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学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正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现代教师必须跟上时代步伐。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是直接关系到信息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结合“科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使之成为21世纪知识与能力并进的创新人才,这是教育现代化所要求的。一方面,网络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超越狭隘的教育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可以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想创新、敢创新、会创新;另一方面,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
2、识的共同建构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开阔视野,激发学生创造性智慧。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谈一下在科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一些优势:一、科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科学教材中的许多内容涉及到一些原理、规律性的东西,例如:地球的公转和自转,风的形成过程、日食和月食、岩石的形成过程等,是我们无法直接看不见的,凭借传统教学模式,老师口述或图片展示,没有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不仅枯燥乏味,还很难讲清楚。信息技术融合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信息资源,通过这些资源,给学生多重感官刺激和直观教学,如果将信息技术引入到这一课的课堂教学中,运用课件或在互联网搜集到可用有效信
3、息,可以将漫长的气候变化随时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可以将罕见的日食现象即时地再现,也可以将人的眼睛难以观察到的岩石的形成过程,通过视频或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使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认识和掌握其规律。 二、 利用信息技术,便于加强方法指导。 1、利用信息技术,便于加强观察方法的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时要提出明确的观察方法,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细致的观察。但是有的观察方法老师难以表述清楚,学生也难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正确的观察。此时利用信息技术变抽象为具体,变模糊为清晰,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2、利用信息技术,便于加强实验方法的指导。教师讲解和示范实验方法时,示范应
4、让全班学生看得清楚,讲解应精炼概括,形象直观,易于理解,不能占用学生过多时间。指导时合理利用电教媒体,能节省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如在指导学生解剖植物的花时,解剖下来的各部分要求整齐摆放,此时老师把排列好的各部分投影出来,不用多讲,学生已经知道怎样摆放。三、科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使教学内容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现行的 科学教材,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有些内容在编排上与学生生活实际脱节;有些内容滞后于科技发展;有些内容适合农村学校,有些内容适合城市孩子,有些实验的实施难度较大,不合实际。即使一些简单的实验,根据目前各校的实验室装备情况,绝大多的学校也是无法实现的。比如: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油菜花
5、开了、第二课各种各样的花、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秋冬季的生物、第五课动物的栖息地、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三课做一个生态瓶等课,这些知识受时间和空间条件的限制,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太远,许多现象是学生短时间内无法亲身考察或经历的,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了消极影响;但是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信息资源不受时空的限制,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全方位的信息,即使无法亲身感受,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途径得到了解和掌握,比如秋科季的生物一课,由于要求学生对秋天和冬天的动植物进行观察,时间跨度较大,而且学生生活中见到的动植物的种类太单一,如果教学只在课堂上进行,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内容也不够丰富,如果能够要求学生
6、课下坚持对生物进行观察,并随时通过互联网将自己的观察结果记录在学校网站的相关网页上,对疑惑不解的地方学生可以将问题记录在网页,教师可以通过网站随时了解学生的实验情况,对学生的问题及时予以解答,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意见,通过这种方式,更好的体现新课标倡导的让学生“亲身经历”的新理念。四、科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小学科学教材的编写考虑了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程度,而无法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无法做到因材施教。21世纪人类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社会的特点是个性化、多样化、关心人、尊重人,一切为了人成为信息社会的主旋律,在课堂教学中,一切教学活动也应该围绕学生展开。
7、比如:教师在讲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课岩石的组成一课时,课上是教师通过对教学目标和对教材进行分析、细化、处理,以课件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在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观察岩石标本掌握岩石的名称、形状、颜色、硬度等信息,通过网络搜集每种岩石的产地、形成的条件和形成的过程等资料,并在网站讨论区里记录下岩石的这些信息,然后教师要求学生整理所有收集到的这些信息,形成总结性报告,一节课时间虽然很短,但是同学们收集到的资料各不相同,学到的知识也更多了,在整节课中运用网络环境的互动性,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有了很好的互动,通过网络教学,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发挥,提高了学生的信
8、息收集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使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加以扩展和延伸。在学习科学的过程当中,孩子们会不断的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数量极多、涉及的面广,可能没有任何一个教师能一一给予正确的解答,而互联网就成为相对完美的答题工具。比如学生观察蜗牛吃白菜叶,提出问题:“蜗牛有牙齿吗?有多少颗?是什么样子的?”通过查询互联网获得答案:蜗牛的嘴里有25600多颗牙齿,肉眼无法看到,它们长在蜗牛的 “齿舌”上。这些角质的小齿十分锋利,整整齐齐地排列着。蜗牛吃东西的时候就用它们把植物的叶子磨碎,再一点点地吃下去。再比如:水域的污染与保护一课,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了调查
9、报告,学生询问了老师、家长及相关人员,翻阅了报纸、书籍,进行了实地考察验证。更大范围内的水资源状况是怎样的呢?最后,他们通过互联网得到了更全面、更具体的资料。并了解到污染的根源、基本的处理方法等相关内容,大大地提高了活动的效果。五、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自我评价反馈的机会。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因此评价就不能仅在学习过程结束后再进行,而必须伴随于教学过程之中,这就需要教师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的表现与反应,及时给予必要的、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的评价。首先,让学生在进行全班汇报之前,对自己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要求学生用简单的句子,比较准确地表述水域的污染与保护措施,学生在
10、小组内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作了一次自我反馈。然后通过在全班进行资料汇报,使小组搜集的资料在全班得到交流,通过学生间的补充、修正、及不同意见的发表,使学生对本组的学习情况得到进一步的反馈。而补充、修正或发表不同意见的同学的发言,实际上是对前一名学生发言作出的相应评价。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此,学生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能自始至终地参与有关教学的决策,能自觉地对学习实施自我检查和评价并实施符合自我发展的可能性调整,成为学习的主人。其次,学生通过讨论,小组独立地进行研究,能自觉地调整研究的内容,利用计算机制作出主题研究报告。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在全班进行交流,展示自己的主题研究报告。学生
11、通过各小组学习效果的反馈、同学间的评价,使处理信息和表达交流的能力得到锻炼、培养。这种让学生自主地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活跃了课堂的教学气氛。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及时对学生给予必要的、适当的评价,及时对学生间的评价作出总结。达到了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较好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中心。六、科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水平。当今世界,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作为 科学教师,要有广阔的知识面,掌握生物科学、天文科学、地理科学、生命科学、物理科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对各科
12、知识的学习要达到一定的深度,以帮助学习发现和解决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还要对各科知识的最新资讯能够及时的了解,让学生了解当今科技的最新发展及其趋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充实知识内容,丰富知识结构,把握科学发展的最新脉搏,以适合教育教学的需要,比如:教师在讲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种子发芽实验一课时,在实验中,学生发现,由于实验误差导致通过光照后,有的种子发芽快,有的种子发芽慢,为了得到一个合理的解释,教师通过网上查找,得知这与种子的习性有关,不同种类的种子,有的种子发芽时,经过光照后发芽快,有的则相反,另外还得知,不同颜色的光线对种子照射,发芽的快慢也不一样,通过学习,正确解答了学生的问题。总之,由于电化教学具有感染力强,直观形象的特点,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可以发挥重大作用。利用信息技术,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吸引学生注意,引发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利于上好观察实验课,优化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