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引领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摘要:幼儿的教育离不开生活,幼儿的教育需要生活。而数学更是如此,只有在生活实际中去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使幼儿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将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与数学活动相融合。通过数学操作材料选择的生活化、数学活动内容呈现的生活化、教学形式的游戏化、教学手段的生活化等方面来实现幼儿数学教育的生活化,使数学教育不再单一、不再枯燥无味,让数学教育真正“活”起来,促使幼儿快乐学习。关键词:生活教育理论数学教育方法 陶行知先生说:“从一定意义上说,生活
2、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这告诉我们,教育要面向现实生活,才能显示成效。数学是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所以,结合幼儿的生活环境,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从已有经验和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将幼儿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教学变得更加具体、生动,使幼儿在亲身体验中感悟并发现数学的作用。 一、去繁就简,数学活动的操作材料选择生活化。 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更是告诉我们“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
3、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陶行知先生认为教与学都是为了生活实践的需要,教与学都必须以“做”为中心,“一面做,一面学,一面教”。在幼儿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中,要“教学做合一”,要以“做”为中心,不能只是教师在讲,孩子在看。材料极其匮乏,这样不能满足孩子做的需要,也是不符合教学做合一这一教育理论的。幼儿是在教师提供的数学环境中,运用各种感官进行探索活动,获取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的。丰富多样的材料与数学活动的开展有着密切联系。材料是否充足,能否吸引幼儿是关键。教师应根据孩子的学习特点,有目的地提供相应的数学活动材料,让孩子在“玩”中学数学,让孩子在操作中亲近数学,感知数学。而生活化的材料,对
4、于幼儿来说是熟悉的,是便于操作学习的;生活化的材料能满足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操作需要。小班教育活动让幼儿认识颜色时,如果采用死板的说教形式,那效肯定不佳。我设计了“给卡片宝宝找家”活动。首先为孩子们准备了充足的红黄绿三种颜色的卡片宝宝,并用生活中的废旧纸盒子分别做了红房子、黄房子、绿房子三个家,先请幼儿看看这三个家颜色是不是一样的,孩子们一眼就看出三种颜色是不一样的,再出示红色的卡片宝宝,请幼儿想一想它应该回那个家?孩子们立刻明白了红色的卡片宝宝回红色的家。等红色卡片送完后。再出示绿色卡片宝宝和黄色卡片宝宝,方法同上。依次请幼儿送卡片宝宝回相映的家。孩子们很准确的一一送卡片宝宝回了家,他们在自己动
5、手“做”中体验到了不同的三种颜色,之后,又请幼儿找找在我们生活中,你看到有哪些东西是红色,哪些东西是绿色,哪些是黄色。孩子们说争先恐后的说起来,有的说我家的皮球就是红色的,有的说我的衣服是黄色的,我的手套是绿色的,有的幼儿观察很细致说:老师你手上带的手链是红的。孩子们说出了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东西。本活动就让孩子们在玩玩中轻轻松松的获得了颜色的认识。二、利用生活环境,将数学活动的内容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我们的新纲要也强调:“
6、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在幼儿园的数学活动中,我们常常能接触到一些显性和隐形的生活环境,而善于利用的老师就能将这些生活环境融入到数学活动中,对于长期处于这样教学环境的幼儿来说,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自己的发现能力,使他们能习惯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的影子,从而实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同时,我们也会给幼儿提供一些学习数学的显性环境。在区域环境中,我们设立了点心屋,点心屋里有各种各样的点心,并且价格都不一样,在点心屋旁设立了自动取款机,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取钱,有一次我看见乐乐拿了一张十元钱去买面包。一个面包是3元,他买了两个,点心屋“老板”找了
7、他三元钱。他也没注意,准备转身离开时,被在一边等着买点心的贝贝叫住了:“不对,不对,一个面包三元,两个面包就是六元,10减六等于四,应该找四元钱。”被他这一说,两人再仔细算了算,乐乐忙说:“对,你少找了我一元钱”。“老板”立刻补找了他一元钱。这个游戏买卖中就锻炼了孩子们数的加减法运算。除此在角色游戏“娃娃家”中布置娃娃家家具,可以帮助幼儿运用分类的能力,在建筑游戏中,幼儿运用积木进行的建筑游戏涉及的数学知识包括了空间、几何形体、测量等,而这些方面有与排序、分类、数及数量的比较相等与不相等相联系。幼儿在选择积木、辨认形体、拼搭建筑物的过程中,激活并运用了又关数学知识,从而起到学习和巩固数学知识的
8、作用。通过这些环境的设置,让幼儿体验到我们平时经常接触的东西也能用来玩、用来学习。让他们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乐趣。 生活情境的创设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促进幼儿理解、记忆、思维、运用的能力,在情境的渲染下幼儿的活动兴趣相对而言比较高,对知识的掌握也相对比较好,有利于幼儿探索学习、建构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和促进思维发展。 三、注重丰富的游戏,促进教学形式的生活化陶先生倡导“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幼儿是生活中的游戏者,又是游戏中的生活者,他们在生活中游戏,在游戏中生活。丰富的游戏永远是幼儿园数学教育不竭的源泉。让幼儿从游戏中发现数学问题,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9、来解决问题。教师设计一定的情节、内容、角色,通过游戏情节的安排来体现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更易于为幼儿所接收。小班幼儿学习“1”和“许多”。我设计了“郊游”活动。我和幼儿分别为“猫妈妈”和“小猫”,以游戏的口吻带“小猫”出去郊游玩,发现了小池塘,“猫妈妈”教“小猫”按要求学钓“鱼”,然后吃“鱼”。幼儿,开心极了,四散开来,去钓鱼去了。过了一会儿,有的孩子迫不及待地跑过来告诉我:“我钓了四条鱼。”“我钓了八条鱼。”我问:“够你们吃的吗?”童童说:“我只钓了一条鱼,还没吃饱,等会儿我还要去钓更多的鱼。”浩然说:“我钓了八条鱼,已经吃得太饱了,现在吃不下了。”在这一系列活动中让幼儿感知了“1”和“许多
10、”的数学概念。幼儿们没有学习的枯燥感,只有玩的乐趣,在游戏中促进了幼儿数学能力的发展。四、注重实践,实现教学手段的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论告诉我们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做”是“学”的中心,也就是“教”的中心。他明确指出,“学习”就是实践,要让幼儿去实践,手脑并用的“做”就意味着广泛的实践。 让幼儿进行实践活动。很多数学知识,仅靠教师的讲解幼儿很难理解和接受,需要幼儿的亲身实践。例如,几根筷子连起来等于一根绳子的长度,幼儿仅靠眼力是看不出来,需要实际的测量才能知道;一分钟能做什么,幼儿可以想出很多的事情,可真正能做些什么还是需要通过幼儿的亲身实践才能知道。通过实践得到的结论相
11、对比较准确,有说服力。还有一些我们在教学中学习到的数学知识也需要在实践中加以体会和理解。 在大班学习数字加减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幼儿对数字加减的掌握程度,而数字的加减法真正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情况如何呢?我们就需要实践来加以论证。教师引导幼儿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有利于促进幼儿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幼儿初步的实践能力,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随处都能碰到数学,教师需要将数学巧妙地与生活结合起来,从孩子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出发,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材料,让孩子亲身经历特定的教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进行理解并运用到生活中来。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教育”是一份宝贵的教育财富,对幼儿园数学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他让我们的数学活动显得生动有趣,具有感染力。教师通过选择不同的材料,创设环境,引起幼儿的活动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还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联系到实际生活中来,将知识回归生活进行实践检验,为生活服务。这充分体现了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性,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为幼儿所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