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让田园文化进入幼儿园关键词:田园 探究 兴趣 科学 乐园 激发 好奇 幼儿 培养摘要:“在教育中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而我园是一所农村幼儿园,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教育素材,我们就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就地取材、精心选择田园里的各种资源,将其融入幼儿教育中,使幼儿的活动充满农趣与生机。陈鹤琴先生有一句话:“在教育中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而我园是一所农村幼儿园,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教育素材,我们就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就地取材、精心选择田园里的各种资源,将其融入幼儿教育中,使幼儿的活动充满农趣与生机。如何合理地运用这些资源,通过两年的探索与研究,现谈谈我的几点看法:一
2、、田园文化与幼儿园环境 让环境与孩子们说话是我们追寻的目标之一,新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与利用,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为了将幼儿熟悉的、具有农味的资源充实到幼儿园来,我们在环境的创设上独具匠心。看,从藤上摘下的丝瓜、葫芦,枝上摘下的玉米、辣椒,地下挖出的山芋、大蒜头我们把它们一串一串地挂在走廊上,配以书有“丰”字的小粮仓,一幅幅秋意浓浓的秋收图遍布幼儿园。我园的主题墙和区域的创设都是利用了农村特有的自然资源。如:用芦苇、红豆、黑豆、白瓜子、贝壳、菜籽、麦秸等材料制作了可爱的家乡、荷塘月色、小蝌蚪找妈妈、春等。孩子们还用咸草做了草帽;用麦秸杆编了扇子、拎袋;用芦苇
3、叶编了帆船、粽子、还有芦苇花、稻草做的鞋;竹子削的敲敲板等,有的贴在橱窗里,有的挂在墙壁上,孩子们从路边采摘的小花、芦絮、拾起的稻穗、摘得的棉花装扮着楼梯、自然角、活动室、游戏区。你看!小小的稻草在孩子们的手中,一会儿变成了锋利无比的宝剑,一会儿又变成一只小狗,一会儿又变成小人,一会儿又变成了一条腾云驾雾的飞龙。孩子们在活动中进一步地亲进大自然,而其中蕴涵的教育意义与教育价值则更加久远。二、田园文化与探究兴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农村田野里一年四季不同的景物,隐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孩子们对这些司空见惯的实物其实了解得
4、并不多,甚至常常混淆不清,我们可以利用这些自然物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动手、动脑,满足他们好奇、好问、好探究的兴趣。1走进大自然大自然蕴含着无穷的科学教育素材,它具有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农村特有的优势,带幼儿到大自然中去认识、探索,获得科学知识。比如春天和孩子一起去田野里捉蝴蝶,去草地上捉西瓜虫。这些仅凭几张图片很难介绍明白的知识,我们可以在实地观察中去发现蝴蝶的特征、西瓜虫的长相等,从抽象到具体,加深幼儿的直接经验,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增强幼儿探索的兴趣,培养幼儿仔细观察的能力。如春天一到,满枝的桃花、梨花争相开放,田里的油菜花、萝卜花幼儿虽感兴趣却常常难以区分。我们就在春
5、暖花开的季节里组织孩子们到郊外去踏青,仔细观察春天的美景。孩子们边欣赏边交谈着:“老师看,小草变绿了,树上开了好多好多花儿,真漂亮。”“你们猜猜这都是些什么花呢?”我问道。孩子们立刻七嘴八舌的说开了:“我知道,我知道,这个是桃花,这个是梨子花.”“它们那儿不一样呢?”我紧追着问。有的孩子立刻说:“花的颜色不一样。”“还有那儿不一样呢?”“花瓣不一样、花蕊也不一样。”在观察讨论中孩子们掌握了各种花的各自特征,很轻松的把它们区分开来了。还有孩子难以区分的麦苗、韭菜、葱、大蒜,我们就带孩子们去找找它们的不同之处。通过看、摸、比较,孩子知道它们的叶子形状不同和手感不同等等不同之处,孩子们在玩中总结了经
6、验,体会到了探究的乐趣,激发了探究的兴趣。2.劳作种植园 有人说:学习科学的最好方法就是“做”科学。我们根据季节的不同在种植园地里种上青菜、萝卜、西红柿、玉米、小麦等相应的蔬菜、农作物,并有意识地让幼儿参与种植劳动,引导幼儿在劳动过程中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如春天里,我们买来了一包青菜种子,带孩子们在种植园地里翻土、施肥,然后撒上许多菜种子,孩子们忙得不亦乐乎。一段时间后,当一颗颗嫩苗钻出来时,我们又带着孩子们去观察嫩苗,指导他们记录下自己的发现,猜一猜这些嫩苗长大了会是什么蔬菜?让孩子们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关心菜苗苗的生长,主动参与为菜苗苗施肥、除草、捉虫等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幼儿观察菜苗苗的生长
7、。当一棵棵小青菜在大家们的期盼中长大时,孩子们终于明白了,原来这些幼小的嫩苗是青菜呀,揭迷的喜悦可想而知,孩子们在关心这些蔬菜生长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这些蔬菜生长变化的过程,也学会了观察的方法,学会了爱护植物,认识和探究的兴趣也进一步加浓了。为了满足幼儿随时观察与探索的欲望,我们每个班还设置了“自然角”,孩子们可以进行多种种植探究活动。如:我们引导大班孩子将种子分别种在土里、水里以及漂浮在水面的海绵上,孩子们很快发现:沉在水中的种子一粒粒变成了“小胖子”,却怎么都发不了芽,而撒落在海绵上的种子却最先发芽了。孩子们从中懂得了水、阳光、空气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中班老师为了让孩子们多认识一些植
8、物的种子,创设了“种子大聚会”观察角,孩子们在课余都可以来看看说说,交流自己认识的种子这些富有创意的自然角便成了孩子们探索的乐园、成长的乐园。 3.饲养小动物小动物是孩子们最亲密的伙伴,它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引发孩子主动去观察、去探究。在我们班的自然角里有孩子们自发带来的小蝌蚪、小乌龟、小鱼、小虾.孩子们常常在游戏活动时去给它们喂食,和它们说话。有一天不知是谁喊了起来:“快来看呀,小蝌蚪长腿了。”孩子们一窝蜂的跑了去看,“老师,小蝌蚪怎么就长了两条腿呢?”“小蝌蚪是先长前腿,还是先长后腿?”.从孩子们的问话中我发现他们对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还是似懂非懂,于是我就边带领幼儿每天观察记录蝌蚪的变化,边
9、生成了新的活动蝌蚪是怎么变成青蛙的。在观察和交流中幼儿知道小蝌蚪不容易捉住,又滑又软,没有骨头;掌握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先长出两条后腿再长出两条前腿尾巴没了变成青蛙。我们在观察饲养的后期还组织孩子把蝌蚪送回家,这样不仅让孩子知道了蝌蚪生存的最佳地点,也培养了他们热爱小动物的情感。三、田园文化与课堂教学随着对课题的不断深入,我们与家庭,社区的接触也越来越多,特别是对社区自然这一块走得更加亲近,把孩子带到大自然中去进行活动,崇尚自然,通过各种感官陶冶情操,获得知识。如我们组织设计的综合活动收割大白菜、科学活动种青菜等,完全摆脱了课堂和书本的限制,把课堂移到了大自然,发挥了自然环境的教育作用。同
10、时,我们各年龄段九个班还围绕这一课题向家长开放了半日活动;有科学领域的种子排队、蔬菜分类、黄瓜与西红柿、大嘴巴;有艺术领域的老母鸡下蛋、有综合的可爱的蛋宝宝、农家乐等,这些活动改变了家长认为学校教育就是课堂教学、书本教学的陈旧观念,吸收了纲要中的新理念。我们还带幼儿去参观了海鸿生态园,金星农场等等,充分利用了家长、社区的教育资源,通过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促进了幼儿在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而且也促使了教师从教材的“执行者”变成了教材的“研究者”,实现了教学与研究,教育与学习的一体化。四、民间艺术的继承和弘扬随着孩子对自然物的关注和创作热情的高涨,孩子的求知欲更加旺盛,对周围
11、的草、叶都要提出问题或自己的想法,“可以做什么,又象什么等”,不但在幼儿园里问这问那,就连家里也要刨根问底。通过教师的引导,幼儿的有心,我们共挖掘出了农村利用自然物编织的艺术品30多件。例如,用咸草做的草帽;用麦秸杆编的扇子、拎袋;有芦苇叶编的帆船、粽子、做的哨子;有芦苇花做的鞋;有竹子削的敲敲板;有稻草搓编成的草鞋,等等,应有尽有,有很多的手工品都来自于老人的手。今天的收集和利用,不但充实了农村幼教自然资源的内容,而且继承和发扬了农村民间艺术的智慧和结晶,具有历史意义。总之,把具有农村特色的田园文化融入实实在在的教育实践活动中,让每个活动过程都充满自然与和谐的农村气息,让幼儿在充满探索与快乐的自然环境中主动得到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多带幼儿到大自然中寻找一些值得探讨的、有教育价值的、对幼儿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的自然资源,提升幼儿的探索兴趣和探究能力,让我们一起好好珍惜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