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1在新文化运动中,胡适先生曾说:在一个遍地都是奴才的国度里,是不可能建立起一个真正自由、民主的共和国的。”“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据此可知,胡适意在()A批判传统文化B引进西方政治观念C塑造国民意识D建立民主共和制度2春秋战国时期,某学派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仁”,这一学派主张“为政以德”,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该学派是()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3根据下表内容分析,明清之际三位思想家主张的共同点是()思想家主张黄宗羲认为“君者,天下之大害也”,主张“君臣平等
2、”顾炎武提出“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王夫之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作为私产的做法,主张“循天下之公”A提倡个性自由B倡导“兼爱”“非攻”C批判君主专制D主张“工商皆本”4周人在不动摇“天命”的前提下,强调人事的重要性。提出“顺乎天而应乎人”的观点,就是既要顺从天意,又要适应人心,才能维持“天命”。因此,天子既要“敬天”,又须“保民”。由此可知,西周时期()A治国方略的理性成熟B人本思想已初具雏形C个体意识的普遍觉醒D神权思想居统治地位5墨子既“贵义”又“尚利”,提倡“他人之利,天下之利”。他把利看作义的内容、目的和标准,把义看作是达到利的手段,提出以利作为行为的道德价值标准。这说明墨子的义利观(
3、)A具有反传统的启蒙意义B带有浓厚的民本主义色彩C体现出鲜明的政治立场D否定了法家的重义轻利观6晚清以来,自由主义、进化论、社会达尔文主义、保守主义、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等各种思潮如走马灯一样在中国思想界登场,越具有整体行动规划并且能给出未来理想世界图景的方案,越受知识青年的欢迎。这反映出,知识青年()A追求理想化的政治B救亡图存的迫切心态C具有功利主义倾向D热衷于学术思想研究7尚书酒诰记载,周公对卫康叔说,从前殷先王惧怕上天和小民的力量,所以恒久保持他们的德行,执守他们的恭敬。这表明,周公()A强调君主要修养道德B要求官员了解百姓疾苦C重视对诸侯王的控制D具有“明德慎罚”的思想8孔子以平民作
4、新史而成春秋,皆政治社会实事,不语怪力乱神自有孔子,而史学乃始与宗教、贵族二者脱离。这反映出()A私家修史已经蔚然成风B人文主义的思想内涵C唯物思想成为社会主流D平民社会已逐渐形成9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这一论述()A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理论支撑B利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C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D消除了国内各民族之间的隔阂10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论语记载“君子和而不同”。在新中国的外交中,践行这一思想的成就是A实行“一边倒”的方针B提出“
5、一国两制”创举C发起了“不结盟运动”D提出“求同存异”方针11“这些民间儒学流派致力于经典的简化,如编撰四书而为科举制度的教材,大批撰述修身和教育的论著,从文人的精神修炼一直到底层的蒙养读本,与各种族规家训等人生指南,纷然并呈。”这些民间儒学流派的努力意在()A推动儒学世俗化B突出思辨色彩C使儒学成为主流D提倡个性自由12据礼记大学记载,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诗经大雅文王曰:“文王在上,于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这可以说明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是()A守正创新B因时而动C天人感应D兼收并蓄13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主张输入西方的概念及其哲学、科学,结合中国传统的方法,对中国古
6、代的学术进行整理。整理古代学术的目的是使从前少数人懂得的,变成现在人人理解的。据此可知,胡适意在强调()A对待外来文化应取其精华B思想界的排外意识较浓厚C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性D新文化运动要保持灵活性1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这些主张,着重强调的是()A以人为本B天人合一C崇德尚贤D天下为公15下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部分内容。该表格反映出中华文化()A缺乏转型的根本动力B维系了中国大一统局面C具有博大精深的特点D蕴含着明显的民族差异16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智慧结晶。两宋
7、时期对传统文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A华夏族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B奠定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C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理论思维D救亡图存成为中华文化的潮流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诺贝尔奖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曾说过:“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泰勒博士也说过,“不管我们取得进步也好,或是缺少进步也好,当今是一个昌盛、成功的社会,在很大程定上,仍立足于孔子所确立和阐述过的很多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是超越国界、超越时代的;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属于过去,也会鉴照今天和未来”。摘编自韦绍波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意义材料二英国著名语言学家大卫格
8、兰多预测今后世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口比重将越来越少,到2050年,被广泛运用的语言将分别为中文、印度-乌尔度语以及阿拉伯语。中文正在跃升为全球性的语言,可见“孔子学院”在海外的创办非常有必要。孔子学院创办于2004年,由教育部直属的事业单位国家汉办与国外大学和教育机构合作建立,是非营利性的教育机构,也是中国目前唯一的官方汉语推广部门。孔子学院致力于适应世界各国和地区人民对汉语学习的需要,增进他们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教育文化交流与合作,发展中国与外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的发展,构建和谐世界。摘编自张倩论孔子学院的现状与可持续发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儒家文
9、化的世界价值。(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现阶段在海外兴建“孔子学院”的原因。1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天下观”是古代中国人对世界秩序的看法。在中国历代刻印的“华夷图”“广舆图”中“都把周边国家的位置标得模糊不清,中国的区域画得颇大,而汪洋大海却绘得很小”,认为中原地区的文化优越于四周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是天下之文化或文明的中心,并形成了一种“华尊夷卑”的观念。鸦片战争后,传统的“天下观”受到了挑战,从“天下”逐渐走向“世界”,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告别了自我封闭而成了世界思想文化的一部分。摘编自郑大华从“天下”走向“世界”近代中国人世界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围绕材料,结合中
10、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1C【详解】结合所学,新文化运动是由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发起的反对封建思想、道德和文化,提倡进步思想和文化的思想启蒙运动,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在新文化运动期间,胡适呼吁“建立自由民主的共和国,依靠的是具有自由平等意识和独立人格的国民”,其意图在于塑造国民意识,C项正确;新文化运动批判传统文化主要体现在批判旧道德、批判封建迷信、反对文言文等方面,材料没有涉及到批判旧道德、批判封建迷信、反对文言文等方面,排除A项;胡适意图在于通过引进西方民主思想、民主政治观念塑造国民意识,而不
11、仅仅为了引进西方政治观念,排除B项;1912年已经建立起民主共和国,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排除D项。故选C项。2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强调仁者爱人和德治,B项正确;道家强调无为而治,而非“为政以德”,排除A项;墨家强调兼爱、非攻、节用、节葬,没有“以德治国”的观点,排除C项;法家强调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并非“为政以德”,排除D项。故选B项。3C【详解】根据材料,黄宗羲批评君主是对于天下危害最大的人,顾炎武主张把天下的权力交给全天下的百姓,而不是皇帝一人独断 ,王夫之反对帝王把天下作为私产,三人都批判君主专制,C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三位思想家“批判君主专制”方面
12、的主张,与“个性自由”“工商皆本”关系不大,排除A项、D项;“兼爱”“非攻”是墨家的主张,排除B项。故选C项。4B【详解】根据材料“周人强调人事的重要性又要适应人心又须保民”,并结合所学可知,周人重视民众的作用,认识到争取民心在政治统治中的重要性,体现了人本思想已初具雏形,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人本思想,无法体现治国方略的理性成熟,排除A项;材料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而非“个体意识的普遍觉醒”,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统治思想的变化,而非强调神权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5C【详解】根据材料“把利看作义的内容、目的和标准,把义看作是达到利的手段,提出以利作为行为的道德价值标准。”可知,墨子认为,做
13、为统治者,既要“贵义”又要“尚利”,义是达到利的手段,以利作为行为的道德价值标准,这与儒家学说在道德价值观的范围内把义与利对立起来不同,体现了其鲜明的政治立场,C项正确;墨子表达了其对义利的观点,并非是反传统的启蒙思想,排除A项;墨子对义利的描述,体现的是其区别于其他学派的政治立场,而非带有浓厚的民本主义,排除B项;墨子认为既要“贵义”又要“尚利”,并非是对法家的重义轻利观的否定,排除D项。故选C项。6B【详解】据材料可知,“晚清以来,越是具有整体行动规划并且能够给出未来理想世界图景的方案,越受知识青年的欢迎”主要反映出知识青年以救亡图存为主的民族责任和迫切心态,B项正确;材料中受知识青年欢迎
14、的并非“理想化的政治”,而是“有整体行动规划并且能给出未来理想世界图景的方案”,能够满足青年救亡图存心理的思想,排除A项;知识青年欢迎“有整体行动规划并且能给出未来理想世界图景的方案”的目的是为了救亡图存,并非为了追求某种利益的功利主义,排除C项;材料中知识青年欢迎某种思想的目的是为了救亡图存,并非为了学术思想的研究,排除D项。故选B项。7A【详解】根据材料“殷先王”“恒久保持他们的德行,执守他们的恭敬”可知,周公以“殷先王”的做法来告诫君主要重视小民,提高自身德行,强调君主要修养道德,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官员了解百姓疾苦,排除B项;材料不能看出周公对诸侯王的态度,C项错误;材料可以看出“明
15、德”,但不能体现“慎罚”思想,D项错误。故选A项。8B【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孔子以平民的身份整理了春秋,内容都是社会实事,而没有收录“怪力乱神”,这正是体现了对现实以及“人”的重视和关注,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思想,B项正确;材料没有数据表明当时私家修史大量出现,排除A项;孔子修史“不语怪力乱神”,只是一家之言,并不能说明当时社会唯物思想成为主流,而且仅凭这一件事情也无法判断孔子的哲学思想,排除C项;孔子所处时代等级秩序依然普遍,“平民社会已逐渐形成”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9A【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习近平论述的是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这一论述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
16、撑,A项正确;此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经形成,排除B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在历史上早已形成,排除C项;D项中“消除”过于绝对,事实上各民族之间的隔阂是难免的,排除D项。故选A项。10D【详解】根据材料“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求同存异是指找出共同点,保留不同点,求同是让彼此间更加的亲近、友善,存异是让彼此间更加的宽容、尊重。“求同存异”方针是中华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理念在中国外交中的实践和应用,D项正确;新中国初期“一边倒”方针,更多强调的是与社会主义阵营间的“同”,而不是“和而不同”,排除A项;“一国两制”属于祖国统一的构想和制度,不是外交问题,排除B项;中国在1992年才成
17、为“不结盟运动”的观察员国,不是不结盟运动的发起者,排除C项。故选D项。11A【详解】从材料可知,儒家学派致力于儒家思想为教育、人生价值观及基层管理等方面服务,说明儒学流派的努力意在推动儒学世俗,A项正确;理学突出思辨色彩,排除B项;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学成为主流,排除C项;材料与提倡个性自由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2A【详解】材料“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大意是意思是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文王在上,于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周虽然是旧的邦国,但其使命在革新,说明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守正创新,A项正确;材料突出更新,不是变革,排除B项;天人感应是西汉是董仲舒
18、的思想,排除C项;兼收并蓄是我国对外来文化的态度,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3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新文化运动期间,胡适把西方知识与中国传统方法相结合,重新整理古代学术文化,推动中国古代学术的社会普及。因此胡适主要强调重新创造民族新文化,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胡适对外来文化的去粗取精,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国排外思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新文化运动的灵活性,排除D项。故选C项。14B【详解】“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想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和敬畏自然的思想;“天行有常,
19、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认为天地的运行自有规律,人们可以利用这种规律来改造自然,体现了人与自然巧妙结合的天人合一思想,B项正确;以人为本就是把人当作宇宙万物之本,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崇德尚贤意思是崇敬有道德的人,崇尚有才能的人,这是墨子的一个重要主张,排除C项;“天下为公”是原始社会的特征,材料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15C【详解】依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中国戏剧、传统文学、民间工艺均内容丰富,说明中国文化博大精深,C项正确;材料只是涉及中国戏剧、传统文学、民间工艺的内容,无法看出中华文化缺乏转型的根本动力,排除A项;“维系了中国大一统局面”的说法夸大了中华文化的
20、作用,排除B项;材料反映出中国戏剧、传统文学、民间工艺的内容丰富,不能体现民族差异,排除D项。故选C项。16C【详解】两宋时期,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形成了理学,从而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C项正确;夏商周时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奠定了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救亡图存成为中华文化的潮流,排除D项。故选C项。17(1)世界价值:儒家学派倡导的“仁”“礼”“信”等思想,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规范社会秩序,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儒家学派的“中庸”“忠恕”之道,倡导理解和尊重文化差异性,可以为解决不同文化
21、之间的矛盾提供指导;儒家学派倡导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思想,蕴含教育公平的理念,有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各类人才。(任二点)(2)原因: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满足其他国家人民学习汉语的要求;加强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国际推广;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在教育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的需要;促进世界多元化的发展,构建和谐世界。(任三点。)【详解】(1)根据材料“人类要生存下去,必须汲取孔子的智慧”“孔子所确立和阐述过的很多价值观念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属于过去,也会鉴照今天和未来”得出,有学者认为孔子的学说对于当今世界的安定和人类的生存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所学,儒家思想中
22、“仁”“中庸”“因材施教”等思想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规范社会秩序,解决不同文化之间的矛盾,培养各类人才。(2)根据材料“孔子学院致力于适应世界各国和地区人民对汉语学习的需要”得出满足其他国家人民学习汉语的要求;根据材料“增进他们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教育文化交流与合作”得出加强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国际推广,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在教育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根据材料“发展中国与外国的友好关系”得出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的需要;根据材料“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的发展,构建和谐世界”得出促进世界多元化的发展,构建和谐世界。18【示例】论题:近代中国对西方和世界
23、认知的演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阐述:近代中国对西方的认知是在西方的武力入侵下迫不得已做出的自保之举;鸦片战争爆发后,林则徐和魏源为代表的先进的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19世纪60年代以来,面对内忧外患,洋务派掀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传统“天下观”初步瓦解,新的世界观开始形成;甲午战争后,中国向日本学习,政治近代化开启,传统“天下观”彻底解体;随着十月革命的爆发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先进国人开始理性看待西方世界,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中国人的世界意识发生革命性变化。(意思相近即可)总之,近代中国认识西方和世界的过程,是中国挽救颓势、徐图自强的过程,也是中国人抵
24、抗外侮、重塑民族自尊的进程。【详解】根据题目要求,首先需要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拟定论题,如根据材料“鸦片战争后,传统的天下观受到了挑战,从天下逐渐走向世界”并结合所学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相关知识可以拟定论题:近代中国对西方和世界认知的演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然后根据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相关知识进行阐述:近代中国对西方的认知是在西方的武力入侵下迫不得已做出的自保之举;鸦片战争爆发后,林则徐和魏源为代表的先进的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19世纪60年代以来,面对内忧外患,洋务派掀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传统“天下观”初步瓦解,新的世界观开始形成;甲午战争后,中国向日本学习,政治近代化开启,传统“天下观”彻底解体;随着十月革命的爆发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先进国人开始理性看待西方世界,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中国人的世界意识发生革命性变化。最后进行总结,得出结论,总之,近代中国认识西方和世界的过程,是中国挽救颓势、徐图自强的过程,也是中国人抵抗外侮、重塑民族自尊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