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课题6隋唐盛衰及其制度上的重要建树课标要求中外历史纲要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选择性必修1.通过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2.了解科举制及其阶段特征,知道隋唐时期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3.了解隋唐时期劳动工具的变化。内容导航主干梳理重难突破考向研析课时精练1234夯 实 必 备 知 识一、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一、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1.隋朝的兴亡统一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灭_,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
2、面建设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广设仓库;隋炀帝兴建洛阳城;开通_暴政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三征高丽灭亡618年,隋炀帝被部将杀死,隋亡陈大运河2.唐朝的兴衰与民族交融(1)唐朝的兴衰建立与统一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随后统一全国“贞观之治”_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在其统治时期出现了开明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武周政权”武则天当权期间,唐朝_持续发展“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期间,经济有很大发展,社会空前繁荣,史称“开元盛世”唐太宗社会经济安史之乱原因开元年间,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军镇长官_兵力扩大。唐玄宗后期朝政趋于腐败,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过程755年
3、,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叛乱历时八年,后被唐平定影响唐朝由盛转衰;_局面在唐朝后期持续了100多年唐朝的灭亡唐朝后期,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加剧875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节度使藩镇割据(2)唐朝的民族关系北方(突厥、回纥)东突厥贞观初年,俘获东突厥可汗,东突厥汗国灭亡。草原各族共同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西突厥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西域唐朝中央政府先后设置_和北庭都护府回纥唐玄宗时期册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后回纥助唐平定安史之乱安西都护府西南(吐蕃)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和亲9世纪中期唐蕃会盟东北(靺鞨)唐玄宗统治时期,东
4、北的靺鞨族粟末部强大起来。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_渤海郡王3.五代十国政权更迭唐朝灭亡后,黄河流域先后出现_、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短命王朝,称为“五代”。南方各地先后出现吴越、南唐等九个割据政权,连同五代末期在山西建立的北汉,称为“十国”后周世宗的改革努力清除五代弊政,实力逐渐增强,为后来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后梁图解历史隋唐五代的更迭二、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二、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1.选官制度(1)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兴衰曹魏时创立。随着士族的没落而无法继续标准从初创时期的家世、道德和才能并重,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_实质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家世(2)隋唐:科举制形
5、成隋朝建立后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完善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_两科为主;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作用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进士和明经追求自由平等,公平公正;打破了宗法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促进了社会之间的良性流动;有利于庶族地主的参政。思维深化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的内涵链接选择性必修1P31隋唐的官员选拔与管理(1)官员选拔科举制背景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特点分科考试选拔人才内容分为制举和_。制举是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常举每年举行,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社会重视。考试合格,还需
6、吏部选拔后方可正式任官常举(2)官员的考核隋唐官员的考核归属尚书省吏部。隋朝九品以上官员每年要考核,地方官每年派员向中央报告,或由皇帝遣使到州县巡行考察。唐朝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依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升降。(3)监察中央:_为最高监察机构,其长官为御史大夫。地方:唐太宗将全国分为_,委派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威慑地方。御史台十道监察区2.三省六部制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职能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_;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唐太宗时设置了宰相议事的地方_,后改称中书门下审核诏令政
7、事堂链接选择性必修1P6隋唐地方政治制度(1)隋朝废郡,以州统县,实行_二级制。(2)唐朝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后来道变成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3)唐中期以后,在一些战略重地设_,部分节度使形成藩镇割据势力。州、县节度使3.赋税制度魏晋南北朝:租调制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唐初:租庸调制(1)内容: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至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_(2)影响:以庸代役保证
8、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庸唐后期:两税法背景天宝年间,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内容每户按_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意义(1)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2)改变了自战国以来_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人丁和资产以人丁为主(1)区别:均田制是土地分配制度,租庸调制则是赋税政策,二者定义不同,适用范围不同,沿革历史时期不同。(2)联系:租庸调以均田制为基础和存在的依据,同时也正是由于均田制没有真正得到贯彻而使得租庸调制在中唐之后为两税法取代。归纳总结均田制与租
9、庸调制度的区别与联系链接选择性必修2P20农业工具:唐朝出现_,借助水力汲水入筒进行_。筒车灌溉返 回强 化 关 键 能 力保证封建制度的重要举措保证封建制度的重要举措古代选官制度古代选官制度材料苏东坡曾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朝廷吏部在选拔、任命官员时,要向中正官征询被选任者的家世、行状(道德)、品级,“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成为当时官僚选拔的普遍现象。隋唐实行科举制,通典选举载:“隋代罢中正,举选不本乡曲,故里闾无豪族,井邑无衣冠。”唐代科举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明经、进士两科是常科的主要科目,分别
10、考时务策与经义、时务策与诗赋,贵族与平民皆可报考。摘编自郭强中国古代选举制度1.提炼信息材料反映的是古代中国的选官、用人制度的演变。材料有三层:第一层宏观上简述了从三代至隋唐时期的用人制度;第二层为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第三层为隋唐实行科举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与魏晋时期相比,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有哪些发展?试答:_材料导读材料导读 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为主发展为以学识、才能为主;选拔方 式由评议推荐发展为以考试选拔为主;选拔范围扩大。拓展深化拓展深化选官制度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性选官制度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性(1)选官标准从家世门第到才学的变化,有利于选拔有才能的人为官,维护了封建国家的大一统
11、局面,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2)选官制度的变化,特别是科举制的实行,使国家掌握了人事任免权,既树立起中央权威,又保证了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建国家政令的推行,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3)制度化的选官标准,提供了高素质的官员队伍,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材料一史书记载:当时“四海之内,高山绝壑,耒耜亦满”,意思是当时全国耕地很多。据统计,开元天宝年间全国的耕地达六亿六千万亩,人均超过九亩,为当今中国人均耕地的八倍。唐朝前期,粟、麦为全国的主要粮食,唐玄宗下令在今河南地区大开水田,大面积种植水稻。随后,在今天的山东、河北、山西等地,水稻种植也陆续获得成功。随着水利灌溉设施的兴修,耕作制度的
12、改进,曲辕犁、筒车等先进生产工具的普遍利用,盛唐的农业生产率得到提高,出现了“公私仓廪俱丰实”的喜人局面。摘自卜宪群中国通史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唐朝的农业与财政收入唐朝的农业与财政收入2.史实解释材料二大约2/3的人口,1/2的仓储谷物,2/3的庸调绢帛,1/10以上的盐课,以及数量可观的矿产资源,为藩镇所占。据元和三年(808年)宰相李吉甫所撰元和国计簿统计材料从农业和财政收入方面反映了唐代经济的发展。(1)材料一:从耕地面积、水稻种植和劳动生产率上反映唐代农业状况。(2)材料二:出处中“计簿”指古代计吏登记户口、赋税、人事的簿籍。(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唐朝前期农业
13、发展的原因。材料导读材料导读试答:_ 原因:长期保持统一、安定的局面;自唐太宗到唐玄宗,统治清明,延续了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政策,实行了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农民得到了土地,保障了农时;大量土地得到开垦,注重兴修水利,水稻种植在北方的推广,先进工具的普遍利用。原因: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藩镇割据,中央无法得到多数地区的税收。对策:以两税法代替租庸调制,从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开始向以资产为主的赋税制度转变。(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导致唐朝后期中央政府财政收入锐减的原因及对策。试答:_拓展深化拓展深化均田制与农业生产发展的辩证关系均田制与农业生产发展的辩证关系(1)均
14、田制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肯定了土地的所有权和占有权,使劳动力与土地结合,以利于政府对农民的控制,以及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保证政府赋役来源。(2)至唐中叶,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空前盛行,国有土地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地转化为私有土地,地主庄园经济迅速发展。政府控制的土地日益稀少,政府已无地授田,故至德宗年间被“两税法”取代。材料不论哪一国,其原始的政治,必为民主。后来虽因时势的变迁,专制政治逐渐兴起,然民主政治仍必久之而后消灭。大抵民主政治的废坠:(一)由于地大人众,使代表会议而不能召集。(二)大众所议,总限于特殊的事务,其通常的事务,总是由少教
15、主持常务的人执行的。久之,此少数人日形专擅,对于该问大众的特殊事务,亦复独断独行。(三)而大众因情势涣散,无从起而加以纠正。专制政治就逐渐形成了。这是形式上的变迁。若探求其所以然,则国家大了,政情随之复杂,大的、复杂的事情,普通人对之不感兴趣,亦不能措置。此实为制度转变的原因。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3.观点讨论专制体制内的专制体制内的“民主民主”各自各自独立而独立而部门协同的部门协同的机制机制材料主旨是先有政治民主然后兴起专制政治的原因。如结合古代中国政治对其深入理解,较为典型的是唐代三省六部制体现了体制内的民主。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知识,提取观点,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
16、求:观点明确,阐述须史论结合。)试答:_ 论题:中国古代政治上的民主形式只是统治者为达到专制集权 的一种手段。阐述: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实行朝议、廷议制度,与大臣共商军国大事,但最终由皇帝裁决;古代出现的谏议制度对君主权力起了一定的限制作用,但这一制度只是君主专制制度的附属物;隋唐时期的三省材料材料导读导读六部制,三省宰相分工协作但彼此相互牵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科举制的推行,打破了特权阶层垄断仕途的局面。使社会各阶层均能通过这一渠道入仕,但这一制度仍是封建统治者加强文化专制统治的工具。因此,中国古代虽存在形式上的民主,但它只是达到专制集权的一种手段,不是真正近代意义上的民主。_拓展深化拓展深
17、化1.三省六部制的特点2.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1)皇帝通过不断压抑、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2)中朝官向外朝官转化。中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效率低下的弊端。返 回聚 焦 高 考 热 点(2021湖南高考)西晋的占田制、南朝刘宋的占山护泽令均规定,官员可按品级高低占有数目
18、不等的农田、山地,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至隋唐,实行均田制,普遍授田。据此可知,西晋至唐A.自耕农数量存在反复B.皇权与世族势力互相依赖C.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D.田制改革目的是开发土地解题揭秘找准题眼:均田制是普遍授田分析材料:隋唐均田制与以前占田制相比,土地所有制有何显著不同明确答案:占田制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自耕农数量存在减少的趋势,而均田制普遍授田,自耕农数量将上升,因此,A正确阅卷点评失分1 不符史实。官员未必是世族,而且隋唐的均田制是政府将无主的土地授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因此B错误;田制改革的目的是巩固统治,因此D错误失分2 词不达意。本题强调的是土地所有制,与九品中正制无关,
19、故C错误1.(2021湖南高考)据研究,唐代白居易(772846)诗中所记中央官吏俸钱与史籍所载无不相合,所记地方官吏俸钱比史籍所载额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据此可知,当时A.地方势力膨胀B.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C.中央财政紧张D.地方官吏贪腐比较隐秘唐代白居易诗中所载地方官吏的薪俸比史籍所载额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情况和唐代中期后,地方节度使掌握财政权有关,即地方势力膨胀,故A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说明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故B错误;材料没有说明中央财政紧张,故C错误;高出部分是合法收入,不能说明地方官吏贪腐,故D错误。2.(2021广东高
20、考)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奔成都,途中发生兵变,杨贵妃死于马嵬坡。以下为若干记载。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贵人饮金屑,倏忽舜英暮。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唐刘禹锡马嵬行上令高力士诘之,回奏曰:“诸将既诛国忠,以贵妃在宫,人情恐惧。”上即命力士赐贵妃自尽。五代刘昫等旧唐书上曰:“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高力士曰:“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贵人饮金屑,倏忽舜英暮。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唐刘禹锡马嵬行上令高力士诘之
21、,回奏曰:“诸将既诛国忠,以贵妃在宫,人情恐惧。”上即命力士赐贵妃自尽。五代刘昫等旧唐书上曰:“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高力士曰:“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有学生以上述材料探究杨贵妃之死,下列推论正确的是A.马嵬行选材来自传说,不能作为历史研究的材料B.资治通鉴较多细节描写,还原了杨贵妃之死的真相C.资治通鉴成书晚于旧唐书,故可信度相对较低D.旧唐书资治通鉴作为材料,应注意作者的立场根据所学,旧唐书为后晋刘昫等撰写。资治通鉴则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因此对于同一事件的记载会
22、有不同的看法,所以二者作为材料时,应该考虑到不同时代史学家的立场,D项正确;马嵬行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排除A;“还原”的说法错误,排除B;可信度高或者低,不能通过成书的早晚来判断,排除C。视角视角1唐朝后期中央对地方的管唐朝后期中央对地方的管控控1命题动态2341.784年,唐德宗削藩失败后痛下“罪己诏”,公开承担了导致天下大乱的责任,宣布李希烈、田悦等人叛乱是因为自己的失误,故而赦免了这些叛乱的藩镇,表示今后“一切待之如初”。这主要反映了A.君主专制制度弊端突显B.安史之乱发生的必然性C.中央集权开始受到威胁D.唐政府统治力严重下降据材料“唐德宗削藩失败后痛下罪己诏赦免了这些叛乱的藩镇”等可知
23、,材料是体现唐德宗在“削藩”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失败后痛下“罪己诏”,公开承担了导致天下大乱的责任,D正确。12342.唐朝大多数藩镇的主要功能或“戍边”或“防盗贼”或“防骄藩”,为唐中央提供钱粮,有序地维持着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行。有学者认为: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破坏了唐王朝的政令统一,但同时藩镇间相互制约,又维系着唐王朝的统治”。这表明A.藩镇都是割据势力 B.藩镇公开与中央对抗C.藩镇延续唐朝统治 D.唐政府掌握军事权力1234从材料可以看出,唐代的藩镇具有防卫功能,并且还可以“相互制约”,可以“维系”唐朝的统治,故C项正确。12343.隋文帝废除了汉代以来州县长官自辟僚佐的制度,并规
24、定:九品以上地方官,均由中央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考核:地方官及僚佐,不许任职本地,而且三年一任,不得连任;地方官赴任,不许携带父母以及15岁以上的儿子。以上规定A.推动了官僚政治的确立B.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C.完善了科举制度的实施D.提高了官员的整体素质1234视角视角2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命题动态根据材料“废除了汉代以来州县长官自辟僚佐的制度”“九品以上地方官,均由中央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考核”“三年一任,不得连任”,可知是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故答案为B。12344.在唐代,文人进入仕途除了参加朝廷举行的科举考试外,通过“干谒”即达官贵人、朝廷
25、重臣或是社会名流的举荐而入仕,也是科举制的重要途径。这表明唐代A.深受汉代察举制影响B.科举制度的高度成熟C.排除了世家子弟入仕D.人才选拔的灵活多样1234从材料中“文人进入仕途除了参加朝廷举行的科举考试外,通过干谒即达官贵人、朝廷重臣或是社会名流的举荐而入仕,也是科举制的重要途径”可以看出,唐朝做官的途径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说明人才选拔的方式是灵活多样的,D选项符合题干要求;A、B、C选项都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返 回12341.隋朝政府在各地修建了许多粮仓,存储粮食皆在百万石以上。贞观十一年,监察御史马周对唐太宗李世民说:“隋家储洛口,而李密因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这说明
26、隋朝A.贫富分化加剧导致灭亡B.社会经济有较大发展C.社会财富都集中到国家手中D.北方仍然是全国的经济中心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据“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和所学可知,隋文帝节俭治国,使隋朝迅速恢复发展了经济,为唐朝以后的社会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故B正确。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2.(2022扬州模拟)唐代曾多次官修姓氏书,用博古通今的名儒修撰姓氏谱录。贞观十二年,氏族志修成,仍列时任六品官的山东士族崔民干为第一等。李世民看后大为不满,遂命重新刊定,强调“欲崇重今朝冠冕”,而非血统或郡望。这反映出李世民意在A.防范名儒操纵朝政B.重新划定等级
27、阶层C.打击士族政治权力D.杜绝官僚政治流弊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根据“欲崇重今朝冠冕,而非血统或郡望”等信息可知,李世民意图打破按照血统或郡望排定姓氏等级的传统,由此可知他想重新划定等级阶层,故选B。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3.唐蕃和亲促进了汉藏经济文化交流,唐蕃会盟使唐蕃之间基本停止了纷争。唐与吐蕃“和同为一家”是指A.唐朝实现了对吐蕃的有效管辖B.汉藏两族最终实现了民族交融C.唐蕃之间建立了牢不可破同盟D.唐蕃之间友好关系得到了巩固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结合所学可知,唐蕃会盟后双方为甥舅关系,双方基本上停止了纷争,唐蕃之间友
28、好关系得到了巩固,故D正确。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4.资治通鉴记载:唐“边帅不久任,不遥领,不兼统,功名著者往往入为宰相。”最初节度使只掌管军务,另设掌钱粮的度支使、管屯田的营田使,防区内的政事由刺史掌管。但玄宗后期,节度使开始兼领度支使、营田使,后来又兼采访使,采访处置使等。这种变化A.成为安史之乱的根本原因B.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导致了地方权力过度膨胀D.说明了唐地方官制得到完善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节度使权限的增加导致地方实力增强和膨胀,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选C,排除B;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的根本原因是自然经济,节度使权限的变化是制度性
29、因素,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材料中节度使权限变化不能说明地方官制的完善,而是对地方体制的破坏,排除D。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5.(2022厦门模拟)唐宪宗(806820年在位)时,逐渐形成“上供”(供应中央)、“送使”(归节度使)、“留州”(留给各州)各占三分之一的财政分配模式。这一模式A.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唐朝统治B.顺应了赋税货币化的趋势C.导致了藩镇割据现象的出现D.有利于唐王朝的对外战争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根据材料中“逐渐形成上供(供应中央)”可知,这一时期延续了中央的统治地位,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到货币赋税,故排除B项;唐宪宗时期藩镇
30、割据已经形成,而不是出现,故排除C项;D项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6.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在全国十五道设置采访使以监察非法行为,剑南节度使王昱以剑南道采访使身份巡边,笞杀姚州都督府所属羁縻越析州的不法豪酋。由此可知,采访使制度A.造成了唐朝藩镇割据B.扩大了地方行政权力C.有利于对边疆的统治D.改变了地方基层结构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根据材料“监察非法行为”“笞杀不法豪酋”等信息可知,采访使的设置有利于监察边疆地区的非法行为,加强对边疆的统治,故选C项。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7.唐代通过科举者
31、,要想步入仕途,还得通过吏部的选官考试。吏部选官有四条标准:“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证;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这反映出唐朝选官A.重视官员的综合素养B.以科举考试为主C.确保了行政效率的提高D.加强了中央集权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唐朝时期科举考试,除了正式地进行中央考试以外,如果要出任官吏,还需要通过吏部的选官考试,标准主要是身言书判,考查官吏的行政能力,提高官员的综合素养,故A项正确。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8.唐初设立三省六部制,“以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后又置政事堂,“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
32、”。再后来改称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这些变化A.明确了官员的职权和分工B.形成了官员间的有效制约C.提高了中央政府的工作效率D.适应了皇权不断强化的趋势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材料反映的是三省由分立到逐渐合一的趋势,这提高了中央政府工作效率,故选C;一体化不利于明确职权分工,排除A;三省分立,有利于官员间的彼此制约,排除B;一体化反映了相权的集中,不利于皇权强化,排除D。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9.有学者认为:至于三省的职掌,普遍的说法是中书省出诏令,门下省主封驳,尚书省掌执行事实上,初唐三省均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遵行宰相一致原则。
33、该学者认为三省制A.会导致行政效率低下B.扩大了中书省与门下省的决策权C.是一种集体宰相制度D.便于抑制相权以加强中央集权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依据题干“初唐三省均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遵行宰相一致原则”可以得出三省制实行的是集体宰相制度,故C项正确。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0.考课是古代官吏考核制度的一种。唐代官员的考课等级共分九等,获得中上以上等级者,每进一等,加禄一季;获得中中者,保持本禄不变;中下以下等,每退一等,减禄一季。据此可知,唐代的考课制度A.是科举制度发展的产物B.是维护等级制度的工具C.保证了政治局面的稳定D.有利于国家吏治的改善
34、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根据材料可知,唐代官员能否升迁与考课成绩关系密切,这就促使官员不得不做好本职工作,不敢稍有松懈,这有利于国家吏治的改善,故D项正确。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1.新唐书载:“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这说明唐代租庸调制A.基本特点是以丁计税B.实行以田亩为主的征收标准C.适应了发达的商品经济D.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租庸调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赋税制度。唐代租庸调制规定按人口来分田,征收租、庸、调的依据是人丁,这说明租庸调制主要是“以丁计税”,故A项正确,B项排除。租庸调制下“租
35、”和“调”是实物地租,“庸”是可以纳绢布代替徭役。因此,租庸调制下实物地租和徭役并存,这是商品经济不够发达的表现,故C项排除。租庸调制下徭役可通过缴纳绢布来代替,这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故D项排除。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2.(2022聊城月考)有学者认为:“自安史之乱以后,赋税名目繁多,民不堪命。两税法则规定百姓只须纳夏秋两税将名目繁多之税目简化,且两税之外不得别征,实为德政。”这说明两税法的实行A.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B.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C.促进了赋税的货币化D.起到减少税目和简化手续的作用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选择题12345678910111
36、213根据材料“将名目繁多之税目简化,且两税之外不得别征,实为德政”可知,两税法的实行,起到了减少税目和简化手续的作用,D项正确。1413.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非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材料二汉朝皇帝的高招是
37、,延揽始终坚持封建制度的学派来支持中央集权的国家中央集权国家的理念逐渐与这个文人阶层和儒家信徒紧密结合起来。这个文人阶层原来捍卫的是旧封建制度,但是在此之后,他们一直反对任何分裂活动。菲茨杰拉德中国简明文化史非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材料三唐朝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唐朝政府与它们都保持着良好关系。贞观十四年(640年),文成公主入藏;景龙四年(710年),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
38、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摘编自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非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制度。秦朝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有何积极影响?非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答案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影响: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14(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武帝为巩固中央集权国家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以及这一措施产生的影响。非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答案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9、影响: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巩固了中央集权国家;钳制了思想(或扼制了思想的自由发展)。14(3)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唐朝与边疆各民族进行交往、交流、交融的主要方式。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唐朝民族政策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积极影响。非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答案方式:和亲;会盟;册封;设置机构。影响:推动了与边疆民族的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有利于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疆域的拓展。14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公元779年,日本遣唐使布势清直被派往中国进行考察。公元781年回国前,他应邀旁听朝会,听到户部尚书向皇帝奏报,今年朝廷的财赋收入增
40、加到一千三百五万六千七十贯(盐利不在此限),比前几年财赋收入增长显著,他感到非常震惊。会后,布势清直对唐朝实行的赋税制度进行了深入研究,准备回国后向日本天皇汇报。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遣唐使布势清直拟定一篇汇报提纲。(要求:主题明确,史实准确,逻辑清晰,200字左右。)非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非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答案关于“唐朝实施两税法”情况的汇报提纲实施背景:唐前期实行租庸调制,但是由于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朝廷手里掌握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继续推行,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实施办法: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秋两季纳税。实施效果:简化了税收名目,扩大了收税的对象,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建议:两税法实施效果显著,值得借鉴。14返 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