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试题及答案.doc

上传人(卖家):2023DOC 文档编号:5521366 上传时间:2023-04-23 格式:DOC 页数:47 大小:2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试题及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试题及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试题及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试题及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试题及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精品】人教版七年级 下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试题及答案一、七年级语文下册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读书如“熬粥” 我的母亲煮得一手好粥。孩提时曾问母亲何以能烧出好粥,她告诉我:“粥是熬出来的,熬粥有三要素,即好米、文火、持续。” 是的,要熬一锅好粥,首先在于有“好米”。米好,粥就好。熬粥拼的是米,是那种不加附加值的实力与质地。有了“好米”,还须用“文火”,即要用比较弱的火来熬,用“文火”易熬透,既能保证营养成分不流失,又能保持那份天然的鲜香味。熬粥还须持续。一锅好粥,少说得熬上个把小时。熬粥之妙,令我想及读书。细细回味一番,读书不正如熬粥一般吗? 读书之法,贵在选择好书。经

2、典好书,如同“好米”。经典往往记录着优秀的思想,它们总是超越时代,历久弥新的。读经典,你将从先贤的精神世界中吸收养分,从与高贵的心灵对话中得到陶冶。秘鲁作家略萨说:“如果一个人不读书,或者很少读书,或者只读垃圾书,他可能会说话,但是永远只能说那点事情,因为他用来表达的词汇量十分有限。不仅是词汇有限,同时也使智力和想象力有限,使知识和思想贫乏。”略萨的这番话对阅读经典的意义作了深刻的诠释。一个常读经典作品的人,一个常读好书的人,更容易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 读书之法,贵在耐心细读。心急火燎是读不了书的,粗枝大叶也不会有任何效果。读书须用“文火”,好似老牛吃草,不慌不忙,细细咀嚼

3、。读书是一个人的心灵之旅,拿到一本书看到书名时,就像在长途汽车站的站牌上看到一个遥远的目的地,它意味着什么,暂时你还不知道,你只是向往。然后,你打开书本,仿佛踏上一段陌生而新奇的旅程。如果说,最幸福的旅行是那种沿途风光无限,刺激而浪漫的行程的话,那么,最幸福的阅读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书本中向你次第展开。按高尔基的说法,就是阅读向你“打开了一扇扇新的未知世界的窗户”。只是别忙,须从容读。从容读,你便会觉得处处皆风景。 读书之法,贵在持之以恒。不能心血来潮,高兴时拼命读,兴头过后就丢弃一旁。真要读书,须善耐寂寞,甘守孤独。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是一种孤独,它更适合于独啜。不要因为这份寂寞与单调,你就

4、感到厌烦无味,就与读书渐离渐远。坚持读书,须有定力。这方面,国学大师陈寅恪便是典范。据他的友人回忆说:“那时一起在德国留学的学生们大多数玩得乱得不得了,只有孟真(傅斯年)和(陈)寅恪两个是宁国府门前的一对石狮子。”意思是说,他们心思纯正,始终坚持专注于读书学习,不受其他诱惑的干扰,耐得住寂寞与单调。这种定力,值得每个读书人学习。对那些以忙为由而少读书、不读书的人来说,尤其需要。 读书如熬粥,也要遵循“好米、文火持续”三大法则,只要做到读经典好书、耐心细读、持之以恒地读,读书之“用”就会潜移默化,融进一个人的血液、精神、行动之中,让人享用不尽,受益无穷。(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1)根据文章内容

5、,填写下列表格。 第段:阐述熬粥之法,由此提出观点:A_第段:具体论证读书之法,贵在选择好书B_读书之法,贵在持之以恒第段总结归纳出论点:C_(2)以下与课文有关的名言和事例中,不能用作为本文论据的是( ) A.培根曾在谈读书一文中风趣地说:“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B.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只求会意,却从中获得了精神的愉悦。C.宋濂从幼时起即酷爱读书,经数+年寒窗苦读,终成学识渊博的大学土。D.香菱听从黛玉教导,用心阅读了王维李白杜甫等大家的诗集,结果诗才大进。(3)文章第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4)文章将“读书”比作“熬粥”,在论证上有何好处? 【答案】 (1)读

6、书如熬粥;读书之法,贵在耐心细读;只要做到读经典好书、耐心细读、持之以恒地读,读书之“用”就会潜移默化,让人享用不尽,受益无穷。(2)B(3)示例:不能。它们之间有先后关系,与上文三个熬粥之法的顺序相对应。(4)示例:将抽象的道理论述得形象生动,使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或:使文章通俗易懂)。 【解析】【分析】(1)文章首先在第段阐述熬粥之法,然后在第段末,作者用“熬粥之妙,令我想及读书”这一句由熬粥过渡到读书,再由“读书不正如熬粥一般吗”这一句提出了论点,故A处应填:“读书如熬粥”。文章第段围绕论点具体论证,其中每段的段首句都是一个分论点,故B处应填第段的段首句:“读书之法,贵在耐心细读。”第段

7、是对全文的总结,再次强调归纳了论点,故C处应填第段的内容要点:“读经典好书、耐心细读、持之以恒地读,读书之“用”就会潜移默化,让人享用不尽,受益无穷。” (2)A是道理论据,能证明“只要做到读经典好书、耐心细读、持之以恒地读,读书之用就会潜移默化,让人享用不尽,受益无穷”的观点。B是事实论据,但是阐述的是读书的方法,表明五柳先生“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的超凡脱俗。不能证明本文的论点。C. 是事实论据,能证明“读书之法,贵在持之以恒”的论点。D. 是事实论据,能证明“读书之法,贵在选择好书”的论点。故选B。 (3)文章第段谈到:“熬粥有三要素,即好米、文火、持续”,然后作者由熬粥想到读书,在第段提

8、出了“读书如熬粥”的论点。第段分别是三个分论点,三者在逻辑上呈递进关系,并且与第段的三个熬粥之法的顺序一一对应。所以不能调换顺序。 (4)作者将读书比作熬粥来阐述自己对读书的观点,这是一种比喻论证,它能将抽象的道理论述得生动形象,使读者易于理解与接受。 故答案为:读书如熬粥;读书之法,贵在耐心细读;只要做到读经典好书、耐心细读、持之以恒地读,读书之“用”就会潜移默化,让人享用不尽,受益无穷。 B; 示例:不能。它们之间有先后关系,与上文三个熬粥之法的顺序相对应。 示例:将抽象的道理论述得形象生动,使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或:使文章通俗易懂)。【点评】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结构的概括和理解,解答此题关

9、键在于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思路,根据内容和题干的提示概括出切题的答案。 本题考查议论文论据的使用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对选项进行逐项的辨析,理解选项的内容所具有的内涵,结合中心论点进行辨析判断。 本题考查文章结构的安排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上下文,理解上下文的内容安排进行回答。要从文章的内容和结构进行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理解。考生要注意平时对相关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要结合文章进行分析。2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关于公布2019年度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的通知 近年来,一些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面向中小学生开展了许多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竞赛活

10、动,其中不乏有一些导向正确、质量较高、社会反映良好的竞赛活动,但也有一些竞赛违反规定擅自组织进行,有些存在严重“应试”倾向,有些与中小学招生入学挂钩,有些名为发展教育实为谋取利益,这些竞赛造成中小学生过重的课外负担,严重干扰了中小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 2018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文件,要求面向中小学生的竞赛活动一律按管理权限进行重新核准,未经重新核准的,不得再组织开展活动。 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公布2019年度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的通知,确定29项竞赛活动为2019年度面向中小学生开展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各类竞赛坚持“零收费”和公平自愿原则,突出素质教育的导向作用。 具体有哪

11、些竞赛入选?请看下图:2019年度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序号竞赛名称主办单位竞赛面向群体 科技创新类1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小学、初中、高中学生2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小学、初中、高中学生3全国青少年创意编程与智能设计大赛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小学、初中、高中学生4“童创未来”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挑战赛中国少年儿童发展服务中心初中、高中学生5全国青少年电子信息智能创新大赛中国电子学会小学、初中、高中学生6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中心小学(三年级以上)、初中、高中学生7全国中小学生创造大赛科技日报社中国发明协会小学、初

12、中、高中学生8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竞赛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小学、初中学生9“明天小小科学家”竞赛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高中学生10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初中、高中学生11全国中学生天文知识竞赛中国天文学会初中、高中学生12全国防震减灾知识大赛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初中、高中学生学科类13全国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国数学会高中学生14全国中学生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中国物理学会高中学生15全国中学生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国化学会高中学生16全国中学生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国植物学会 中国动物学会高中学生17全国中学生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国计算机学会高中学生18世界华人学生作文大赛中华

13、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高中学生19全国中学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赛中国科普作家协会高中学生20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高中学生21高中生创新能力大赛中国老教授协会高一、高二学生22“外研社杯”全国中学生外语素养大赛北京外国语大学高中学生23中国日报社“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中国日报社高中学生24“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 数理天地杂志社高中学生25“地球小博士”和“环保之星”全国地理科普知识大赛中国地理学会高中学生艺术体育类26全国中小学生绘画书法作品比赛中国儿童中心小学、初中、高中学生27中日青少年书画友好交流大赛人民中国杂志社小学、初中、高中学生28全国

14、青少年科学影像大赛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小学、初中、高中学生29丝路国家青少年国际摄影竞赛中国艺术摄影学会小学、初中、高中学生 (专家发声)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陈如平:此次教育部正式公布面向中小学生全国性竞赛活动,可被视为治理各类违规竞赛活动的雷霆行动。教育部“白名单”上的竞赛分三类:科技创新类、艺术体育类、学科类,其中学科类的赛事全部只面向高中生,与教育部此前给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减负的精神完全一致。其真正目的不仅如此,而是让各类面向中小学生的竞赛活动回归本位,回到本来,发挥竞赛的综合育人功能,杜绝把竞赛仅仅当作招生入学的“敲门砖”“入场券”。 江苏省南京市教育局戴兴海:发布这份竞

15、赛“清单”是一个重要节点,标志着国家全面治理面向中小学生的竞赛活动转入“下半场”。在教育部主导下,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如何扛起责任、抓好落实,这是治理工作的主体和关键。对列入“清单”的各级竞赛活动全过程监管,对“清单”之外竞赛活动的有效规禁,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层层压实责任,需要各中小学校真正当好监督哨所,需要社会各方积极参与监督。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坚定方向、上下戮力,一定能够营造出一个积极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教育竞赛生态。(选自人民教育2019年04月12日,有删改)(1)下列选项符合材料的一项是( )。 A.针对近年来竞赛活动存在严重“应试”倾向、与中小学招生入学挂钩、谋取利益等和

16、种问题,教育部印发了此通知。B.根据国家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通知,我们知道2019年度面向中小学生开展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共有29项。C.教育部“白名单”上的竞赛分三类:科技创新类、艺术体育类和学科类,而高中生可以参加全部的竞赛。D.全国性竞赛数量的减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对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2)六年级学生沈红,决定参加由中国奥数研究协会主办的全国奥数竞赛,并已通过网络向协会缴纳了500元报名费。据她说这是全国性竞赛,如能获奖,可被杭州的初中名校直接录取。你认为她参加的此项比赛违规吗?为什么?请结合材料分析。 (3)近日,记者走访调查,发现有些地方还存在小范围的各类违规竞赛,

17、并诱导学生参加竞赛培训。你认为该如何有效遏制这种现象呢?请仔细阅读材料,分点回答。 【答案】 (1)B(2)违规。教育部发布的通知,29项竞赛中没有沈红参加的比赛。各类竞赛坚持“零收费”原则,而沈红却向协办单位缴纳了500元。各类竞赛禁止与中小学招生挂钩,而沈红参加的竞赛若获奖可直接上杭州名校。学科类赛事只面向高中生,而沈红是小学六年级学生。(3)示例: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调研巡查抓好落实,加强监管。进一步建立完善竞赛监管体系。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大对违规竞赛的查处力度。各中小学校做好监督工作,若发现违规竞赛应及时上报。鼓励社会各方积极参与监督并对举报者给予奖励。利用家长会等不同途径,引导家

18、长合理安排学生参加竞赛。 【解析】【分析】(1)A.原文是“但也有一些竞赛违反规定擅自组织进行,有些存在严重应试倾向,有些与中小学招生入学挂钩,有些名为发展教育实为谋取利益”,选项丢掉了“有一些竞赛违反规定擅自组织进行”的内容。C.原文是“教育部白名单上的竞赛分三类:科技创新类、艺术体育类、学科类,其中学科类的赛事全部只面向高中生,与教育部此前给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减负的精神完全一致”,所以“高中生可以参加全部的竞赛”错。D.“全国性竞赛数量的减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对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属于无中生有。且与原文“让各类面向中小学生的竞赛活动回归本位,回到本来,发挥竞赛的综合育人

19、功能,杜绝把竞赛仅仅当作招生入学的敲门砖入场券”的意思不符。 (2)首先要读懂原文,运用原文所讲的相关知识,来分析沈红参加的此项比赛是否违规。从给出的图表内容看,所谓的“全国奥数竞赛”不属于教育部所规定的29项竞赛之一。向协办单位缴纳了500元严重违规,与中小学招生挂钩违规,沈红是小学生,不属于学科类赛事面向的对象。所以可以确定:违规。 (3)从解题方法来看学生理解文章中所讲的哪些竞赛属于违规,并能联系实际写出有效遏制竞赛违规现象的具体做法即可。如可从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中小学校、社会、家长等不同角度提出你的建议。建议的针对性要强,建议的具体内容要分条列出,这样可以做到醒目。建议要具体明白

20、,可操作性强,切实可行。 故答案为:B; 违规。教育部发布的通知,29项竞赛中没有沈红参加的比赛。各类竞赛坚持“零收费”原则,而沈红却向协办单位缴纳了500元。各类竞赛禁止与中小学招生挂钩,而沈红参加的竞赛若获奖可直接上杭州名校。学科类赛事只面向高中生,而沈红是小学六年级学生。 示例: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调研巡查抓好落实,加强监管。进一步建立完善竞赛监管体系。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大对违规竞赛的查处力度。各中小学校做好监督工作,若发现违规竞赛应及时上报。鼓励社会各方积极参与监督并对举报者给予奖励。利用家长会等不同途径,引导家长合理安排学生参加竞赛。 【点评】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把握,注意通读材料

21、,把握材料内容,揣摩选项正误。 本题考查观点表述,注意首先明确观点,然后结合 材料内容分析理由。 本题考查材料信息的赏析和提炼,注意通读材料内容,找出能回答问题的重点信息,分条提炼即可。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雪地里的迎春花 我十岁那年,父亲终于决定外出谋生。他说,他得出去挣点钱,以后让我进城念好的学校。他说话时,母亲正倚在门上,用破旧的头巾扑打着身上的灰尘。 父亲走的这天,母亲没有出门送他。我以为,母亲并不在乎父亲的走与留。殊不知,我却在午后的玩耍中,偶然看到了蹲坐在玉米地地埂上的母亲,正独自默默流泪。面前的母亲和一个时辰前与父亲欢笑着告别的母亲俨然判若两人。 父亲回来的那天,隔壁邻居

22、都过来看了。母亲一直不说话,父亲从兜里掏出一枚精致的黄色发卡。我认识,那是一朵多么漂亮的迎春花啊!黄色的蕊,黄色的瓣,如同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父亲将它插入母亲的发隙中,用手指一按,“啪”一声,别在了头上。母亲于是欢喜地进了厨房,只剩我和父亲在门前嬉闹。 没过几天,父亲又回到城里去了。其间,他给家里写过两封信,说自己在一家公司里做搬运工,货物虽不重,可都是高档货,很能赚些钱,叫我和母亲不要担心。那两封简短的信,不识字的母亲硬是让我念了许多遍。而她每听完一遍,都要在地埂旁坐上很长时间。 春节前,母亲收到了父亲的汇款。经过一夜的深思,母亲最终决定带我去城里添置些东西,好给父亲一个惊喜。母亲买了一条羊

23、毛围巾、两张年画和一个偌大的二手衣柜。母亲说,这种衣柜,放在家里够气派。 衣柜有了,可搬运成了问题。我们只得花一点工钱,去桥头上雇个搬运工。 桥头的工人可真多啊,密密麻麻地聚集了一地。前头的几个老练的小工一看到我和母亲,便迅速起身围了过来。 寻思间,一个声音粗犷的男人对着密集的小工打趣:“嘿,是不是又来老板了?找我啊,我力气可大着呢,庄稼人!不偷懒儿!” 母亲迅速拨开人群,循声望去。不远处的空地上,坐着一个头发蓬乱、衣衫褴褛的男人。我看不清那张黑黝黝的脸,只是他手臂上特有的疤痕,让我辨认出,他便是我的父亲。他在见到我与母亲的一瞬间,惊慌失措地捂着肚子往远处跑,似乎是急着上厕所。 母亲没有叫他,

24、目不转睛地看着那个熟悉的背影渐渐消失在视野里。然后她随便指了一个在旁的男人,拉着我,飞也似的离开了。我气喘吁吁地抬头,看到母亲那簌簌滴落的眼泪打湿了那条新买的羊毛围巾。 父亲出事的那天,母亲正在门前扫雪。一个神色匆忙的男人从马车上跳下来说:“不好啦,不好啦,虎子他爹出事儿了!” 父亲是在搬运家具时出事的。楼梯上有水结了冰,父亲一时没有站稳,摔了下来。那张一百多斤重的八仙桌,便毫不留情地砸向了他的身体。 父亲最终没能救活。抬棺那天,母亲盘起了头发,将那朵柔黄的迎春花缓缓插入了发际。我没有哭,母亲也没有。 亲朋散去之后,我和母亲默默地收拾家里的残局。洗碗时,她捋着蓬乱的头发惊呼:“我的发卡呢?我的

25、发卡呢?” 当夜,母亲硬拉着我,在漫天的雪花中,寻找父亲送她的那一枚黄色发卡。我从来没有见她如此疯狂过。 大雪呼啸着席卷了山野。漆黑的夜,路上,我和母亲趴跪在冰凉刺骨的雪地上,一步一步地顺着掩埋父亲的方向找寻而去。 母亲的发卡真丢了。父亲下葬时,她不曾哭泣,如今却在惨白的雪夜里,为一枚没有生命的发卡哭得没了声息。 当雪花再度悄然覆盖了村庄,我已不觉寒冷。因为我知道,在这个白雪皑皑的世界里,一定有一枚温热的发卡在寒冬的深处,默默地守护着一朵柔黄的迎春花。(1)文中写了母亲的三次流泪哭泣,请依次简要回答母亲每次哭泣的原因。 (2)“那两封简短的信,不识字的母亲硬是让我念了许多遍。”为什么要念许多遍

26、? (3)结合全文,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在这个白雪皑皑的世界里,一定有一枚温热的发卡在寒冬的深处,默默地守护着一朵柔黄的迎春花。(4)结合文中有关内容,你认为本文中的父亲是怎样一个人? 【答案】 (1)母亲因不舍父亲离开而流泪。看到父亲穷困的处境,母亲因难过而流泪。丢失发卡,母亲因伤心而哭泣。(2)母亲对父亲非常牵挂和担心,让“我”多读几遍,想清楚地了解父亲的情况,心里得到安慰。(3)发卡凝聚着父母间深深的爱,无论它在哪里,都将永远替过世的父亲陪伴母亲,这种爱是温馨的,它能抵御严寒,给人温暖。(4)父亲是一个勤劳朴实、吃苦耐劳、爱孩子、爱妻子,自尊心很强的人。 【解析】【分析】(1)在文中找

27、到写母亲哭泣的三处文字,联系上下文内容,理解母亲对父亲的情感即可作答。文章中三次写到母亲流泪,而每次流泪的原因不同:第一次是父亲刚刚离家时,母亲默默流泪,这是母亲对父亲的不舍而落泪;第二次是母亲看到父亲的处境时落的泪,这是母亲因为难过才流下的泪;第三次是找不到发卡时哭得没了声息,这是母亲因为失去了父亲伤心地流泪,每次原因不同,而且一次比一次哭得厉害。 (2)根据文中的内容,了解“信”的内容,从母亲对父亲的情感这方面来分析概括。母亲“母亲硬是让我念了许多遍。”“许多遍”表示次数很多,这体现了母亲想清楚地了解父亲的情况,表现对父亲的担心和牵挂之情。 (3)根据文中情节,了解“发夹”的来历,体会母亲

28、与父亲之间的情感,从以物写情这方面来具体分析作答。该句子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话,要结合文章的主题思想去分析它是起到了点题的作用的,那“发卡”就是父亲的象征,发卡上的“迎春花”就是母亲的象征,一枚发卡凝聚了父母之间深深的爱,不管发卡在哪里,它都会永远地替父亲守护者母亲,这种爱能抵御严寒,带给人温暖意思表达清晰即可。 (4)从写父亲出去打工的目的,可见他爱儿子;写父亲回家给母亲买了发卡的事,可见父亲爱妻子,爱这个家;从写父亲看到我们后就跑的事,可以看出他有很强的自尊心。 故答案为: 母亲因不舍父亲离开而流泪。看到父亲穷困的处境,母亲因难过而流泪。丢失发卡,母亲因伤心而哭泣。 母亲对父亲非常牵挂和担心,

29、让“我”多读几遍,想清楚地了解父亲的情况,心里得到安慰。 发卡凝聚着父母间深深的爱,无论它在哪里,都将永远替过世的父亲陪伴母亲,这种爱是温馨的,它能抵御严寒,给人温暖。 父亲是一个勤劳朴实、吃苦耐劳、爱孩子、爱妻子,自尊心很强的人。【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提取并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解答时,阅读全文,依据作者的行文思路去分析,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将相关内容逐步概括出来。 本题考查理解内容。答题时应注意,要准确、深刻地领会作品的内容、思想和情感倾向,从作品本身出发,紧扣题目所问进行感悟有理有据地把自己的观点说清楚讲明白。绝对不能离开原文来断定答案。 本题考查理解词句的深层含义。答题时应注

30、意,先弄清全文的内容;再读懂各自然段的内容,在正确理解句与句、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区别主次;最后用明确、完整、简要的语句表述。 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答题时应注意,人物形象指的是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概括人物形象要从分析人物所做之事入手,结合具体的写人方法,抓住抒情、议论语句,用准确的词语写出人物身上的品质、精神方面的特点,尽可能不要停留在一个层面上,即多方面概括。4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近年来,国学大热,以汉字听写大会为代表的汉字类节目火热,一些久未提及和使用的生僻字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线中。有很多家长选择用生僻字给孩子起名字,既独一无二,

31、不易重名,又有好的寓意。可以说,生僻字正受到人们的更多关注。生僻字并非生而生僻。产生生僻字最主要也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某个文字所代表的东西不再重要甚至消失了。语言文字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映,当某种旧的事物、方法、观念消失之后,相应的语言文字也随之慢慢退出历史舞台,渐用渐少。汉字生僻字的增多也与汉语的书面语变革相关。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书面表达一直使用文言文。五四新文化运动后,白话文才终于代替文言文成为了汉民族的共同书面语,许多汉字也就沦为生僻字了。还有一些汉字,因为少见、难认,渐渐被人们舍弃。譬如“芈”原本有“羊鸣”的意思,可是后来人们新造了一个“咩”字,占据了“芈”字的读音和意义,导致现在的人们

32、认识“咩”的多而认识“芈”的少了。材料二:常用汉字与生僻字的数量及使用频率的对比图(1)下列表述不符合以上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 A.以汉字听写大会为代表的汉字类节目火热,一些生僻字重回人们视线。B.一些家长选择用生僻字给孩子起名字,源于它独一无二,寓意美好。C.伴随着某些旧的事物、方法、观念的消失,相应的语言文字也消失不见了。D.“芈”原本有“羊鸣”的意思,后来逐渐被新造的“咩”字取代,就沦为生僻字。(2)阅读材料二,用简洁的语言写出结论。 【答案】 (1)C(2)常用汉字数量虽少,但使用频率极高(或:生僻字数量虽多,但使用频率极低)。在汉字中,生僻字的数量远多于常用汉字的数量(或:生僻字的

33、数量在汉字中占绝大多数,常用字的数量占少数)。常用字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生僻字(或:常用字的使用频率几乎占据了全部,而生僻字的使用频率极低)。 【解析】【分析】(1)C项表述不符合以上材料内容。原文“退出历史舞台,渐用渐少”指的是使用率越来越低,变为生僻字,并不是“消失不见”。 (2)此题以“常用汉字与生僻字的数量及使用频率的对比”为陈述对象。在“使用频率”与“数量”两个饼状图中分别找到“生僻字”“常用字”所占用的百分比,通过对数字的比较可分析出常用汉字数量虽少而使用频率极高,生僻字的数量远多于常用汉字的数量,常用字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生僻字等结论。 故答案为: C 常用汉字数量虽少,但使用频率极

34、高(或:生僻字数量虽多,但使用频率极低)。在汉字中,生僻字的数量远多于常用汉字的数量(或:生僻字的数量在汉字中占绝大多数,常用字的数量占少数)。常用字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生僻字(或:常用字的使用频率几乎占据了全部,而生僻字的使用频率极低)。 【点评】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通读材料,把握材料主要信息,揣摩选项正误。 本题考图文转化能力。根据材料调查内容“ 常用汉字与生僻字的数量及使用频率的对比图 ”,然后结合数字比例分析得出的结论。5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紫藤萝瀑布宗璞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

35、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

36、想摘一朵。 但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是稀落的,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颜观色,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

37、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看不见藤萝花了。 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什么让“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呢?首段引人遐想,制造悬念引出下文。B.至段,对花之“盛”的描摹从整体到局部,依次描写

38、花瀑、花朵、花穗。C.第段回忆十多年前花的稀零,和眼前的繁茂形成对比,为下文写生命的思考铺垫。D.从全文看,作者的感情发生了变化:焦虑悲痛宁静喜悦振奋向前。(2)结合语境,请从用词角度赏析下列句子的划线词语。 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3)文章托物言志,作者由紫藤萝花的勃勃生机感悟到什么?请结合自己的经历或见闻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B(2)示例一:“挑逗”本义是逗引、招惹的意思,这里是贬词褒用,生动地写出了紫藤萝花的可爱与顽皮,和阳光相映成趣,突出了花色的耀眼和紫藤萝的勃勃生机。 示例二:“挑逗”本义是逗引、招惹的意思,这里是贬词褒用,生动地写

39、出了花色的耀眼和紫藤萝的勃勃生机,表达了作者对花的喜爱(赞美)之情。(3)作者感悟: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理解: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不幸终究是有限的、暂时的,而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作为学生的我们,难免会遇到挫折、失败,但我们不能被昨天的不幸压垮,应该像紫藤萝花一样,振作精神,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实现人生的价值。 【解析】【分析】(1)B项“依次描写花瀑、花朵、花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依次描写的是花瀑、花穗、花朵。 (2)“挑逗”本义:逗引、招惹。语境义:贬词褒用,也是拟人手法。把花的颜色写成人的动作行为,生动、形象地写出

40、花色的耀眼与生机。表达了作者对花的赞美之情。答作用时,一定要答出词语对表达作者情感的意义或突出中心的作用。 (3)一问,可分析第段“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一句。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花和人一样,都会碰到许许多多的困难,不应该害怕困难,而是应该去勇于面对困难。二问,十多年前紫藤萝花稀落,遭遇不幸,过了这么多年,又开花,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这样生机勃勃,想到自然界生命的顽强和美好。而人类也是如此,人类的生命长河并不因某个人的逝去而停止流动。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当我们遭遇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的美好和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斗志和积极乐观的心

41、态。 故答案为: B 示例一:“挑逗”本义是逗引、招惹的意思,这里是贬词褒用,生动地写出了紫藤萝花的可爱与顽皮,和阳光相映成趣,突出了花色的耀眼和紫藤萝的勃勃生机。 示例二:“挑逗”本义是逗引、招惹的意思,这里是贬词褒用,生动地写出了花色的耀眼和紫藤萝的勃勃生机,表达了作者对花的喜爱(赞美)之情。 作者感悟: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理解: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不幸终究是有限的、暂时的,而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作为学生的我们,难免会遇到挫折、失败,但我们不能被昨天的不幸压垮,应该像紫藤萝花一样,振作精神,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实现人生的价

42、值。 【点评】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注意结合语境,从用词角度赏析词语妙处。 本题考查写作方法的感悟归纳。解答此题要在理解“托物言志”的基础上,找出本文是怎样做到“物”与“志”相联系的。可以看出作者首先对景物观察细致,这是写作的前提;同时先写景再状物,这样抒情才有基础;还有就是描写景物要有感情,这样才能与志相联系。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城里的土孙道荣 朋友新买了个房,一楼,带院子。如今在城里,能有个院子的房,不多了。 拿到钥匙后,朋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想将院子整一整,弄出一小块地来,种点蔬菜,养点花草,在城里做一回农民。一

43、锹挖下去,朋友傻了,薄薄的,已经发蔫的草皮下,全是混凝土疙瘩、断砖、木渣、碎钢筋,以及饭盒、塑料啥的,原来院子都是垃圾堆砌而成的。朋友请了两个工人,挖掘了三四天,总算将院子表层的垃圾清理完了,见到了下面的黄土层。可是,问题也来了,院子成了一个坑,比旁边足足矮了三四十公分,必须找一些土来回填。 上哪里去找土呢,这成了大难题。 在城里,你已经难得见到土了,你能见到的最多的土,叫混凝土,房子是混凝土盖的,路是混凝土浇的,地是混凝土铺的,在混凝土的世界里,能长出庄稼和别的植物的土地,几乎被完全覆盖,不能呼吸。鸟,或者风,将一粒种子随便往乡下的土地上一丢,种子就能成活,长成葱郁的绿来,哪怕是不小心丢在了

44、石头缝里,它也能顽强地生根、发芽,因为,纵使是石头缝里,也多少是有一点点土的。只要有土,哪怕只是小小的一捧土,也是种子的窝,种子的家,它就能活下去。但是,城里不行,你将一把种子搬在地上,它们不是马上被车轱辘碾成粉末,就是在毒日头下,干枯而死,在水泥地面上轻飘飘地滚来滚去,成为水泥和钢筋们的笑话。 当然,城里也还是残存了一些土的,小区的花坛里,就有土;路边的隔离带里,也有一些土;街头的街心花园里,有更多的土。不然,那些花花草草,怎么活得下去?朋友扒拉开那些矮小的花草,试图挖一点点土出来,这才发现,其实也只是表层有一点点浮土,你用手往下一掏,不是挖到了一块砖,就是被碎玻璃割伤,这些土,与他家院子里

45、清理出来的“土”是一样的,也是建筑和生活垃圾搅拌在一起的混合物。难怪这些花草,一个个都长得小心翼翼 , 它们的根在努力往下扎的时候,一定伤痕累累。别说这些小花草,就算你是一棵大树,你能在城里拥有的土,也是有限的,除了从乡下移植过来时,盘根自带的土之外,一棵大树的周围,亦必是混凝土围砌而成。当台风来临时,城里的树都只能靠钢管支撑保护,这不能怨它,它无法将自己的根,在城里扎得更深更牢啊。 朋友想到了远在城郊的公园,草木茂盛,亦必有土。那确实是你能在城里,与土亲密接触的唯一去处了,倘若在雨天,你又愿意赤脚的话,你的脚丫子,就能够感受到久违的泥土的润滑和芳香了。朋友在一个小土坡旁停下来,兴奋地扒开树叶

46、和杂草,黑黝黝的泥土,散发着泥腥味,他情不自禁深深地吸了一口,第一次对泥土有了如此深厚的情感。 朋友站起身,才惊讶地发现,他的身后,站着一名公园管理员。管理员已经留意他很久了,以为他是来偷什么珍稀植物的,当明白他只是想弄一些土的时候,管理员踌躇了一会,对他说,如果你也像别人那样,只是弄一点点土,放在花盆里,种点花草什么的,我也就睁一眼闭一眼算了,但你想弄一院子的土,这肯定不行。管理员指了指不远处的一个小坑说,那里的土,就都是被一个个城里人偷偷弄回家,养盆景去了。 朋友坐在公园的草地上,他已经绝望了,不知道从哪里去找来土,将自己的院子填平,好种上青菜、西红柿或辣椒什么的。现在,他的院子,就像一个坑,或像他的一个什么未了的愿望,等待填满。可是,在城里,上哪去找土呢?土,这个最土的东西,恍然成了城里最稀缺之物了。 他忽然想到了“坐”这个汉字,坐,不就是两个人坐在土上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语文 > 考试试卷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试题及答案.doc)为本站会员(2023DOC)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