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选段,作6-9题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节选自郦道元三峡)乙 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节选
2、自陆游入蜀记)注释 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 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 翳:遮盖,这里指云。6.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沿溯阻绝。 绝: 或王命急宣。 或: 不以疾也。 疾: 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悉: 7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4分)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 8甲 乙两文都写到“山”,两文段所写的“山”各有着怎样的特点?(4分) 9甲 乙两文段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基本相同,这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甲】(三峡)【乙】大江自三峡来,所遇无非石者,势常结约不舒。至西陵以下,岸多沙泥,当之辄靡,水始得遂其剽悍之性。如此者凡数百里
3、,皆不敢与之争,而至此忽与石遇。水汹涌直下,注射拳石,石堮堮力抵其锋,而水与石始若相持而战。以水战石,则汗汗田田,滹滹干干,劈之为林,蚀之为窍,锐之为剑戟,转之为虎兕,石若不能无少让者。而以石战水,壁立雄峙,怒狞健鸷,随其洗磨。簸荡之来,而浪返涛回,触而徐迈,如负如背。(节选自袁中道游石首绣林山记) 注释:结约:盘曲。堮堮:山崖高峻的样子。汗汗田田:水势浩大的样子滹滹干干:水流迅疾的样子。怒狞健鸷:凶猛刚强。10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4分)不见曦月 属引凄异 皆不敢与之争 当之辄靡 11下面句子朗读停顿错误的一项是( )(2分)A.而/乡邻之生日/蹙 B. 自/三峡七百里中 C. 广/故数
4、言欲亡 D.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势常结约不舒。 13甲、乙两文的写作内容各是什么?在思想感情的表达上有何相同之处?(4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乙)
5、 忽见层崖之上有洞东向余竟仰攀而上上甚削半里之后土削不能受足以指攀草根而登。(1)上甚削,半里之后,土削不能受足,(2)指攀草根而登。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然石亦不坚,践之辄陨,攀之亦陨,间得一稍粘者,绷足挂指,如平帖于壁,不容移一步,欲上既无援欲下亦无地生平所历危境无逾此者。久之,先试得其两手两足四处不摧(3)石,然后悬空移一手,随悬空移一足,一手足牢,然后悬空又移一手足,幸石不坠;又手足无力欲自坠,久之,幸攀而上。(选自徐霞客游记) 【削】陡峭。 【陨】坠落。 【帖】同“贴”。 【摧】崩裂。1、甲文出自 ,作者( ),( )时期地理学家。2、下列句中与“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的“以
6、”意义相同的一项。( )A以指攀草根而登 B 皆以美于徐公C不以物喜 D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3、句子翻译: A、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B、欲上既无援,欲下亦无地,生平所历危境无逾此者。 4、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的自然景观的?它们各自有什么样的特点?甲乙两段文字均为 ,甲文中( )一词可以概括乙文中所写 的特点。两文在描写山势上分别运用( )和( )的写法。5、阅读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你能说出它和甲文之间的联系吗? 6.为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限六处)【甲】(三峡全文) 【乙】江水又东,迳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
7、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 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选自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注释】迳: 取道,经过。纡曲:迂回曲折。形容:形态。践跻:登临。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1)略无阙处 (2)常闻峡中水疾 (3)每至晴初霜旦 (4)泠泠不绝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 3阅读下列【甲】文中的语句,并从【乙】文中找出与其内容相近的句子来。(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
8、)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4请简要概括【甲】文中不同季节的景物特点。 5请用恰当的成语或俗语,概括乙文“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一句的含义。 (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三峡节选(乙)江水又东径狼尾滩而历人滩。袁山松曰:“二滩相去二里,人滩水至峻峭。南岸有青石,夏没冬出,其石嶔崯,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皆具,因名曰人滩也。”1.解释加点的词语。沿溯阻绝 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皆 2.翻译下
9、面句子。(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 3.用原文句子填空。甲文中第一段描写三峡夏季的景色,侧面描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是 以船行之快烘托水流之急。乙文选段说明的对象是人滩,说明其得名的原因的句子是 ,介绍人滩得名原因的句子是“ ”。4.总结三峡的景物特点,给下面的对联补出上联。_,天高地厚华夏情。5.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己过万重山。这是诗人李白在被流放途中遇赦写下的朝发白帝城。请说说其中后两句诗与文中“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异同。 【答案】6. 断有时快全,都(2分,每解释对两个得1分)7.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议论的
10、人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这种奇异的景象。(4分,每句2分,不要求文字一致,意思正确,无语病即可)8.甲文段写群山具有连绵不断、雄奇险拔、遮天蔽日的特点。乙文段描绘的巫山及其神女峰具有高、奇、秀等特点。(4分,各2分)9.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与赞美之情。参考答案: 10.(1)早晨的阳光,这里指太阳(2)连续(3)都(4)就 11.A(2分) 12.(1)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2)水势常常因此而盘曲不能舒展。(4分,如关键词漏译或错译,酌情扣分) 13.甲文描写了长江三峡的雄伟地貌和壮丽景色,乙文描写的是石首绣林山奔腾数百里的江水忽与
11、眼前之石撞击的奇景。(2分意对即可)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2分)1、甲文出自水经注疏,作者(郦道元),(北魏)时期地理学家。2、下列句中与“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B)A以指攀草根而登 B 皆以美于徐公C不以物喜D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3、句子翻译: A、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B、想往上没有援助,想往下也没有地方,我生平经历的危险没有超过这的。4、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的自然景观的?它们各自有什么样的特点?甲乙两段文字均为山水游记,甲文中(重岩叠嶂 )一词可以概括乙文中所写山势的特点。两文在描写山势
12、上分别运用(正面描写 )和(侧面描写 )的写法。5、阅读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你能说出它和甲文之间的联系吗?都描写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风光,甲文“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和诗中的“千里江陵一日还”相印证,突出了三峡水流迅疾,水势汹涌。甲文“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与“两岸猿声啼不住”相照应,都写猿啼。甲文中“重岩叠嶂”与诗中“万重山”相应,都写出了三峡的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6.忽见层崖之上,有洞东向,余竟仰攀而上。上甚削,半里之后,土削不能受足,以指攀草根而登。 (二)【参考答案】1(1)阙:通“缺”,缺口;(2)疾:快;(3)旦:早晨;(4)绝:消失。2(1)即使骑着骏马,驾着
13、疾风,也不如它快。 (2)书本记载以及口头传说都用登临此境令人恐惧相劝告3(1)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2)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4夏天:水流湍急;春冬之时:水清山绿;秋天:猿鸣凄异5答案示例: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百闻不如一见(一) 参考答案:译文:江水又向东流,经过狼尾滩,又经过人滩。袁山松(晋朝著名文人)说:“这两个岸滩相距二里远。人滩,江水非常湍急。江的南岸有许多青色的大石,夏天被水淹没冬天露出来,这些石头,有好几十步远,都是人脸的形状,有的大有的小;那些纹络清晰的,头发胡子都能分辨出来:因此叫做“人滩”。 1.阻断, 隔断;有的 2.(1)骑上飞奔的快马驾着长风,也不认为有那样快。(2)有好几十步远,都是人脸的形状。3.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南岸有青石,夏没冬出,其石嶔崯,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皆具。4.山险水急三峡景;5.描写对象和写法相同:同写三峡、同咏猿鸣,都采用了寓情于景的写法;表达的情感不同:诗句流露出作者重获自由的喜悦、欢快之情;渔歌则表达了三峡渔民对人生艰辛的悲凉感慨。或语言风格不同:渔歌更口语化、更通俗。(同异各答出一方面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