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运用相关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划分依据及组成,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达到水平1的要求。2.通过阅读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示意图,了解地球外部圈层之间的密切关系及主要特点,明确地球圈层结构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达到水平1、2的要求。教学内容教学重点:1. 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教学难点:1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2地球的内部圈层。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同学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我的地理微课堂,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关于本课,我们主
2、要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依据,组成和各圈层特点。(板书)地球的圈层结构师:俗语云:上天容易,入地难,地球内部究竟长什么样子,我们又该如何来认识地球内部呢?我想,最直接的研究方式莫过于钻探,世界最深的科拉钻井,可达地下12千米,却不及地球平均半径的0.2%,还没有刺穿地球的“表皮”;火山喷发会将地球内部的物质带到地表,为人类的研究提供信息;此外,科学家还在尝试利用电磁波对地球内部进行探测,但到目前为止,人类对于地球内部的认识还主要是来源于地震波的研究,利用地震波探测地球内部的方式,与我们日常生活中利用敲打听回声来判断西瓜是否成熟的方式非常类似。那什么是地震波呢,它有什么特点?1地震波生:当地
3、震发生时,地下岩层受到强烈的冲击会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即地震波。有纵波(P波)、横波(S波)之分。(方法引导)【提问】师:那么纵波(P波)和横波(S波)各有什么特性?纵波和横波相比,纵波传播速度较快,而横波传播速度较慢。纵波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而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在地面的感觉是上下颠簸,破坏性小;横波在地面的感觉是水平晃动,威力巨大,地面建筑物的破坏主要是横波造成的。【提问】因此,当地震来临时,地面上的人一般感受到的震动方式是怎样的呢?生:当地震来临时,地面上的人一般先感受到上下颠簸,再左右摇晃。但无论是纵波还是横波,其传播速度都会随着通过物质而改变。【过渡】科
4、学家利用地震波的这一特性,在地表制造地震波向下传递,并记录波速变化情况,得到这样一张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图。看图思考:从这张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这种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面,我们把它叫不连续面。那么,地震波的波速在不连续面附近发生变化,这又说明什么问题。小结讲解:不难得出。说明不连续面的两侧物体性质发生了变化,请你在图中找到这些不连续面。并尝试着在学习单上自行绘制。师:好了,大多数同学都能够找到这些不连续面,即地震波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在这些不连续面中,有2个不连续面附近的波速发生变化特别明显,一个在陆地下平均33千米处,横波和纵波的速度都明显增加,为了纪念这个不连续面
5、的发现者。将其命名为莫霍界面,另一个在地面下2900千米处。这里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而横波完全消失。我们将这个不连续面命名为古登堡界面。科学家以这2个界面为界。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3层。 地壳:莫霍界面之上的部分为地壳,它是地球表面一层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从这张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地壳厚薄不一,大洋薄,大陆厚;海洋地壳平均厚度5到10千米。陆地上有高大山脉的地方,地壳会更厚,最后处可以达到70千米。地幔:界于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的为地幔,厚度约为2800多千米,根据地震波的波速变化,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在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温度较高,岩石部分熔融,能够缓
6、慢流动,科学家推测这里是岩浆的发源地。在软流层之上,都是由坚硬的岩石组成。我们把这里称为岩石圈。也可以分为上地幔顶部和地壳两部分。地核:古登堡界面以下部分是地核,主要是由铁和镍等金属组成,根据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分为内核和外核。外核是熔融状态的金属物质,其运动形成的地球的磁场。正常情况下,地球磁场能够阻挡太阳风,使地球免受太阳风的危害。内核是一个密度极大的固体金属球,超强压力将铁原子和镍原子仅仅挤压在一起,目前人们对于地核的认识还停留在物理化学的推算阶段,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利用书籍,网络等途径了解。(转折)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我们也可以和生活中常见的地理事物联系起来帮助理解,比如荔枝或是煮熟的鸡蛋,你看中间的蛋黄就像地核,蛋白就像是地幔,而薄薄的蛋壳就是地壳,不过相较于鸡蛋,我觉得荔枝更为贴切,因为荔枝凹凸不平的表皮与地壳高低不平的表皮极为相似。 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接下来我们一起回忆一下。 师: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我们主要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把它分成3层,莫霍界面以上为地壳。莫霍界面以下为地幔,古登堡界面以下分为地核。在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软流层之上,我们把它合称为岩石圈。课堂小结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谢谢大家。同学们再见。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