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家长言行与幼儿品德、行为相关性的初浅调查报告 什邡市第一幼儿园:廖海燕当代幼儿的思想品德素质,决定性的影响着我国未来的社会风貌和民族精神。一些教育家、思想家认为意志比天资聪慧更重要,国外有研究资料证明:“智力”与“成就”不完全成正比,智力高的成就不一定就高,成就最大的往往是和其信心、顽强、独立性、坚持性密切相关,成就大小最明显的差别在于其意志品质的不同,而不在于他们的智力高低。我国墨子曾说:“志不强者,智不达。”孔子办学也把“仁”、“礼”以及“恭、宽、信、敏、惠”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幼儿期的教育与熏陶也是塑造和影响一个人个性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 随着我国独生子女人口政策的实施,子女的教育问题也
2、成为了一种社会问题。近年来对独生子女进行的大量调查研究表明:独生子女在智力发展和身体状况方面,表现出较大的优势,而在品德、行为习惯方面存在较多的缺点,由于成人的溺爱、娇惯等,养成了孩子任性、粗暴、行为无约束等品质。一、 调查目的 儿童教育学者们有一个相当确定的观念,那就是:任何形式的儿童心理问题,除非是源自于明确的身体疾病,否则,只有一个原因,即儿童所处的生活环境中的人和事影响所致。经过调查,现已有成果可以证明: 无论是行为与习惯的问题,还是个性与情绪的问题都必然能追溯到幼儿时期生活经历中的某一环节。换言之,可以从其家长的行为中找到原因,家长的行为与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不管从什么角度看,都是息
3、息相关的。 所谓家长的行为,广义的认为就是:家长所表现出来的言行举止。家长的行为包括:良好的行为和不适当的行为。从家庭教育的角度看:家庭是幼儿成长中的第一个社会、第一个课堂,家长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对于家庭中的各种影响,孩子们往往是不加以取舍地接受。家长的思想和行为无时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家长良好的行为能促进幼儿良好品德的建立,家长不适当的行为则影响着幼儿良好品德行为的形成。 本次调查主要是对幼儿家长的行为与幼儿品德行为相关性的研究,旨在了解家长良好行为与不适当行为影响的程度。为进一步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行为,积极开展家教指导提供理论依据。 二、
4、调查方法 1、调查对象:在我园学前班中,随机抽取20名幼儿,并对该20名幼儿家长采用谈话了解等方式进行调查,对20名幼儿在园内的行为以观察法进行观察并记录。 2、调查内容 (1)本次调查主要涉及的是:家长在家对幼儿品德行为的形成起直接影响的有关品德、教育、生活上的一些比较直观的行为 。将家长的行为分成2类:一类是良好行为,另一类是不适当行为。均是家庭中较常见的,包括:夫妻感情、对待老人子女的态度、家庭氛围、不良嗜好及对子女包办、溺爱等方面。每一个调查项目设三个等级:经常,一般、没有。 (2)对幼儿的观察以品德行为为主,分别涉及道德情感的有:爱心、兴趣、集体感等;涉及道德行为的有:爱清洁、讲卫生
5、、自我保护意识、有礼貌、守纪律、友好相处等。个性品质方面:情绪稳定、活泼开朗、有同情心等。每个项目分三个等级:经常、一般、没有,并与家长的对应。 3、调查的方法和组织 (1)对家长的调查:通过谈话及多种了解对家长行为进行评定汇总。 (2)对幼儿的观察:与该班教师配合,在观察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并确定每个幼儿每个项目的等级。 4、原始资料的处理 分析家长行为的各个项目,归类为6个不同的类型:民主型、和睦型、育儿型、溺爱型、专制型、不良嗜好型。并罗列各个类型的行为表现。 三、调查结果 从结果见,20户家庭明显存在着差异性,6种类型所占比例各不相同。其中,民主型家庭占40、和睦型家庭占17.5%,育儿
6、型占12.5%,溺爱型占10、专制型占6%、不良嗜好型占14%。可以看出,家庭类型正在向好的方面发展,但不利于幼儿发展的家庭类型也不容忽视。 从家长的行为表现看:来自民主型、和睦型、育儿型家庭的家长其行为表现较好,能以身作则,做好示范和榜样作用,尊重孩子、尊重长辈,并从培养孩子的方面入手,从属于良好的行为。来自溺爱型、专制型及有不良嗜好型家庭的家长其行为表现有欠缺之处:有的以幼儿为中心,有的以家长为中心、有的索性为满足自己嗜好而对幼儿放任不管。这些行为都属于不适当的行为。 四、结论和建议 1、结论: (1)幼儿家长的行为和幼儿品德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家长行为的不同可以直接影响幼儿的早期品德的形
7、成。对幼儿良好品德行为的形成有着显著性的意义。(2)家长的良好行为对幼儿能起积极的教育作用,对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起到奠基及促进作用。这些家庭的幼儿体现出:兴趣广泛、情绪稳定、有集体感、有爱心、爱劳动、守纪律等良好道德情感和行为。 (3)具有不适当行为的家长,对幼儿早期品德行为的建立则有消极的不良诱导作用。这部分孩子体现为:性格暴躁或内向、自理能力较差、欠缺自我保护意识、以自我为中心、不尊重别人(特别是老人)等不良品质。 (4)幼儿家长随着素质的提高,良好行为胜于不适当行为对幼儿的影响。因此,体现在幼儿身上的品德行为也在向好的趋势发展。 (5)从本调查来看,幼儿对老师,同伴的态度受家长行为的影响
8、较少。因此,幼儿良好品德行为的形成不但受家长行为的影响,还受教育、环境的影响。 2、建议: 针对幼儿家长身上所表现的较严重的影响幼儿良好品德形成的不适当行为,如:溺爱、顺从、专制、放任不管以及将主观意愿强加在幼儿身上等不适当的教养行为,提出如下建议,以帮助家长明确自身的不足,并及时弥补。(1)通过家长会对家长进行指导对于家长普遍存在的不足方面。幼儿园利用家长会、育儿文章、杂志等,由教师宣传、介绍“家庭民主制度”建立的意义及方法,指导家长怎样尊重幼儿,教育孩子时要以理服人,对孩子的缺点、错误要以疏导为主,不要以长辈身份给孩子强加种种不合理的要求。家庭中要有民主气氛,父母与孩子要有融洽的感情交流。
9、日常生活中要从实际出发,让孩子自己学习,自己作出各种决定,允许孩子用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新东西。针对现在独生子女家庭中普遍存在的溺爱、包办现象对家长进行育儿指导,让家长知道不能给孩子以特殊的地位,在家庭中,孩子与父母及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互助的。并在教育孩子时,家庭成员之间要保持教育要求的一致性。 总之,要使孩子受到尊重和重视。要给他们创造尝试和独立思考的机会。 (2)运用家访的形式对个别家长进行指导 对于有突出的不适当行为的个别家长,以面对面交谈的方式进行个别指导,指导家长要以自己的良好个性品质去影响孩子,要处处以身作则,注意运用自己良好的品质行为去影响孩子。做到经常自我反思,明确自身的弱点与问题,以预防这些缺点影响到孩子。 (3)社会与媒体给于更多关注,让家长明白自己的教养行为对幼儿品德形成的作用,懂得真正的家教真谛。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此项调查研究工作待继续深入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