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考语文名著专题复习:《苏菲的世界》阅读指导及训练试题.docx

上传人(卖家):2023DOC 文档编号:5511585 上传时间:2023-04-2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6.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中考语文名著专题复习:《苏菲的世界》阅读指导及训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20年中考语文名著专题复习:《苏菲的世界》阅读指导及训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20年中考语文名著专题复习:《苏菲的世界》阅读指导及训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20年中考语文名著专题复习:《苏菲的世界》阅读指导及训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20年中考语文名著专题复习:《苏菲的世界》阅读指导及训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苏菲的世界阅读指导及训练题一、作者简介:乔斯坦贾德(Jostein Gaarder),1952年8月8日出生于挪威首都奥斯陆,大学时主修哲学、神学以及文学,并于奥斯陆大学获得斯堪那维亚文学系挪威文组的学位,曾担任文学与哲学教师,自1986年出版第一本创作以来,已成为当代最重要的北欧作家。其后10年他在芬兰教授哲学,于1991年成为一位全职作家。1991年苏菲的世界出版后,成为挪威、丹麦、瑞典和德国的畅销书,销量达到300万册。已有30多个国家购买了该书的版权。二、大概内容(重要情节以及人物)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收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与此同时,她收到一封古怪的明信

2、片,上面的收件人是“请苏菲转交给席德(Hilde)”,邮戳来自黎巴嫩。 从这一天开始,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她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魔镜、少校的小屋、黎巴嫩寄来给席德明信片、会说话的汉密士、叫她席德的艾伯特、写着生日祝福的香蕉皮、现实出现的梦中的金十字架、捡到的10元硬币接迥而至的奇闻怪事让苏菲一步步走下去。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 更离奇在一位神秘导师艾伯特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弗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 莫名其妙的函授课程持续进行着,联络方式也一变再变,痛苦愤怒的艾伯特(Alber

3、to Knox)终于出现在她的面前,并开始教她哲学史。他用浅显易懂的笔触带着苏菲回顾从先苏期的希腊直到尚-保罗沙特时代的哲学发展。同时,“席德”的名字不断在她身边以不可思议的方式频繁出现。而后,席德出现了,原来苏菲这个人物,只是在黎巴嫩联合国部队工作的挪威少校艾伯特为庆祝女儿席德生日而虚构出来的人物,把她的故事编写成一个富有哲学趣味的故事当作女儿的生日礼物。 不可思议的是,在艾伯特的提示下,苏菲渐渐意识到自己只是书中的一个角色,是艾伯特少校意识的一部分,在忠实的完成自己主角的任务之余,他们开始了向上帝(艾伯特少校)的抗争。在他们的努力下,书中世界渐渐扭曲了,变得古怪而难以驾驭。最终,这本书以一

4、个开放式的结局告终,艾伯特和苏菲莫名的逃出了书中世界,来到了席德所在的世界。三、主要人物苏菲阿曼德森: 苏菲是苏菲的世界的主角。她是一个充满好奇心又活力十足的14岁女孩,15岁生日之前她得知自己的生活是艾勃特纳格的发明。苏菲不仅仅是向艾伯特学习,她也向他提问并表现出她有自己想要实施的想法。小说结尾处,苏菲表明她是一个哲学家,因为她能够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并能实践自己所想。苏菲为人友善,但不善交际。更多时候她是在自省,而不是交谈。苏菲很挑剔,对她爱的人也不放过。苏菲坚持自己的看法,只愿说出自己的心中所想。艾伯特诺克斯:作为苏菲的老师,艾伯特诺克斯代表理想的哲学家。他从不急于判断,总是思考自己所做的

5、事。艾伯特强烈信仰哲学,因为哲学让他明白他因艾勃特纳格的意志而存在。艾伯特是位出色的老师,因为他迫使苏菲自己思考问题并得出结论,从不为她降低难度,同时他也关心苏菲,希望她能学好。席德:席德是艾勃特纳格的女儿,苏菲和艾伯特都是为逗她开心而创造出的人物。和苏菲一样,席德也爱沉思,书中的哲学家引发了她的极大兴趣。席德还极富同情心,她同情苏菲和艾伯特,而她父亲却把他们的生活玩并于股掌之中。席德很独立,在父亲从黎巴嫩回家途中她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此来证明她的独立性。席德深思熟虑,但有时也相信直觉甚于其理智。正是她的直觉告诉她苏菲真实存在。艾勃特纳格:席德的父亲。艾勃特纳格是苏菲和艾伯特赖以存在的那

6、个聪明人。他为了给他深爱的女儿生日礼物而创造了他们。他有一种具讽刺意味的幽默并且很关心世界。他为联合国工作,希望人们和平、和谐相处。艾勃特纳格还十分希望女儿能把世界(和宇宙)看成是一个特殊的所在。他希望女儿学哲学,那样她就可以思考并以他认为适合的方式去生活。像艾伯特一样,他在内心中也是一位哲学家,世界本身对他来说就足以令人陶醉。苏菲的妈妈:苏菲的妈妈是该书中最滑稽的角色之一,因为她为苏菲的哲学经历提供了一个陪衬。阿曼德森夫人认为女儿一定是丢了魂,才会开始执着于研究人和动物的差异以及思想如何塑造了人类这些问题。不幸的是,她还代表了世界上那些不愿思考的人。艾伯特警告苏菲说,那样的人并不在少数。四、

7、苏菲的世界中主要哲学家及其观点(一)古希腊时代哲学 “苏菲”这个名字有“智慧”的意思,而“苏菲的世界”就意味着“智慧的世界”,也就暗示了哲学是一个被智慧所充斥的世界。全书由“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两个没有答案的问题引入,带领我们走进了哲学的世界。早期的希腊试图用神话来解释这一切现象,一直到自然派哲学家的产生,人们从“以神话为基础的思考模式发展到以经验与理性为基础的思考模式”。早期的哲学家都相信事物的变化必定来自某种基本物质。因此“自然万物是由什么组成的”则是自希腊哲学以来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最早希腊人认为万物是土气水火组成的,跳过之前的自然派科学家,我想要着重提的便是德谟克利特斯,他认为原子

8、构成了万物。他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可以通过“原子”这种最小的单位进行分散、重构和组装。简单来讲,就是说世界其实是由无数微小的积木堆砌而成的总体,并且每一块积木都是永恒不变的,这些积木不断地被推倒重建,周而复始。但这些积木又是由谁推倒重建的呢?德谟克利特斯虽然死于苏格拉底数年之后,但他的想法仍属于苏格拉底之前的自然学派。而苏格拉底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上而言,都代表了一个新的时代。“诡辩学派”是苏格拉底时代雅典的主流学派。诡辩学家与自然派哲学家有一个共通点,那就是:他们都批评传统的神话。他们认为人类永远不可能解释大自然与宇宙的奥秘,因此讲哲学的重心转移到了关注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问题。苏格拉底便是讲本源

9、问题转变到了研究人类的伦理问题,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苏格拉底认为人天生的良知或是道德是一样的,只不过是愿不愿意应用的问题。而诡辩学派则认为是环境决定人的良知。我最喜欢苏格拉底的这样一句话:“幸福就是求得心灵的平静。”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他既关心自然界中永恒不变的事物,也关心与人类道德及社会有关的永恒不变的事物,他试图掌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与“流动”事物间的关系。因为自然界中有形的事物都是“流动”的,因此才没有不会被分解的物质,因而物质世界的背后必定有一个实在存在。而这个实在就是所谓的“理型的世界”,其中包含着存在于自然界各种现象背后永恒不变的模式。这个理论其实十分美妙,打个比方,我

10、们现在看到的猪,都是不完美的,而在“理型世界”中会有一只完美猪,这只猪一登场你就会感叹原来猪都可以这么完美的。所以现实世界的猪都是以这只完美猪作为模子倒出来的“次品”,同理,大家不妨想象理型人是多么的完美和优秀。柏拉图因此将世界分为感官世界和理型世界,认为后者只能通过人的理性才能被察知。我们所有的感官都是以身体为基础,因此是不可靠的。但我们同时也有一个不朽的灵魂,而这个灵魂则是理性的天下。柏拉图的言论受到后人的议论和批评,而第一个讨论、批评他的便是古希腊最后一个哲学巨人,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他认为柏拉图讲整个观念弄反了,对于亚里士多德而言,真实世界中最高层次的事物乃是那些我们用感官察觉的事物。

11、他批评了师傅的理型世界,不认为普通猪之外还有只完美猪,而事实上这只完美猪只是一种存在于普通猪的“形式”。也就是说他认为“理型”不是原本就有的,而是我们在看到若干同类事物之后而形成的概念.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所以亚里斯多德的主要贡献是分类了“形式”和“质料”。鸡有鸡的“形式”,这种“形式”其实就是鸡的特征;而“质料”就是构成这只鸡的材料,蛋白质、水、糖分他还提出了“目的因”,认为事物的发展除了一系列客观原因外,还有个达到某种目的的原因。简单举例,天为什么下雨呢?是为了供应粮食生长,而粮食为什么要生长呢?是为了使人类更好的存活下去。亚里斯多德的伦理学的核心是:人既不能太懦弱,也不能太过鲁莽,而要

12、勇敢;人既不能吝啬也不能挥霍,而要慷慨。可见,这与我国的“中庸之道”不谋而合。同时,他认为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宣称人如果不生存在社会中,就不能算是真正的人,强调了人的社会性。(二)中世纪到巴洛克时期哲学 中世纪被誉为黑暗年代,它是古代与文艺复兴之间笼罩欧洲的漫长的“一千年的夜晚”。当时教会位高权重,对民众的思想倾轧十分厉害,人们生活水平不进反退,而当时的哲学家几乎认定基督教义就是真理。在这个时期最有名的两位哲学家是圣奥古斯丁和圣多马斯。前者是把柏拉图“基督教化”,把理型世界放在上帝的心中,他坚信邪恶只是由于“上帝不在”的结果,他的观点很明确:没有人值得上帝的救赎。不过,上帝依然会救赎人,只

13、是一切都是早有安排。所以,他将人类划分为两种:一种会得救,一种会受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圣奥古斯丁有些回到最原始的迷信状态。后者则是把亚里士多德“基督教化”, 他认为世间有若干的“自然的神学真理”,这些真理既可以通过基督教的信仰,也可以透过我们与生俱来的理性得知。所以,他认为接近上帝经由信仰和基督的启示更可靠,不会使人迷失。在这一时期人性被不断压抑,神权被不断放大,但是若没有这漫长而黑暗的中世纪,欧洲又会怎么样呢?没有了民俗故事和民俗音乐,也许英法德都是罗马的一个省份吧。在中世纪这个浩瀚汪洋的深处,依旧闪动着许多灵动鱼儿。 笛卡尔是文艺复兴时期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他最经典的立论便是那句我们耳熟

14、能详的“我思故我在”。 笛卡尔说:“当我仔细思考这个问题时(指的是醒时感觉与做梦时的感觉之间有何区别),我会发现人清醒时的状态与做梦时的状态并不一定有分别。你怎能确定你的生命不是一场梦呢?”笛卡尔最终同苏格拉底一般怀疑起了身边的每一件事儿,而唯一怀疑,才是他唯一能确定的事情。史宾诺沙被誉为第一个对圣经进行“历史性批判”的哲人。上帝并不是存在于世界之上,而是上帝就是世界,世界就在上帝之中,所以他和笛卡尔不同,是“一元论”者。他认为宇宙间只有一种实体,既存的每样事物都可以被分解、简化成一个个他称为的“实体”,万事万物都是一体,你动动手指,上帝也在其中。他认为世间唯一存在完全自主的,能够自由行动的,

15、只有上帝,所以世上的人所遇到的一切事情都有其“必要性”的,也即是注定的。我们不能控制发生在我们体内的每一件事,我们也不能选择自己的思想。因此,人并没有自由的灵魂。史宾诺莎指出,使我们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与和谐的是我们内心的各种冲动。例如我们的野心和欲望。只有当人们知道一切都有其必然性时,我们才能用全然接纳的观点来理解世间万物,才能获得幸福与满足。这便与苏格拉底的“幸福便是求得心灵的宁静”相映成趣,只有心灵的宁静才能抚平我们内心的各种冲动,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必须学会坦然的面对诱惑和功名,保留心灵的一方净土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但是我并不认为我们的灵魂不能得到自由。坚持本我和真我,灵魂便是自

16、由的。经验主义哲学家代表有洛克、柏克莱、休姆等人,休姆的经验哲学核心理论就是“习惯性期待”。所以,在休姆看来,“自然法则”和“因果律”只是我们期待的现象,并非我们能够亲身经历的实在存在,所以休姆是“不可知论者”,认为人类没有必要去证明灵魂不朽和上帝存在,因为人类的理性是无法证明得到的。从启蒙运动里人权对于王权和神权的反抗,百科全书派对于自然和理性的推崇,到黑格尔三段式的辩证法以及作为一个哲学家的马克思对人类的终极理想;从基督徒康德革命性的人本主义到二十世纪无神论者萨特以人为中心的存在主义。在上一篇阶段报告中我读到了宗教开始进入哲学的耶稣单身,宗教控制哲学和科学的黑暗中世界,人文再次复苏的文艺复

17、兴时期,以及伟大的巴洛克时代,哲学一点点的囊括了所有学科。(三)启蒙时期到浪漫主义时期哲学 我们可以说,十八世纪前半,欧洲的哲学中心是在英国,十八世纪中期,是在法国,十八世纪末,则是在德国。从西边一直换到东边。而法国的启蒙运动时代是一帮人高呼“反抗权威”,一帮人高呼“回归自然”。 康德便是这一时期最有名的代表。他的出彩之处在于既不反对理性主义也不反对经验主义,他认为世界的观念可以同时透过感官和理性而得到的。康德认为因果律是属于心灵的一部分,所以因果律是绝对的,是永恒不变的。而他对哲学最大的贡献是,提出“事物本身”和“眼中的事物”是不一样的。也就是所见不是所得。这又是一种极端的“怀疑论”。 康德

18、带来了哲学上的哥白尼式转变。康德认为无论靠经验和靠理性都无法证明上帝的存在,而他作为新教徒,他十分强调的是信仰。他不会用理性来证明上帝存在,而他会说:“为了道德的缘故,我们必定要假定上帝是存在的。”我们无需证明上帝或是佛祖是否存在,我们只需相信它存在便可。就如同我们无需证明共产主义是否会实现,只要坚信它会实现,而不断为之奋斗便可。一旦关乎于信仰,一切都变得神圣而不可侵犯。康德认为只有那些真正基于责任所做的事才算是道德行为。而他的伦理学更看重行为本身,而非行为的后果,如果行为本身出自于善意的念头的话,康德认为这种行为还是可取的。就好比好心办坏事,这样的人也是不应该受的责备的。他的墓志铭也十分出名

19、“有两件事我愈是思考愈是觉得神奇,心中也充满敬畏,那就是我头顶上的星空与我内心的道德准则。它们向我印证:上帝在我头顶,亦在我心中”。 浪漫主义时代主要的代表是谢林、黑格尔、祁克果。黑格尔之前的哲学体系都有一个共通点,就是试图为人们对世界的知识建立一套永恒的标准。黑格尔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他相信人类认知的基础代代不同,因此世间并没有“永恒的真理”,没有“永久的理性”。哲学唯一可以确切掌握的一个定点就是历史。因此黑格尔率先承认了发展的观点。事物是永恒变化发展的。而促使事物发展的便是革命人类思维的“否定之否定”观点。当我们讨论事情时,我们用辩证的方式来思考。我们会试着在别人所说的道理中找出缺失。黑格尔

20、称此为“否定的思考”。根据黑格尔的说法,个人不能发现自我,只有世界精神能够发现自我。人必须通过国家生存,没有国家就没有人民。也就是说黑格尔承认了人具有社会性,个人的价值只有通过对社会的贡献才能体现,不过这可能是马克思对其的延伸。 祁克果是这个时代的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哲学家。他的哲学始终关注的焦点是人、人的存在和人的自由。他和黑格尔注定是格格不入的,他认为人终将会脱离社会得到“自我实现”,而黑格尔鼓吹的“绝对精神”的体现就是国家。祁克果认为黑格尔忘记了自己是一个人,只世间唯一重要的事情不是描绘人或者人的面貌而是每一个人确定“自己的存在”。而真正重要的真理是属于个人的。他虽然认识到了人的独立性,但却

21、否认了认识社会性的动物,人不像动物一般可以离群索居,而脱离了人群人的自我价值也就无法实现。 “世界是感官感知到的那样,还是理性认识到的那样”是第三个西方哲学家辩论了数千年的问题。从浪漫主义往后到后来的我们熟知的马克思,潜意识研究的佛洛依德,以及存在主义代表尼采到今天,我们不断运用的其实依旧是古时留下的哲学思想。苏菲的世界里的故事主体是一个三次元的世界里的苏菲与“上帝”(也就是作者)的互动关系。作为“创作者”的上校创造了主人公苏菲和艾伯特的世界,而这本书的作者乔斯坦又创造了上校和他的女儿席德的世界。当苏菲得到真相的时候,她没有感觉一切变得虚无和意义丧失,而是希望摆脱这位造物主的干预小说的最后触及

22、了存在主义的精神核心。从上校的书中逃离,这是主人公苏菲最后的选择。对于这个结局,通常有两种理解,有人说这是在隐喻二十世纪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的逃避,也有人说这是苏菲要努力逃脱束缚,并勇敢的完全“自我”。五、分析下面语句的含义1、德国诗人歌德曾经说过:“不能汲取三千年历史经验的人没有未来可言。”我不希望你成为这些人当中之一。我将尽我所能,让你熟悉你在历史上的根。这是人之所以为人(而不仅是一只赤身露体的猿猴)的唯一方式,也是我们避免在虚空中漂浮的唯一方式。 乔斯坦贾德2、佛洛伊德相信梦境乃是“以伪装的方式满足人被压抑的愿望”。 乔斯坦贾德3、成为一个优秀哲学家的唯一条件是要有好奇心。 -乔斯坦贾德4、

23、黑暗世界其实并不存在,它只是缺乏亮光照射而已。 -普罗汀5、没有人天生该对谁好 所以我们要学会感恩。-乔斯坦贾德6、不够勇敢就是懦弱,太过勇敢就变成鲁莽;不够慷慨即是吝啬,太过慷慨则是挥霍。 -乔斯坦贾德7、你太习惯这个世界了,才会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到惊奇。 -乔斯坦-贾德8、但我们生命中的意义必须由我们自己来创造,存在的意义就是要创造自己的生命。乔斯坦贾德9、这个世界不可能大家都喜欢我,我也不需要每个人都喜欢我,我只能说很多人还不了解我。 乔斯坦贾德10、“我们可能会成为各种事物的奴隶,我们甚至可能成为我们的自我中心思想的奴隶。独立与自由正是我们超脱自我的欲望与恶念的方法。” 乔斯坦贾德11、

24、孩子,我们并不只活在我们所属的时代里,我们身上也扛着历史。不要忘记你在这个房间内看到的每一样东西都曾经是崭新的。乔斯坦贾德12、生与死正是一枚钱币的正反两面,当一面变得更大、更清晰时,另外一面也随之变得大而清晰。唯有清晰地意识到有一天她终将死去,她才能够体会活在世上是多么美好。 如果你没有意识到人终将死去,就不能体会活着的滋味。 乔斯坦贾德13、佛洛依德宣称,我们每天的生活里面都充满了这类潜意识的机转。我们时常会忘记某个人的名字,在说话时摸弄自己的衣服,或移动房间里随意放置的物品。我们也时常结结巴巴或看似无辜地说错话,写错字。但佛洛依德指出,这些举动事实上并不像我们所想的那样是意外的或无心的。

25、这些错误事实上可能正泄露我们内心最深处的秘密。 乔斯坦贾德14、“迷信”,多么奇怪的一个名词。如果你信基督教或伊斯兰教,这就叫“信仰”,但如果你相信占星术或十三号星期五不吉利,就是迷信!谁有权利说别人相信的东西就是“迷信”呢? 乔斯坦贾德15、最聪明的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真正的智慧来自内心。明辩是非者必能进退合宜。乔斯坦贾德16、这世界就像魔术师从他的帽子里拉出的一只白兔。只是这白兔的体积极其庞大,因此这场戏法要数十亿年才变得出来。所有的生物都出生于这只兔予的细毛顶端,他们刚开始对于这场令人不可置信的戏法都感到惊奇。然而当他们年纪愈长,也就愈深入兔子的毛皮,并且待了下来。他们在那儿觉得非常安适

26、,因此不愿再冒险爬回脆弱的兔毛顶端。唯有哲学家才会踏上此一危险的旅程,迈向语言与存在所能达到的顶峰。其中有些人掉了下来,但也有些人死命攀住兔毛不放,并对那些窝在舒适柔软的兔毛的深处、尽情吃喝的人们大声吼叫。乔斯坦贾德17、活在世上,连世界从哪来都没有问过,实在是不恭敬。乔斯坦贾德18、赫拉克里斯特指出,世间的事物都是相对的。如果我们从未生病,就不会知道健康的滋味。如果我们从未尝过饥饿的痛苦,我们在饱足时就不会感到愉悦。如果世上从未有过战争,我们就不会珍惜和平。如果没有冬天,春天也不会来临。 乔斯坦贾德19、我们之所以犯错,是因为我们不知道何者是对的。这是人何以必须不断学习的原因。20、伊比鸠鲁

27、以他所谓的“四种药草”总结他的哲学:“神不足惧,死不足忧,祸苦易忍,福乐易求”。乔斯坦贾德21、“我们不能让自己被历史的浪潮冲走,总得有人收拾河岸边留下来的东西。” 乔斯坦贾德22、如果你没有意识到人终将死去,就不会体会活着的滋味。乔斯坦贾德六、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一)诡辩学家与自然派哲学家有一个共通点,那就是:他们都批评传统的神话。但诡辩学家不屑于从事在他们眼中了无益处的哲学性思考。他们的看法是:虽然哲学问题或许有答案,但人类永远不可能揭开大自然及宇宙之谜。在哲学上,类似这样的看法被称为“怀疑论”。 诡辩学家认为,我们虽然无法知道所有自然之谜的答案,却可以肯定人类必须学习如何共同生活。

28、因此,他们宁愿关心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的问题。 诡辩学家普罗塔哥拉斯(Protagoras,约公元前四八五一公元前四一O年)曾说过:“人是衡量一切的尺度。”他的意思是:一件事情是对是错、是好是坏,完全要看它与人类的需求有何关系而定。 当有人问他是否相信希腊的诸神时,他答道:“这个问题太复杂,而生命又太短促了。”一个无法确定世上是否有神的人,我们称他为“不可知论者”。 这批诡辩学家多半都是一些游遍各地、见过不同政治制度的人。在他们到过的各个城邦中,无论传统规范或地方法律可能都各不相同。这使得那些诡辩学家不禁质疑哪些事物是与生俱来,而哪些事物又是社会环境造成的。就这样,他们播下了雅典城邦内社会批评的

29、种子。 例如,他们指出,像“天生害羞”这样的说法并不一定成立,因为假使害羞是一种“天生”的性格,那一定是人一出生就有的,是一种出于内在的品格。但是,苏菲,害羞的个性果真是天生的吗?还是由社会环境造成的?对于某个已经游遍世界的人来说,答案应该很简单:害怕展露自己赤裸的身体并非“自然”的,也不是天生的。 害羞或不害羞最主要还是受到社会规范的制约所致。 你应该想象得到,这批游历四方的诡辩学家宣称,世间没有绝对的是非标准,这种说法在雅典会造成多么激烈的争议。 相反的,苏格拉底则试图证明此类的规范事实上不容置疑,而且是放诸四海皆准的。 苏格拉底(公元前四七O公元前三九九年)也许是整个哲学史上最神秘难解的

30、人物。他从未留下任何文字,但却是对欧洲思想影响最重大的人物之一。而这并不全然是因为他后来戏剧性的结束了生命的缘故。 我们知道苏格拉底生于雅典。他有生之年大半时间都在市中心广场与市场等地与他遇见的人闲谈。他说:“乡野的树木不能教我任何东西。”有时他也会连续好几小时站着思想、发呆。 即使在当时,他也被视为谜样的人物,但他死后很快就被誉为许多哲学学派的始祖。正因为他神秘难解、模棱两可,才使得一些在学说上大相径庭的学派都可以宣称他们是苏格拉底的传人。 我们现在可以确知的是:苏格拉底长得很丑。他肚大、眼凸,有个狮子鼻。但据说他的性情“极为和蔼可亲”,也有人说他是“古今无人能及”的人物。尽管如此,他还是因

31、为他从事的哲学活动而被判处死刑。 我们之所以能够得知苏格拉底的生平,主要是透过柏拉图的著作。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后来也成为古往今来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 柏拉图曾撰写过几本对话录,以类似戏剧对白来讨论哲学,而苏格拉底就是其中的主要人物与代言人。 由于柏拉图在书中是透过苏格拉底之口来阐扬自己的哲学,因此我们无法确定对话录中苏格拉底说的话是否确是苏格拉底本人说的。因此,要区分苏格拉底的学说与柏拉图的哲学并不容易。这也是我们面临其他许多未曾留下撰述的历史人物时遭遇的难题。最典型的例子当然是耶稣了。 我们无法确定当年的耶稣是否讲过马太福音或路加福音上记载的话。同样的,苏格拉底本人究竟说过些什么话,将

32、会一直是历史上的谜团。 不过,苏格拉底的真正面貌其实并不那么重要。因为近两千五百年来对西方思想家产生启发作用的,事实上是柏拉图描绘出来的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与人谈话时看来并无意要指导别人。事实上他给人的印象是他很想从那些与他谈话的人身上学到一些东西。所以,他并不像传统的学校教师那般讲课,而是与别人进行讨论。 如果他纯粹只是倾听别人说话,那他显然不会成为一个著名的哲学家,也不会被判处死刑。不过,话说回来,他所做的也只不过是提出问题而已,尤其是在刚开始与人谈话时,仿佛他一无所知似的。通常在讨论过程中,他会设法使他的对手承认自己理论上的弱点。最后,到了词穷之际,他们也不得不认清是非与

33、对错。 苏格拉底的母亲是一位产婆。苏格拉底也常说他的谈话艺术就像为人接生一样。产婆本身并不是生孩子的人,她只是帮忙接生而已。同样的,苏格拉底认为他的工作就是帮助人们“生出”正确的思想,因为真正的知识来自内心,而不是得自别人的传授。同时,唯有出自内心的知识,才能使人拥有真正的智慧。 说得更明白些:生小孩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同样的,每一个人只要运用本身的常识,就可以领悟哲学的真理。所谓运用本身的常识就是搜寻自己的内心,运用内心的智慧。 借着假装无知的方式,苏格拉底强迫他所遇见的人们运用本身的常识。这种装傻、装呆的方式,我们称为“苏格拉底式的反讽”。 这使得他能够不断揭露人们思想上的弱点。即使在市区

34、广场的中心,他也照做不误。于是,对于某些人而言,与苏格拉底谈话无异于当众出丑并成为众人的笑柄。 因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何当时的人愈来愈将苏格拉底视为眼中钉,尤其是那些在地方上有头有脸的人。据说,苏格拉底曾说:“雅典就像一匹驽马,而我就是一只不断叮它,让它具有活力的牛蝇。” “我们是怎样对付牛蝇的?苏菲,你可以告诉我吗?” 苏格拉底之所以不断地像牛蝇般叮他的同胞,并不是想折磨他们。而是他内心有某种声音让他非如此做不可。他总是说他的心中有“神明指引”。举例说,他不愿伙同众人将他人判处死罪,也不愿打政敌的小报告。这终于使他丧失性命。 在公元前三九九年时,他被控“宣扬新的神明,腐化青年人”。 在五百名陪审

35、团员的投票之下,他以些微的票数之差被定罪。 他大可以恳求陪审团手下留情,或至少可以同意离开雅典,借以免于一死。然而,如果他这样做,他就不是苏格拉底了。问题在于他重视他的良心与真理更甚于生命。他向陪审团保证他过去所作所为全是为了国家的福祉。然而他们还是要他服毒。不久,苏格拉底就当着友人的面喝下毒药,结束了生命。 为什么?苏菲,为什么苏格拉底非死不可?两千四百年来人们不断问着这个问题。然而,他并不是历史上唯一坚持不肯妥协,最后落得被定罪处死的人。 我曾经提过的耶稣就是其中之一。事实上,苏格拉底与耶稣之间还有若干极为相似之处。 他们两人都是谜样的人物,即使对于与他们同时代的人也是 如此。他们都没有将

36、他们的学说教诲撰写成书,因此我们只好透过他们门徒的描写来认识他们。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他们两个都是通晓谈话艺术的专家。他们说起话来都充满自信、侃侃而谈,虽然引人入胜,但也可能会得罪别人。此外,他们都相信自己是某一种更高力量的代言人。他们批评各种形式的不公不义与腐败现象,向地方势力挑战,最后并因此丧命。耶稣与苏格拉底所受的审判显然也有雷同之处。 他们原本都可以求饶,但他们却都觉得如果不成仁取义,就无法完成他们的使命。而由于他们如此从容就义,所以吸引了许多徒众追随,即使在他们死后仍然如此。 我指出这些相似之处并不是说耶稣与苏格拉底相像。我只是要提醒你注意,他们所要传达的信息与他们个人的勇气是密不可分

37、的。1、下面的说法与选文意思相符合的的一项是( )(3分)A、诡辩学家与自然派哲学家都批评传统的神话,不屑于从事在他们眼中了无益处的哲学性思考,认为人类永远不可能揭开大自然及宇宙之谜,他们都属于“怀疑论”者。B、诡辩学家都是一些游遍各地、见过不同政治制度的人,其中的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斯认为,一件事情是对是错、是好是坏,完全要看它与人类的需求有何关系而定。C、苏格拉底从未留下任何文字,但却是对欧洲思想影响最重大的人物之一。他说:“乡野的树木不能教我任何东西。” 他认为真正的知识来自内心,而不是得自别人的传授。D、苏格拉底通晓谈话艺术,他有生之年的工作都是在市中心广场与市场等地与他遇见的人闲谈,他

38、很想从那些与他谈话的人身上学到一些东西。所以,他并不像传统的学校教师那般讲课,而是与别人进行讨论,可以说,他是一个谦逊的学者。2、选出下面说法与原文意思的一项( )(3分)A、诡辩学家认为“天生害羞”这样的说法并不一定成立,他们认为害羞或不害羞最主要还是受到社会规范的制约所致。B、诡辩学家非常关心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问题,其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斯就说:“人是衡量一切的尺度。”C、由于苏格拉底不愿伙同众人将他人判处死罪,也不愿打政敌的小报告等原因。这终于使他丧失性命。D、由于苏格拉底经常不断揭露人们思想上的弱点,像牛蝇一样不断叮着驽马,常常使谈话者当众出丑并成为众人的笑柄,所以最后落得被定罪处死。3

39、、结合选文说说苏格拉底谈话艺术的特点。(4分)4、结合上下文说说下面语句的含义。(4分)(1)他说:“乡野的树木不能教我任何东西。”(2)苏格拉底曾说:“雅典就像一匹驽马,而我就是一只不断叮它,让它具有活力的牛蝇。”5、结合选文分析苏格拉底的形象。(4分)(二)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首先,康德同意休姆和经验主义者的说法,认为我们对于世界的了解都是透过感官而来的,但他也赞成理性主义者的部分说法,认为我们的理性中也有一些因素可以决定我们如何认知周遭的世界。换句话说,他认为我们对于世界的观念会受到人类心灵中某些状况的影响。” “这就是你举的例子呀?” “我们还是来做一个小小的实验好了。请你帮我把

40、那边茶几上的眼镜拿来好吗?对,就是那副。好,请你戴上它。” 苏菲把眼镜戴上。于是她眼中所看到的每一件事物全都变红了。原本淡淡的颜色变成了粉红色,原本是深色的,则变成深红色。 “你看到什么?” “每一件东西都跟以前一样,只不过都变红了。” “这是因为眼镜限制了你感知现实世界的方式。你看到的每一件东西都是你周遭世界的一部分,但你怎么看它们却取决于你所戴的眼镜。因此,即使你看到的一切东西都是红色的,你也不能说世界是红色的。” “当然哼。” “现在你如果到树林里去散步,或回到船长弯去,你会看到平常你见到的一切,只是它们统统会变成红色的。” “对,只要我不拿下这副眼镜。” “这正是康德之所以认为我们的理

41、性中有若干倾向会左右我们获得的经验。” “什么样的倾向?” “我们所见到的事物首先会被看成是时间与空间里的一个现象。康德将时间与空间称为我们的两种直观形式(Formofintuition)。他强调我们心灵中的这两种形式先于一切经验。换句话说,我们在还没有经验事物之前,就可以知道我们感知到的将是一个发生在时间与空间里的现象。因为我们无法脱掉理性这副眼镜” 。 “所以他认为我们天生就能够在时间与空间里感知事物?” “是的,可以这么说。我们看见什么虽然视我们生长在印度或格陵兰而定,但不管我们在哪里,我们体验到的世界就是一连串发生在时间与空间里的过程。这是我们可以预知的。” “可是时间和空间难道不是存

42、在于我们本身之外的事物吗?” “不。康德的概念是:时间与空间属于人类的条件。时、空乃是人类感知的方式,并非物质世界的属性。”“这种看事情的方式倒是很新颖。” “因为人类的心灵不只是纯粹接收外界感官刺激的被动的蜡,也是一个会主动塑造形状的过程。心灵影响了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就像你把水倒进一个玻璃壶里面,水立刻会顺应水壶的形状一般。同样的,我们的感官认知也会顺应我们的直观形式。” “我想我懂你的意思了。” “因果律”,康德宣称,不仅心灵会顺应事物的形状,事物也会顺应心灵。 他把这个现象称为人类认知问题上的哥白尼革命。意思是这种看法和从前的观念截然不同,就像哥白尼当初宣称地球绕着太阳转,而不是太阳绕

43、着地球转一样。” “我现在了解为何他认为理性主义者与经验主义者都只对了一部分了。理性主义者几乎忘记了经验的重要性,而经验主义者则无视于我们的心灵对我们看世界的方式的影响。” “就拿因果律来说,休姆认为这是人可以经验到的,但在康德的想法中,因果律仍然属于心灵这部分。” “请你说明白一些。” “你还记得休姆宣称,我们只是因为受到习惯的驱策,才会以为各种自然现象之向有所关联吗?根据休姆的说法,我们无法感知黑球是促使白球移动的肇因,因此我们无法证明黑球一定会使白球移动。” “对,我记得。” “休姆认为我们无法证明因果律,康德则认为因果律的存在正是人类理性的特色。正因为人类的理性可以感知事物的因果,因此

44、因果律是绝对的,而且永恒不变的。” “可是在我认为因果律是存在于物质世界的法则,并不存在于我们的心灵。” “康德的理论是:因果律是根植于我们的内心的。他同意休姆的说法,认为既然我们无法确知世界本来的真貌,我们只能根据自己的认识来了解世界。康德对哲学最大的贡献在于他认为dasDingansich和dasDingformich是不相同的。” “拜托,我的德文不是很好。” “康德认为事物本身和我眼中的事物是不一样的。这点很重要。我们永远无法确知事物本来的面貌。我们所知道的只是我们眼中看到的事物。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我们在每一次经验之前都可以预知我们的心灵将如何认知事物。”1、结合选文和全文,请你说说

45、理性主义者、经验主义者以及康德对世界的认识各是怎样的观点。(3分)2、文章用戴眼镜的例子有何作用?3、结合语境说说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换句话说,我们在还没有经验事物之前,就可以知道我们感知到的将是一个发生在时间与空间里的现象。(2)休姆认为我们无法证明因果律,康德则认为因果律的存在正是人类理性的特色。4、选出与选文意思相符合的一项( )A、康德认为理性主义者和经验主义者对世界认知的说法都有一部分正确,也有一部分是错误的。B、休姆和康德都承认因果律的存在,而且是永恒不变的。C、康德认为时、空乃是人类感知世界的方式和途径,不是客观存在。D、康德认为人类的心灵不只是纯粹接收外界感官刺激,还可以创

46、造世界。苏菲的世界参考答案五、1、强调要从漫长的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以作我们未来的借鉴,以避免重蹈历史覆辙。这是人的基本特点,否则与猿猴没有区别。2、这句话阐述了梦境与现实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认为梦境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被压抑的愿望的重现。3、强调了好奇心的重要,只有保持好奇心才可能去探索世界,思考人生,哲学家更是如此。4、强调了光明的重要,只要有光明,就不会有黑暗。5、每一个人都要学会感恩,别人对你好,是人家给予恩惠,千万不人以为是别人应该给你的,而你的接受是天经地义的。6、这句话辩证地论述了勇敢与懦弱,与鲁莽;慷慨与吝啬,与挥霍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勇敢、慷慨要保持适当的度,不过或太过都不好。7、如果我们习惯于日复一日地过日子,没有一点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对周围的人和事漠不关心,就会变得麻木,迟钝,感觉不到事物的变化。8、强调了创造的重要性,要努力拼搏把握自己的命运,开创全新的世界。9、不要企求别人都喜欢你,不喜欢你的人是因为不了解你。10、我们可能成为世俗事务的奴隶,整天为琐事而忙碌,为达到心中的某种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语文 > 中考专区 > 二轮专题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0年中考语文名著专题复习:《苏菲的世界》阅读指导及训练试题.docx)为本站会员(2023DOC)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