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鄂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课题:鸟和哺乳动物教学目标:1、知道鸟的共同特征和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2、通过观看鸟类的图片和视频,知道鸟的身体表面有羽毛、知道鸟的喙和足的特征与它们的生活环境、取食方式等有密切联系。3、通过观察绵羊、梅花鹿的身体,并与猫兔比较,知道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教学重点:知道鸟的共同特征和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教学准备:鸵鸟和豺狼视频,喜鹊、绿头鸭、丹顶鹤、鹟莺视频。一、视频导入:1、播放鸵鸟和豺狼的视频。2、提问:这两种动物有什么不同?3、谈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二、新授。(一)认识鸟类有翅膀。1、播放喜鹊、绿头鸭、丹顶鹤、鹟莺视频。2、提示:观察这几种鸟,
2、找一找它们的身体有哪些部分相同?3、学生汇报交流。4、小结:有翼(有翅膀)。(二)认识鸟类身体表面有羽毛,身体呈纺锤形。1、观看书本第4页第一行三幅图片。说一说鹰、鸽子身体表面覆盖了什么?它们的身体是什么形状?2、学生汇报交流。3、小结:鸟的身体表面有羽毛,身体呈纺锤形,可以降低飞行时的阴力。(三)认识鸟的喙和足的特征与它们的生活环境、取食方式等有联系。1、观看书本第4页中间三幅图片。说一说啄木鸟、绿头鸭、白尾海雕的喙和足各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它们的喙和足不一样呢?2、学生分组讨论。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4、小结:鸟类的喙有角质,足上有鳞片。绿头鸭为了在水中游得快,所以脚上有蹼,绿头鸭为了便于在
3、水中捕捉食物,喙呈扁平形状。白尾海雕的喙和足都有弯钩,可以更好抓牢食物。啄木鸟的喙细而坚可以啄开树木,吃到里面的虫子,啄木鸟的足很尖锐,可以抓牢树干,这样才不会从树上掉下来。(四)、认识鸟类的共同特征。1、提问:通过前面的学习,大家说一说鸟类有什么共同特征?2、学生讨论。3、学生汇报。4、讲述:鸟有翼和羽毛,多数善于飞行;它们的身体呈纺锤形,可以降低飞行时的阻力;有角质的喙,足上有鱼片。五、认识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一)认识哺乳动物身体有面有毛。1、观看书本第5页第1行图片,说一说绵羊、梅花鹿的身体与猫、兔的身体有哪些共同之处?2、学生讨论交流。3、提问:猫的毛与鸟的羽毛有什么不同?4、讲述:
4、绵羊、梅花鹿、猫和兔身体表面都有毛。(二)认识哺乳动物都用乳汁喂养后代。1、观看书本第5面第2行图片,说一说绵羊、梅花鹿、猫和兔分别是怎样喂养后代的?2、学生讨论交流。3、讲述:绵羊、梅花鹿、猫和兔都是用乳汁喂养后代的。(三)讲述:像绵羊、梅花鹿、猫和兔这样身体表面有毛、用乳汁喂养后代的动物,属于哺乳动物。六、拓展与应用。1、提问:会飞的都是鸟吗?说一说蝙蝠是鸟还是哺乳动物?为什么?七、完成课堂学习手册。1、教师提要求:字迹要工整,卷面要整洁,想好以后再写。2、学生做题,教师巡视。八、板书设计:鸟和哺乳动物鸟的共同特征:鸟有翼和羽毛,多数善于飞行;它们的身体呈纺锤形,可以降低飞行时的阻力;有角
5、质的喙,足上有鱼片。哺乳动物共同特征:身体表面有毛,用乳汁喂养后代。课题:动物的分类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知道不同的动物的身体有不同的特征,学会根据动物身体的特征,给动物分类。2、通过学习知道昆虫的共同特征。3、通过学习知道根据身体内是否有脊柱,可以把动物分为无脊椎动物和有脊椎动物两大类。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共同特征。教学重点:学会根据动物身体的特征,给动物分类。教学准备:各种动物图片教学过程:一、导入。谈话:除了鸟和哺乳动物以外,我们周围还有许多不同种类的动物,如蜜蜂、蝉和壁虎等。不同动物的身体特征各有什么特征?怎样将它们分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二、新授。(一)认识昆虫的共
6、同特征。1、观察书本第 6 页下面的图片,找一找它们的身体分别有哪引起特征?2、将身体结构相似的动物分为一类,把分类结果记录下来。学生讨论,记录实验报告单。3、讲述:蝗虫、蝴蝶的身体有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和一对复眼,胸部有三对足。这样的动物叫作昆虫。(二)认识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1、提问:在上一步分类的基础上,将动物分为两类。应该怎样分?说一说我们分类的依据。2、讲述:根据身体内是否有由脊椎骨所组成的脊柱,科学家将动物分成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两大类。3、用概念图将分类结果呈现出来。三、拓展与应用。1、认识两栖动物。2、认识爬行动物。四、板书上:动物分类昆虫: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
7、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根据动物是否有脊椎骨所组成的脊柱,可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3 、我国的珍稀动物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认识我国的珍稀动物,了解一些珍稀动物的分布和生活习性等特征。2、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的行为会影响动物的生存。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珍爱生命、保护珍稀动物的社会责任感。教学重点:认识我国的珍稀动物,了解一些珍稀动物的分布和生活习性等特征。教学准备:百度搜索一些大熊猫、白头叶猴、中华秋沙鸭、扬子鳄、中华鲟、白暨豚、普氏原羚等珍稀动物的文字资料(视频资料更好)。学生准备:课前查阅一些珍稀动物的资料,记录在活动手册上。教学过程:一、导入。1、提问:大熊猫是我
8、国独有的珍稀动物,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除了大熊猫,我国还有哪些珍稀动物?2、谈话: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的珍稀动物这一课。板书课题:我国的珍稀动物二、新课学习。1、认识我国的珍稀动物(1)学生分小组介绍自己搜集的珍稀动物的资料。(2)请几位讲得全面详细的同学在全班交流。(3)播放一些教师搜集的珍稀动物的视频资料,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珍稀动物的分布和生活习性等特征的了解。重点播放白暨豚的形态特征、生存威胁、保护措施等相关视频。(4)教师边讲述边板书,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认知:白头叶猴分布:广西南部植被繁茂的地区中华秋沙鸭分布:在小兴安岭、长白山一带繁殖扬子鳄分布:长江中下游及其支流、相连的湖泊中华鲟分布
9、:主要分布在长江白暨豚分布:长江中下游2、认识人类行为会影响动物的生存。(1)谈话并提问:在上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高速运转的船桨,会导致在长江中生活的白暨豚意外致死。那么人类的哪些行为会影响动物的生存呢?(2)学生分组讨论。(3)学生汇报交流。(4)小结:砍伐森林导致野生动物失去营巢环境;藏羚羊羊绒珍贵,因此遭到疯狂盗猎;人类修建的建筑挤占动物的栖息地。3、交流讨论:为保护珍稀动物,我们能做什么?(1)学生讨论。(2)学生汇报。(3)小结:人类可以建立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等对珍稀动物进行保护。三、拓展与应用。1、阅读课文第11 页资料,了解普氏原羚的分布、生存状况等相关信息,了解人类为保护普氏
10、原羚采取了哪引起保护措施。课题:用种子繁殖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解剖种子,知道种子的外部形态和种子的结构。2、通过设计对比实验,知道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3、通过观察植物的果实种子,了解种子的传播途径。4、会使用镊子解剖经过浸泡的各种植物种子,会使用放大镜观察比较各种植物的种子。重难点:1、通过观察、解剖种子,知道种子的结构。2、通过设计对比实验,知道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教学准备:1、浸泡过的菜豆、蚕豆、黄豆、玉米种子、镊子、放大镜。2、塑料盒、棉花、水、土壤、黑布或者黑纸。3、观察记录表、实验记录表。4、网络视频:种子的传播途径。5、课时分配:建议分 2 课时进行教学,间隔大约一个星期。教学
11、过程:一、导入。谈话:许多植物都是靠种子繁殖后代的。种子的内部有什么?为什么能生长出新的植物体?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种子繁殖,板书课题。二、指导学生观察不同的种子,知道种子的结构。1、观察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有哪些不同之处?(1)分别观察菜豆、蚕豆、黄豆和玉米的种子,在观察记录表上用绘图和语言描述种子的外形和结构。(2)边讲述边绘制简图:菜豆、蚕豆、黄豆的种子的主要由种皮和胚两部分构成,胚由胚芽、胚根和子叶三部分构成。玉米种子由果皮和种皮、胚乳和胚三部分构成,胚由胚芽、胚根和子叶三部分构成。(3)讨论:观察黑板上菜豆、蚕豆、黄豆、玉米种子的结构图,说一说,这些种子有哪些不同之处?(4)小结
12、:菜豆、蚕豆、黄豆的种子有两片子叶,玉米种子只有一片子叶;玉米种子有胚乳,菜豆、蚕豆、黄豆种子没有胚乳。2、比较不同的种子,它们有哪些相似的结构。(1)讨论:观察黑板上菜豆、蚕豆、黄豆和玉米的种子结构图,说一说它们有哪些相似的结构?(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3)小结:这些种子都有种皮和胚,胚都有胚芽、胚根和子叶。3、提问:植物的种子为什么能长成新的植物?猜一猜,种子的哪部分会长成植物的根?哪部分会长成植物的芽?三、通过设计实验,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1、提问: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和观察,推测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条件?根据学生猜测板书:阳光、水分、温度、空气、土壤。2、设计对比实验,研究种子萌发需要
13、的条件。(1)提问:刚才同学们猜测种子萌发可能需要阳光、水分、温度、空气、土壤这 5 个条件,那么我们怎样设计实验来证明大家的猜测是不是正确呢?(2)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3)学生汇报设计方案。(4)分小组开始实验。(5)将观察现象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上。提醒:观察一周后。(6)汇报实验现象。(7)分析各小组实验结果,说一说种子的萌发需要什么条件?(8)小结:种子的萌发需要空气、水分和适宜的温度。四、研究果实和种子的产生与传播。1、提问:观看书本第 16 页第一行图片,说一说,每当植物开花时,花丛中总有蜜蜂采花蜜。这对植物有什么帮助?(1)、学生讨论。(2)学生汇报。(3)小结:蜜蜂采蜜时,可以传
14、播花粉,这样开花的植物才能结出果实。2、认识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途径。(1)观看网络视频种子的传播。(2)提问:说一说这些果实和种子外形和结构上都有什么特点?这些、结构特点有什么功能?(3)小结:玉米依靠风力传播,蒲公英依靠风力传播,苍耳依靠动物传播,莲蓬依靠水力传播,黄豆依靠弹力传播。五、拓展与应用。1、阅读书 16 页资料,说一说,望天树是怎样传播种子的?2、小结:望天树果实长有翅,这些翅使果实旋转,减缓果实下落的速度,保护果实内的种子。课题:不用种子怎样繁殖教学目标:1、通过种植实验,掌握甘薯、月季和落地生根的根、茎、叶的繁殖方法。2、通过通过种植实验,知道什么叫营养繁殖。3、知道植
15、物的组织培养,也是营养繁殖的一种方式,了解营养繁殖在拯救珍稀植物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教学重点:掌握甘薯、月季和落地生根的根、茎、叶的繁殖方法。教学难点:用甘薯、月季和落地生根的根、茎、叶繁殖后,能长时间跟踪观察并做好记录。教学准备:甘薯、月季苗、多肉植物落地生根、花盆(带土)小铲、翦刀等。提前一个月繁殖的甘薯、月季、落地生根。教学过程:一、导入。1、提问:竹林里每年都会长出许多新的竹子,这些竹子是怎样长出来的?2、提问:除了种子能够繁殖以外,植物的哪些部分也能繁殖?怎样用这些部分繁殖?3、谈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不用种子怎样繁殖。板书课题:不用种子怎样繁殖二、新课学习。1、用甘薯的根进行繁殖。(1
16、)教师演示用甘薯的根进行繁殖。(2)学生分组进行实践。2、用月季的茎进行繁殖。(1)教师演示用甘薯的根进行繁殖。(2)学生分组进行实践。3、用落地生根的叶进行繁殖。(1)教师演示用甘薯的根进行繁殖。(2)学生分组进行实践。4、发放观察记录表,要求学生跟踪观察记录。5、展示教师提前一个月繁殖的甘薯、月季、落地生根。6、讨论:根据这节课的实验和老师展示的甘薯、月季、落地生根的新植株,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7、讲述:有些植物的根、茎和叶脱离母体后,能生根发芽,长成与母体一样的新植株。这种繁殖方式叫作营养繁殖。三、拓展与应用。1、观看书本每 18 页拓展与应用,说一说什么是植物的组织培养?植物的组织培养
17、有什么作用?2、小结:植物的组织培养也是一种营养繁殖,用这项技术可以大量繁殖植物,也可以用于拯救珍稀植物。人教鄂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动物的繁殖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知道卵生和胎生是动物的主要繁殖方式。2、通过学习,知道鸡蛋的结构和在孵化过程中各部分发生的变化,了解鸡蛋的孵化过程。3、通过学习,知道胎生和卵生方式的不同之处,能列举一些常见的卵生动物和胎生动物,。教学重点:知道卵生和胎生是动物的主要繁殖方式。教学准备:生鸡蛋、手电筒、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1、提问:进入繁殖季节,雄孔雀会展开美丽的尾屏并起舞,开始求偶。不同的动物繁殖后代的方式一样吗?2、谈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动物的繁殖
18、,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板书课题:动物的繁殖二、新授。(一)认识动物怎样繁殖后代。1、了解青蛙和鸡是怎样繁殖后代的。(1)播放课件,展示课文中的插图。(2)提问:青蛙、鸡是怎样繁殖后代的?(3)学生分组讨论。(4)学生汇报交流。(5)讲述:青蛙和鸡分别是通过雌雄青蛙、公鸡和母鸡交配后产出的卵繁殖后代的。2、观察鸡蛋。(1)播放课件,展示鸡蛋的内部结构,推测各部分的作用。(2)学生分组讨论。(3)学生展示汇报。(4)讲述:鸡蛋主要由胚盘、蛋黄、蛋白和蛋壳等部分构成。(5)提问:鸡蛋里胚盘、蛋黄和蛋白,哪一部分能发育成幼体?(6)小结:胚盘会发育成幼体,蛋黄含有供卵细胞发育的主要营养物质,蛋白给含有部
19、分营养物质和水分、蛋壳保护鸡蛋的内部作用。3、认识胎生繁殖方式。(1)提出问题:黄牛是不是靠卵繁殖后代的动物?(2)播放课件,展示黄牛繁殖图。(3)提问:黄牛是怎样繁殖后代的?(4)学生讨论。(5)学生汇报。(6)小结:像黄牛这样从母体直接生出幼仔的繁殖方式叫胎生。胎生繁殖后代的动物叫胎生动物。4、认识卵生和胎生动物的特点。(1)提问:胎生和卵生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2)学生分组讨论,全班交流。(3)小结:相同点:青蛙、鸡和黄牛繁殖时,都需要“父亲”和“母亲”共同参与形成受精卵,由受精卵发育成幼体。不同点:青蛙、鸡的受精卵是在母体外孵化的,黄牛的受精卵是在母体内发育的。(4)讲述:青蛙、鸡的
20、受精卵是在母体外孵化的,这种繁殖方式叫作卵生,黄牛的受精卵是在母体内发育的,发育成幼体后从母体中生出,这种繁殖方式叫作胎生。(三)拓展与应用。1、阅读课文第 20 页最后一段:说一说鸡蛋孵化过程中发生的变化。2、用手电筒照射鸡蛋,说一说有什么发现?人教鄂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7课水受热遇冷会怎样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知道在一般条件下,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2、通过学习,学会设计液体热胀冷缩的实验方案,并能根据实验方案开展研究实验。3、通过实验,知道水、酒精、橙汁、酱油和食用油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能依据概括和推理的方法,推理出在一般情况下,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4、通过学习,知道温度计是利
21、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教学重点:能依据概括和推理的方法,推理出在一般情况下,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教学准备:烧瓶、橡皮塞、玻璃管、烧杯,加颜料的水、热水、冷水。一、导入。1、提问:生活中有时会见到这种现象,在壶里加满水后放在灶台上烧,水还没有烧开,壶里的水就往外溢。这是怎么回事儿?2、学生交流和讨论。3、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水受热遇冷会怎样。板书课题:水受热遇冷会怎样二、新课学习。(一)探究水受热遇冷的变化。1、阅读课文第 23、24 页的内容,说一说我们应该怎样实验?2、学生汇报实验方法。3、老师展示边讲述实验器材的名称和作用。4、学生参考书上的图示,组装实验装置。组装完成后,
22、用胶圈标记玻璃管中的水位。5、学生参考书的图示,开展小组实验活动。6、汇报实验现象。7、讨论:通过实验,发现了什么?8、得出结论:像实验中观察的那样,一般情况下,水受热时体积会膨胀,遇冷时体积会缩小,这种变化叫作热胀冷缩。三、拓展与应用。1、研究其他液体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1)提问:水是液体,会出现热胀冷缩的现象,其他液体如酒精、橙汁、酱油和食用油受热或遇冷,也会出现热胀冷缩的现象吗?(2)谈话:请同学们参考前面的实验方面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将盛有不同液体的实验装置,分别先后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3)学生参照研究水受热遇冷的方法,用酒精、橙汁、酱油和食用油等液体进行实验。
23、(4)实验后讨论:实验中观察到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5)归纳、推理:水、酒精、食用油等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人们经过大量的研究发现,液体一般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2、了解温度计的发明。(1)提问: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什么性质测量温度的?(2)学生阅读课文第 25 页资料,了解温度计的发明史。课题:固体也有热胀冷缩吗教学目标:1、通过加热和冷却铜球,得出固体有物体热胀冷缩的结论。2、能运用热胀冷缩原理解决和解释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和现象。3、通过实验,让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酒精灯的使用方法。教学重点:通过加热和冷却铜球,得出固体有物体热胀冷缩的结论。教学准备:酒精灯、铜球、铁环、冷水、烧、铁棒、铝棒
24、、铁架台、简单电路等。一、教学导入。提问:铁路上钢轨的连接处都有缝隙,施工的时候为什么不把它们连接紧密呢?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二、新授。1、认识铜球有热胀冷缩的性质。(1)谈话:固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说一说我们的观点和理由。(2)提问:教师边演示边提问:将铜球加热或冷却,它会发生变化吗?怎样观测铜球的变化呢?(3)阅读课文和 27 页,说一说我们怎样实验来证明我们的观点。(4)学生汇报怎样实验。(5)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6)汇报实验现象。(7)讨论:根据实验现象,说一说铜球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8)小结:通过实验,我们知道铜球有热胀冷缩的性质。2、认识铝棒、铁棒也有热
25、胀冷缩的性质。(1)演示实验:将铝棒、铁棒分别接入第 28 页图示的实验装置中,然后用酒精灯加热。(2)提问:你观察到什么现象?实验说明了什么?(3)学生讨论。(4)学生汇报讨论结果。(5)小结:铝棒、铁棒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3、认识固体大多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讲述:铜球、铝棒、铁棒都属于固体,一般来说,大多数固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三、拓展与应用。1、提问:铁路上钢轨的连接处都有缝隙,施工的时候为什么不把它们连接紧密呢?2、找一找,我们身边的哪些现象与固体的热胀冷缩有关?3、观看书本第28 页下面的图片,讨论:输电线路、桥梁接缝、热鸡蛋放冷水哪些地方应用了固体的热胀冷缩?4、小结:钢轨连接处
26、留有缝隙、桥梁连接处留有缝隙,都是为了防止夏季固体受热膨胀,挤坏钢轨和桥梁,输电线路电线都比较松,主要是为了冬季固体收缩,拉断电线。热鸡蛋冲冷水主要是为了便于剥鸡蛋壳。四、板书。人教鄂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空气的热胀冷缩教学目标1、了解通过加热和冷却可使气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即物体热胀冷缩现象;2、通过实验,知道空气受热后会上升,知道自然界的风是太阳使空气流动起来形成的。3、会做风的形成的模拟实验;能根据模拟实验来推想自然界里风的成因。4、体会到进行科学探究的乐趣。教学准备风的成因实验器(观烟箱)、火柴、蜡烛、蚊香、烧瓶、烧杯、铁架台、酒精灯、气球、空矿泉水瓶、塑料杯、热水、冷水等。教
27、学过程:一、导入。1、提问:加热装在袋子里的食物时,袋子为什么会鼓起来?2、谈话: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二、新课学习。(一)、研究空气受热遇冷的变化。1、认识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1)将套着气球的小瓶先后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察并解释出现的现象。(2)学生分组实验 。(3)汇报实验现象。(4)提问:根据实验现象,说说我们得出什么结论?(5)讲述:实验说明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二)、认识空气受热后会上升。1、阅读课文第 30 页第 1、2 自然段,说一说我们怎样做实验?2、学生分组实验。3、汇报实验现象。4、讨论:根据实验现象与观察发现,尝试解释孔明灯和热气球为什么能在空气中上升。5、学
28、生汇报讨论结果。6、小结:空气受热后,体积变大,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热空气会上升。(三)、做风的形成模拟实验,认识风是怎样形成的。1、阅读课文第 31 页第 1 自然段,说一说我们怎样做实验?2、学生分组实验。3、汇报实验现象。4、讨论:根据实验现象,说一说风是怎样形成的?5、学生汇报讨论结果。6、小结:点燃实验箱内的蜡烛后,蜡烛附近的空气被加热会上升,这时实验箱外的冷空气就流进来,补充热空气上升留下的空间,于是,空气在水平方向流动起来,就形成了风。四、拓展与应用。1、阅读课文第 31 页最后一段,推测海滨的白天与夜晚的风向。2、学生汇报自己的推测。3、小结:白天,陆地上的气温比海面上的气温高,
29、风从海面吹向陆地;夜晚,陆地上的气温比海面上的气温低,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水的分布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知道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分别占据了地球表面多大的面积。2、通过学习,知道地球陆地表面除了海洋、湖泊、河流、和冰川中存在水以外,大气中以及以下也有水。3、通过学习,学会制订简单的实验计划,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4、了解地球上可供人类利用的淡水量并不充足,能提出一些节约用水建议和措施。教学重点:知道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情况。教学难点: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教学准备:去掉底座的地球仪、橡皮泥、白纸、地球上各种水体的图片。课时分配:2 课时教学过程:第 1 课时。一、导
30、入。1、提问: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有浩瀚的海洋,也有奔腾不息的江河。那么除了海洋和河流,地球上还有哪些地方有水呢?2、提问:地球上海洋面积大还是陆在面积大呢?3、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水的分布。板书课题:水的分布。二、新课学习。(一)探究地球上的水分布在哪里。1、探究海洋和陆地分别占据了地球表面多大的面积。(1)提问:在地球仪上,我们可以观察到,地球上大部分的水分布在海洋中,怎样知道海洋和陆地分别占据了地球表面多大的面积?(2)学生交流讨论。(3)做抛接地球仪的活动,估算地表的海陆面积比。*阅读课文第 34 页方框内文字,掌握实验方法。*选举实验员和记录员。*学生分组实验。*分析实验数据
31、。*讨论: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什么样的实验结论。*学生汇报实验数据和实验结论。(4)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地球上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的面积,海陆面积比约为 7:3,即地球上七分海洋,三分陆地。2、做粘橡皮泥活动,再次估算地球上海陆面积比。(1)阅读课文第 35 页第一段和相关插图,明确活动方法。(2)学生汇报、交流活动方法。(3)学生分组活动。(4)分析统计结果。*粘贴在地球仪陆地部分的橡皮泥大约粘贴了 4 瓣“橘子瓣”轮廓纸片。*由此得出结论:陆地部分大约占整个地球的 4/12=1/3,而海洋部分大约占整个地球的 2/3。(5)讲述:据科学测算,地球表面的大部分是海洋,其面积
32、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面积约占 29%。教学过程:第 2 课时。(二)认识地球陆在表面有哪些水体?1、提问:雨雪中的水来自哪里?2、学生讨论交流。3、汇报讨论结果。4、讲述:地球表面除了海洋、湖泊、河流和冰川中存在水以外,大气中以及地表以下都有水。三、拓展与应用。1、阅读课文第 36 页资料,讨论:*水有哪三种状态,分别存在于什么地方?*人类能够利用的水是否充足,大约占多少?*对于淡水的使用,我们有哪些建议?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3、小结:水有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人类能够利用的淡水量不足总水量的千分之三,人类能够利用的淡水量并不充足。我们要节约用水。课题:水结冰了教学目标:1、通过
33、学习,知道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降低到 0时,水会结冰。2、通过学习知道水结冰时体积会膨胀。3、通过学习,掌握用水温计测量水液体温度的方法。4、通过学习,学会做水结冰的实验,学会用折线图整理并分析水冷却过程中的温度变化的数据,得出水在什么温度进行结冰的结论。5、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分工协作的能力。教学重点:会做水结冰的实验,知道一般情况下,当温度降低到 0时,水会结冰。教学难点:学会用水温计测量水液体温度的方法。教学准备:纯净水、碎冰、盐、烧杯、试管、水温计、铁架台等。教学过程:一、导入。1、提问:进入冬季,北方地区的河流、小溪以及池塘里的水就会结冰。水是在什么条件下结冰的?2、谈话:今天,我们就
34、来学习关于水结冰的一些知识。板书课题:水结冰了。二、新课学习:(一)探究水结时的温度。1、准备实验材料和工具,掌握实验方法。(1)引导学生认识实验材料和实验用具。(2)谈话:怎样用这些实验材料和实验用具制作一个实验装置,来研究水结冰时发生的现象?(3)阅读课文第 37、38 页,说一说你打算怎样实验?(4)阅读课文第 38 页,说一说你打算怎样使用温度计?2、组装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在试管里加大约 3 毫升水(标记液面位置),测量水温。*将碎冰倒入烧杯,再撒较多的食盐,制造一个低温的环境。测量食盐与冰混合后的温度。*将试管插到碎冰里,每隔 1 分钟观测并记录试管内的水温和水的状变化。水结冰后
35、再观测几分钟。3、交流实验现象,说一说水在结冰的过程中温度和状态变化的特点。4、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1)实验完成后,将测得的水温数据标注在学生活动手册第11页的水温计图上,再将相邻的点连起来,形成水温数据的折线图。(2)观察折线图,说一说,在实验的过程中水的温度变化有什么规律?水在什么温度时会结冰?(3)学生汇报实验结论。(4)小结:实验过程中,水的温度逐渐降低,当降至0时,水开始结冰。通常我们把水结冰时的温度叫冰点,水的冰点是 0。(二)探究水结冰时的体积变化。1、提问:一般物质受热遇冷时,体积会怎样变化?2、比较实验中试管中的水结冰前后的体积,我们有什么发现?阅读书本上的小资料,
36、了解水结冰后体积膨胀的原因。三、拓展与应用1、提问:怎样测量正文体、长方体的体积?2、如果遇到不规则的固体,如卵石,怎样知道它们的体积呢?3、阅读书本第 39 页最后一段,了解如何测量卵石的体积。4、小结:在玻璃杯里加满水后,将它移入空烧杯。将卵石轻轻放入玻璃杯。溢出的水的体积就等于卵石的体积。13 声音的产生教学目标:1、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2、能针对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提出可探究的问题和假设,并制定研究计划。3、能采用不同的材料与方法,通过实验与观察,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4、能收集、记录研究声音产生的实验现象,并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5、在科学实验活动中,能主动听取他人的意见,并对自
37、己的观察进行反思、评价与修正。6、积极参与合作性是探究学习,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贡献自己的力量。教学重点:1、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2、能采用不同的材料与方法,通过实验与观察,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难点:能采用不同的材料与方法,通过实验与观察,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准备:1、(教师)音叉、音锤、玻璃水槽、队鼓、铜锣、敲锣鼓的木棒、黄豆、水及相应的图片和视频等。2、(学生)活动手册、长江作业、铅笔等。教学过程:一、引入1、 出示单元主题图。(在喜庆的日子里,常常能看到社区居民敲锣打鼓的场景,他们用锣鼓声来表达喜悦的心情。每当听到锣鼓声,我们是否想过,声音是怎么产生与传播的?声音为什么会
38、有强弱、高低之分?)2、出示课题:(13 声音的产生)(板书)(我们的身边充满声音,如音乐声、汽车刹车声、物体碰撞声、谈笑声.声音当中隐藏着怎样的秘密?)依次播放音乐声、汽车刹车声、物体碰撞声、谈笑声。二、探究 1、感受声音,在校园与大自然里,我们会听到哪些声音?依次出示图片及声音(同学们跑步 风吹植物的枝叶 小河的流水 鸟儿鸣叫)2、 还能举出更多周围的声音吗?(依次播放波涛汹涌的大海暴风雨来临前的打雷声 天空惊雷声 清脆的闪电雷声 自然灾害预警声 浪花拍击海礁石声) 3、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小组合作)、想办法让不同的物体发声,观察它们发声时出现的现象。不同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现象?将
39、观察到的结果填入活动手册。(用音叉、音锤和水做发声实验 在锣里放一些水,敲锣在鼓上放一些黄豆,敲鼓 说话时将手轻轻放在喉咙的两旁)(安全提示:不要用力敲击实验器材,敲击时不要对着他人的耳朵)由小组发言后得出结论: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会不断的做往复运动,这种运动方式叫做振动。(板书)、怎样让正在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用木棍敲鼓 用音锤敲音叉 )(提示学生注意方法)由小组发言后得出结论:只要让正在发声的物体停止振动,声音就会停止。(板书)、根据实验现象,说说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由小组发言后得出结论:声音是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板书)4、乐器是怎样发声的 。在音乐会上,我们听到了多种乐器发出的优美声音,这
40、些乐器分别是怎样发声的呢?(让有过经历或经验的同学发言)(拉二胡时,将手轻轻放到琴弦上,有什么发现 敲钢片琴时,用手轻轻触碰琴键,有什么感觉 弹古筝时,观察琴弦出现的现象 吹笛子时,我们的手有什么感觉)三、小结回顾这节课做了些什么,将板书内容再现。四、解决问题(一)、填空1、如图,小明用音锤轻轻地敲击音叉。发出声音时,小明用手指轻轻触摸音叉,感觉到 。将发声的音叉插入水中,发现 。2、将钢尺放置在桌面,将尺的一部分伸出桌面大约10厘米,手按住钢尺桌面上的一端,拨动钢尺的另一端,发现 。3、将泡沫、塑料颗粒或米粒放在鼓皮上,用鼓槌轻轻敲击鼓发现 ,用手轻轻触摸发声的鼓皮,感觉 。4、轻轻拨动拉紧的橡皮筋,橡皮筋就能发出声音,发声的原因是 ,要使橡皮筋停止发声应 。 5、 我的发现:声音是由 产生的。(二)、讨论人可以发出那些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