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入园幼儿的常规教育的重要性及教育策略 近来年,对幼儿进行常规习惯的教育受到普遍关注。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小学从行为习惯入手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更应该注重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其整个精神对开展常规习惯的教育是极为有利的。小班幼儿年龄小,刚从家庭来到幼儿园,可塑性很大,容易接受成人对他们的行为训练,经过合理、及时的教育和培养,幼儿会形成好的常规习惯。幼儿从小养成的良好常规习惯,将会受益终生;反之,将会很难纠正,会加大中、大班及小学、中学等的教育难度。常规是指一日生活中各个环节的安排顺序以及要
2、求孩子在各个环节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也就是每日生活中什么时间做什么事,以及怎么做,它包括幼儿和教师两方面的行为规则。蒙台梭利指出:“我们并不认为当一个人像哑巴一样默不做声或像瘫痪病人那样不能活动时才是守纪律的,他只不过是一个失去个性的人,而不是一个守纪律的人。”所以幼儿需要的是一种“活”的常规。在集体活动中,为保证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要求幼儿集中思想,认真观察,仔细听讲,不下座位等,这些都是必要的。常规教育是幼儿从家庭进入集体生活的“必修课”也是教师做好课堂管理的“基本功”。它能使幼儿生活有序,心情愉快,使教师带班轻松,得心应手。所以常规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幼儿园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及幼儿的健
3、康成长。总之,做好常规教育工作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常规教育应从小抓起。强调幼儿的主体作用,主张建立民主、平等的师幼关系,以教师的良好的生活习惯来陶冶幼儿,要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有的放失、持之以恒,要做好监督和检查的各项工作,等等。这些正是开展培养小班幼儿良好常规习惯最根本的保证。幼儿入园第一天,离开家庭进入陌生环境,感到不知所措,常常哭闹,给我们开展常规教育带来一定困难。所以常规教育应丰富有趣,灵活机动的进行。在特定时期要采取特殊的手段。对待哭闹的孩子首先是稳定情绪,教师可利用孩子感兴趣的好吃的这一刺激物,帮助他们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如:某某小朋友你不要哭,
4、小枣会喜欢你,要不它就跑了,不让你吃了。有些小朋友初来园时,总不和老师和小朋友一起进行必要的集体活动,这时也可用同样的方法把幼儿引到集体活动中,慢慢的他感到和老师、小朋友一起玩的乐趣,就自愿参加集体活动。从而使常规教育有序进行。 顺利开展常规教育,不仅要让孩子保持稳定情绪。最主要是班上几位老师要制定一个共同目标,达成共识,确定一日生活中各项活动,每个环节对幼儿的要求。主班,配班老师相互配合,督促幼儿。这样才能把常规教育有效的落实。常规的培养需要教师长时间的积极引导与耐心指导,同时,还要根据本班幼儿的特点及心理需要,制定可行、有效的教育措施。幼儿在三岁前是最容易养成固定习惯的时期。因为这时候的幼
5、儿喜欢行为的模仿和重复,而从小形成某些好习惯,将会终身受益。因此,我们要时刻注意自己在幼儿心目中的形象,为幼儿做出好的榜样。 幼儿的一日生活常规是多方面的,包括入园、离园、盟洗、进餐等。这些都是为了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能力和卫生习惯。但在生活能力和卫生习惯方面幼儿间存在的个体差异很大。有的独立性强,主动、积极地进行生活技能的练习,有的有较大的依赖性,懒得自己动手;有的很爱干净,有的习惯于脏和乱的环境。因此,要根据每个幼儿的不同特点,我们应做到因人施教,实现促进全体幼儿共同进步的目的。 刚入园的幼儿首先对他们进行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刚入园的新生,哭闹现象严重。为了缩短幼儿哭闹时间,使幼儿尽快适应环
6、境,喜欢来园,我们采取了各种方法:耐心劝导,玩具吸引,用故事、儿歌分散他们的注意力等。总之,对于这些孩子,我们投入了很多的精力与爱心,逐渐消除了幼儿对新事物、新环境的恐惧感与陌生感,使其能够信任、亲近老师,并能主动与小朋友们游戏、交流。 情绪稳定下来之后,幼儿平时在家养成的一些生活、行为习惯也同时暴露出来。如:用手抓饭吃,小便不能独立;不会用水杯喝水;玩具不能与他人共享,出现抓人、咬人现象等。这些都需要教师正确的示范、及时的引导。当然,主要还要靠平时一点一滴的培养,一旦发现了,就要随时纠正。如,在进餐这一环节,幼儿入托前大多是由成人喂的,因此,不会使用勺子独立进餐,经常撒饭、撒汤。 多数幼儿在
7、家这些事情都由家长代替,到园来让他们自己吃饭,就有一定困难,经常把饭吃得一桌、一地、一身,虽然吃完但真正到肚子里的并不多。这时就需要老师耐心指导,教给他们正确的进餐姿势,如何使用餐具,怎样吃才不会把饭吃撒等。每次进餐是不断提醒幼儿,督促他们保持,慢慢良好的进餐习惯就形成了。 常规教育应该贯穿于各项活动的过程中,如:走路文明,姿势自然,不推撞,室内不奔跑,说话有礼貌,与人交谈看着对方,注意倾听,积极应答,不大声叫喊,行动不任意打搅别人,无意打搅主动道歉等,这些都是在幼儿一日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教师应做好榜样,随时提醒幼儿,这种做法即有利于活动顺利展开,也有利于常规落实。教育变成脱离实际的说教或机械
8、的训练。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不难难的是放任后收回。养成不良行为习惯后再改正。所以对幼儿常规教育不仅要从小抓起,还要常抓不解。当幼儿出现违反规范要求时,教师要及时提醒纠正。凡是幼儿能做的事情要指导他们自己做。这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协调合作能力。 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家园共育。但实际工作中,孩子在幼儿园养成的良好习惯,在家往往不能坚持,结果来势白费了力气。如:在幼儿园教师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但幼儿回到家中,父母还在追着喂。教师教育幼儿不挑食,告诉幼儿各种食物的营养成分对身体的重要性。他们可以帮助小朋友快快长大。但是常有家长对老师提出“老师我的孩子以后不要给他
9、吃肉,或不爱吃这样,不爱吃那样等,一些不利于幼儿身体发育的要求。父母的纵容和迁就往往使良好习惯的培养落空。在“家长开放日”让家长了解幼儿园是如何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特别是不能纵容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通过各种形式让家长们丛中领悟到自己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意识到教育方法的重要性。能积极主动的配合老师,把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带回家。 教师应注意语言表达,在建立常规过程中,对规则的解释应立足于集体生活次序的需要,实施规则的教师语句要明确简略,语气要坚定,不需要多说理。当然,常规教育中的指令并不是生硬命令或无理斥责,而是和风细雨,如:请小朋友把椅子放好。一个跟一个走出教室。某某小朋友快坐下,大家都在等
10、你等等。 制定一些细小的行为规则,有利于保证安全及安宁的环境,如摆放椅子的距离,可防止拥挤碰撞,端椅子规定姿势及上下楼梯,可防止碰撞,对人有礼貌。需要别人的东西时应礼貌协商,可防止挣抢,室内不奔跑。这些都能避免一些危险事故的发生。随着幼儿年龄增长和各方面的发展来调整常规教育。如:让孩子逐渐参与课堂管理,承担为集体服务的责任,值日生,小组长,老师的小帮手等角色让幼儿轮流担任,出现纠纷让幼儿讨论解决,并制定相应规则,防止再犯。 老师是常规教育的指导者,要求幼儿做到的,同样你也应该做到,要随时检查自身行为是否有利于常规教育。一个班级的常规教育靠一位老师是不可能做好的,它需要班上几位老师树立集体意识,同心协力,互相帮助,相互配合,长抓不解。只有这样才会有好的效果,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行为,生活,学习习惯得到更好的培养,从而逐渐养成良好习惯。当幼儿进入大班时我们将不在听到“大班孩子真顽皮,不听话”的埋怨声了。 总之,幼儿教师要具备一颗博大的爱心,包容之心,对待幼儿要亲切、有耐心,精心准备与幼儿的每一个活动,努力缩小与家园之间的距离,增进师幼之间的感情,取得家长的信任与配合。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常规教育是幼儿园开展其他活动及教育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