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上语文整册知识点很全面.doc

上传人(卖家):2023DOC 文档编号:5522462 上传时间:2023-04-23 格式:DOC 页数:62 大小:26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上语文整册知识点很全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人教版八上语文整册知识点很全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人教版八上语文整册知识点很全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人教版八上语文整册知识点很全面.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人教版八上语文整册知识点很全面.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八年级上册字.词.句复习第一单元鄂 豫 绥(su)靖(jng) 阻遏() 锐不可当 阌(wn)乡 聿(y)尖利 能耐 悠闲 寒噤(jn) 阴惨 仄(z)歪 央(yng)告 转弯抹(m)角 月明风清 张皇失措 疟(yo)子 蹿(cun) 拂晓 瓦砾(l) 地窖(jio) 鞠躬 颤巍巍(wi)赃(zng)物 箱箧(qi)制裁 荡然无存 肃穆 荒谬(mi) 健忘第二单元骇(hi)掳(l)悚(sng)惶(hung)急疮(chung)疤诘(ji)问 渴慕 疏懒 霹雳 孤孀 交卸(xi)奔丧(sng)狼藉(j)簌簌(s s)典质 赋闲 颓(tu)唐 琐屑 差(chi)使 蹒跚(pn shn)拭(sh)箸(

2、zh) 凹凼(dng) 尴(gn)尬(g) 烦躁 微不足道 大庭广众 伛(y)惶恐 荒僻 塌败 取缔(d) 骷髅 滞(zh)笨 愧怍(zu) 翳(y) 克扣 接济 唏嘘 稀罕(han) 噩耗 呵(h)斥 焦灼 伎(j)俩(ling) 颠沛(pi) 吊唁(yn) 文绉绉(zhu) 长途跋(b)涉 穷困潦倒 风尘苦旅 鸡零狗碎 低眉顺眼 连声诺诺 生死祸福第三单元雄跨 雄姿 残损 古朴 推崇 惟妙惟肖(xio)巧妙绝伦 洨(xio)河 匀称(chn) 张鷟(zhu) 美感 史诗 驻足 轩(xun)榭(xi) 败笔 丘壑(h) 嶙(ln)峋(xn)镂(lu)空 蔷薇 明艳 因地制宜 重峦(lun)叠

3、嶂(zhng) 磬(qng)鳌(o)头 琉璃 藻(zo)井 蟠(pn)龙中轴线 金銮(lun)殿 额枋(fng)鎏(li)金 屏风 纳凉 帷(wi)幕 缓冲 造型 伧(cng)俗 雅俗之别第四单元萌发 次第 翩(pin)然 孕(yn)育 销声匿(n)迹 衰草连天 风雪载(zi)途 周而复始 草长莺飞 囊 克隆 繁衍(yn) 胚胎 蟾(chn)蜍(ch) 鳞片 脊椎 两栖 相安无事 遗骸(hi) 褶(zh)皱 劫难 致密 追溯(s) 天衣无缝 铱(y)潮汐(x) 鸟臀(tn)目恐龙 失衡 藩(fn)篱 监控 归咎(ji) 在劫难逃 五彩斑斓 啸聚山林 束手无策 物竞天择 无动于衷 幻觉 吟咏 绮

4、(q)丽 殷(yn)红 变化多端 日薄(b)西山 气息奄奄(yn)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文学常识1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选自人民日报,中原我军解放南阳选自东北日报)。作者毛泽东.2.芦花荡选自孙犁文集。作者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小说散文结集白洋淀纪事之一荷花淀,之二芦花荡。3. 蜡烛选自阅读和欣赏。作者西蒙诺夫,前苏联作家。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选自雨果文集。作者雨果,法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5.亲爱的爸爸妈妈选自人民日报。作者聂华苓。6.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朝花夕拾。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现代文

5、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7.背影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作者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作品收在朱自清全集里。8.台阶选自小说集台阶。作者李森祥。9.老王选自杨绛散文。作者杨绛,现代作家,文学翻译家10信客选自秋雨散文。作者余秋雨,当代作家。11、中国石拱桥选自人民日报。作者茅以升,12、桥之美选自吴冠中人生小品。13、苏州园林选自百科知识。作者叶圣陶,原名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的作者、教育家、编辑家。作品后都收在叶圣陶集里。14、故宫博物院选自地理知识。作者黄传惕。15、说“屏” 选自陈从周散文。作者陈从周,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著有说园等。16、大自然

6、的语言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一期竺可桢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作者竺可桢,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地理学家。17、奇妙的克隆选自中学科技。作者谈家桢。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选自新疆域,孟庆任译。作者阿西莫夫,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19、生物入侵者作者梅涛。20、落日的幻觉 选自科学于生活。21.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东晋著名诗人。代表作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并序、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等。22.陋室铬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诗人,哲学家。 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23核舟记选自

7、清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作者魏学洢 ,字子敬,明末嘉善人。明朝散文家。24.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礼运。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25.望岳春望石壕吏选自杜诗详注。作者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26、三峡选自水经注疏。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县人,北魏地理学家。撰水经注,其书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27、答谢中书书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作者陶弘景,南朝梁代人,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人。有陶隐居集。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他的词首开豪放之先

8、河。散文创作成就也很高。28、观潮选自武林旧事。作者周密,字公瑾,宋代湖州人。29、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作者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人。30、归园田居选自陶渊明集。作者陶渊明。30、使至塞上选自王右丞集笺注。作者王维,字摩诘,因官至尚书右丞,所以人称王右丞。是盛唐极负盛名的诗人,画家。30、渡荆门送别选自李太白全集。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仙”, 30登岳阳楼选自陈与义集。作者陈与义,宋代诗人。桃花源记复习资料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ji)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

9、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俨(y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n)陌(m)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o),并怡(y)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su)与外人间(jin)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wn)。余(y)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

10、辞去。此中人语(y)云:“不足为(wi)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jn)下,诣(y)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qin)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他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只

11、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作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又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

12、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罢),他们都感叹起来。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临别时)村里人嘱咐他道:“(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源的)路了。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实现。不

13、久,他因病去世。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课下注释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缤纷:繁多的样子。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 相闻:可以互相听到。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所以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要:通“邀”,邀请。 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无论:不要

14、说,(更)不必说。“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里的“无论”。具言:详细地说出。 叹惋:感叹惊讶。惋:惊讶、惊奇。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扶:沿、顺着。向:从前的、旧的。及郡下:到了郡城。 诣: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 遂:终于。 规:计划。 未果:没有实现。寻:随即,不久。 问津: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一 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陶渊明 ,字 元亮 ,名 潜 ,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时期)伟大诗人,他开创了田园诗体,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_田园 诗人,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饮酒等。本文选自陶渊明集。二 文章主题本

15、文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出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从而寄托了作者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社会理想。三 古今异义词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妻子(古义:(两个人)妻子和儿女;今义:(一个人)对男子的配偶的称呼,指妻子) 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鲜美(古义:鲜艳而美丽;今义:食物味道好)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外人(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局外人)仿佛(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似乎,好像)四一词多义寻:寻

16、向所志(动词,寻找) 寻病终(副词“不久”)舍:便舍船舍(sh),动词,“下船”丢弃。舍弃)屋舍俨然舍(sh),名词,“房屋”)中:中无杂树(“中间”)晋太元中(“年间”)其中往来种作(“里面”)志: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 寻向所志(做的标记)为:武陵人捕鱼为业(读wi,动词,作为)不足为外人道也(读wi,介词,对,向)遂:遂迷,不复得路(“最终”)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四、一义多词(1)缘 扶=沿着 (2)要 延=邀请 (3)悉 咸 具 皆=都五、通假字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问所从来,具答之(具,通“俱”,详尽)六课文中的成语及其解释豁然开朗:形容有狭隘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明朗

17、。也形容由迷惑糊涂一下子变得通晓明白。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亦指环境清幽、生活安逸的地方。无人问津:原指没有问通往桃花源路的人了。现比喻没有人再来尝试或过问。怡然自乐:安适愉快,自得其乐落英缤纷:花瓣凋落;纷纷飞扬的样子。形容鲜花盛开的美丽景致。黄发垂髫:黄发: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旧时长寿的象征,后常用指老人。垂髫: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后常用指儿童。指老人和儿童,即老老少少。鸡犬相闻:村落间能相互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也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友好,和一种安宁的生活环境。)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七课文填空(1)写渔人见到桃花林的美景句子:芳草鲜美,落英纷纷

18、。(2)描写桃花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3)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平静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4)描写桃花源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5)桃花源在林尽水源;山有小口 的地方,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路径用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 等句说明它不易被人发现。(6)写桃花源中人热情好客的句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林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到至其家,皆出酒食。(7)本文与苏轼水调歌头中发现“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疑问相类似的句子: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8)写桃花源自叙来此绝境原因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9)本文与陆游

19、“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豁然开朗。10、写出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用原文):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11、写出描写挑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用原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并怡然自乐。12、写出本文中出现的三个成语:豁然开朗、世外桃源、怡然自乐、(无人问津)13、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甚异之14、文中描写挑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用原文):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15、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是(用原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16、表现 “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便要还

20、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17、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18、“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9、“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八问题解答1、本文第二段描写了美好乡间图景,请从下列三个方面分别指出“美好”的含义,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自然环境:优美富饶 社会环境:安定和平 人民生活:自由快乐2、本文以 渔人进出桃源 为线索,以 时间先后 为顺序,从 发现桃源 到 访问桃源再到 离开桃源 一线贯之。3、本文作者还有许多优美的诗句,请写出任意连续两句,并标明出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 “

21、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田园居4、请结合本文谈谈桃花源内居民的特点(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表现桃源人的热情好客;(写出一点即可)(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表现桃源人的勤劳(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表现桃源人的快乐5、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6、作者为什么在这篇文章里虚构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的美好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否定和批判。7、桃花源人为什么嘱咐“不

22、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中人心存戒心,想保住这个“绝境”,避免战乱,不愿让外人知道8、根据本文内容拟一副对联,上联 环境优美安定和平,下联:生灵涂炭战乱频繁。 9、对渔人的回答,桃源人叹惋的原因是什么呢?为桃花源以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一直痛苦地生活而叹惋。10、“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呢?请结合他的一首诗说说理由。作者这样写,是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渴望和平,反对战乱的强烈愿望,同时写一种对黑暗官场,厌恶和不满。比如,归田园居一诗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就是这一思想的体现11、作者在二千多年前就为我们规划出一个美

23、好的世外桃源,并成为后人羡慕、追求的目标。由此,你能够看出作者追求怎样的人生理想?追求一种和平宁静,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平等的理想世界,因为作者所处时代战争频繁,作者有志不得施展,只有寄托在作品中。12、结合文章,谈一谈你对“世外桃源”这个成语的理解。它代表着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和平安宁,没有战争,没有压迫的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13、思考:(1)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简答):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2)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3)从文章那些地方知道内容是虚构

24、的:从“桃源世界”,结果“不复得路”,而后“无人问津”可知。(4)虚构目的: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5)作品意义:尽管这种理想不可能实现,但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九、讨论、 回答下列问题1、“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或:为了寄托美好理想,追求自由生活)2、 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增添神秘色彩

25、。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三、课文分析:本文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和平安定。但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爱 莲 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n)。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有的版本为盛)爱牡丹。予(y)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zhu)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xi)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y)

2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译文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很喜欢牡丹。我则惟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逸的)枝;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一、 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

27、敦颐,字茂叔,世称“濂溪先生”,北宋朝哲学家、理学家。谥号“元公”,有太极图说、通书、周元公集。爱莲说是他托物言志的一篇名文。他被公认为理学的重要创始人,他提出的“太极”和“无极”等哲学范畴和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体裁是“说”,说,是一种文体。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用来抒发感情,还可以叙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骈句,相接的两句话,字数相同,意思相对,叫做骈句。骈句和排比句以外,统称散句。爱莲说的写作特点是:托物言志,立意高远,巧妙运用衬托和比喻;骈散相间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

28、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 富贵者 君子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思想感情。二、解释重点实词 课下注释1、选自周元公集,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2、蕃:多。3、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4、染:沾染(污秽)。5、濯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6、不蔓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7、亭亭净植:笔直的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立。8、亵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9、焉:助词。10、隐逸:

29、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11、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12、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13、噫: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14、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15、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16、宜乎众矣:人该是很多了。宜,应当。三、成语与名句。出淤泥而不染:从污泥中生出来,却不沾染污泥。比喻在污泥的环境里能保持纯洁,不受影响。不蔓不枝:比喻言谈或文章简洁明快,不拖泥带水。四、写作手法:一是巧用比喻,把菊花比为“隐士”,把牡丹比作“富贵人”,把莲花比喻成“君子”二是用衬托的写法突出主题。全文三次用菊花、牡丹衬托莲花。第一次衬托

30、表明自己的喜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表现莲花的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慨叹世上没有几个人和自己的爱好相同。五、结合文意,自拟对联周氏爱莲比君子 陶公喜菊胜群芳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六、填空题。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中通外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大名远扬;“亭亭净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廉行,仪态端正,令人敬重(清高)。本文写作顺序是先总后分,含蓄地说明,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体现。作者开篇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清高风度等各方面,赋予莲花以美好的品格。晋陶渊明独爱菊,结合所学,写出一句其描写菊花的

31、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们曾学过桃花源记文中重在使用衬托的手法:众多可爱的花是一般衬托,菊和牡丹是重点衬托,菊是正衬,牡丹是反衬。作者以莲花自况,表现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婉曲的批判了崇尚富贵、追名逐利的世风。文章前后照应,“予独爱莲”和“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句照应,“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和“世人盛爱牡丹”一句照应,“宜乎众矣”的“众”和“独”一词形成反照应。在文中找出一句骈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本文的线索是以“爱”这一主观感情为线索。短文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衬托莲花的高洁可爱。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

32、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引人注意和思考,突出作者的写作目的。第二段文字从句子的用途看,采用了陈述句、反问句、疑问句。从修辞手法看,采用了排比、反问、比喻修辞手法。文中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是品格高尚的人。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在莲的形象上寄予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情操。文中有一对反义词是蕃和鲜。第一段的表达方式以描写为主,第二段的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议论,文中“谓” 能集中体现出来。抒情,文中“噫”作了提示。 爱莲说主要采用的表达方式是: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作用是开篇记叙引题,写世态炎凉;继而描写,突出形象;卒章议论,在于赞美。抒

33、情贯穿全篇,意在明志“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从字面的角度而言,是说爱牡丹的多而爱莲者少,作者的言外之意是爱慕富贵的人多,这句话讽刺的社会世态是作者的知己少牡丹,作者把它比作富贵人,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鄙视”的情感。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赞美”的情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句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是对偶和比喻七、主题思想。本文通过对莲可贵品格的赞美,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既不愿象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象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八、爱莲说分段:第一段,写“我”爱莲的原因和莲的美好的品格。第二段

34、,表明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九、用原文回答问题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全文的中心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

35、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人们甚爱牡丹的原因是: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同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微斯人,吾谁与归”意境相同一句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鲁迅青年时期在莲蓬人中写道:扫除腻粉呈风骨

36、,褪却红衣学淡妆。它的立意和语言受益于爱莲说中的名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隐寓趋炎附势之风极盛的语句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十、问答题1、 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莲”?答:因为菊花在秋天开放,不与百花争艳,是花中的隐士,而陶渊明也是一位隐士,菊与陶渊明的品格相似2、“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这句话揭示了什么问题?答:揭示了自唐朝以来,崇尚富贵,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答: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7、”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4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5、爱莲说一文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旨在托物言志。文中牡丹、莲花各比喻生活中的什么人?你怎样看待拜金主义者信奉“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牡丹之爱”?答:“牡丹”比喻富贵的人。“莲花”比喻品德高尚的人。看法:对有些拜金主义者的贪图富贵追名逐利行为表示鄙夷和厌恶,他们的“有钱能使鬼推磨”是造成世风日衰的祸根,这种“牡丹之爱”要受到批评和否定。6、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两个“独”

38、字,有什么作用?答:喜爱哪一种花,表明人们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气节。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表明了自己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7、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答:隐士。不愿意,因为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却不赞赏, “惋惜”8、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莲“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不可亵玩”的特征所代表的可贵品质。答:莲花代表的可品质是:质朴、高洁,胸怀豁达,品行无邪;不拘繁文苟礼,美德广布四方,独立自主,威严不可亵渎

39、。9、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答: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的品德。10、“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予独爱莲”的“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答:表达了作者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独字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11、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答: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1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

40、讽刺。或者答:作者对追求势力、追求富贵的庸俗世风的鄙弃。13、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答:叹惋菊花,为了洁身自好而逃避现实,超然物外,处世态度未免有些消极。鄙薄牡丹:追名逐利,攀附富贵,未免有些庸俗。赞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立身污浊尘世却能永葆高洁本色,十分难得。14、请为第2段文字作个评注。答:作者将菊花、牡丹和莲花一一人格化,赋予他们不同的道德情操,借花喻人,通过人们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讥讽了崇尚富贵、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展现了作者品性的高洁。15、“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从这句话能看出什么问题?答:揭示了陶渊明以后的社会风气,对社会不满的隐士少了,与世同流合污的人多了。16、

41、 本文的语言运用上有何特色?这样有什么好处?答:骈散结合.使人读起来铿锵有力,顿挫有致.17、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18、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19 、第二段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和上一段关系怎样?、答:议论、抒情。第一段描写“莲”的形象,第二段点明“莲”的含义,揭示中心。20、举例说明第二段所运用的修辞方法。 答:(1)反问:同予者何人?(2)排比

42、:菊花之君子者也。(3)比喻: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4)对比: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21、作者把“莲”与“牡丹”对举,其用意何在?答:批判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22、文章结尾处,修辞和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运用排比修辞,反问句式;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追求富贵的思想感情。23、在文中作者把“莲”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目的何在? (表达了作者怎样思想?)答: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予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节操。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答: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

43、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24、文章三次用菊和牡丹衬托莲,各有什么作用?答:第一次衬托,表现自己独爱莲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显示莲花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借以慨叹世上没有人像自己这样钟情于莲花的。25、某市在确定市花的活动中,居于民意调查前三名的是兰花、梅花、桂花。如果让你从这三种花中选择一种,你赞成哪种花?并谈谈理由。(2分)示例l;赞成兰花,兰花无论后于何处都是默默无闻的绽放,默默散发出幽香,具有纯朴高雅,不张扬、不媚俗的品质。示例2:赞成梅花,“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能凌霜傲雪,展示了逆境中奋进、战胜困难的精神。示例3:赞成桂花,桂花不仅香气浓郁,而且可以作为香料,入药、人茶,有

44、很强的实用价值,自然让人联想到无私的奉献。(由桂冠、月中的桂树想到桂花的高贵亦可)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答:言之成理即可。例如:同意第一种观点,只要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即使身处恶浊的环境也能独立不移。26、关于荷花的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采莲曲 (唐.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十一、拓展延伸发挥题:1、你喜欢哪种花?请简要

45、说明喜欢的原因。答:荷花,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为历代文人所喜爱;梅花,你傲立雪中的高洁,坚忍不拔的毅力,卓尔不群的品格,深深的感动着我,激励着我.2.作者认为“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说说理由。答: 不同意,我认为牡丹才是花中君子,它不为恶势力屈服,虽遭贬,仍不改其志,按照自身的规律开花。嬴得花中美誉3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后有哪些收获呢?答: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4爱莲说中渗透着几种人生观?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人生观。答: 三种:1隐逸的人生观;2贪图富贵的人生观;3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观。谈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待归类文档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人教版八上语文整册知识点很全面.doc)为本站会员(2023DOC)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