携带大量钱财布帛出使西

4、域诸国。在大宛国一带,“以蒲陶(葡萄)为酒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及天马多,外国使来众,则离宫别观旁尽种蒲萄(葡萄)、苜蓿极望”。这一记载反映了()A.葡萄、苜蓿种植已普及B.政治交往促进经济交流C.西汉社会风俗发生变化D.“丝绸之路”完全形成9.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初访中国,有些清朝地方官员将其称为“钦差”,乾隆闻此,甚为不满,下谕旨将使臣()称为贡使,“以符体制”。乾隆这一做法A.有利于实现外交近代化B.维护了主权与领土完整C.固守了传统的朝贡体制D.表明乾隆开始关注世界知识点5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10.14世纪中叶,英国颁布了教职选举规章和“

5、王权侵害罪法”,前者规定英国教士的选举不受教皇干涉,概由本国解决,后者则禁止人们把司法案件从英国带到罗马教廷上诉,否则按侵害王权罪论处。这反映出英国()A.不承认罗马教廷B.世俗王权有所加强C.把新教作为国教D.推崇宗教信仰自由11.16世纪,路德派在德国新建立了马尔堡大学、耶拿大学、柯尼斯堡大学等,加尔文派在瑞士创建了日内瓦学院等,这些大学以国内学生和本民族语言为主。这一现象主要缘于当时欧洲A.教育摆脱了宗教束缚B.商品经济的发展C.民族国家意识的兴起D.封建王权的强化12.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暴力冲突震动了整个大西洋世界,革命给欧洲和美洲的政治、社会带来巨大的转变,()欧美原来的帝国世

6、界被由众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国际社会所取代。这反映了欧美革命A.对世界造成了巨大破坏B.不利于个人对国家的忠诚C.使王权国家逐渐转变为民族国家D.不利于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知识点6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13.1864年,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完成了对美国学者惠顿所著的国际法原理一书的翻译工作。1864年底到1865年初,这本书在总理衙门资助下以万国公法之名印行出版。同时,此书被刊印下达各级政府,以便他们根据国际法处理外交事务。这反映出清政府()A.外交理念与世界同步B.依法治国全面铺开C.法律制度全盘西化D.认可西方的国际法知识点7 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14.非战公约规定:缔约各国谴责用战争来解

7、决国际争端,并在相互关系中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同时,美国宣称,每个国家“有权决定情况是否需要诉诸战争以实行自卫”。材料意在说明非战()公约A.维护和平的实际作用大打折扣B.能有效制止军备竞赛C.明确废弃战争、维护和平的责任D.尊重各国的独立主权15.下面描述的为某文件序言的节选,该文件最有可能是()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重申基本人权,人格尊严与价值,以及男女与大小各国平等权利之信念创造适当环境,俾克维持正义,尊重由条约与国际法其他渊源而起之义务,久而弗懈促成大自由中之社会进步及较善之民生A.国际联盟盟约B.联合国家宣言C.联合国宪章D.布雷顿森林协定16.国联

8、盟约第10条要求所有会员国联合行动以阻止侵略,1945年成立的联合国则将制裁侵略的权力集中于安理会,实行形成决议的五个常任理事国的“大国一致”原则。这表明联合国()A.具有了更广泛的代表性B.降低了国际合作的水平C.增强了维护和平的能力D.成为美国称霸的工具二、非选择题17.历代王朝大都致力于我国疆域的开拓与维护。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公元前221年,泰由东北至西南沿海疆设置了十六个郡。为了防止关东六国的复燃,秦始皇剪灭六国之后,数次东巡海疆,公元前212年,立石于胸界(今江苏连云港市),把这里看作秦的东大门。西汉时,临海的刺史部有5个,临海的郡多达21个。包括番禺(今广州),东冶(今福州

9、),钱塘(今杭州)、临淄等。汉武帝也多次巡狩海疆。摘自安京秦汉时期海疆的经略材料二明建国后,封锁海疆,“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朝贡贸易是朝贡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与明朝廷有朝贡关系的国家,允许前来通海互市,双方以“贡”与“赐”的关系交换物品,明政府特设市舶提举司负责接待和处理具体的贡市事务。从1368年开始,明朝在广东、福建、浙江、南直隶、山东、辽东建立军事防御机构卫所1553年开始,威继光等名将在山东、浙江和福建沿海展开了长期的抗倭斗争。摘自李国强、刘俊珂挑战与变调明代海疆政策探论(1)指出材料一中秦汉时期维护海疆举措,并概括其影响。(2)据材料二指出明代以来海疆形势的新变化,并简要评价

10、明朝的海疆政策。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下表是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史实时间史实汉朝汉朝张骞出使西域。甘英奉命出使大秦,到达了波斯湾。大秦王安敦派使臣来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226年,大秦商人来到建业,西晋初年又派使者来到中国波斯、大月氏朝时期的商人、使者不断来华。445年,波斯王朝遣使来华佛教传入并不断发展,印度等国的僧侣来华传教。日本、朝鲜多次派使者来华唐朝日本、朝鲜派遣唐使、留学生来唐朝。玄奘西游,鉴真东渡日本,日本高僧空海长安求法。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定居。宋高丽政府遣使到宋朝搜求书籍。日僧寂昭、元灯等乘宋商船渡海入宋。明宋州城出现多处“波斯馆”“清真寺”印刷术外传朝鲜、日本、印度

11、、阿拉伯、北非和欧洲。广州、泉州城内居住着许多阿拉伯富商元朝元初,高丽从中国购经籍一万多卷。元朝和日本两国僧人互相访问极为频元朝繁,来华日僧仅知名者即达220余人1 299年,妙慈弘济大师把程朱理学传到日本,长期成为日本统治阶层的思想武器。马可波罗来华明郑和下西洋,到达亚非各国。华侨开发南洋地区戚继光抗倭,援助朝鲜明抗击日本。利玛窦来华传教,徐光启翻译了利玛窦带来的科学著作中国人民反对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入侵。政府禁止沿海居民出海贸易。清(1840年前)郑成功收复台湾,来华的传教士将西方的天文地理数学等介绍到中国也向年前)本国广泛的介绍中国社会状况,中国人民抗击沙俄、英国、法国的入侵。仅留广州作为

12、贸易出口。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任选一个角度,评述古代中国的对外交流。(要求:写明角度,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9.民族国家意识在近代出现在欧洲,并传播到世界各地。主权是民族国家的核心标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罗马原来只是一个城市。罗马的政府是只适合于城墙之内的居民的市政机构。在罗马四周看到的除了城市没有别的。当时称为民族的只是诸城市的联盟。拉丁民族便是拉丁诸城市的一个联盟。没有乡下,土地的业主是城市里的居民。当罗马扩张时,征服的也只是城市。像罗马这样的城市能够征服世界,但要管理这个世界就不容易了。必须有一种能使凝聚力薄弱的各成分团结起来的统治方式。罗马帝国在发展民法立法的同时,建

13、立起专制政治的管理体制。给整个罗马世界盖上一张等级森严的官吏网,使当权者的意志在社会上生效。最后,解体的时刻到了,蛮族从各方面侵入进来,各行省不再抵抗、不再费力去关心总体的命运。 摘编自法基佐欧洲文明史材料二14至16世纪,西欧的一些国家巩固下来。它们不是通过外来的侵略扩张,而是由中世纪君主国发展而来,在宗教和人种上的同构性使它们有别于多民族帝国。英国、法国、西班牙是这类“领土国”典型代表。主权的加强导致民族情感的普遍增长,促进了海外贸易活动和国内财富的增长,也助长了新兴民族国家对海上霸权的野心。摘编自德尤根奥斯特哈默全球化简史等(1)依据材料一分析疆域广大的古代罗马国家形成的特点。结合材料和

14、所学知识说明罗马帝国政府用怎样的措施来维系庞大的帝国?其效果如何?(8分)(2)依据材料二分析欧洲近代民族国家形成与古代罗马的不同。依据所学知识说明西欧近代民族国家形成所造成的影响。(6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威斯特伐利亚公会是近代国际法产生的标志。会议承认了罗马帝国统治下为数众多的邦国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确立了国家主权和主权平等原则。资产阶级革命对近代国际法发展有重大影响。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提出的民族自决、不干涉内政、战争中贯彻人道主义原则逐步为国际社会接受,成为国际法的原则。从格老秀斯开始,几乎所有的国际法学者都把国际法主体锁定在欧洲国家这个范围,与尚处在“野蛮战态”或“半野

15、蛮状态”国家之间的关系不能用国际法来调整。 摘编自王庆海国际法材料二在世界近代史上,西方国家认为进行战争是国家的正当权利。在此基础上,国际法的奠基人格老秀斯主张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应该受到法律的约束,提出交战规则以及关于战俘待遇、武器使用、除了军事必要外财产不应受到损害等原则。这些原则后来被西方国家普遍接受。国际联盟盟约规定,国际联盟的宗旨是“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为此“各缔约国承担不从事战争的义务”。摘编自杨和平20世纪:战争、和平与国际法等(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国际法的主要特征。(2)根据材料二,说明格老秀斯提出的各项原则有何积极影响?指出国际联盟盟约所反映的对战争的态度有

16、何新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阶段周测卷6/范围:第11、12课1.B秦朝北逐匈奴,修筑长城,故秦长城防御的主要少数民族是匈奴,故B项正确;羌、氐主要分布在当时的西北地区,故A项错误;夷、越主要分布在当时的南方地区,故C项错误;夫余、乌桓主要分布在当时的东北地区,不是长城的主要防御对象,故D项错误。2.C【依据材料“沿线设关卡征税,并设置西域都护府防范匈奴的侵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有利于丝绸之路的繁荣稳定,C项正确;题干涉及的主要是对商人的管理,A项说法片面,故排除;题干显示的是重视西域商业的发展,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郡国体系的相关信息,故排除D项。【概念阐释】都护府都护府是汉、唐

17、等时期中原王朝为督察边境各民族而设置的军事机关。“都”为全部,“护”为带兵监护,都护的职责是“抚慰诸藩,辑宁外寇”,都护府置都护、副都护、长史、司马等职,凡对周边民族之“抚慰、征讨、叙功、罚过事宜”,皆其所统。3.C通过材料可知西域政权在钱币铸造方面与汉中原政权的钱币相似,体现了西域政权对汉文化的认同趋势,故C项正确;龟兹国不是吐蕃,故A项错误;龟兹国不属于外国,B项说法错误;材料无法反映丝绸之路开辟的原因,故D项错误。4.B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隋时通过派遣使者入倭,得以了解当时日本尚处于分裂阶段,且部分居民华化甚深,故选B项,排除A项;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对外扩张势头显现,与材料所述时间“隋时”不

18、符,排除C项;从材料中无法看出指南针的使用,排除D项。5.A羁縻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习俗等,有利于中央对边疆的统治,推动边疆稳定发展,故A项正确;B项与史实不符,错误;这一政策有利于中央集权,故C项错误;这一政策体现了唐代的“华夷一家”的理念,并非强调区别,故D项错误。6.B元朝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故选B项;唐朝金城公主与吐蕃和亲,排除A项;驻藏大臣在清朝雍正时期设立,排除C项;清朝顺治时期设达赖喇嘛,排除D项。|7.A康熙与蒙古各部落首领在多伦会盟,进行了表彰和封赏,行使了中央政府的管理权,这反映了蒙古族同中央政府的关系得到加强,故选A项;根据对来归者等的表彰和封赏可知并未实现民族平等,排除B

19、项;蒙古族原有的政治传统并未消失,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蒙古族与其他民族的对比,无法体现特殊地位,排除D项。8.B材料显示,汉朝派遣使者出使西域的过程中引入了西域的葡萄和苜蓿,说明政治交往促进了经济的交流,故选B项;“已普及”的说法并无材料依据,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了对西域农作物的引进,不能说明西汉社会风俗的变化,更无法体现“丝绸之路”是否已经完全形成,排除C、D两项。9.C材料中对英国使臣称呼变化,说明当时中国外交思维落后,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1793年”,当时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故B项错误;材料中乾隆皇帝把使臣改为贡使,体现了清政府天朝大国的传统的朝贡体系,故C项正确;通过乾隆皇帝“下谕

20、旨将使臣称为贡使,以符体制”可知其对外面的世界缺乏深刻了解,因此D项错误。10.B由“英国教士的选举不受教皇干涉”“禁止人们把司法案件从英国带到罗马教廷上诉”可知,这一时期英国颁布了限制教权的规章、法律,这反映出英国世俗王权有所加强,故选B项;“不承认”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C、D两项由材料得不出来,排除。11.C从题干中“这些大学以国内学生和本民族语言为主”可以得出宗教改革促进了本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故选C项;A项说法错误,路德等宗教改革后并没有废弃宗教而是要摆脱罗马教会的控制;B项商品经济发展和大学的创办及民族语言的使用没有直接关系,故不选;D项封建王权的强化也不是直接原因,故不选。

21、12.C根据材料“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暴力冲突震动了整个大西洋世界”并结合所学可知,这里的“暴力冲突”指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等,这促进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个人对国家的忠诚逐渐超过对国王和宗教的忠诚,欧洲各专制王权国家逐渐转变为民族国家,故B、D两项错误,C项正确;A项材料未体现,故排除。13.D根据材料“此书被刊印下达各级政府,以便他们根据国际法处理外交事务”可知,当时清政府要求各级政府根据国际法处理外交事务,说明清政府对源自西方的国际法给予认可,故D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当时中国的外交理念有所改变,但不能表明外交理念与世界同步,故A项错误;万国公法只用于处理外交事务,不能说明依

22、法治国全面铺开,也不能说明法律制度全盘西化,故B、C两项均错误。14.A依据材料可知,非战公约使每个国家“有权决定情况是否需要诉诸战争以实行自卫”,这意味着各国为了本国利益,他们可以进行“自卫”战争,说明非战公约维护和平的实际作用大打折扣,因此A项正确;非战公约并未限制军备竞赛,B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非战公约不能有效地制止战争,并非主要说明非战公约明确废弃战争、维护和平的责任,C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非战公约不能有效地制止战争,并非尊重各国的独立主权,D项错误。15.C【根据材料“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条约与国际法”可知该文件是吸取两次世界大战的教训,为联合国宪章

23、序言,故选C项;国际联盟盟约是一战后国际组织的内容,与材料“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无关,排除A项;联合国家宣言是二战时期宣言,排除B项;布雷顿森林协定是1944年签署的国际货币体系协定,与材料“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无关,排除D项。16.C相对“所有会员国联合行动以阻止侵略”的做法,“大国一致”原则制裁侵略会提高效率,且可以借助大国的力量,增强联合国维护和平的能力,故选C项;“大国一致”原则,实际是缩小了联合国的代表范围,排除A项;材料中的措施提高了联合国制裁侵略的效率,也相应提高了国际合作的水平,排除B项;“大国一致”原则,体现了大国之间的联合和制

24、衡,会起到遏制美国称霸的作用,排除D项。17.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秦由东北至西南沿海疆设置了十六个郡”得出设置行政机构;根据“数次东巡海疆”得出皇帝巡视。第二小问,可从有利于古代中国疆域格局的创建、有利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巩固等分析总结。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建立军事防御机构”“戚继光等名将在山东、浙江和福建沿海展开了长期的抗倭斗争”得出来自海上的侵扰与威胁加剧。第二小问,根据“明政府特设市舶提举司负责接待和处理具体的贡市事务”“建立军事防御机构卫所”得出和平交流与军事行动相结合,维护了海疆安全与稳定;根据“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得出也限制了海上贸易的进行。答案:(1)举措:设

25、置行政机构;皇帝巡视。影响:有利于古代中国疆域格局的创建(促进了国家统一);有利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巩固。(2)新变化:来自海上的侵扰与威胁加剧。评价:和平交流与军事行动相结合,维护了海疆安全与稳定;也限制了海上贸易的进行。18.解析: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材料并选取一个角度、角度要明确;然后,依据所学知识对古代中国的对外交流进行评述,要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角度”,依据表格信息可从中国对外交流的内容、路线、途径以及对外政策的变化等角度分析。如果选择“古代对外政策的变化”,“评析”则从汉到元采取开明的对外政策,如唐宋政府重视中外交流,支持海外贸易,扩大了中华文明的

26、影响;明清时期厉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短期内起到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阻碍了中外交流,使我国逐步落后于西方等角度分析即可。答案:示例一:角度:中国对外交流的内容。评述:中国古代对外交流内容多样,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政治:如大秦王安敦派使臣来东汉;日本、朝鲜派遣唐使、留学生来唐朝;唐朝派使者到天竺;郑和下西洋等。经济:如我国历史上各个时期同亚洲、非洲和欧洲一些国家的贸易往来;从越南传人占城稻,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烟草等作物传人我国等。文化:如玄奘西行,鉴真东渡,徐光启翻译了传教士利玛窦带来的科学著作;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到西亚、北非和欧洲等。总之,中外交流内容丰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

27、步。示例二:角度:政府对外政策的变化趋势。评述:从汉到元,总体来看,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统治者大都采取开明的对外政策。如唐宋政府重视中外交流,支持海外贸易,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明清时期,面对西方殖民扩张,厉行“海禁”,短期内起到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阻碍了中外交流,使我国逐步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总之,古代中国对外政策由开放趋向保守,这既是本国政治经济发展变化的结果,也受到国际形势的影响,(其他角度,如:中国对外交流的路线;中国对外交流的途径等言之有理亦可得分)19.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像罗马这样的城市能够征服世界”“征服的也只是城市”“凝聚力薄弱的各成分”得

28、出;第二小问,据材料一“发展民法立法”“建立起专制政治的管理体制”“等级森严的官吏网”概括:第三小问,据材料一“使当权者的意志在社会上生效”“最后,解体的时刻到了”“各行省不再抵抗、不再费力去关心总体的命运”提炼信息。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由中世纪君主国发展而来”“在宗教和人种上的同构性”得出;第二小问,据材料二“促进了海外贸易活动”“助长了新兴民族国家对海上霸权的野心”“国内财富的增长”“14至16世纪,西欧的一些国家巩固下来”“主权的加强导致民族情感的普遍增长”,结合所学分析得出。答案:(1)形成的特点:依靠军事征服获得广阔的疆域:主要由孤立分散的城市构成.内部缺乏融合。维系帝国的

29、措施:通过法律协调不同民族的关系;建立专制制度和官僚制度来贯彻统治者的意志。效果:稳定了社会秩序,保护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未能长久地维持统一的帝国政权,最终走向分裂。(2)不同:由中世纪封建政权转化形成;民众具有相同的宗教信仰;由相同的民族组成。影响:新航路的开辟,全球性殖民扩张的开始,君主专制国家的兴起,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20.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几乎所有的国际法学者都把国际法主体锁定在欧洲国家这个范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提出的民族自决、不干涉内政、战争中贯彻人道主义原则逐步为国际社会接受,成为国际法的原则”“与尚处在野蛮状态或半野蛮状态国家之间的关系不能用国际法来调整”

30、概括总结。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应该受到法律的约束,提出交战规则以及关于战俘待遇、武器使用、除了军事必要外财产不应受到损害等原则”可知。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国际联盟”“各缔约国承担不从事战争的义务”提炼。第三小问,的作答需要结合国际联盟成立的背景,从一战的教训出发,分析争取和维护国际和平的必要性答案:(1)主要特征:主要由西方国家确立;内容上强调国家主权、主权平等、人道主义等原则,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观念;使用范围上排斥非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2)积极影响:使战争受到法律的约束,尽量减少战争所造成的危害。新变化:对国家的战争权加以限制,通过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维持和平。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了空前的灾难,使人们深刻认识到战争的危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历史 > 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历史部编版高中选择性必修一(2019年新编)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单元检测题.docx)为本站会员(教师相关)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