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世界经济学复习笔记第一章世界经济学形成的基础与历史沿革一、 国际分工1、国际分工的含义及其决定因素 国际分工是社会的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工超越国界而形成的各国国民经济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国内社会分工向国际领域扩展的结果。国际分工是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先决条件。 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上,因国际分工的内容和特征的不同,其具体的制约因素也有所不同。一般而论,国际分工主要取决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这两个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特别是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产生国际分工的决定性因素。自然因素是国际分工产生的必要条件。2、国际
2、分工的性质和作用3、国际分工的形式 国际分工有多种形式,而且在不断增加。按照不同的标准,对国际分工的形式可进行以下不同的分类: (1)按照劳动本身的特点,国际分工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社会生产各大部门之间的国际分工;社会生产大部门内部的各个小部门和行业之间的分工;由产品专业化、零部件专业化和工艺专业化而形成的国际分工。上述三类分工反映着国际分工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不同层次。 (2)按照各国不同生产领域之间媒介的不同进行分类,国际分工可分为以商品交换为媒介的国际分工和以资本为媒介的国际分工两种形式。 (3)按照参与国际分工国家之间的社会经济水平不同进行分类,国际分工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垂直型”国际
3、分工,即经济发展水平相差悬殊的国家之间的分工;“水平型”国际分工,即经济发展水平大体相同的国家之间的分工;“混合型”国际分工,即“垂直型”和“水平型”两者相结合的分工形式。二、世界市场1、世界市场的含义世界市场是商品生产的社会分工发展为国际分工的产物,是商品交换关系突破国家和地区界限而扩展到整个世界的结果。世界市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中,狭义的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相互间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或领域;广义的世界市场是指国际流通领域包括商品、资本、技术、劳务等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对于世界市场的含义,需重点了解以下两点:(1) 世界市场是一个动态的概念;(2) 世界市场并非各国国内市场的加总。2、世界市场
4、的基本特征(1)统一性(2)竞争性(3)扩展性3、世界市场的基本运行机制4、世界市场的内容和结构(1) 世界市场的内容世界市场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大领域:国际商品流通领域,主要包括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的交换活动;国际资本流通领域。国际资本流通领域是指国际金融和国际信贷;国际货币流通领域。国家货币流通领域是指各国货币的兑换关系,主要是指外汇市场,即各国货币由于国际间的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所需要的货币兑换。(2) 世界市场的结构 世界市场的结构主要是指各种市场的内部构成,主要包括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三 、世界经济的形成过程 三个历史阶段:1、 世界经济萌芽期(15世纪末16世纪初18
5、世纪中后期)由西欧封建社会的危机以及以地中海为中心的东西方贸易的恶化引发的“地理大发现”,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准备好了地理上的条件。新航路段开辟和新大陆的相继被发现,引起了西欧商业的革命性变化,促进了以分工为特征的工场手工业的发展。西欧殖民者运用暴力或超经济强制等手段在亚、非、拉美地区大力推行殖民主义政策,发展以努力劳动为基础的、为本和国外市场生产的近代奴隶制度,建立起以国际分工为特征的早期资本主义专业化生产。2、世界经济初步形成期(18世纪60年代19世纪70年代)这一时期的世界市场已成为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它区别于早期世界市场的本质特征之一 。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各种贸易
6、组织形式的正规化、大型化、专业化;黄金逐渐演变为单一的世界货币,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过渡到金本位制,是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形成的重要标志;19世纪50年代以后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周期出现,标志着世界各国的再生产周期已按着统一的世界市场机制同步运行;19世纪交通工具的变革,为国际分工领域的扩大、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形成提供了物质手段;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被纳入世界市场的国家日益增多。3 世界经济的最终形成期(19世纪70年代后)四、战前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17世纪以来,世界经济格局不断发生变化,世界经济中心不断转移。其中,世界经济格局是在一定时期内各类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力量对比关系和利益制衡状态;世界经
7、济中心是指在世界经济发展和运行中具有核心地位和火车头作用的国家或国家集团。1. 英国取代荷兰成为世界经济中心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第一个称雄世界的是荷兰。在17世纪中叶,荷兰成为当时欧洲最大的殖民强国。然而,依靠商业资本建立起来的经济优势和世界霸权地位是不牢靠的,很快荷兰让位于继起的工业资本强大的英国。从15世纪末到18世纪末这300年间,英国的社会经济经历了深刻的变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圈地运动”实现了对农民的彻底剥夺,从而基本上消除了农业中的封建制度和小农经济,为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劳动力和国内市场。(2)以毛纺织业为主的工厂手工业得到了大力的发展,为过渡到机器大生产
8、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技术条件。(3)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治前提。(4)英国先后战胜荷兰等竞争者,取得了海上霸权和世界贸易中心的地位。(5)以印度和北美为中心的殖民扩张、殖民掠夺和奴隶贸易开辟了国外市场,掠夺了巨额财富,积累了为发展资本主义大工业所必须的充足的货币资本。尽管从19世纪后半叶起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后起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速度上已超过英国,英国在世界工业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并在工业生产总值和一些主要工业品产量上被美国和德国所超过,但其在世界金融、贸易、海运以及传统出口工业品生产方面,仍处于领先地位,仍是世界金融中心。英国的世界经济中心地位,维持了18世纪到1
9、9世纪两个世纪之久。2. 美国取代英国成为新的世界经济中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的半个多世纪里,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在群雄中崛起并独占鳌头,全面代替了英国当年的地位,成为新的世界经济中心。这些变化具体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电的发明和电力的应用提供了远距离传输的强大动力,带动了材料、信息及运输等一系列工业部门的发展,加快了信息传递速度,使生产技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2)钢铁生产、汽油内燃机等技术的出现迅速发展了钢铁、石油、汽车、化学等工业。这次技术革命,使美国经济得到了跳跃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群雄崛起的局面。(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推行中立主义政策,既未收到战
10、争的破坏,又借世界大战对商品和资金的巨大需求,获得了百年难遇的经济扩张机遇。(4)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在初期仍长期执行中立政策,大做战争双方的生意,从而使经济又一次地获得了大发展,而其他国家都遭到了严重打击,这表现在工业、对外贸易、资本输出、黄金储备等诸多方面。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的确立了美国在国际货币金融领域的绝对优势地位。总之,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的半个多世纪里,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在群雄中崛起并独占鳌头,全面替代了英国当年的地位,成为新的世界经济中心。第三章 科技革命与信息经济时代的来临一产业结构的变化1、产业结构的含义、体现及变化的基本特征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
11、家或地区所拥有的劳动力资源、固定资产及其他资源在各生产部门配置的比例关系。产业结构一般由以下两个指标来体现:价值指标,即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各部门产值所占比例;就业指标,即各产业部门就业人数占总数就业人数的比例。产业结构变化基本特征是产业结构重心的转移,这种转移一般在产业部门内部结构重心的转移和产业部门之间结构重心的转移两个层次上进行。2、产业结构变化的主要表现(1)农业现代化和农业重心的转移在战后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在20世纪50-70年代的20多年间,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即农业全盘机械化、化学化、良种化和工业化。它们使农业的物质技术基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12、,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使农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2)工业结构的变化工业内部结构随着生产力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重心正在从重化工业转为高技术工业,从劳动和资源密集型工业转入知识和技术密集型工业,科技投资和智力投入大幅度提高,整个工业正在向自动化、高技术化、智能化发展。这一趋势被称为工业结构日益“软化”。工业结构的“软化”也给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带来产业“空心化”和结构性失业两大突出问题。(3)三大产业比例关系的变化产业的含义及其分类产业是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范畴。按字面理解,产业即生产事业或生产行业。世界各国普遍采用三次产业分类法,即把社会
13、经济活动或国民经济划分为为以下三类产业:第一产业,即直接从自然界获取产品的部门,包括农林牧渔业和矿业;第二产业:亦称加工业,即对第一产业的产品进行加工的产业,一般指工业制造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即第一、第二产业和居民消费提供服务的部门,包括贸易、运输、通信、金融、保险以及各种公用事业和服务业。产业结构的两次重大变化从历史上看,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两次重大变化,或者说产业的重心发生了两次大转移。其中,第一次是重心由农业向工业的转移,即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的转移;第二次是重心由第二产业向第三次产业转移。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产业结构变化的基本特点是,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急剧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从
14、停滞转为逐渐下降,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则迅速上升。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现代社会产业结构变化的最大特点是第三产业的大发展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提高。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专业化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也在发生巨大变化。二产业结构发展的新趋势1.产业结构软化的含义 产业结构软化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伴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生产要素投入中属于劳动和资源类的要素投入比重逐步降低,人力资本、知识和技术类的要素投入比重迅速增加,从而导致社会经济和产业结构的重组和调整,劳动及资源密集型产业在经济发展中不再占据主导地位,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成为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重点领域。2.
15、产业结构软化的两个层次 产业结构软化包括产业部门内部的结构软化和产业部门之间的结构软化两个方面。因此,产业结构软化又可以划分为内涵式软化和外延式软化。a内涵式软化。内涵式软化是指某一具体产业内部直接从事生产、加工和制造领域的要素投入比重减少,而研究与开发、设计、信息和物流等领域对的要素投入比重增加。这种结构软化既表现为传统制造业中知识和技术要素投入的增加,也表现为服务业中人力资本、管理技能等投入的增加。b外延式软化。外延式软化是不同产业间的结构升级,主要表现为以知识要素投入为代表的IT、通信、生物工程、空间开发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和以人力资本投入为代表的金融、保险、咨询等高端服务业在GDP中的地位
16、日益突出。c内涵式软化和外延式软化的关系 内涵式软化和外延式软化是发达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有机组成部分,两者相互作用、密不可分。其中,内涵式软化是外延式软化的基础和条件,而外延式软化有进一步推动内涵式软化,两种形式软化的结果使得发达国家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整体上出现了一种产业融合的趋势。3产业结构软化的经济影响 产业结构软化对西方发达国家以及世界经济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产业结构软化为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迅猛发展,使得西方发达国家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化,生产手段和方法更加先进,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这些都极大地提高了
17、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生产力。b产业结构软化保证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稳定和繁荣。随着产业结构软化,发达国家经济出现了新的变化,经济波动趋于平衡,其主要原因有:a、产业结构软化促使大批高科技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工业部门衰退带来的负面影响,吸收并弱化了周期性经济危机对工业生产部门的巨大冲击;b、产业结构软化使发达国家产业部门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产业内部科技创新的速度不断加快,从而保证了经济增长的连续性和一贯性;c、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为工业生产部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许多工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的过程和运作能力大大增强,从而能够积极、有效地针对经济周期性波动采取预防和应变措施,在一定程度上
18、缓解了经济危机的冲击和影响。c产业结构的软化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是资源不断整合的过程,是各产业不断提高效率的过程,因而必然加剧某些产业部门的失业。但同时这一软化过程也会不断产生新兴产业,形成新的就业渠道。 总之,产业结构软化对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以及世界经济的未来走势都将产生全面的、深刻的影响。第5章 国际贸易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一、 国际贸易的增长及其结构变化1. 国际贸易的产生及其在战前的发展2. 战后世界贸易的大发展及其结构的变化(1) 战后世界贸易的大发展 战后,许多国家积极组建区域经济贸易集团以及跨国公司迅猛的发展都推动了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战后,国际商品贸易发展的最大特点是增长迅速
19、,其具体表现为国际商品贸易的增长速度要快于生产增长速度。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大致分为以下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481973年。与这一时期世界经济迅速增长相适应,国际贸易发展迅速,第二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初至今,国际贸易的发展动荡不定。(2) 战后国际贸易结构的变化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 战后,随着世界产业结构的重大变化,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相应地发生重大变化,其趋势是初级产品比重下降,工业制成品比重上升。其中,初级产品比重下降的表现是:原料贸易比重下降幅度最大;工业制成品的比重上升的具体表现是:化工产品的贸易比重上升较大。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变化的原因 造成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变化的原因主要有:a.世
20、界农业、矿业的发展速度落后于制造业的发展速度;b.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兴起,大量新产品涌现并投入世界市场;c.由于国际分工的深化,国际贸易中的中间产品大量增加;d.科技进步;e.合成代用品大量出现,减少了天然原材料的贸易量;h.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农业保护政策和农业工业化,减少了对农产品的进口需求;i.初级产品价格和制成品价格之间的剪刀差不断扩大;j.世界产业结构日益高级化、智能化。国际贸易地区分布的变化 战后,国际贸易地区分布的变化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国际贸易格局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一统天下,变为不同类型国家相互合作和相互竞争;b.各种类型国家的对外贸易都有所增长c.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对
21、外贸易增长率处于领先地位;e.经济贸易集团内部各成员间的贸易发展十分迅速,成为战后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特征。国际贸易内容的变化 战后,特别是近一二十年来,国际贸易内容具体有以下突出的新特点:a.国际贸易内容的比例、结构上发生了重大变化,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的比重相对于货物贸易快速上升;b.多边贸易的内容的范围大大扩展c.商品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以及与贸易有关的投资四位一体迅速发展,互相促进;d.军火贸易不断增长。二、 国家贸易政策的演变1. 对外贸易政策概述(1)对外贸易政策的实质、目的与构成(2) 对外贸易政策的类型 对外贸易政策有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两种基本类型。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
22、不同国家,其自由程度和保护程度有所不同。自由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对进出口贸易活动的一般不进行干预,减免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让商品和服务等自由进出口,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竞争。保护贸易政策是指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干预对外贸易,通过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来限制外国商品和服务的进口,以保护本国市场免受国外商品的竞争,同时对本国出口商品给予优惠和补贴,鼓励扩大出口,以提高本国商品和国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保护贸易政策最基本的特征是“限入奖出”。(3) 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时应考虑的因素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时,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商品竞争能力;本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本国的经济
23、状况;本国各种利益集团力量的对比;本国和他国的政治、外交关系。 总之,一国实行什么样的对外贸易政策,取决于本国的具体情况和国际环境,但这并不否认有某些共同的原则和规则。总的来看,既要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分工,又要把获取贸易分工利益代价降到最低限度,是各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出发点。2. 自由贸易政策的演变 从历史上看,自由贸易政策盛行的时期主要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初的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英国带头羊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第二个阶段为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初期,出现了全球范围的贸易自由化。(1) 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自由贸易政策 在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据统治
24、地位,自由贸易政策是这一时期国家贸易政策的基调。最早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和航海业发达的荷兰是全面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国家。在英国的带动下,欧美的其他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也相继推行了自由贸易政策。英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主要原因 英国极力主张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其原因主要有:a.到19世纪初,“世界工厂”的地位已经确立,其产品成本低、质量好,不怕外国产品的竞争;b.英国的工业发展迫切需要国外市场,需要从国外进口大量廉价的原料和粮食。英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主要表现 值得注意的是,英国自由贸易政策是经过了长期的积累竞争擦得以推行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a.废除谷物法;b.废除了航海法;c.取消了特区盎司d.
25、逐渐降低关税税率,减少了纳税商品数目,简化税法;e.与外国签订体现自由贸易精神的条约。(2)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期,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贸易自由化浪潮。出现自由贸易化浪潮的原因 促使这场贸易自由化浪潮出现的原因主要有:a.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美国发展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为了对外进行经济扩张,美国积极主张削减关税,取消数量限制,成为贸易自由化的积极倡导者和推行者;b.1947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有力的推动了贸易自由化,c.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出现加快了贸易自由化的进程d.跨国公司的大量出现和迅速发展促进了资本的自由流动,加强了生产的国际化,客观上要求资本、商品和劳动力等在世界范围内的自
26、由流动e.国际分工的广泛和深入发展,分工形式的多样化,使商品交换的范围扩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贸易自由化的发展。F.西欧和日本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使他们也愿意通过减少贸易壁垒来扩大出口。贸易自由化的表现 这段时期,贸易自由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a.关税大幅度降低b.非关税壁垒减少。到20世纪60年代初,西方主要国家间进口自由化率已经达到90%以上。贸易自由化的特点 这段时间,贸易自由化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a.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自由化程度远高于它们对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自由化程度b.区域性经济集团内部的贸易自由化程度超过集团对外的贸易自由化程度c.工业制成
27、品的贸易自由化程度远高于农产品的贸易自由化程度。3. 保护贸易政策的演变 从历史上看,保护贸易政策盛行的时期主要有以下五个阶段。其中,前四个阶段为传统贸易保护阶段,第五个为新贸易保护阶段。(1) 传统贸易保护阶段 1618世纪的重商主义的贸易保护政策1618世纪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准备时期,也是西欧各国开始开辟世界市场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为了促进资本原始积累,西欧各国在重商主义的影响下,纷纷推行强制性的贸易保护政策。重商主义主要政策措施有:a限制进口的政策B.促进出口的措施C.其他措施(保护农业,政府通过职工法鼓励技工的移入等)19世纪70年代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保护贸易政策19世纪70年代以
28、后,美国和西欧的一些国家从自由贸易转向保护贸易,实施了限制进口,鼓励出口的保护性措施,以保护本国新兴幼稚产业,使之免受英国商品竞争。这一阶段,德国学者李斯特系统地提出了保护幼稚工业的贸易学说。保护幼稚工业学说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a对古典学派自由贸易理论提出批评(a) 指出“比较成本说”不利于德国生产力的发展。李斯特认为,向国外购买廉价的商品,表面上看起来要合算一些,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德国的工业就不可能得到发展,而会长期落后和从属于外国的地位,但经过一段时间,德国工业得到充分发展,生产力将会提高,商品生产费用将会下降,商品价格甚至会低于进口商品的价格。(b) 批评古典派自由贸易理论忽视了各
29、国历史和经济上的特点(原始末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农工商时期五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应该实行不同的政策。(c) 主张国家干预对外贸易。李斯特认为国家在必要时候可以限制国民经济活动的一部分,以保护其整体的经济利益。B.保护的对象与时间李斯特认为农业不需要保护,无强有力的竞争者的幼稚工业不需要保护,有强制力的竞争者的幼稚工业需要保护。保护时间以30年为最高时间。C.保护幼稚工业的主要手段李斯特认为保护幼稚工业的主要手段有:(a) 对某些工艺品可以实行禁止输入或规定的税率使商品全部、或至少部分地禁止输入(b) 以免税或征收轻微进口税方式鼓励负责机器进口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超保护贸易
30、政策超保护贸易政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盛行。西方各国的垄断资产阶级为了垄断国内市场和争夺世界市场,纷纷推行超保护贸易政策。这段时期的贸易保护政策既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A保护的对象扩大了,超保护贸易政策不但保护幼稚工业,而且提供多地保护国内高度发达或出现衰落的工业A. 保护的目的变了。超保护贸易政策不再是培养竞争能力,而是巩固和加强对国内外市场的垄断B转入攻击性。以前保护贸易政策是防御性地限制进口超保护贸易政策主要是在垄断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市场进行攻击性的扩张性D.贸易保护的受益者变了。超保护贸易政策的受益者从一般的工业资产阶级转向大垄断资产阶级E保护的措施多样化。保护的措
31、施不仅有关税,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奖励出口和限制进口的措施。1931年,英国放弃了金本位,引起了统一的世界货币体系的瓦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各自组成看排他性的货币集团。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的保护贸易政策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陷入“滞涨”之中,导致国际贸易领域再次出现了贸易保护主义浪潮。到80年代后半期,贸易保护主义浪潮席卷全球。A. 改时期保护贸易政策的主要特点:这段时期,保护贸易政策的主要特点有:(a)被保护的商品范围不断扩大(b)保护的措施日益多样化(c)从贸易保护制度转向更系统化的管理贸易制度(d)贸易保护从国家贸易壁垒转向区域贸易壁垒B.该时期贸易保护主义出现和不
32、断加强的原因这段时期,贸易保护主义出现和不断加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a)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滞涨”迫使主要工业国家放弃自由贸易而转向保护贸易,(b)出现了美欧日三足鼎立的局面,三者间的贸易摩擦增多(c)国际货币关系失调带来了了巨大的贸易保护压力(d)区域经济集团内取消贸易壁垒,对外高筑贸易壁垒的政策,造成区域集团以外国家和低于为保护自身利益,实行保护贸易(e)政治上或外交上的需要C管理贸易管理贸易是指对进出口贸易和全球贸易关系进行干预、协调和管理。管理贸易是介于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之间的一种贸易制度,基本特点是通过贸易立法使贸易保护主义合法化。管理贸易可分为宏观管理贸易和微观管理贸
33、易。其中,宏观管理贸易的目标是求得国家间的贸易平衡;微观管理贸易的目标是针对一组产品或一组产业部门实施的,方法有配额、自动出口限制以及其他政策安排。(2)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新贸易保护主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加剧了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引起了新的贸易保护相比,在保护的动机和目的,关注的焦点,实施的手段,保护的方式以及影响方面具有一定的突出他的。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起源发展中国家高级贸易地位的提高以及在制成品出口中与发达国家日益加剧的竞争,导致发达国家针对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征收高额关税吗,设立技术标准,严格限制其相关产品出口,从而引发了新贸易保护主义新贸易保护主义的
34、动机和目的在传统的贸易保护框架下,保护幼稚产业政策主要是发展中国家通过关税壁垒建立起本国产业保护的防线,战略性贸易政策主要是发达国家通过补贴和关税等实现规模经济效益,扩大市场份额和提高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焦点 近年来流行的新贸易保护理论如保护就业论、保护环境论等,其关注的焦点已经由经济问题扩展到社会问题,由产业发展转向人本身。其中,保护就业论关注的是人的劳动权利,保护环境论关注的是人的生存环境,绿色壁垒关注的是人的健康与安全。 新贸易保护实施的手段第一, 以保护公平交易为由,滥用WTO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条款,通过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和激励企业实行反倾销的方式,达到限制对方
35、国家出口的目的。第二, 以保护消费者安全和健康为由,通过建立新的动植物检验检疫措施、环境技术标准等削弱对方优势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第三, 以保护劳动者的基本权利为由,通过建立新的社会责任国际标准认证,削弱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新贸易保护的方式第一, 通过出口补贴、保护国内市场等方式实现规模经济系效益由限制进口转向扩大出口。第二, 通过多边贸易谈判将发达国家比较优势产业纳入WTO框架,迫使其他国家开放市场,以扩大出口。第三, 通过确立劳动标准、技术标准等达到全面禁止对方国家出口的目的。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根源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根源主要表现在:a.发达国家之间产业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在国际
36、多边贸易谈判中,发达国家对本国劣势产业实行保护,很难就共同关注的问题达成一致;b.发达国家内部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发达国家极力主张对本国优势产业实行自由贸易,并将其纳入WTO统一框架中,而对本国劣势产业实行贸易保护;c.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各自关心的议题中产生巨大的差异,很难达成共识,影响多边贸易谈判的进程。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大量的事实表明,传统贸易保护的结果不仅是消费者受到了损失、生产者付出巨大的代价,而且限制别国进口的同时也抑制了本国的出口。新贸易保护主义付出了传统贸易保护同样的代价。新贸易保护不仅影响到经济领域,而且会渗透到国内社会经济制度。新贸易保护主义手段与传统贸
37、易保护手段的关系新贸易保护主义手段与传统贸易保护手段的关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a.发达国家在农产品和纺织品等领域,仍采取传统的贸易保护手段,以较高的关税保护本国的劣势产业;b.发达国家对部分产业实行配额限制;c.解决国际贸易争端时,成员国实行的反倾销和保障措施手段仍主要是关税和数量限制;d.其针对的国家和产品有别于传统贸易保护手段。新贸易保护主义和 自由贸易的关系从国际贸易发展史来看,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经常交替进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世界经济经历危机复苏高涨萧条的变化,国际贸易政策的走向也经历了贸易保护贸易自由化新贸易保护的过程。在当代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发展的国际背景下,由于全球产业结
38、构处于大的调整中,世界经济增长缓慢,各国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导致自由贸易和新贸易保护同时进行。三、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1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诞生的背景及其基本原则GATT是在世界性经济危机引发全世界贸易秩序混乱、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GATT的宗旨是各缔约国本着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障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稳定增长、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商品生产与交换、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来处理它们在贸易和经济发展方面的相互关系,彼此减让关税,取消各种贸易壁垒和歧视性待遇,实现贸易自由化。GATT的基本原则a. 无歧视性待遇原则。无歧视性待遇原则又称非歧视原则、无差别待遇原则。这一原则规定
39、:缔约国在与贸易相关的事项中相互之间不得有任何歧视。如缔约一方根据某种理由而实施某种限制或禁止措施时,这种限制或禁止措施也必须适用于其它缔约方。b. 关税减让原则。关税减让原则是关贸总协定的主要宗旨,也是多边贸易谈判的核心活动。c. 取消数量限制原则。取消数量限制原则是针对非关税贸易壁垒设定的。任何缔约国除征收关税或其他费用外,不得设立或维持配额、进出口许可证或其他措施以限制或禁止其他缔约方领土的产品的输入、或向其他缔约国领土输出或销售产品。d. 透明的原则。作为关贸总协定的三大目标之一,透明度的原则要求缔约国实施的有关贸易的法律、规章、政策必须公布于众,使各贸易伙伴了解其内容,防止缔约国之间
40、进行不公开和不公正的贸易,有损于非歧视性原则。关贸总协定的积极作用及其局限性(略)2.世界贸易组织1994年4月15日,在摩洛哥的马拉喀什市举行的关贸总协定部长级会议成立更具全球性的世界贸易组织(简称“世贸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以取代成立于1947年的关贸总协定。(1) WTO的宗旨和目标 建立世界贸易组织的协议序言中,规定了WTO的宗旨是: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大幅度稳步地提高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扩大货物、服务的生产和贸易,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各成员应促进对世界资源的最优利用,保护环境,并以符合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各自成员需要的方式,加强采取各种相
41、应措施积极努力确保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的国家,在国际贸易增长中获得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应地份额和利益。 WTO的目标在于建立一个完整的包括货物、服务、贸易有关的投资和知识产权等在内的更具活力、更持久的多边贸易体制,以落实GATT贸易自由化的成果和乌拉圭回合所达成的所有成果。(2) WTO的管辖范围和职能 WTO的管辖范围包括:有关货物的多边协议服务贸易总协定及附件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贸易争端解决程序与规则的谅解,即关于贸易争端解决的有关协议及程序贸易政策评审机制,即负责审议各成员的贸易政策法规是否与世贸组织相关协议、条款规 定的权利与义务相一致。WTO的职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负责多
42、边贸易协议的实施、管理和运作,促进世界贸易组织目标的实现,同时对所辖的不属于“一揽子”协议(即所有成员签署的协议)项下的诸边贸易协议(包括政府采购协议、民用航空器贸易协议、奶制品协议、牛肉协议等)的实施、管理和运作提供组织保障。 为成员间有挂贸易协议的后续谈判提供场所,为各成员就多边贸易关系进行谈判和贸易部长会议提供场所、谈判准备和框架草案。通过争端解决机制,解决成员间发生的贸易争端运用贸易政策审议机制,定期审议成员的贸易政策及其对多边贸易体制运行所产生的影响。通过和其他国际经济组织的合作和政策协调实现全球经济决策的更大一致性。对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援助及培训(3) WTO的运行机制 WTO的运
43、行机制,包括法律框架和组织机构,加入和退出机制、决策机制、争端解决和贸易政策审议机制等。这些机制为WTO的运行提供了法律基础和组织保障。(4) 世界贸易组织面临的挑战及其前景WTO面临的挑战WTO作为一个国际经济组织,实质上只是各成员利益妥协和分配的结果,难以成为 强有力的超国家性质的组织机构。在全球贸易趋向自由化的同时,地区贸易保护主义依然盛行。WTO面临了一系列较为严峻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 西方贸易大国操纵多边贸易体制决策进程的现象仍然存在并很 严重B. 多边贸易体制覆盖的范围存在局限性C. 区域主义对多边贸易体制构成严峻挑战D. 如何有效地协调好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44、E. 进一步消除和规范国际贸易壁垒F. WTO面临着最不发达国家被“边缘化”的倾向第六章 国际直接投资一、生产国际化与国际直接投资l.资本国际化与生产国际化 (l)资本国际化的原因 资本作为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只有在不断地运动中才能存在和发展。资本的本性要求它不受国家或民族疆域的局限,在一切可能的范围内寻求最优配置,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率,同时得到更高的收益。因此,资本一出现就具有国际性。(2)国际资本流动的含义国际资本流动是指资本跨越国界,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过程,是资本的一种跨国运动形态(3)资本的国际流动资本运动过程中的三种形态资本的国际流动采取商品资本流动、货币资
45、本流动和生产资本流动三种形式。其中,商品资本的国际流动表现为国际贸易,货币资本的国际流动表现为国际间接投资,生产资本的国际流动表现为国际直接投资。生产资本的国际化即国际直接投资,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4)生产国际化2.国际直接投资及其类型(1)国际直接投资的含义及特点国际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为了在国外获得长期的投资效益并得到对企业的控制权,通过直接建立新的企业、公司或并购原有企业等方式进行的国际投资活动。国际直接投资的具体做法,主要是通过到国外直接设厂办企业,或通过与国外企业合资经营等方式来进行。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对外直接投资都属于私人性质的,主要以跨国公司的
46、形式. 从一国角度出发国际直接投资也被称为对外直接投资和外国直接投资。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下的定义,对外直接投资是指“在投资者所属经济体(国家)以外的经济体所经营的企业中拥有持续利益的一种投资,其目的在于对该企业的经营管理去无有效的发言权”。国际间接投资的含义及其与国际直接投资的本质区别国际间接投资是国际直接投资的对称,主要是指国际收支表中金融资产交易项下的投资活动,具体包括国际信、国际有价证券投资和国际融资租赁等。国际间接投资与国际直接投资的本质区别在于,进行国基建投资的主要目的在于获取投资收入和资本利得,而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核心目的则是对得到对投资企业的实际控制权。国际直接投资的特点于作
47、为货币资本国际化实现形式的国际间接投资相比,国际直接投资具有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a.投资者拥有被投资企业的控制权b.能够实现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c.投资周期长、风险大d.国际直接投资主要通过跨国公司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类型 按照不同的标准划分国际直接投资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不同的类型和形式: 按照投资者控制被投资企业产权的程度,国际直接投资可分为独资经营,合资经营,合作经营和合作开发等形式。按照投资者控制被投资企业的方式,国际直接投资可以分为股权参与式的国际直接投资和非股权参与式的国际直接投资。按照投资者是否建立新企业,国际直接投资可分为创建新企业与控制现有国外企业两类。按照投资主体与其投资企业之间国际分工的方式,国际直接投资可分为水平型投资、垂直型投资和混合型投资。a.水平型直接投资也称为横向性直接投资,是指一国的企业到国外进行投资,建立与国内生产和经营方向基本一致的子公司或其他企业。b.垂直型直接投资也称为纵向型直接投资,是指一国企业或跨国公司到国外建立子公司或附属机构和母公司知己恩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