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班幼儿区域活动的组织.doc

上传人(卖家):清风明月心 文档编号:5476383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小班幼儿区域活动的组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谈小班幼儿区域活动的组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谈小班幼儿区域活动的组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谈小班幼儿区域活动的组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谈小班幼儿区域活动的组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浅谈小班幼儿区域活动的组织 作者:奉贤区实信息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4373更新时间:2011-3-22 区域活动是一种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水平和需要选择材料,进行个别性活动或小组性活动的游戏方式。它是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提供给幼儿多种平行学习的机会,让幼儿进行自主选择、自由结合、合作交往、探索发现的一种游戏活动。在愈来愈强调主体性教育和个性化教育的今天,区域活动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中日显其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种活动,是当前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推动幼教改革的一种重要活动形式,它能促进幼儿全面素质的形成、发展和提高,促使幼儿成为主动学习者,并为每个幼儿在已有经验、原有水平上有不同程度

2、的成长提供平台。一、小班幼儿区域活动的现状分析小班的区域活动以它特有的功能深受该年龄段幼儿的喜爱,但在开展小班区域活动时往往还有许多问题让教师感到困惑,以至于影响区域活动有效开展。1、教师在创设小班区域活动的材料、制定活动目标及玩法时,只是按教师心中对该年龄段幼儿的了解所预设的,而未真正了解本班幼儿的实际年龄特点及未清晰把握本班幼儿实际发展水平。2、教师投放的材料缺乏童趣,或是材料价值取向单一、封闭,缺少变化,满足不了小班幼儿的需要,不能引发他们的兴趣与主动参与活动的意愿,从而阻碍了区域活动的深入开展。3、教师在小班幼儿区域游戏中观察不够仔细,介入游戏的方法与时机把握不当。很多教师在进行区域活

3、动中常感到困惑,除了让幼儿在区域中进行探索以外,自己究竟该做些什么?对于自己的角色定位不清楚。有的教师又太在乎幼儿的认知,怀疑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忽略了幼儿的自我学习,甚至为了自己的引导而打断幼儿,反而让小年龄幼儿产生逃避之心。4、教师缺少观察后的深入思考,没有了思考,材料调整就很难把握,教师不能解决预设材料是否适合小班幼儿不同水平;没有了思考,教师对小班幼儿的游戏指导也很难把握,教师不能判断自己介入游戏的方法、时间是否恰当等之类问题。二、小班幼儿区域活动的明显特点教师要提高区域活动中指导水平,教师就要对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认知特点和兴趣需要的充分把握,尤其是对于刚脱离父母的小班幼儿,

4、他们更需要教师关注、引导,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小班幼儿身心发展的水平和游戏的特点,这样才能更有效组织好小班区域活动。小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呈现出以下的特点:1、 模仿性强爱模仿是小班幼儿突出的年龄特征,他们喜欢模仿教师、阿姨和同伴,在活动中往往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然而我们如果是带着儿童的眼光去观察的话就不难发现,孩子们正是在模仿中学习、成长的,模仿可以成为他们的学习动机,也可以成为他们学习他人经验的过程。2、直觉行动性小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往往是随意摆弄材料,活动缺乏目的性,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思维的直觉行动性导致。课程指南:3岁的儿童的认识活动基本上是在行动过程中进行的,并且易受外部事物及自己情绪的影响

5、,无意注意占优势。因此在活动中常不知道玩什么,怎么玩,或做些与活动本身无关的与教师的预设目标相去甚远的事情。3、持久性差小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持久性差,而最经常出现的原因就是因为在活动中遇到认知障碍,心理上受挫而放弃活动。三、小班幼儿区域活动的组织策略组织幼儿区域活动要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境互动等方面去努力,尤其是对小班幼儿区域活动的组织,更是需要我们在环境创设、材料提供、观察指导等方面入手。在不断实践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提炼出了小班幼儿区域活动组织的几个策略。(一)创设区域环境,提供预设材料为小班幼儿提供怎样的活动环境和材料,才能让他们在区域活动中可以自由地,不受羁绊地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使

6、区角材料成为不说话的老师,以满足幼儿的成长呢?1、环境与材料体现生活化由于小班有着爱模仿的特性,教师在创设材料与环境时体现生活化。我们根据小班的年龄特点,设立了“生活区”,该区中,有发展幼儿动作技能方面的操作内容,如:夹珠子、敲坚果壳、拧螺丝等;有培养幼儿生活自立能力方面的操作内容,如给娃娃梳头、喂食、穿脱衣服、扣纽扣、系鞋带、洗手帕等;有培养幼儿收拾整理环境物品能力的操作内容,如擦桌椅、浇花、折叠毛巾等。活动中,孩子们有的拿着抹布擦桌子,有的为娃娃穿衣服、扣纽扣、梳头发,有的在自己洗手帕。这些生活化的操作活动让孩子们充分体验到劳动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2、环境与材料体现情景化小班幼儿的思维正处

7、在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过度的时期,他们情感带有很大的情绪性,容易受到外界事物和周边环境的影响。这就为我们的区域活动环境创设提出一个情景化的要求。如在小班开设娃娃家区域时,教师可以布置一个温馨的家,选择一些形象逼真、贴近幼儿日常生活材料投放于该区域中,无论是娃娃家中的全家福、小窗帘、用大积木搭出的小门、箱子做成小桌子、废旧电话机、纸箱小衣柜、小水池都能激发幼儿扮演角色欲望,创设情景化操作环境帮助孩子融入游戏情节,引发游戏动机。3、环境和材料体现个性化根据小班幼儿的发展水平,投放材料力求突出个性化,赋予幼儿极大的选择和自由度,提供不同层次的操作材料,符合每个幼儿的兴趣爱好,使他们结合自己的认

8、知水平自由地选择。如:“娃娃家”可以提供学习生活为主,而并列的另一个“娃娃家”则增加学习交往的内容,旨在为不同认知需求的幼儿服务。为小班幼儿投放的一种材料可以指向多个目标,同时一个目标也可通过若干材料的共同作用来实现,力求使材料能够满足小班幼儿现阶段实际发展的需要。(二)注重观察分析,进行适时指导教师通过创设区域活动环境、提供活动材料来给予幼儿支持,也可以通过适时、适度的介入来帮助幼儿获得尽可能多的活动经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幼儿的观察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帮助教师深入了解孩子、不断地调整活动目标,更有助于达到课程与幼儿个体的真正融合。1、观察幼儿对活动材料的兴趣点兴趣是幼儿活动的动力,教师

9、要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反应,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找出兴趣点,并确定指导方式与时机。在动动小脑筋区域里,婷婷正在给小手套指环,看到这一幼儿认真地在一个手指上使劲套,教师就在一边示范边套边数圆点,可是这一行为并非引起婷婷的关注与模仿,于是教师直接引导婷婷数数手指上有几个圆点,并帮助她套了几个。可是老师离开后,婷婷又回复到先前的动作,仍旧在一个手指头上不断套指环,直到一个手指套满,然后她又换了个手指继续重复着。这次教师改变了刚才的指导方式,没有直接介入打扰她,给婷婷充分的时间专注地套指环。在这个活动中教师观察到幼儿的兴趣点完全放在了“套”的动作上,而不是数数上。教师不同的态度出现了不同的指导方式:一是

10、平行介入,是当幼儿只喜欢某一种游戏或对新出现的玩具村料不感兴趣、不会或不喜欢时,教师可以在幼儿的附近,和幼儿玩相同的或不同材料的游戏,以引起幼儿模仿,教师起着暗示的指导作用。显然教师的平行介入并没引起幼儿的兴趣去模仿。二是教师的直接介入,这种指导也称外在干预,指成人在指导游戏时,并不直接参与游戏,而是以一个外在的角色,引导、说明、建议、鼓励游戏中幼儿的行为。当幼儿在游戏中出现严重的违反规则时,教师则以现实的身份直接进入游戏,这种直接介入法不宜多用,因为它很容易破坏幼儿游戏的气氛。而最后教师并没有介入游戏,而是给幼儿满足自己兴趣的机会,放给幼儿一定的时间探索,幼儿会更有兴趣参加区域游戏的。由此我

11、也想到:对于小班幼儿来说,他们的自主发展需要有自由的活动空间。让我们一起为幼儿创设、提供这样的空间,而不是占有。2、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游戏行为幼儿的游戏行为是幼儿发展水平的反映,因此幼儿的任何游戏行为都能作出发展意义的解释。教师在活动中应该将幼儿的游戏行为作为自己了解幼儿、指导幼儿的依据。如娃娃家里今天家里新增了一些新餐具,凡凡和佳怡分别扮演爸爸妈妈,看到新鲜的玩具,两个人都抢着做饭。妈妈说:“今天我做饭。”爸爸说:“我来做,是我先进来的。”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开始吵架了。妈妈把煤灶护在胸前,爸爸把锅子揽在怀里。教师看见了就扮演姥姥身份赶来“作客”:“我是娃娃家的姥姥。 嘘,你们的宝宝睡着了,声

12、音轻一点,别吵醒了他!”(第一步,让幼儿停止争吵)“爸爸妈妈一起做的饭肯定很好吃,你们谁切菜、谁炒菜呀?”(第二步,先夸奖一下,再给幼儿一个商量选择的空间)。一场风波消散了,爸爸妈妈又一起在厨房里忙碌起来.可见小班的幼儿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和同伴交往协商能力比较弱,当幼儿在活动中发生矛盾不能解决,教师介入能引导幼儿商量,隐性教给幼儿商量的方法。教师以游戏者身份介入指导,这种介入方式是间接介入,它是指成人以游戏中的角色身份参与幼儿的游戏,以游戏情节需要的角色动作和语言来引导幼儿的游戏行为。教师采用这样的介入方式即尊重幼儿、理解幼儿,又不影响幼儿的活动,巧妙的解决幼儿间矛盾,推动活动的继续进行。因此

13、教师要注重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留意事情发生的背景、有关的人物,抓住每一个细节,为保证适时介入指导提供真实的依据。(三)加强活动反思,调整区域游戏区域活动的观察结果为教师反思提供了生动而真实的第一手资料,是成功反思的基础。对观察结果进行行之有效的反思,可以使我们恰当的运用观察结果来指导自身的教育工作。会反思的教师不仅可以更了解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种种行为,更能提高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指导行为。1、从游戏者幼儿的角度反思观察结果反思幼儿的活动情况,能发现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游戏水平的新发展,判断幼儿的发展与自己预想的步骤是否吻合;确定所设的目标是否适宜;教师可以获得充分的依据对幼儿进行评价,还能了解到哪些

14、幼儿需要帮助,为教师下一次制定调整游戏目标、游戏内容、指导方式提供依据。在美工区中,教师提供了剪直线的材料,一开始有幼儿去尝试剪,可是每次都发现幼儿游戏持续时间不长,而且多数幼儿被美工区其它材料所吸引,渐渐地剪直线材料被冷落了。显然教师提供的材料并没有引发孩子操作的兴趣。于是我反思原因:首先,小班幼儿小肌肉群发展与手眼协调能力相对薄弱,因此对于剪长长直线相对有些难;其次,小班幼儿更喜欢情景游戏,对于单纯的剪直线自然不能激发幼儿参与欲望。找到症结所在之后,教师调整了这一操作材料,创设肯德基的场景,把剪长长直线设计成剪长短粗细不同的薯条,这下孩子的兴趣就来了,孩子边剪边说:“我做的薯条真好吃,谁要

15、吃薯条?”他们还把长短不一的薯条分别装进大小不同的薯条盒中,虽然有的薯条不是直直的,但是幼儿有成功体验。原先冷落的区域又开始热闹起来了。由此我们发现,教师在观察引导中应考虑该材料是否适合本班幼儿的需要,如何投放,才能使幼儿产生兴趣。这些都是我们观察后思考的重要内容。2、从旁观者教师的角度反思指导行为教师何时介入游戏会增强幼儿游戏的兴趣并提升幼儿游戏经验?何时介入游戏会消解幼儿游戏兴趣并干扰幼儿游戏的进展?这完全取决于教师对幼儿游戏行为的观察与思考,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介入时机的判断和把握。教师介入过早,会让幼儿失去主动探索的机会;介入过迟则会让幼儿放弃探索。我们认为当幼儿的探究行为或结果希望得到成

16、人的认可时要介入;当幼儿有需要求助时要介入;当幼儿发生困难,如发生纠纷或活动有停顿或放弃现象时教师应准时介入。介入也要适度,适度就是教师的指导要留有余地,对于小班幼儿应多多给予鼓励与启发,适当以榜样示范的形式让幼儿模仿。当然幼儿能够自己去发现探索的话,尽量让幼儿自己解决问题,因为自己悟出的东西总比别人“倾注式”告诉的要记得清、记得牢。随着教育形式和课堂教育模式的革新,区域活动以其鲜明的特征和优势,已在实践中被广泛地采用。我们教师应在材料提供、环境创设、观察指导、合理评价和反思调整等方面下工夫,认真开展区域活动,使其gqr1ho0真正发挥教育价值,真正促进幼儿个性品质的发展,建立幼儿终身发展有意义的经验,发展幼儿整体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待归类文档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浅谈小班幼儿区域活动的组织.doc)为本站会员(清风明月心)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