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社戏【教学目标】1.感知旧时江南水乡村民的生存状态,理解当地淳朴、和睦、善良的民风民俗.2.理解课文的儿童叙述视角,体会作者对早年乡村生活的留恋之情。3.理解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4.领悟鲁迅作品的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特点。【教学重点】1.感知旧时江南水乡村民的生存状态,理解当地淳朴、和睦、善良的民风民俗.2.理解课文的儿童叙述视角,体会作者对早年乡村生活的留恋之情。【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2、领悟鲁迅作品的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特点。【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环节和步骤】第一课时一、 导入新课 提问学生对春节联欢晚会的戏曲节目的看法,引出学生对本地戏曲闽剧
2、的了解,师生回忆自己观看闽剧的经历。二、 简介作者提问学生复习鲁迅的相关文学常识。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 ,杂文集坟二心集等。三、 积累字词。出示字词,提问学生朗读字词,注音、书写。四、 从题目入手,介绍社戏等知识,跳读本文关于社戏这种民俗文化的描述,体会本文的社会环境。1、 介绍社戏的知识2、 出示绍兴地区的社戏图片 3、找出课文的相关内容,体会本文把民俗文化与社会环境相结合的特点。五、从小说特点入手,初读课文,理清小说的要素人物:时间顺序:环境:情节:一群孩子架舟荡漾在故乡小河上
3、,兴致盎然地去看一场其实单调乏味之极的社戏。六、梳理线索,概括情节的发展,体会叙述的波澜。1、 线索:社戏2、情节的发展:平桥概括,乡间乐事、无船出行、夏夜行船、赵庄看戏、停船吃豆、深夜返回、再谈吃豆3、“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在“看戏”这部分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写得起伏有致。譬如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来,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三次波折:叫不到船不准和别人去外祖母要担心。三次转机:八叔公的船回来了与我同去保证不出事。4、写看戏前的波折有什么作用? 一是使叙事有波澜曲折,烘托了看戏的急切心情, 二是初步表现了小伙伴们的热情能干的特点。 5、 “我”看不成戏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4、(心理的波澜)第一盼望急得要哭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渲染沮丧)不钓虾,东西也少吃,不开口。盼望焦急、失望牵念沮丧6、 全文叙述的波澜笔法曲折,文气摇曳,使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为看社戏做好充分的铺垫;初步表现小伙伴的热情、能干等特点,尤其是“双喜”。 七、 总结全课八、 布置作业:1、 阅读社戏的原文内容2、抄写字词拼音三遍。3、练习册基础部分。第二课时一、 复习旧课,把握故事情节。二、探究结尾,理解写作意图:(一)戏好看吗请从课文找出依据。1、 描述戏不好看的句子。一是铁头老生不翻筋斗, 二是也没有“我”最爱看的蛇精和跳老虎。 三是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
5、终于出了台”,并不停地唱着。孩子们不爱看的表现:稀奇、渐不明显、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哈欠、各管自己谈话。 神态描写(侧面描写)(二) 作者为什么觉得戏好看?1、看戏的环境好:(外来儿童的叙述角度)“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缥缈)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水乡,月夜 ,充满新鲜感 2、看戏
6、的地点好:平桥村 乐土(外来儿童的叙述角度)文章写平桥村是“我”的乐土,“乐”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1)“我”在这里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优待;(2)可以免念诗经之类难懂的书; (3) 可以钓虾、放牛,体验到乡村生活的无穷乐趣。 这一部分与写看社戏有什么关系? (1)交代了看社戏的时间、地点、机缘,(2)引出了同去看社戏的人物乡间生活的小朋友;(3)还交代了“乐土”中的乐事,为下文写“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看社戏做了重要的铺垫。同时,平桥村的生活也是“我”所深深怀念的。3、一起看戏的人好:找出描写这些人物的句子,说说他们中的代表性人物是谁?是什么样的人?(1)当我看社戏受到波折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
7、。(聪明 热情)(2)当外祖母担心都是孩子们时,双喜大声打包票,理由有三: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善解人意,果断) (3)看戏时双喜分析铁头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聪明、细心)4、豆是很普通的豆,戏也是让“我”昏昏欲睡的戏,但是文章最后却说是“好豆“好戏”,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我”最难忘的是平桥村的环境和乡民。小伙伴的友好、老人的慈爱、社戏的新奇、水乡夜间幽暗而神秘的风光,人与人之间有着亲密和谐的关系。“我”还目睹了他们的劳动本领、办事能力。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在城镇未曾见到过的,在后来的人生路途中也很少再见到。由于这种心理的、情感的因素,让“我”
8、觉得那晚的戏是“好戏”那晚吃的豆是“好豆”。另一方面,俗话说,距离产生美。时间已久远,早年在平桥村短暂的生活片段,留下的不仅是一些记忆,更是一种情感。时间越久,这种记忆中的影像越珍贵,所以作者赞之以“好豆”“好戏”。说“好戏”还有一个原因,是社戏开头讲述“我”在大都市看戏,感觉非常不好,于是怀念早年在外婆家的“社戏”。乡村社戏或许俗些,但是“我”感觉很好.三、介绍原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社戏所叙述的故事非常简单,就是写“我”的三次看戏。开篇用近二分之一篇幅写“我”在北京的两次看京戏,后用三分之二强的篇幅写“我”小时候在故乡去赵庄看的一场社戏。两次看京戏都窝窝囊囊心绪极坏,而看社戏却是意趣盎
9、然永生难忘。原文开头部分的内容要点,一是“我”当时在北京,对看戏本无兴趣;二是在北京第一次看戏,因为人太多,声音嘈杂,且无合适座位,便“不由的毛骨悚然的走出了”;三是在北京第二次因为募捐,看谭叫天的戏,可是到了很晚谭叫天还不出场,只好失望地离去;四是反思中国的戏剧,“大敲,大叫,大跳,使看客头昏脑眩”,不适合剧场观看,只适合在野外观看,远观反而有风致。在北京看戏的挫败经历,使“我”怀念小时候在外祖母家乡所看的“社戏”。以眼前的戏为写作的由头,反衬早年“社戏”的好看;其实未必真好看,主要是当时当地的民风民俗让“我”神往,“我”在心里的一角永远保持着对家乡的爱、对乡民的爱、对乡村文化的爱。在鲁迅的
10、心目中,“那夜似的好豆”“好戏”已经成为某种生命形态、境界的象征,轻松而舒展、自由,沉静而柔和,和谐而充满情趣!这正是鲁迅曾经有过,并且心向往之的。(五)、课件出示作者的写作意图小结:课文从一个外来儿童的眼光观察江南水乡,对这个陌生世界充满新鲜感、奇异感和亲切感。文中流露出较强的主观色彩,小伙伴的友好、老人的慈爱、社戏的新奇、水乡夜间幽暗而神秘的风光等,表达出作者对早年往事的怀念和神往之意。四、布置作业1、完成练习册2、完成课后练习四。第三课时一、 复习旧课二、重点品评“偷豆”的是与非:“偷”,一船意义上是“残酷、自私、遭人唾弃”的行为,那么在课文中,小朋友们“偷豆”是好还是坏呢?可以从以下方
11、面来分析:小伙伴们“偷豆”的目的是什么?他们“偷”的谁家的豆?他们是怎么样“偷”的?他们怎样预防“偷”的秘密被人发觉?又怎样对待可能出现的后果?教师归纳:“偷”反映了小朋友们诚恳待客的热情;“偷”跳动着小朋友们纯洁无私的心;“偷”反映了小朋友们周到细致、天真纯朴的天性。文中的“偷”成了一种热情的无私的、天真质朴的“偷”,“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欢乐。三、跳读课文,品味语言品味文章重点词语、句子或段落,指导学生找出自己认为精彩、重要的词语、句子和段落,然后用旁批写下自己的交流看法。(一)、动词、“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赏析
12、:”“点”“磕”“退”“上”“架”等几个动词,将少年们开船时的动作程序以及合作划船的情状表述得颇为详细,显示了他们熟练的驾船技巧和勤劳肯干的品格,也折射岀他们去看戏时的愉快心情。(二)副词“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这些看似客观描述,其实是主观看景,即通过“我”的视角观察途中景象,加点词语表示不确定,表达出“我”既感到新鲜、陌生,又急于辨认社戏所在地的内心体验。(三)语言描写:“小小年纪便有见识,将来一定要中状元。姑奶奶,你的福气是可以写包票的了。”这是六一公公对“我”母亲夸奖“我”恭维话,既是个性化的,又充满情味,透露
13、出一个乡民的憨厚心怀、热情开朗性格。(四)从儿童的视角来分析心理描写1.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2.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3.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4.我不喝水,支撑着仍然看,也说不出见了些什么,只觉得戏子的脸都渐渐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没有什么高低。5.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引导学生结合语境品味课文语句,理解作品的儿童叙述视角。参考答案:1.“我”非常想去看社戏,但又不能去,于是想象社戏
14、表演的情景,以及看戏人喝豆浆的情景,表现了一个孩子的悲伤、失落的情绪。2.“我”既然可以出门看社戏了,心情变好了。“忽而”表明孩子的心情易于突变,“轻松”“舒展”与前面看戏不成而沮丧的心情完全不同。“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是夸张手法,非常形象地表明“我”的心情无限之好。3.这是一个儿童眼中的景物描写,非常富有诗意。“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是儿童才有的想象;“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表明“我”非常急于到赵庄看社戏,这也是儿童心理的表现4.儿童对看戏很有兴趣,但在夜间容易犯困,所以台上戏子的形象变得模糊,这里真切地描写出了儿童看戏的精神状态,富有奇趣。5.这是半想象、半纪实的描写。大鱼驮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是童话里才有的情景,反映出“我”当时愉悦的心情,也表现了孩子极富浪漫色彩的想象力。(五)11段的景物描写作用这些景物描写,从视觉、听觉、嗅觉、感觉等着笔,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所特有的清新优美的图景,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写出了小朋友行船之快。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愉快和迫切的心情。抒发了作者热爱农村的感情。四、课堂练笔五、 课堂练笔1、模仿以上任意一个句子进行仿写,表达儿童的特别的心理感受。2、模仿11段的景物描写,分别从视觉、听觉、嗅觉各个侧面着笔,描写一段景物。六、总结全课。七、布置作业:1、预习第2课。2、完成练习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