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公布 让孩子慢成长教育部网站前不久公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给学前孩子的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的成长设定了一个“阶梯”状的标准。3岁学会不跟陌生人走,4岁学会体谅父母辛劳,5岁学会说出家庭住址,6岁学会接受不同意见。近日,记者通过多方采访,对指南有了更深的理解。教育孩子有参照家住城西嘉南公寓的李女士,儿子今年4岁半,在某私立幼儿园上小班,去年就已经学会了20以内的加减法。今年李女士又给儿子买了7册共1000个字的识字书。“现在,他已经学了300多个,本来也没想刻意教,但后来发现孩子学得特别快,我们就有意识地让他每天学着认识23个字
2、。”李女士说。而与李女士相同做法的家长并不在少数,拼命让孩子“超前学习”,让孩子小小年纪就开始背唐诗,学认字,在各种兴趣班、辅导班之间穿梭。“小学化”倾向正在家庭中迅速蔓延。与学习知识的超前相比,很多孩子生活及人际交往等方面则显得滞后很多。“我都不知道该怎么教育我家闺女,都5岁了,还特别内向,在幼儿园每天都尿裤子,尿完还不敢跟老师说。课间活动,她也基本不和别的小朋友玩。”某幼儿家长郑女士不无苦恼地告诉记者。刘女士家的4岁小男孩则相反。在幼儿园里,小家伙从来不“吃亏”,看到别的小朋友拿着好吃的、好玩的,他伸手就去抢,小朋友如果不给,他张口就咬。“老师警告我们,如果孩子再咬伤人,就要我们换幼儿园。
3、我们在家里真管了,但是从来都没用。”刘女士说。对于指南,家长们都表示一出台就仔细看过了,“这给孩子的教育提供了一个参照,我会继续花时间好好研究,对着指南来做。”刘女士表示,首先她就想从指南中“社会”板块中找些具体做法来规范自己不听话的儿子。指南的主要撰写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季湄就表示,教育部出台指南的初衷就是要给家长提供一份操作性强的幼教标准,防止“小学化”倾向的进一步泛滥。指南从五个领域描述幼儿学习与发展,分别是: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每个方面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学习与发展目标,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
4、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共32个目标。二是教育建议,根据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目标,针对当前学前教育普遍存在的困惑和误区,列举了一些能够有效帮助和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教育途径与方法,同时也指出了错误做法对幼儿终身发展的危害,为广大家长和幼儿园教师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指导,共87条教育建议。与2001年出台幼儿园指导纲要不同,这是我国首次为幼儿成长设置标准,旨在转变公众的教育观念,防止和克服幼儿园“小学化”倾向。据介绍,指南的研制工作主要经历了文献研究、效度检验、三次集中征求意见、学前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审议等四个阶段,从2006年起,广泛征求了100多位学前教
5、育、儿童心理领域专家及120名有实践经验的幼儿园园长、教师和家长的意见,先后在全国东中西部抽取6个省(区),30个县(区)的4、5、6足岁幼儿各1200名,共3600名幼儿及其家长作为测查对象,于今年7月最终确定了指南的内容。家长焦虑望缓解指南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时,虽然得到了大多数家长的关注和肯定,但也有少数家长提出了担心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的顾虑。教育部学前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负责人认为,指南不仅指明了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基本方向,还为防止和克服“小学化”现象提供了具体方法和建议。“不可回避的是,小学择校现象和入学考试问题屡禁不止,一定会影响到指南的实施和贯彻落实,最终牺牲的还是幼儿的童年快乐
6、和身心健康。”该负责人说道。他认为,眼下应严格规范小学招生程序,坚持就近免试入学,杜绝各种形式的考核、面试、测试等选拔性考试,铲除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土壤。另外,要积极探索幼儿园和小学的双向衔接,幼儿园要科学、合理地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准备。虽说,指南中具体规定了3至6岁孩子的具体发展指标,可以一定程度上让孩子的的培养速度慢下来,但社会上更多人士认为,指南的出台是就是遏制家长“输在起跑线”的思维定势。“家长患了一种病,集体焦虑症。”浙江省教育学会副会长鲁林岳说,“今天的家长对子女追求成功的诉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烈。因为现在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的成败对家庭来说,是百分之百,简单的就是说,
7、输不起。再追究下去,跟我们的文化、传统教育价值观有密切关系,跟人才观、幸福观存在误区有密切关系。”“我觉得身边的同学都很急,急着嫁人,急着找个稳定的工作,”在浙江大学新闻系的台湾学生李伶说,“台湾的年轻人大多追求自己的梦想,过自己想要的生活,然后再考虑安定下来。”杭州市教育局初等教育处处长蒋锋也有类似苦恼,“我们这两年开始重点查违规补课,有天晚上十点多,有家长打进市长热线12345投诉,我以为哪里在违规补课了,结果家长要投诉的是为什么不让孩子补课!”杭二中作为杭城重点高中的“第一梯队”,近年来挑战“轻负高效”教学,希望能“把时间空出来让孩子玩”,结果遭致家长集体反对。“他们问我,为什么不把时间
8、利用起来给孩子补课?”校长叶翠微对此很无奈。浙江大学社会学教授冯钢认为:“有一种理论我听了不知道多少遍,家长对孩子说,如果考不上大学,你怎么跟有钱人家的二代拼,你怎么跟机关领导干部的二代拼,你根本拼不过。你唯一能拼的,就是你如果考进大学,你可能还有希望。”冯钢认为,在现在的时代背景下,家长焦虑不能完全避免,但当焦虑成为一种社会群体性疾病,并且非理性地互相传导蔓延时,那么在这个群体中最脆弱的那些人,一定会出现不理智的行为。而这些行为的承受者是他们自己的孩子。在远离高考的幼儿园,竞争也已然发动。“在好的幼儿园里孩子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比其他孩子有竞争力!”这是家长们普遍的心态,谁都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
9、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很急,很疯,很可怕。他们的普遍心态是,恨不得把小学的知识全部在幼儿园里教完,近几年家长还热衷给孩子们上各种各样的兴趣班。”从事学前教育约30年的浙江省特级教师王芳说。“其实他们非常矛盾,他们知道要素质教育,要孩子心理健康发展,但关键时刻还是关注知识与技能。为什么?怕孩子输。”王芳说。新浪微博上一条对中国教育的“吐槽”,引来了众多网民的共鸣“中国教育的目标是望子成龙;标准是成王败寇;方法是死记硬背;手段是不断施压,还美其名曰压力即动力。至于孩子们是否真实,是否善良,是否健康,是否快乐,没人去想。最需要以人为本的领域,却最不拿人当人。”看来,家长的“教育焦虑症”,是一种社会的
10、痛楚与无奈,其恶果将在下一代身上展现。为此,众多教育专家发出呼吁:“家长自身同样是社会问题的受害者,需要治疗和引导,因此拯救孩子应当首先从拯救父母开始。”孩子童年有快乐杭州大关小学校长金英对此深有感触:“孩子是千差万别的,但是我们全国都是统一的教学模式,统一的管理,最后是统一的评价,搞得不统一的孩子在同一张卷子下面比个高下,那样一来孩子的确只能恐慌。”浙江师范大学进行了一项为期两年的“田字格”课题。同样是小学二年级的孩子,用田字格书写和在白纸上书写,用田字格书写的孩子不仅认知效果低,而且对他们的唾液进行化验后表明,分泌性免疫球蛋白显著下降,而应急激素水平明显上升这是一种扼杀创造力和认知力的激素
11、。浙师大心理系教授任俊就认为,这项研究只说明一点,那就是孩子是个人,不能当机器来教育。2010年,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局和北京师范大学对区域内的学生进行了社会适应性测试,涉及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孤独感、抑郁、幸福感和焦虑,以及学习兴趣等。成绩领先全区的某中学有1410名学生参加了测评。他们在情绪等方面的指标并不尽如人意:幸福感低于区平均水平,孤独感全区第2位,焦虑、抑郁倾向全区第1位。“我遇到过一个家长,孩子只上半天幼儿园,下午就去上各种兴趣班,接受个别化教育了,一年花费数万元,”浙师大杭幼师附属幼儿园园长王芳说,“现在这个孩子上了小学,家长来找我,说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这就是家长焦虑导致的后果。”
12、“当年鲁迅说救救孩子,我相信今天仍然需要救救孩子。孩子不是知识的容器,也不是供父母摆布的木偶,他们是鲜活的生命。”鲁林岳说。不管是家长、老师还是教育部门,甚至社会上所有一切跟孩子有关的机构,只要考虑过,这个孩子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不一样的人,他的行为方式就会截然不同。在这种理念之下的孩子,他走上社会以后,也才能把别人当作人。杭州清河中学校长陈飞说,如果能够基于这一点,孩子是有独立思想,独立人格,有自己感情的完整的个体,那么我们老师必须摆正位置,教师不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充其量是园丁。园丁的职责是呵护浇灌,助其成长,而不是预设未来,替孩子成长。家长也是一样。事实上,不少家长和学校正试图为孩子“
13、减速”。用清河中学校长陈飞的话来说,在无法改变社会大环境的情况下,我们这些中坚阶层可以为孩子抵挡多少,就抵挡多少。在推行“过程性评价”改革的杭州市上城区,八成以上的小学在一至四年级均已推行期末免考制,个别学校正尝试将这一做法延伸到五六年级。教育部门希望,用课堂观察、作业批改记录等,替代孩子眼中“黑暗”的考试。时代小学校长高军玉说,最近几年,明确地告诉她“不要把孩子的分数排名告诉我,我不想知道”的家长多起来了。“只要承认孩子是人,那么很多教育中的难题就迎刃而解了。”金英说,“我们可以为孩子做的事情有多很多。比如孩子会犯错,既然是人,就会犯错,孩子就是在不断的犯错中长大的。孩子犯错的时候,就是我们
14、教育的机会啊。”“大关小学每年有50%的毕业生去了杭州最顶尖的民办初中,但是我跟家长说,那有什么了不起,这就说明你赢了吗?初中的时候暂时领先而已,有的花是高中才开的,有的大学才开啊,有一朵花六十多岁才开,那是齐白石。”金英说。其实,人生是漫漫旅途,教育是慢慢浇灌,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让我们来品读龙应台书中的孩子,你慢慢来,或许能为当下“急躁”的家长“降降温”。孩子,你慢慢来。你独一无二,与众不同,你有权以自己的思想主宰成长。孩子,你慢慢来。春天开花,秋天结果,成熟需要时间。小神童和小超人的人生,并不样样领先。人生不是短跑,也不是中长跑,是一场马拉松马拉松从来没人抢跑,因为绝不会“输在起跑线上”
15、。所以孩子,你一定要慢慢来。其实,允许孩子慢慢成长,这恐怕是当前最着急,最不能慢慢来的事。指南节选身心健康方面:包括健康的体态、安定愉快的情绪,以及一定的适应能力。另外还包括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34岁:很少因小事哭闹不止,能在成人的安抚下逐渐平静。能走直线、平稳双脚连续向前跳。熟练地用勺子吃饭,能剪直线。连续看电视不超过15分钟。玩具和图书能放回原处。不吃陌生人给的东西,不跟陌生人走。45岁:愿意把自己的情绪告诉亲近的人,分享快乐或求得安慰。能以匍匐、膝盖悬空等多种方式钻爬、能连续自抛自接球。用筷子吃饭、能剪图形。连续看电视不超过20分钟。会自己穿脱衣服鞋袜、扣纽扣,会整理
16、自己的物品。知道简单的求助方式。56岁:不乱发脾气。能走斜坡、荡桥、攀爬登架、能连续跳绳、拍球。连续看电视不超过30分钟。能知道根据冷热增减衣服。会自己系鞋带。不给陌生人开门。语言能力方面:包括倾听与表达能力,不但能听懂大人的话,也愿意讲话,并有文明的语言习惯。同时也包括了阅读与书写准备,培养读书、听故事的习惯和愿望,并且具有书面表达的愿望和初步技能。34岁:别人说话时能注意听并回应。口齿清楚地说儿歌、童谣或复述简短的故事。喜欢跟读韵律感强的儿歌、童谣。喜欢用涂涂画画表达意思。45岁:能基本完整讲述自己所见所闻和经历的事情。对生活中常见的标识、符号感兴趣,知道它们表示一定的意义。体会作品所表达
17、的情绪情感。56岁:能主动提问。对看过的图书、听过的故事能说出自己的看法。会正确书写自己的名字。在社会适应方面,孩子要适应并喜欢群体生活,懂得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并具有初步的归属感。34岁:想加入同伴的游戏时,能友好地提出请求。在提醒下能做到不打扰别人。45岁:能注意到别人的情绪,并有关心、体贴的表现。知道说谎是不对的。56岁:与同伴发生冲突时能自己协商解决。理解规则的意义,能与同伴协商制定游戏和活动规则。探究兴趣与数学认知能力:要让孩子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34岁:能感知和体验天气对自己生活和活动的影响。对不同的形状感兴趣。能手口一致
18、地点数5个以内的物体,并能说出总数。能按数取物。理解上下、前后、里外等方位词。45岁:能对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发现其相同与不同。初步感知常用科技产品与自己生活的关系,知道科技产品有利也有弊。能感知和区分物体的粗细、厚薄、轻重等方面的特点,并能用相应的词语描述。能通过数数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56岁:能探索并发现常见的物理现象产生的条件或影响因素,如影子、沉浮等。能发现生活中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能通过实物操作或其他方法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能辨别自己的左右。感知美的能力:首先,孩子要会感受和欣赏。其次,孩子要会表现和创造。34岁:能模仿学唱短小歌曲。45岁:能用拍手、踏脚等身体动作或可敲击的物品敲打节拍和基本节奏。56岁:愿意和别人分享、交流自己喜爱的艺术作品和美感体验。能用基本准确的节奏和音调唱歌。能自编自演故事,并为表演选择和搭配简单的服饰、道具或布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