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必三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教学设计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本课设计分为三个探究主题:中华文化的延续性、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并以中华文化对当今世界发展的文化贡献做结课,旨在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文化独特的延续性及这一特征所带来的中华文化的世界地位,但尽管如此,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与其他文化处于平等地位,而且也广泛吸收了世界其他文化的有益成分。历史上,中华文化为世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当今世界发展的进程中,同样需要发挥中华文化的价值,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通过这样的学习,使学生增强世界意识,拓宽国际视野,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教学背景分析(一)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教材分两
2、目。第一目“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是本课的重点,主要阐述了从汉代到中华民国时期,中华文化吸收外来文化而不断丰富、发展的进程,突出了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化一部分及包容性的地位和特点。第二目“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是本课的重点,以时间线索梳理了中华文化的广泛传播及其对世界发展的重大贡献。课标要求“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教材缺乏对中华文化与其他古代文化对比,及人类文明发展角度的叙述,所以需要做必要补充。中华文化对当今世界的发展同样可以提供智慧,也是中华文化世界意义的题中之义,也需要补充。(二) 学生情况分析1学生对文化史并不陌生,但缺少专题学习,更多地是感性
3、认识,且文化史的内容本身也相对宽泛。2学生通过中外历史纲要的学习,培养了一定的素养,具备基本的学科能力。策略:通过提供地图、文字等材料,设置探究主题,引导学生深刻的理解,培养学生相关能力。教学目标1通过研读材料,理解中华文化作为唯一未断绝的文化的特征,这一独特的延续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塑造了中华文化作为人类文化标本的地位,在对比中增强学生的世界意识、拓宽国际视野,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涵养家国情怀。2通过梳理历史上不同时期中华文化对世界其他文化的吸收,渗透唯物史观的理解与运用。通过与世界其他文化的对比,培养学生的世界眼光和在联系中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3通过对材料的阅读,训练阅读材料和提取有效信息
4、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一) 教学重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二) 教学难点中华文化独有的延续性,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出示图片和文字材料:当地时间2017年9月30日,“中国广场”揭幕仪式在巴西巴拉那州首府库里蒂巴市举行,孔子青铜雕像也同时在“中国广场”落成。拉斐尔格雷卡市长说:“孔子哲学是全人类的哲学,他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同样对我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为我的施政给予重要的指导意义。”
5、吴为山孔子立巴西 永久命名“中国广场”N.央视网, 2017-10-09.设问:除了“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为巴西市长的施政给予重要指导意义之外,孔子的思想中还有哪些可以作为“全人类的哲学”的内容?阅读材料,思考问题。通过时事,学生可以直观了解到孔子及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受欢迎的程度,从而认识到中华文化在当今世界有着重要作用及重大意义,从而引入课题,并且通过设问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做到课程的首尾呼应。过渡出示材料:文化是人的价值观念在社会实践中对象化的过程与结果,包括外在文化产品的创制和内在心智、德性的塑造,前者表现为器用层面,是人类物质生产方式和产品的总和,构成文化大厦的物质基石
6、,即物质文化;后者表现为观念层面,即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形成的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凝聚为文化的精神内核,即精神文化。介于两者之间的,还有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前者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构的各种社会规范、典章制度,后者指人类在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风习、礼俗等行为模式。包括物质、精神、制度、行为四层面的文化,是广义文化;作为不停运行的广义文化在观念领域摹本的精神文化,是狭义文化。冯天瑜中国文化史阅读材料,了解文化的含义。通过学者的叙述,更深刻、全面、系统地理解文化的含义,为课程的推进和后续的理解奠定基础。主题探究一:中华文化的延续性1出示地图:设问:根据地图,结合中外历史纲要(下)所学
7、知识,说明早期世界文化的地理分布,并指出世界文化在起源阶段的基本特点。分布:中国黄河和长江流域、南亚印度河和恒河流域、西亚两河流域、北非尼罗河流域、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特点:多元性2出示材料:西人称世界文明之祖国有五!曰中华,曰印度,曰安息,曰埃及,曰墨西哥。然彼四地者其国亡,其文明与之俱亡而我中华者, 屹然独立, 继继绳绳, 增长光大, 以迄今日。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1902)注:梁自述本著“欲草一中国通史以助爱国思想之发达”。年祀之久远,相承勿替也。世界开化最早之国,曰巴比伦,曰埃及,曰印度,曰中国。比而观之,中国独寿。柳诒徵中国文化史(1923)设问:梁、柳二者对中
8、国文化持怎样的相同观点?相对于柳,梁对中国文化的情感更复杂一些,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者创作时代的不同之处。相同观点:都认为与其他古文化(明)相比,中国文化独具延续性,没有断绝。不同:梁创作于辛丑条约签订的第二年,中国民族危机慎重,通过赞美中国文化来激发同胞的爱国热情。柳创作于中华民国时期,民族危机相对缓和,因此更多地在表达一种自豪感。3出示材料:中华文化几千年连续不断,绝无仅有,是现存的人类文化自然发展的唯一模式。因为是唯一,所以可以说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今天我们研究中国文化史,正是解剖人类文明自然演进历程和发展规律的不可绕过的途径。张茂泽论中国文化的特点及世界价值设问:如何理解作者中国文化“
9、是解剖人类文明自然演进历程和发展规律的不可绕过的途径”?因为中国文化是古文化中唯一没有断绝的,体现了文化发展的全过程及其规律,是人类文化的唯一完整标本,因此可以用来研究人类文明自然演进历程和发展规律。观察地图,思考和回答问题。阅读材料,思考和回答问题。阅读材料,思考和回答问题。(1)虽然同属代表性的古老文化,但与其他地区相比,中华文化从未断绝的延续性,使中华文化具备了一种人类文化标本的重要地位和重大意义。教材没有叙述,需要补充。(2)对中华文化延续特征的认识,梁启超和柳诒徵的观点具有代表性,但却略有区别,通过对两者的创作背景进行比较,渗透唯物史观。过渡出示材料:中国文化以其连续性、独特性,丰富
10、了世界历史的内涵。冯天瑜人类文化的发展一方面通过各地区或民族内部自身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来实现,另一方面则通过各地区或民族之间相互的文化交流而实现。裔昭印世界文化史阅读材料,准确定位中华文化的世界地位。阅读材料,明白交流对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尽管中华文化是唯一延续未绝的,但也属于世界文化的一部分,与其他文化是平等的。交流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中华文化也在交流中不断丰富、完善。此处需向学生强调,避免出现盲目自大的情绪,也为引出下一个探究主题作过渡。主题探究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4出示材料:一些学者将秦以前称之为中国文化原生时的独立发展时期, 将汉至宋概括为中印文化的融合时期, 将近五百多年以来归之
11、为中西文化的深刻交汇时期。戴逸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序设问:阅读教材8-10页,概括汉至宋“中印文化的融合时期”和近五百多年以来“中西文化的深刻交汇时期”中国吸收外来文化的表现。汉至宋:佛教在汉代由印度进入中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规模流行,宋代儒家学者吸收佛教创立理学。佛教进入中国后逐渐本土化,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近五百多年以来:16世纪,新航路开辟,大批传教士来到中国,并带来了西方的自然科学新知识,如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19世纪中期以来,随着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加剧,西方的器物、制度、思想文化等相继进入中国,如洋务运动、维新变法、
12、新文化运动等,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程度越来越深。阅读材料,思考和回答问题。(1)教材对汉代至中华民国时期中国文化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交代得非常清楚,如果仅是复述,难以得到新的信息。通过布置任务,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落实基础支持。(2)通过比较不同时期吸收外来文化的阶段性特征,渗透唯物史观。主题探究三: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5阅读教材11页“学思之窗”和“历史纵横”栏目,思考问题。根据两首诗歌,中华文化对朝鲜、日本有哪些影响?有学者指出,虽然中华文化的辐射面较广,但与同时期其他地区相比,中国文化对朝鲜、日本等地的影响更深刻。请在教材10-12页找到支持这一观点的证据,并尝试解释为何中国文化会对这些地区
13、的影响更深?(1)中国的文学如诗歌、儒学、厚重的历史底蕴等都对朝鲜、日本有较大的吸引力。(2)证据:朝鲜、日本等从文字、儒学、社会制度、风俗习惯等全方位吸收,甚至模仿中国文化。同时期欧洲主要受中国物质文化影响,如丝绸、茶叶、四大发明等。原因:朝鲜、日本等离中国地理距离近,便于学习;朝鲜、日本等地属于汉字文化圈范围,能够更系统、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进而更深刻地学习和模仿。6出示材料:西方并非是在没有东方帮助的情况下自主地开拓自身的发展,如果没有更先进的东方在公元500年至1800年期间的帮助,西方无论如何难以率先进入现代化。英约翰霍布森西方文明的东方起源设问:阅读教材12页,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
14、国文化是如何帮助西方“率先进入现代化”的?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发展。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指南针促进了地理大发现;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18世纪,伏尔泰等人借助孔子思想宣传启蒙思想,掀起启蒙运动,促进了欧洲社会的思想解放。阅读材料,思考和回答问题。阅读材料,思考和回答问题。通过任务,引导学生落实教材基础知识,并对中华文化对周边地区和欧美地区的影响进行对比,深化学生的唯物史观思维。过渡出示材料: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去汲取孔子的智慧。瑞典物理学家阿尔文博士(据1988年1月24日坎培拉时报帕特里克曼汉姆的报道
15、)阅读材料,感受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对当代世界的意义。过渡,从历史上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过渡到当代影响。主题探究三: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7出示模拟试题模拟有些民族欲望膨胀,在处理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的关系时,只看到自身的利益,没有真正顾及和尊重其他民族的利益和感受,最终引发不同种族、国家之间的战争和冲突。中华文化有助于应对这一问题的智慧是( B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仁者爱人,为政以德D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8展示材料以和为贵,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内涵之一。尊重对方,求同存异,不以个人或者个别国家标准为唯一尺度,不搞双重标准,这是60多年来中国外交实践给予世界的重要制度创新。吕文利丝绸之路的“三个时代”9出示材料: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在一份他签名的中文贺信中表示:“我很欣喜地看到中国在世界共同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作出了重要贡献。伟大的思想家孔子说过德不孤,必有邻,让我们继续将这种不朽的智慧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在集思广益中团结一心,共同努力。”杨文等战疫让东方智慧绽放新魅力完成选择题。阅读材料,了解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阅读材料,了解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提供具体情境,让学生能够更具体地认识中华文化在当代世界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特别是给人类应对发展困境提供独有的智慧,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结课重现知识结构系统梳理本课知识结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