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前期是幼儿社会行为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幼儿接触到的人和事越来越多,生活范围由家庭扩至幼儿园,先后接触到的人包括父母、家人、亲人、教师和同伴。人际关系也就复杂了。因此,幼儿需要学习怎样适应社会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学前期是培养 幼儿对个人生活和团体生活有正确态度,以及教导他们发展人际关系的技巧的重要时刻。教师在促进幼儿社会行为的发展方面便担当重要角色。 幼儿在社会群体中生活,需要学习恰当的行为,以遵守群体生活中的某些准则,长大后便能更容易适应社会生活。然而,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辅导时必须考虑到他们在各个年龄阶段的行为特点,从而帮助幼儿依照社会生活中的某些准则行事,促进他们社会行为的发展。
2、 一 行为辅导的意义和目的 对幼儿作出行为辅导主要是为了达到两个目的:一是为了保护幼儿,使他的身体不受损害;二是为了教育幼儿。 学前期的幼儿热爱探索环境中的事物,他们似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动力,使他们急于认识环境中的很多事情,包括有生命和没有生命的东西。另一方面,幼儿的行为一般都很自我,未能做到站到别人的立场考虑问题。例如,当幼儿觉得眼前的小朋友妨碍自己的行为时,就会推开他。幼儿由于好奇、活泼好动,处事又常常以自我为中心,所以往往会闯出乱子,对自己或者别人都可能会造成伤害。因此,辅导幼儿的其中一个目的是要保护幼儿,使他的身体不受损害。 另一个目的是希望幼儿通过成人的解释和引导,认识到什么事情该做
3、,什么事情不该做,并学习依照群体生活中的一些准则去调整个人的行为,以及学会为个人的行为承担后果。这是教育方面的目的,主要是期望幼儿逐渐发展自律的能力。 二 行为辅导的原则 对幼儿来说,成年人对他作出行为辅导,往往会使他觉得受到约束,又不愉快的感觉,因而会流露出抗拒的情绪。幼儿教师首先要接受幼儿这种自然的反应,并考虑依照一些原则去进行辅导。 1. 教育目的要明确 , 指示要清楚 对幼儿的行为作出辅导时,必须明确知道究竟期望幼儿从中学习到什么。如果只是为了对幼儿的行为表示不满,是没有什么教育意义的。辅导既然含有引导行动的意思,那么就必须让幼儿清楚地知道他应该怎样做。例如当幼儿玩滑梯时,教师要让他们
4、清楚知道,必须排队等候,待前面的人滑下去了自己才开始滑。这种指示是需要的,因为可以帮助幼儿领悟到怎样去遵守群体生活的一准则。此外,教师作出指示时,说话要精简明确,避免喋喋不休。 2. 让幼儿知道要承担行为的后果 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辅导时,有时需要让他知道某种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使他从事情的因果关系中学习怎样作出取舍,以调整自己的行为。这也是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的一种学习。例如,当幼儿玩滑梯不遵守游戏规则时,教师就要让他清楚地知道,如果不遵守规则,就会暂时失去玩滑梯的权利,直至他肯遵守规则为止。幼儿从中就知道要承担不遵守玩滑梯规则的后果。 3. 按幼儿的发展水平进行辅导 对幼儿进行行为辅导时,必须
5、考虑配合幼儿的年龄和发展水平。也就是说,要求幼儿做的事必须是他们能够做到的。例如, 3 岁的幼儿专注力不能持久,如果不考虑这点,要求他们端正地坐着,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说话,幼儿便肯定办不到。 4. 辅导时要付出爱心和耐性 学前期的幼儿活泼好动,独立自主的意识日渐加强,在很多事情上都有自己的主张。当他的行动受到约束时 ,会顽强地反抗,甚至会情绪激动、发脾气。所以对幼儿进行辅导时,要付出很大的爱心和耐性,态度要平和而不动气,但要坚持原则,不要感情用事,更不要对幼儿作出人身攻击。例如对幼儿说 : “你想做坏人?坏人才会抢别人的东西。”人身攻击不但不能改善幼儿的行为,反而只会降低幼儿的自我评价。 5 不
6、要威胁或贿赂幼儿 有些成年人常采用威胁的办法来使幼儿就范,例如说 : “如果你听我的话,我就给你一件好玩的玩具。”无论采用威胁还是贿赂的方法都是不适当的。威胁会使幼儿产生恐惧。而贿赂是利诱,幼儿在利诱下可能会按照成年人的要求做事,但却会培养出功利的意识,做事每每为了物质的报酬。 6 对幼儿的要求要保持一贯性 要幼儿按照一定的准则行事,规则的执行便要保持一贯性。例如,如果规定幼儿不准坐在桌子上,就要每天都执行这项规则,不能今天不准,明天却可以。执行规则的人更不要受到个人情绪的支配,例如心情好时就宽大处理,心情不好时就严厉起来。 不同的教师也要保持一贯的规则,不能够甲老师严格执行规则,而乙老师却宽
7、大处理。如果对幼儿的要求不一致,就会使他们感到无所适从。 三 行为辅导的方法 当幼儿的行为不符合群体生活的行为标准时,就需要作出行为辅导。辅导的方法并没有一定的准则,主要是因为幼儿的行为变化不定,幼儿对教师的辅导也反应不一。例如,有些幼儿很容易接受辅导,只要教师略为提示,问题便能解决;有些幼儿却需要较长时间的辅导。所以,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运用辅导的方法。 1. 劝告 当幼儿做出不符合群体生活准则的行为时,便先要劝告他,让他知道那行为对他个人或者别的小朋友都会造成不良影响。如有需要,可以进一步告诉他,如果他不改善,便要承受怎样的结果,使他知道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当成年人劝告幼儿注意自
8、己的行为时,态度要严肃,但平和而不动气,切勿受个人的情绪影响。 2. 移离 移离的意思是让幼儿离开他原先进行活动的地方。例如,幼儿在积木角不遵守游戏规则,如果再三劝告无效,便要请他离开积木角,在一段时间内不准玩积木,直至他愿意遵守规则,才让他重回积木角。采取移离的方法之前,必须先经过劝告的步骤。只有在幼儿经再三劝告后仍不能改善行为,才可以采取移离的方法。 3. 隔离 经过了劝告和移离两个步骤后,如果幼儿继续又不遵守鬼知道行为,便可以考虑采取隔离的做法。隔离的方式是暂时取消幼儿参与活动的权利,例如说 ; “你不懂得玩滑梯的规则,你就站在这里看看别人怎样玩,直至你能遵守规则时在玩。”在这种情形下,
9、最常采用的方式是让幼儿站在你的身旁。采取隔离的做法时,有四点要特别留意。 第一, 不要把隔离当作是惩罚的手段,采取隔离的方法是为了让幼儿冷静想想,进而重新调整自己的行为。 第二, 不要让被隔离的幼儿感到羞辱。因此,切勿要幼儿站在公众地方,例如人来往的走廊或者门口。让幼儿站在老师的身旁就行了。采取隔离的方法是为了停止幼儿不理想的行为,让他有机会冷静想想自己的表现。而并不是为了罚他站立,使他出丑。教师必须维护幼儿的自尊心,否则对幼儿会造成心理上的伤害。 第三, 隔离只是让幼儿从活动中隔离开来,千万不要把他关起来。无论在任何时候或任何情况下,都不要让幼儿出身在一个无人看顾的地方。在无人看顾的情形下,
10、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即使没事发生,也可能会使幼儿产生恐惧。 第四, 隔离的时间切勿过长,并要观察被隔离的幼儿的反应。如果你认为辅导一收效,便让幼儿重新参与活动。隔离的时间最长不要超过 10 分钟。过了几分钟后,你可以问被隔离的幼儿:“你认为你可以遵守规则了吗?如果你已懂得怎样遵守规则,那么你便可以继续参加活动了。” 不同的幼儿对老师的辅导会有不同的反应。辅导有时很快收效,有时却会出现不同的困难,这是很常有的事。作为辅导者,要随机应变。不过无论怎样,辅导的原则和方法还是需要依循的, 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学习怎样适应群体生活,他处身的社会,接触到的人和事,都会对他的社会行为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作为教师,如果掌握了恰当的辅导方法,就能使幼儿的社会行为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对于幼儿以后能立足于社会,被社会所接纳有很大的影响作用。