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幼儿进行“数”的感觉启蒙初探江苏省海安县胡集幼儿园 徐培珍每当离园时常听到家长们这样问孩子:“今天在幼儿园老师教了多少个数,会做几道加减法”,于是这样一个问题在我脑中浮现:如何让幼儿感知生活中的数?幼儿对数的认识开始时是靠老师教的吗?将来是否一直依靠老师“教过”呢?经年的实践告诉我,虽然每个幼儿都蕴藏着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有些孩子对数还非常敏感,但孩子初始时对数的感知和兴趣却不是教出来的。布鲁纳说过:“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的最好途径就是使学习者主动卷入生活学习,并从中体现到自己有能力来应付外部世界。”情境学习理论也告诉我们,儿童的理性感知源于特定的生活情境。由此我以为,
2、实践中教师只能对孩子进行数的启蒙教育或启蒙诱导,为其终身自主发展奠基,而不应直接进行数的教育,否则就会南辕北辙、缘木求鱼。工作中我尝试着这样对孩子进行数的启蒙。一、围绕幼儿的兴趣点展开启蒙诱导。布鲁纳说过:“对学习的最好刺激,莫过于对新教材的兴趣”。只有当幼儿对学习产生兴趣时,才能专心致志地学习,而且乐此不疲。由于兴趣能促使幼儿对学习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引领幼儿积极思考,于是我把启蒙儿童对数的认识选择在贴近幼儿生活的兴趣点上。如:“六一儿童节”来临时,孩子们对“礼物”表现出较浓的兴趣,他们常常聚在一起谈论。针对幼儿的兴趣点,我选择并设计了“分礼物”的活动,让幼儿运用分类、统计、等分等方法分礼物
3、。整个活动分以下几个环节:第一个环节,送礼物。(教师主要关注幼儿对物品种类的认识,请幼儿对物品进行分类);第二个环节,挑选礼物,进行个人的记录与统计。(教师主要关注幼儿计数与统计方法);第三个环节,将自己的礼物等分给同组的小朋友。(教师主要关注幼儿如何对物品进行等分)。活动中,让幼儿通过统计和等分等方式公平地分配所获得的礼物,因为幼儿在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这类问题,因此,能够激起幼儿参与的兴趣,吸引他们主动地投入。活动中的材料是幼儿在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材料,有彩色橡皮、贴纸等,这些材料也激发了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二、在操作活动中诱导幼儿对数的认识。活动区中材料非常丰富,幼儿可以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
4、放松、自信和大胆。我充分利用数学活动区域,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材料,以便于幼儿的操作。如:秋天里,缤纷的树叶在秋风中飘如蝴蝶,孩子们纷纷追逐着,我及时在数学活动区增加了我和幼儿共同捡来的树叶,幼儿可以将树叶按颜色、形状、种类进行分类;点数树叶的个数;比较树叶的大小;利用树叶学习数的加减、组成等。这样,原本一个个枯燥的数学学习活动在孩子们“玩树叶”的过程中富有趣味的进行了。针对小班幼儿活泼好动的特点,我设计了游戏“小鸡捉虫”,帮助幼儿理解“一一对应”。我创编了游戏儿歌让幼儿边说边做:“小小鸡,真可爱,高高兴兴去捉虫,捉到1条转1圈,捉到2条跳2下,捉到3条笑3下,哈哈哈!捉到4条拍4下,(拍手
5、或腿),捉到5条数一数,1、2、3、4、5。游戏中转、跳、笑、拍、数的次数捉虫数一一对应。通过游戏幼儿较快地了解到,少了一下就不对应了。我教过一个幼儿,他10以内的加减运算速度较慢,对加减运算互逆关系不理解。通过平时的谈话活动我发现他对汽车感兴趣,我创设了一个“公共汽车”的游戏活动,这个孩子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拿着汽车在一旁开,口中不停地发出模拟汽车的声音,我趁机要求他做售票员,计算上车下车的人数,他开心地拿着汽车“呜呜”的开着,通过利用小棒计数,他成功地完成了加减运算的任务。三、让幼儿在感知自然物的过程中形成对数的认识。“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为此,我
6、尝试着将数学活动内容和教育过程融入幼儿的日常生活,并充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让幼儿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感受生活中的数。如:春天来了,花园里的花儿竞相开放。我把幼儿带到花园里,幼儿兴奋地寻找着花园里共有多少种花?并比较“哪种花多?哪种花少?”还根据花的颜色、形状、大小等为每种花找朋友。有的幼儿让桃花和迎春花做朋友,有的让“颜色相同”的花做好朋友,有的让“形状相同”的花做好朋友,等等。幼儿在观察大自然的过程中,已经在运用着数数、数量比较等数学经验。再如:早晨来园时,孩子牵着妈妈的手,可让孩子与大人比较“高矮”、“大小”;课间分点心时,可感受“一”和“多”;吃饭时,值日生摆餐具,将每个小朋友的桌子上放一碗饭、一碗菜、一双筷子,可感知对应关系。这样做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让幼儿感到数学不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而是有趣和有用的。培养幼儿对数的感知能力非常重要,它既可以让幼儿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生动活泼、趣味盎然而又富有个性的过程,让幼儿享受到数的魅力无穷和奇妙无比,享受数带给他们的智慧与快乐,更能为幼儿的未来持续发展打下潜在的认知基础,为孩子的未来发展奠定感性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