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ppt课件(001)-(部)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三册.pptx

上传人(卖家):Q123 文档编号:5490197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PPTX 页数:47 大小:8.5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ppt课件(001)-(部)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三册.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ppt课件(001)-(部)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三册.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ppt课件(001)-(部)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三册.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ppt课件(001)-(部)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三册.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ppt课件(001)-(部)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三册.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第1 1课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何为何为文化: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包括历史地理、风土人情、文学艺术、包括历史地理、风土人情、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宗教信仰、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中国文化,就是中规范、价值观念等。中国文化,就是中国之历史、艺术、哲学国之历史、艺术、哲学之总和体。之总和体。何为何为中华传统文化:是指是指1840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华文化。为全

2、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中华文化。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难以易除的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难以易除的心理和行为习惯心理和行为习惯。何为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中华文化发展的代表中华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正确方向、体现中华民族、体现中华民族蓬勃向上蓬勃向上精神的主精神的主要思想观念。要思想观念。情境探究情境探究 中华文明的起源材料纵观中华文明形成的整个过程,各主要文化区整体上呈现出百花齐放、多元并进的局面。距今5 500年左右开始,各地区之间交流日益密切,内容包括生产技术、礼仪制度和宗教观念,出现过以彩陶扩张和玉礼器传播为标志的大范围文化整合过程;距今4 500年以来,中原地区开始呈现

3、出汇聚周围地区先进文化因素并率先发展的趋势;距今3 800年前后,形成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多元一体化格局。摘编自黄懿陆中华民族起源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什么特征?提示 各主要文化区整体上呈现出百花齐放、多元并进的局面;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多元一体化格局。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原始社会(1)多元: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2)核心: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中国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和文化遗存分布示意图情境探究情境探究中华文化的奠基时

4、期材料“百家争鸣”这个词很适合表现春秋战国时期思想主张的多元性以及彼此之间的不同、分歧和冲突。如儒、道对立早就为大家所熟知,司马迁“道不同不相为谋”就是针对这两个学派而概括的;墨家从一开始就是儒家的对立物,其十大主张每一个几乎都是直接针对着儒家的,而孟子和荀子也都把墨家看作是一个重要的论敌;至于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对于各家都有尖锐的批评,其极致处,则要君主完全以法为教,扫除异己。但在彼此的冲突和批评中,不同思想之间的融合也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这种分化趋势和统一趋势并存的局面在战国后期表现得越加明显。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所呈现的

5、显著特征,从思想文化的角度阐述这一局面形成的重要历史意义。提示 特征:主张多元化,彼此分歧、冲突;分化趋势和统一趋势并存。意义:标志着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进入了第一个枝繁叶茂的时期;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贡献了精彩的内容;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取得显著进步的重要条件。2.春秋战国时期(1)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 同、文化认同。华夏之名在西周已经出现,它成为中原主体居民的总称,四邻的夷、蛮、戎、狄等民族被华夏族称为“夷”。到春秋、战国之交,进入中原的戎狄诸部绝大部分已融入华夏族当中,曾以蛮自居的楚国也渐不再被视为蛮夷。春秋战国,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

6、稳定和分布更广泛的族群,最终到秦以后形成了统一而有持久生命力的汉民族。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2)面对礼崩乐坏局面,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1、儒家思想 仁仁 “仁者爱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本人本思想)思想)1 1)创立儒家思想:提出)创立儒家思想:提出仁、礼,为政以德仁、礼,为政以德(1)孔子(春秋 代表奴隶主阶层)以德治民,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的(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的(民本民本思想)思想)克己复礼克己复礼,希望希望恢复周礼恢复周礼,维护奴隶制等级制度,维护奴隶制等级制度(进步)(保守)(核心)天命思想天命思想(敬鬼

7、神而远之);(敬鬼神而远之);2)教育思想和实践 创办创办私学,私学,打破打破贵族对教育的贵族对教育的垄断、垄断、“有教无类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等教育学习方法等教育学习方法3)史学整理编订编订“六经六经”:诗诗、书书、礼礼易易、乐乐、春秋春秋(3)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先秦成为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春秋战国时代的变革,并非局部的、一事一物的兴替,而是由一系列相关性变迁运动构成的大变局。其动荡之激烈,变革范围之深广,为中国五千年历史所仅见。王家范等编著大学中国史派别人物思想主张道家庄子齐物论、逍遥、天与人“不相胜”儒家孟

8、子仁政、性善论、浩然正气荀子礼法并施、性恶论、天行有常法家韩非子依法治国、中央集权、变法革新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兵家孙膑孙膑兵法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 1、政治思想:、政治思想:“仁政仁政”“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2)孟子(战国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亚圣”“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2 2、民本思想:民本思想:3 3、人性论:人性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性善论性善论”4 4、义利观:义利观:重义轻利重义轻利民贵君轻民贵君轻”3、荀子的思想主张(战国 新兴地主阶级)(1 1)“仁义

9、礼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货财粟米之于家也。仁义礼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货财粟米之于家也。”“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2 2)“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3 3)“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4 4)“天行有常,不为尧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存,不为桀亡”。“知天命而用之知天命而用之”1 1、政治思想:、政治思想:礼法并用礼法并用2 2、民本思想:、民本思想:“君舟民水君舟民水”3 3、人性论人性论 :“性本恶性本恶”4 4、天人观、天人观:事物发展

10、有其客观规律,事物发展有其客观规律,(“天行有常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制天命而用之”)3.秦汉时期(1)秦朝:秦朝建立起统一多民族的国家,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2)汉朝: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加强中央集权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提出“春秋大一统春秋大一统”和和“罢黜百家,

11、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君权加强君权:宣扬宣扬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君权神授,天人合一,神化君权;,神化君权;提出提出“天人感应天人感应”学说,限制君权,倡行仁政。学说,限制君权,倡行仁政。维护统治秩序维护统治秩序:提出提出“三纲五常三纲五常”(泛指封建伦理道德。)泛指封建伦理道德。)三纲:指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三纲:指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五常:指仁、义、礼、智、信。(2 2)内容:)内容:4.魏晋南北朝时期(1)随着佛教传入和道家兴起,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佛、道交 汇融通的景象。(2)魏晋玄学盛行。魏晋玄学 魏晋之际,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

12、残杀非常频繁,社会上出现了逃避现实政治斗争、崇尚老庄的玄学。玄学家用老庄的思想解释周易等儒家经典,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他们认为,政治上应当“无为”,生活作风上要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北魏时修建洛阳龙门石窟古阳洞披着佛教的外衣,披着佛教的外衣,拥有道家的灵魂拥有道家的灵魂虎溪三笑虎溪三笑晋僧慧远晋僧慧远道士道士陆修静陆修静陶渊明陶渊明2 2、隋唐、隋唐佛道盛行佛道盛行传统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儒学受到挑战,也促进了儒学的,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和发展创新和发展。特点:特点:三教合一,三教并行,三教合一,三教并行,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佛道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佛道交汇

13、融通交汇融通的景象的景象情境探究情境探究宋明理学材料据史料记载:“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指朱熹)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指陆九渊兄弟)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此颇不合。先生更欲与元晦辩,以为尧舜之前何书可读?复斋止之。”摘编自郭锋航朱陆之辩的主题演释及其确立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熹与陆九渊的主要分歧。提示 朱熹主张格物致知(或强调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先观后悟。陆九渊则是发明本心(或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先悟后观。6.宋朝(1)概况: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形成。(2)代

14、表人物及主张朱熹: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提倡“格物致知”。陆九渊: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朱熹(11301200)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四书章句集注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朱子语类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陆九渊集陆九渊(11391193)(3)理学影响: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它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

15、,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理学将传统儒学的先义后利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情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中国文化概论7.明清时期(1)王守仁: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学说。王守仁(14721529)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王阳明 君子之学,以明其心。其心本无昧也,而欲为之蔽,习为之害,故去蔽与害而明复,匪自外得也。王阳明别黄宗贤归天台序壬申(2)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代表人物:黄宗羲、顾

16、炎武、王夫之。清初三大儒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哲学思清初三大儒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对明末道德人心危机的坚强回应想是对明末道德人心危机的坚强回应他们全他们全部的哲学努力部的哲学努力,既不是什么既不是什么“启蒙启蒙”,”,也不是对理学也不是对理学的接着讲的接着讲,而而是扬弃或终结理学是扬弃或终结理学,以呼唤以呼唤。武道房武道房 项目项目黄宗羲黄宗羲顾炎武顾炎武王夫之王夫之作品作品明夷待访录明夷待访录天下郡国利病天下郡国利病书书读通鉴论读通鉴论主张主张抨击抨击君主专制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共治;提出君臣共治;工商皆本。工商皆本。倡导倡导经世致用;经世致用;天下兴亡、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夫

17、有责。唯物思想唯物思想世界是物质的世界是物质的,变化有规律的;变化有规律的;事物是可认识的;事物是可认识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2 2)主要观点主要观点(3)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钳制,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在乾隆后期的禁书运动中,共禁毁书籍3100余种,15.1万余部,销毁书板8万块以上。民间惧祸自行销毁者不在其内。黄爱平四库全书纂修研究8.近代(1)概况: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2)背景:鸦片战争爆发后,西方列强的侵略。(3)表现新文化运动,使民主与科学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五四运动后,马

18、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第4卷魏源(17941857)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是什么?(1)政治:中央集权体制,国家统一,科举制度发展完善;(2)经济: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为文化的生生不息奠定物质基础;(3)思想文化:统一的文化政策推动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交流、儒家思想主导地位的确立;(4)教育:书院等古代教育机构的贡献保持了文化传承的连续性;(5)民族关系:民族交往

19、、交流、交融;(6)对外关系:兼收并蓄的对外文化交流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7)先进人士对中华文化的改造与弘扬;(8)相对封闭和较广阔的地理环境,为中华文明独立连续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起源奠基争鸣重击主流融合冲击三教合一繁盛传承与批判禁锢与转折西学冲击民主与科学批判与否定马克思主义传入辩证认识错误批判重新复兴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1.以人为本(1)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2)孔子主张“仁者爱人”。(3)后世儒学思想家大多恪守孔子的人本思想,建立起儒家的一套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中华文

20、化重视以人为本,具有鲜明的“人文精神”,关注人的生命和尊严,关注现实现世,强调积极入世及社会中个人的道德自律。2.民本思想(1)春秋时期,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2)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仁政”说,主张“民贵君轻”。(3)历代思想家继承了先秦民本思想,民本思想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孟子3.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将将天、地、人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视为一个整体,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建立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的关系。春秋:春秋:老子提

21、出老子提出“道道”的概念,的概念,“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追求,追求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战国:战国:荀子提出荀子提出“天行有常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制天命而用之而用之”的思想。的思想。(2 2)意义:)意义:以朴素的唯物观解释自然,摒弃了天命的绝对权威;以朴素的唯物观解释自然,摒弃了天命的绝对权威;有利于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有利于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1 1)内涵:)内涵:表现表现自然观:对自然自然观:对自然界的看法界的看法4.家国情怀(1)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22、2)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3)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4)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5)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这四句话最能表达儒者的襟怀,最能彰显儒者的器识与宏愿,涉及精神价值、生命意义、学统传承、社会理想等多方面的内容,集中体现了宋朝士大夫自我意识的觉醒及其精神追求和社会担当。摘自中国通史隋唐五代两宋范仲淹文天祥中华文化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是个体对家庭、家族以及国家共同体的认同、维护和热爱,并自觉承担共同体的责任。张载5.

23、崇德尚贤,天下为公(1)周朝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2)孔子提出“为政以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3)墨子:“夫尚贤者,政之本也”“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4)孟子:“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墨子(约公元前468前376年)得意贤士不可不举;不得意,贤士不可不举。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尚贤。夫尚贤者,政之本也。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墨子尚贤 战国时期,墨家代表人物墨子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尚贤”。他认为崇尚贤能的人,是为政的根本,这些对历史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

24、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各得其所,各尽其用,社会安定。因此为了实现大同社会,中华文化中还有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的内涵。6.自强不息、厚德载物(1)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2)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3)屈原:“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7.和而不同(1)西周末年太史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25、”。(2)孔子、孟子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西汉时期匈奴单于自称天子,与皇帝是平行的国家元首称号。唐太宗被北方游牧民族共同拥戴为众汗之上的天可汗,“是后以玺书赐西域、北荒之君长,即称皇帝天可汗”。以后辽、金两代皇帝,都兼存农牧两大类民族国家元首的称号,直至元朝与清朝。其实早在礼记王制中,既已提出“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因俗而治”的原则。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春秋时期,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战国时,一大批思想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成为后世思想文化的源头。汉

26、武帝独尊儒术,确立儒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魏晋玄学和唐朝佛学使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但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和发展。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形成了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宋元时期,科技、文化、艺术高度繁荣。明清之际,个性解放的思想出现。摘自冯天瑜等中国文化史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哪些特点?(1)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2)多样性: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3)包容性: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4)凝聚性: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5)连续性: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27、。特点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核心价值观成长于中华大地,凝结着中国人乃至中华民族的文化共识与价值趋向,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与儒家、道家、法家的思想融合,再到近代以来,对西方优秀文化理念的借鉴,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崇尚,每个时代的核心价值观都会根据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继承并传承传统文化,同时又推陈出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

28、开幕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24日)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哪些价值?中华优秀文化的价值材料秦以后的中国文化曾遭受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尊崇儒术,再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在这三次中,要算董仲舒所发动的这一次对封建政权的长期巩固所起的作用最大,对文化的危害也最为长远。摘编自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思考 材料怎样评价董仲舒?你认为评价历史人物活动应遵循怎样的原则?提示 材料在肯定其对巩固封建政权所起作用的同时,主要强调了对文化发展的危害。原则:把历史人物放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去考虑。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价值(1)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2)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3)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4)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课堂小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智慧结晶,中华文化形成的过程就是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过程,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辉煌文化是由各个民族共同缔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重视以人为本,崇尚天人合一,追求家国情怀,崇德尚贤,强调自强不息,主张和而不同等思想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自身的特质,对当代中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历史 > 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 > 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ppt课件(001)-(部)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三册.pptx)为本站会员(Q123)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