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节百家争鸣随堂练习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相比,从争论内容上看,最主要的不同点是A 前者侧重于文学艺术,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B 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后者侧重于文学艺术C 前者侧重于科学和学术研究,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D 前者侧重于政治运动,后者侧重于思想文化2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人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穿衣服应该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及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穿的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可
2、;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A 甲儒,乙墨,丙法,丁道B 甲道,乙儒,丙墨,丁法C 甲儒,乙法,丙墨,丁道D 甲道,乙墨,丙法,丁儒3在世界文明的“轴心时代”(公元前8一前3世纪),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是( )A 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B 以法为教、焚书坑儒C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 崇儒尚佛、兼收并蓄4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杂家“兼儒墨,合名法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杂家的这一特点反映出战国时期A 儒墨学说成为主流思想B 诸子思想相互借鉴融合C 思想统一局面
3、正式确立D 君主专制政治逐步确立5魏晋时期北方门阀是蛮族武士和华夏士族的天然结合点。蛮族通过经学教育转化为门阀,儒学再度发挥精英融合作用,将夷夏之别转化为阶级分野。这反映A 儒学思想影响力日渐突出B 夷夏之别在中国消失C 门阀制度有利于专制统治D 魏晋政治价值体系确立6公元前544年,社会动荡,吴国公子季札出使中原诸国。途经徐国,知道徐君对他的佩剑十分喜爱,因故未能相赠。后知徐君已死,他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随从认为这样做没有意义,季札说:“始吾心已许之, 岂以死倍(背)吾心哉。”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A 社会转型使然B 趋利的社会观念C 国家利益决定D 尚礼的社会风气7管子日:“君臣上
4、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为人君者,倍(通背)道弃法而好行私,谓之乱。”材料强调A 君臣等级关系B 突出法的作用C 私法盛行致乱D 国家治乱兴衰8中国古代某思想家第一次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最重要的全德之称,奠定了“仁学”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该思想家是A 孔子B 孟子C 董仲舒D 朱熹9全球通史在记述中国战国时期某学派时说: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人民群众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商人和学者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A 主要代表人物是墨子B 其思想蕴含有发展观、法制观C 主张“顺其自然”D 其思想成为西汉王朝治国理念10复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中国某典籍,全句是“博
5、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按语义判断,复旦校训当出自以下哪部典籍?A 韩非子B 论语C 老子D 墨经11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仁爱之心的文化人的学派”。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A 儒、道、墨、法B 道、法、墨、儒C 墨、儒、法、道D 法、儒、道、墨12某班同学在编写“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为扮演孟子的同学所设计的台词应是A “兼爱非攻,互助互爱”B “民贵君轻,社稷次之”C “敬鬼神而远之”D “以法治国,中央集权”13.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6、一 (孔子)看准了政治责任,非有学问及道德的人不能担当他深通礼乐射御书数,这是从事政治的基本学问,但他却无从政的机会。乃广收门人弟子,达三千人之众,教以六艺志在造就士及君子。周德伟自由哲学与中国圣学材料二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董仲舒举贤良对策材料三 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朱熹四书章句集注(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认为一个人从政应该具备的条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的政治主张。
7、(2)材料二揭示了董仲舒的什么主张和目的?这一时期儒学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3)材料三中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是什么?这一时期儒学的地位如何?(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不同阶段的儒学家治国理念的共同之处。从儒学家的努力与儒学地位的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答案1-12:CBABA DBABB BB13.(1)条件:学问、道德(或德才);主张:为政以德(或以德治民)(2)主张:天人感应目的:神化君权;警戒、限制君权,巩固统治。变化:成为封建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3)关键:薄敛节俭(或节用)。地位:南宋以后,逐渐成为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4)相同点:以民为本(或关注民生)。认识:儒学的发展不断适应统治者和时代的需要(或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