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幼儿园启发:诱发幼儿的提问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作为一线教学工作的老师,在科学教学活动中都要向幼儿进行提问,可是,用什么方法最科学、最有效?结合教学实践,说说我的一些体会。一、准确性提问:明确问题所指教师提问的目的就是让整个科学探究活动得以更高效地进行。为此,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应考虑所提问的准确性,即所问何事,为何而问,让幼儿接到教师的提问就能明白教师的意图,并能做出较准确的回应,以使活动顺利推进。如果教师在提问时所指不明,则幼儿极易陷入茫然之中,不知如何回应,或是答非所问,导致活动过程出现无效的停滞或反复,严重影响活动进程的流畅性。
2、例如,在科学活动“我们来造风”中,我在幼儿自由探索完之后提问:“你是怎么知道风的?”为此,幼儿都感到很茫然,不知道教师的问题是怎么意思,因此无法解答及时解答。我的意思是怎么知道风来了,后来我及时的调整为“你是怎么知道风来了”,问题一调整,幼儿就纷纷举起小手,回答说:“风吹过来时衣服会动、树叶会飘、小草也会动、风吹过来时感觉很冷,风吹过来时头发也会动,还有的小朋友说花瓣飞起来就知道风来了,整个活动的气氛一下子就活跃了起来。 二、冲突性提问:引发深度探索 认知失衡是自主性探索学习的一个必要前提,只有去寻求对认知失衡的解释,探索学习才有可能发生,促进深度探索思考。在科学活动中,教师须先了解幼儿已有认
3、知水平,设计的问题要能引发幼儿之间或幼儿自身的想法产生冲突,让幼儿对已有的认知产生质疑,幼儿必须重新思考这个问题,从而产生要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而加以验证。例如,在科学活动“蛋宝宝站起来”中,我引入提问:“蛋宝宝放在水里会沉下来还是浮上来?”幼儿回答说:“会沉下去。”这是幼儿的经验。我就出示两杯水,一杯是清水,一杯是有一定浓度的盐水,把鸡蛋放进去,出现“沉”与“浮”的两种不同现象。然后提问:“为什么蛋宝宝放在这杯水里会沉下去而在另一杯水里会浮上来呢?”提问激发了幼儿探究的欲望。幼儿作出各种猜测后,知道了另一杯水是因为加了盐才使鸡蛋浮上来,不仅想亲自动手去探究,而且又提出了加多少盐才能让蛋宝宝浮上
4、来的问题三、启发式提问:引发因果 这种问题主要是让幼儿从事情的结果找出原因,从而诱发其探索答案的动机。例如:科学活动我们来造风活动中,我出示风车,进行提问:这些风车在活动室能玩吗?孩子们肯定会疑惑地说“怎么玩,没有风!”我一句话就燃烧起孩子制造风的热情:“没有风不可以制造点儿风啊?”怎样制造风呢?带着这个问题,让孩子自己寻找材料,如吹风机、电风扇、扇子、气球打气筒孩子们可以用纸板、扇子扇,把气球吹鼓后撒气鼓励孩子用各种方式尝试制造风。虽然他们没有真正看到风的形成过程,但是我想这些生动有趣的探索活动对他们今后的成长将具有深远意义。四、层次性提问:关照能力差异提问的内容应难易适度,注意问题的层次性
5、。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幼儿由浅入深地思考问题,并逐步加以解决,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提问中,可以逐步增加问题的难度,而不是提第一个问题就让幼儿望而生畏,失去学习的兴趣;还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顺序和层次性,以使幼儿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也同步地得以训练和提高。在科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应关注到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为其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例如:如在开展科学活动 “水的浮力”时,对于发展水平较差的幼儿,可提出“哪些物体浮在水面上,哪些物体沉在水底下”的问题;对于发展水平一般的幼儿,则可提出“为什么木制品、塑料制品、蜡制品等能浮在水面上,而铁制品、玻璃制品等沉在水底下”的问
6、题;对于发展水平较好的幼儿,就可提出“为什么有的蚕豆浮在水面上,有的蚕豆沉在水底下”;“为什么塑料瓶拧紧盖子放在水中是浮的,打开盖子放在水中瓶子慢慢就沉下去了”等等问题。第一类问题幼儿根据现象就可回答出来。第二类问题幼儿只要稍动脑筋就可回答出来;这两类问题都是两种不同的物体出现的两种现象。第三类问题,则要求幼儿从现象中找出本质,是一种物体出现的两种现象,回答此类问题则需要经过一定的思考。在这样低、中、高三个不同层次的提问中尽量使每一个幼儿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五、开放性提问:激发积极思维开放性提问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能要求幼儿只用简单的“是”或“不是”来回答,而能激发幼儿在自主的思维活动中盟
7、发创新思维(答问是创新思维的萌芽)。例如:在“萝卜浮起来了”的活动中,当孩子们看到教师提供的材料时,教师第一次提问是:“你们认为胡萝卜放在水里会浮起来吗?”孩子的回答都只有单一的“是”或“不是”两种。有的孩子有自己的理由,但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路;有的孩子则盲目跟“风”,没有自己进一步的思考与探究。根据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老师调整了自己的提问: “萝卜放入水中会怎样?有什么办法能让它浮起来?”这就使孩子打开了思路。可见,开放性的问题,不仅能鼓励孩子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孩子的思辨能力,更能将探究活动引向深入。六、应答性提问:提升幼儿经验在科学活动中如何让幼儿自主的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认为:“
8、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幼儿自我提问,互相提问的能力。课堂教学应是教师互动的过程,然而我们有时将课堂提问视为自己的专利,而让幼儿“答”,忽视了将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幼儿,因此,我们在区角里面投放材料,让幼儿边操作边发现问题,让他们在玩中发现问题,并学会主动提问。我们对教师在幼儿科学活动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提问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的提问包括追问,反问等各种形式,其中追问又包括教师如何回应幼儿,如何进行有效的反问等一系列策略。经过我们阶段实践研究,我们又发现,从某种程度上讲,教师的应答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起一个扭转、引申、激励的作用。教师必须灵活而又智慧地应答。在我们
9、开展的影子活动中,我总结出如下几点:1、教师在应答过程中要巧妙提升孩子的经验。在孩子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巧妙提升。比如在影子活动中,小朋友们猜测为什么会有影子?幼儿讲:“站在太阳下就会有影子。”幼儿:“晚上在电灯下也会有影子。”教师答:“对啊,只要我们在有光的地方就会出现影子。”在孩子稚嫩语言的基础上,引导孩子感知规范而又成熟的语言,孩子将获得更深层次的经验。2、教师在应答过程中要学会“散”。这里说的散是指形散神聚的“散”,是一种激发孩子猜测问题热情的多样性应答的体现。一是应答语言散。对孩子回答的问题不是千篇一律地“恩,好的,噢”或不答,而是要注意应答语的广度,给孩子一种激励
10、感,使活动呈现动感。如,你是这么认为的,你的想法与别人不一样,你的想法很有道理,你的想法不错。在富有个性的应答中,让孩子感觉到老师对他问答的特偶的鼓励和特别肯定。二是应答对象散。除了教师应答孩子这种叫多见应答方式外,还可采用孩子应答孩子的方式,把一定量的问题交给孩子,让孩子有一个评判他人关的过程,学习赞同和批判。比如,老师问:“他的想法怎么样?”孩子回答:“好。”老师又问:“他的说法你同意吗?”孩子答:“同意(或不同意)。”老师再问:“为什么呢?”实践证明,有效的提问可以促进幼儿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得到较好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认真考虑我们每一次的提问,让我们的提问更具启发
11、性,诱发性,让幼儿能插上想象的翅膀在科学的王国里尽情遨游。值得注意的是,教师提问后要给幼儿留有一定的时间思考,并抵制住总想给幼儿提供“最好答案”的倾向,这样,幼儿就会依靠自己去寻找答案。实践证明,给幼儿留出稍长的思考时间,有助于培养幼儿认为自己的思考是很重要的信念。二、在实践中教师提问存在的问题1、教师提出问题幼儿回答后没有追问,这是在教学中经常遇到。例如:在我们来造风活动中,我提问幼儿说:你玩的是怎么玩具?幼儿回答说:气球,我再提问说:你是怎样造风,让玩具动起来的?幼儿回答说:我把气球吹起来,然后对准一张小纸条放气,小纸条就吹动。这时候,没有及时追问,应该马上追问:“小纸条为怎么会动呢?幼儿
12、回答说,有风吹,吹动小纸条的风从哪里来的?就这样一步一步引导幼儿明白吹动了小纸条的风是气球里的空气流出来形成的。2、教师接不住孩子抛过来的“球”,对幼儿的回答缺乏正确的回应。老师抛出问题之后,孩子给出五花八门的答案,老师没有针对本班幼儿的现有水平和当前课堂情境进行灵活调整,有一次上昆虫聚会,一开始就提问:“小朋友们,你都是认识那些昆虫?”螳螂,对;蜻蜓,对;蚂蚁,对;蜘蛛,对;孩子说了很多很多,老师对幼儿的回答没有正确的回应。一是老师的知识面太窄,二是教师的提问面太大,很容易接不住孩子抛出的球。3、教师提问方式的不恰当,大量的封闭性问题是幼儿教师习惯的提问方式,直接表现为忽视幼儿主体地位,为完
13、成教学设计而提问,这样对不对、好不好,这种为提问而提问的现象尤为普遍。4、提问的过程中缺少尊重幼儿个体的差异。这种尊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表现在幼儿的回答上,教师应激励幼儿发散思维,防止幼儿答案的唯一性。因此,教师应鼓励差异,尊重多元,注意生成,切忌要幼儿步步就范,把幼儿生拉硬拽到教师事先预设的框架中去。二是表现幼儿回答的人数上,老师应尊重不同发展程度的幼儿。如果教师想要准确判断幼儿是否理解了新的知识内容,就需要从有代表性的样本中获得反馈,其中包括胆小内向的幼儿和能力较弱的幼儿。如果老师提问的问题只局限于让一小部分活跃积极的幼儿回答,那么老师就没有更好的了解这些孩子的认知发展水平,同样
14、下一步的教学也会缺乏有效支持。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的目的是为了促使幼儿积极思考,但作为教师应该思考这样的问题:自己提出的问题是否真能激发幼儿的思考?在多大程度上激发了幼儿的思考?我们就会发现有很多所谓的问题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问题”,如: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诸类问题,幼儿无须思考就能够直接回答出来,缺乏置疑和认知冲突,以简单的集体应答取代幼儿深入的思维活动,形成幼儿思维的虚假活泼。在教学活动中即便是提问很多,教师若不精心准备和设计,幼儿依旧会是灌输的对象。良好的提问指向教育内容,引起孩子的思考、探究,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帮助孩子把握重点、拓展思维,达成教育目标。没有良好的提问就没有教学的艺术,精彩的提问使教学有声有色。总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不断地更新提问意识,优化提问质量,使之在教育活动中,真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郑岭丹2013年3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